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由传统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与科技对艺术助力的震撼和艺术对科技批判的震惊相比,科技对于艺术的发威、震慑或制约是一种“含蓄的震慑力”。

现代社会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理性往往有条件转变为主流意识形态。那些脱离科学常识的艺术创意受到科技理性的严肃批判,被当成是迷信。在科技理性兴起之后,神话与传说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它们是不可由同行复制并检验的。科技并不是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而是实实在在驾驭自然力。因此,当科技昌明之际,神话就销声匿迹了。与之遭受类似挤压的还有仙妖、魔法、玄幻之类精神产品。这是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艺术历来被视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才能或产品。尽管如此,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不仅是那些需要学徒吃苦耐劳的艺术复制环节逐渐被相对轻松的数码加工所取代,那些需要真人演员通过涉险展示勇气与才华的角色逐渐被数码特效所取代,并且,那些本来仰仗天才、灵感、直觉、顿悟的领域也渐渐为人工智能所蚕食,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由人设计和应用的阶段,虽然在感知、记忆、应对、决策等方面显示出某种与人类智能相似的特征,但既没有自身需要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动机、态度,也没有独立意志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仍然是人类的助手而已。不过,许多人早就预言上述局面发生根本变化的“奇点”。这种质变是否会真的发生,只有历史发展才能回答。

如今,科技与艺术互动的平台已经不限国家,甚至也不限于区域性国家联盟,而是联合国这样的世界性组织。科技交流更多被当成硬实力输出,艺术交流被当成软实力输出,通过艺术展示科技实力(或者通过科技展示艺术实力)则构成了巧实力的一种形态。这类文化产品通常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仅推广了其意识形态,且展示了其科技水准,在精神层面对被输出国家的观众形成了某种震慑。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艺术的交往功能可能被扭曲,自由精神可能萎缩,创新创造可能走上歧途,不仅无助于人类形成和巩固命运共同体意识,反而可能加剧当下不同文化与文明、不同民族与种族、不同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对立和冲突。

科技理性对于艺术感性的制约、人工智能对于艺术角色的取代、科技实力对于艺术精神的裹挟,体现了科技对于艺术的震慑。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博弈对信息时代的社会心理来说堪称举足轻重,值得深入研究。当然,我们希望这种博弈是非零和性质的。

(节选自黄鸣奋《信息时代科学与艺术互动的三种模式》)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脱离科学常识,不可被复制并检验,艺术创意受到科技理性的批判,神话也在科技昌明时消亡了。
B.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所扮演的艺术角色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艺术工作者可能因此下岗。
C.巧实力文化产品在精神层面会对被输出国家或地区形成震慑,这有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与维护。
D.目前人工智能还依赖于人根据应用目的进行设计,没有独立意志,但其发展将带来令人担忧的前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扣信息时代这一立论背景,对当下科学与艺术如何良性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提出科技对于艺术有“含蓄的震慑力”,并从三个层面展开并列式论证。
C.文章第四段连用三个“可能”分析科技裹挟下的艺术命运,表明作者观点的不确定。
D.全文以总分总式结构建构文章,提出问题、分析论证、最后概述论证并提出希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并不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所以随着社会科技水平提升,虚构可能发生事件的科幻作品也会遭到挤压。
B.如果艺术工作者没有将自己转变为掌控人工智能的新型艺术家,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质变的“奇点”成会成真。
C.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影片或视频游戏中的高科技炫目镜头,正在某种程度上夺取艺术带给我们的天才和勇气。
D.科技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博弈影响现代社会心理,若这一问题得以重视,这场博弈或可达成合作双赢的理想状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0 10:4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乡村擦泪

冷清秋

这纯粹是一群小青年一时的心血来潮加上异想天开。

他们自称是什么“拍客”,看到他们胸前和手里捧着的黑疙瘩,老才叔立马就明白过来,这东西他见过——照相拍照片么!对方领头的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叫大奎。老才叔忍不住乐了,因为他家在城里打工的娃子也叫大奎!

大奎说,老叔,我们是到这儿拍照片来着。正好路过,远远看见有一片桃林,就来了。

老才叔放下碗说,好,别走了?中午招待你们。

这帮人哪里是要来蹭饭的!他们追求的是时尚、美感、原生态、瞬间……总之,就是这在旮沓村老太永远也不会懂的玩意儿。

但是“价值”这种东西,永远都在于发现——小青年中有个女娃子突然“呀”地叫了声,抄起相机咔嚓咔嚓摁个不停。

这是啥意思?老才叔刚点上烟袋锅吸一口,味儿还在嘴里噙着,就见这女娃子恨不得扑到自己脸上。

好么,又来一个……三个、四个……

一群人举着“长枪短炮”把一个老头围在中间。

老才叔心里哆嗦,说娃呀,叔可没这么多钱,照不起这么多相!

一群人就乐了。刚才那女娃子摆弄着相机说,老叔,不花你钱,你知道么?你特上相,你和那磨盘特配,让人有一种特想哭的感觉,给人一种很强烈的主题暗示,叫做……

有人接腔说,古老的回忆!

对!女娃子特别激动,说,就是这个感觉——“古老的记忆”——今年的头奖我拿定了!

这女娃子长得跟个仙女一样,说话的声音也好听,反正高兴就好,背靠着磨盘吸烟的老才叔也跟着“嘿嘿”地乐。这村里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可不么,自村里的年轻后生都离开村庄去打工,这草,都已经快把村里的路给吃了,更不要说那一户户锁着门的房屋和院子。

但是这些年轻娃娃好像反而特别好这一口,看见个破了的橡子露出来也会兴奋半天。看见草比看见地里的苗苗还高兴。

望着围拢过来的老头老太太,豁着牙笑的娃子,这帮年轻人临走时说,叔,我们还来。你们这儿太美了,淳朴、自然,衰败里还带着无限的生机……

这话要是细琢磨估计能让老头发懵,所以老才叔就只记下来两个字:还来!

大奎说,我们不但常来,还要在这里成立一个拍摄点。

这话竟然不是说着玩的,大路口那儿真竖起个牌子,写着“桃园拍客部落”,看得路过的人一愣一愣的。于是来拍照的越来越多。最后竟然惊动了当地派出所跑过来看这村子到底出了什么事。

口碑的力量超强悍,尤其这村就在城市边上,开车不过三个小时车程,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空气这么好,小溪流绕着山洼,各种植物长得相映成趣。尤其是那片桃林的照片,一张张分发出去,搅动了多少整天只能在家里看盆栽的人的心情。

大奎说,叔,您干脆做农家乐算了,您放心,有我们帮您。一来您有个收入,再者我们常来,也有个落脚休息的地儿。

老才叔说,好。你们来,也喜庆。

大奎是一个拍客群群主,这群可大,有几百人之多,周边县市的成员也不少。结果这里就成了一个大家周末相聚休闲拍照的好处所。

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浓烈了,关门几年的小卖部重新开了。道路也被修葺一新,还是按的特文艺的那种范儿来弄。

人多的地方就有生意,何况开车来的这些还都是肯花钱的主。

镇政府终于反应过来了,立马抓住了这个热点,当机立断,把“旮沓村”这名字扔到旮沓里,然后定名为“桃花源村”什么的。

老才叔更是乐得合不拢嘴。不是因为每个月他的农家乐都能有进账,而是因为这庄子终于活泛起来。老才叔家的农家宾馆挂匾那天,大奎那帮人也来了,他们七手八脚就弄好了一切,大奎指着门匾“桃源人家”几个字得意地说,叔,你看这几个字好不?!

可老才叔这会儿忙得哪儿顾上回答呀?他正把电话捂在耳朵上屏息静气地听着,哎着,嗯着。电话是儿子打的,他说车票已经买好,明天到家。

还说这次回来再也不出去打工了!旁边孙子的奶声奶气也被老才叔捕获进了耳朵。

挺直腰板的老才叔抹着两只眼笑。

说,好呀!好!

(选自《大南方·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提到老才叔的儿子大奎在城里打工,倒数第三段提到儿子打电话说这次回来再也不出去打工了,前后呼应,从侧面表现了农村的变化。
B.这篇小说叙述视角不断发生变化,从老才叔的视角叙述时,语言充满了乡土气息;而从进村拍照的青年的视角叙述时,语言充满了现代气息。
C.一群人举着“长枪短炮”把一个老头围在中间拍照,一个女孩儿还说老头特上相,与那磨盘特配,有强烈的主题暗示,展示了老才叔的亲和力。
D.大奎带队的拍客群的到来,让看着衰败的旮沓村的美被发现,被传播,而且老才叔的农家乐建了起来,旮沓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结尾“好呀!好!”有什么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给乡村擦泪”为题,有什么意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四合院的形与神

①北京四合院的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元大都的建设包令有大规模的民居,四合院就是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明代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但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做了严格规定。清代北京的居住建筑继承和发展了四合院,特别是把宫室式第宅发展到了极至,这种四合院在规制、格局方面承袭了古代宫室建筑的特点,属于大中型四合院,院落二三重乃至多重,气派而豪华。目前北京遗存的主要是清代四合院。。

②四合院之所以能在北京发展完善,并形成一种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北京地处华北地区,因此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是解决冬季的防寒、保温问题,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巩从东南来,四合院坐北朝南,门开在南面,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同时,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敬,冬天有利于接纳更多的日照,夏天有利于通风。

③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儒家文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影响,也体现在四合院内部布局上:内宅中位置最好的正房,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④私密性也是构筑四合院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各统治集团必争之地,在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中,北京人选择了四合院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只有南房为了采米,在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了内敛的中国人以很强的安全感。

⑤四合院的建筑埋念与文化内涵,构成了四合院的精神。四合院的建筑理念于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宗法制度和建筑风水学说。宗法制度是我国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体现在居住形式上,就是聚族而居,进而形成庭院形式的四合院,它鲜明地体现着古代社会的长幼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不仅如此,四合院还具有维系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强化亲情,并体现宗族成员不同地位的重要功能。

⑥传统的四合院在建造和设计时,主要依据风水之说。例如标准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成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院落,而大门则开在宅院的东南角,这些就是八卦方位中常说的“坎宅巽门”。“坎”是正北方向,占水位,在此方位上建宅可避免火灾。“巽”是东南方向,占风位,于此处开门是为了出入顺利平安。

⑦虽然四合院是一种非常宜居住宅形式,但在今天的北京,由于人多地少,大规模建设四合院式住宅已经没有可能性。

(节选自《文史知识》2008年第8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四合院的建造样式始于元代,明代的四合院样式是对元代的沿袭,但在形式上有意识地体现了等级差别。
B.清代四合院承袭了宫室建筑的特点,在规制、格局方面都追求气派豪华。目前北京遗存的四合院主要是清代四合院。
C.北京四合院不对外开窗户,只有大门与外界相通,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內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
D.北京人选择四合院,主要因为北京地区一直是各种势力争夺的地方,居民住在四合院中,可以减少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北京四合院文化内涵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夏天通风和冬天接纳日光。
B.不同地位的人居住在院内不同的房间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
C.四合院聚族而居的特点也具有体现亲疏、维系宗族内部凝聚力的作用。
D.标准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和设计很大程度上受了中国人祈福避灾,渴望平安的文化心理影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现代民居相比,北京四合院的内部布局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也体现出血缘亲情的远近亲疏。
B.宗法制度崩溃,建筑风水学被现代科技替代,这正是四合院不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根本原因。
C.四合院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人以很强的安全感,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安于现状、处事隐忍的一面。
D.对四合院文化的继承应该一分为二,比如“强化亲情”的作用于现今建设和谐人居环境是有益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许纪霖

①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七十多年的一场京派与海派的争论,鲁迅先生一锤定音: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从此,海派文化被绑定在商业、消费、休闲的定位上。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海派文化的全部,甚至不是主流。 ②上海是近代都市文化的代表。大都市文化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这种二元文化分析模式,对于上海来说,通常是失效的。固然,上海是近代大众文化各种流行小说、流行音乐、流行戏剧的发源地,然而,上海同时也是精英启蒙文化的摇篮。最早的政论性报纸《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作为报纸的主笔,以“笔锋常带情感”的魔力,倾动大江南北。《时务报》象征着近代中国批判性公共领域的诞生,也象征着第一代批判性公共知识分子的出现。晚清的启蒙源于上海,同样,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也是在上海拉开,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将启蒙的火种接力到北京,启蒙 遂蔚成大潮。 

③上海的启蒙与北京不同,北京是中国的学术中心,拥有北大、清华等著名国立大学,精英云集。上海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和舆论中心,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发行量最大的书局、品种最丰富的杂志都云集上海。报纸、杂志和出版业,构成了近代的传播媒介。传播媒介与大学不一样,大学吸引的是知识精英,而媒体面向的是各类社会大众。北京的启蒙是精英对精英的启蒙,走不出精英的圈子;而上海的启蒙,则是精英对大众的启蒙,通过媒体的管道,诉诸于公共舆论、教科书和流行读物,直接面向社会公众。 

④随着印刷技术的现代化,使得廉价的出版物成为可能,令一般社会公众都能买得起;而白话小说、白话文的推广,又使得阅读大众迅速扩张。上海的精英文化与北京不同的,便是以印刷资本主义为背景的传播媒体。报纸、杂志与书籍,皆是受市场法则支配,皆要考虑到阅读大众、戏剧大众和电影大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取向。于是,上海的精英文化与启蒙事业,便不是一个精英向大众布道的单向过程,而是精英与大众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双向过程。 

⑤于是,在上海文化之中,精英与大众、启蒙与生意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界限。以国内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商务印书馆为例,在民国初年的启蒙运动之中,它的影响力绝对不在北京大学之下。商务印书馆走的不是上层而是下层路线,它出版了大量的辞典、教科书和通俗学术性读物,将新科学、新学科和新知识传播于社会,它所创办的杂志系列:《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妇女杂志》、《青年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等,除《东方杂志》面向知识界之外,其余都是面向特定的社会大众。走市场路线,却绝不媚俗;教化大众,却不居高临下。19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共计2000卷的《万有文库》,收集有各种中外的经典读物,以简装、价廉的方式面向一般读者发行,其工程之大超过法国启蒙学派的百科全书,在文化效益和市场效益上取得了双向成功。 

⑥北京的五四启蒙阵营,到1925年之后,发生了深刻的分化,自由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启蒙的不同遗产,却相互对峙,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紧张表现得非常激烈。但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局等主流出版媒介,虽然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却不置于前台,他们以一种广义上的自由派姿态出现。比如商务的老板张元济,取的是兼容并包的态度,各种“主义”的著作,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皆在容纳之列。因此,对于中西文化,上海出版界的文化人是调和的、会通的,这是海派文化的精神所在。 

⑦上海有启蒙传统,也有消费文化,启蒙与娱乐之间,并非天人两隔,精英的雅致与大众的世俗,也是相通的。上海城市文化的本土渊源之一,是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传统便是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这一雅俗共赏的江南文化传统承继到近代,使得上海的城市文化,不像京城的士大夫文化那样纯粹的大雅,也不像北方民俗文化那样彻底的大俗。近代的北京是一个二元的世界,大学里的洋教授与胡同里的骆驼祥子们,绝不可能欣赏同一种文化。但上海不一样,上海的文化人与市民阶级在文化上处于同一个世界,__过着世俗的生活,__力图附庸风雅,风雅与世俗,精英与大众,虽然有界限,却没有无法跨越的鸿沟。 

⑧精英与大众、高雅与世俗,这些两歧性的文化元素在海派文化这里获得了一种奇妙的结合,彼此镶嵌,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性格。 

(选择2009年9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骆驼祥子”是    (作家名)小说中的主人公。
【小题2】(1)第⑦段横线处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2)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小题3】从下文看,第⑧段中“镶嵌”一词的意思是:     
【小题4】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对“海派文化”的定义上,鲁迅先生的看法虽有合理之处,但也有失偏颇。
B.《时务报》和《新青年》的诞生,证明了上海也是精英启蒙文化的摇篮。
C.在上海文化之中,启蒙之所以成为生意,同现代印刷业的出现和发展有关。
D.上海的主流出版媒介没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而是调和地容纳各种“主意”。
E.上海城市文化就是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交融,既非大雅,也非大俗。
【小题5】在民国初年的启蒙运动中,商务印书馆的影响力绝对不在北京大学之下。从文章内容看,商务印书馆之所有会有这样的影响力,主意因为 
【小题6】作者在第③段说:上海的启蒙与北京不同。从全文看,这种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其不同和造成不同的原因做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上  边
王祥夫
①人们把这个村子叫“上边”,因为它在山上。
②别人都搬下去了,上边,就只剩了刘家老两口,好像是,他们是留下来专门看守上边的空房的。
③但时间久了,房子也不愿独自坚守了。先是,慢慢渗水漏雨,接着房顶上就慢慢破出个洞,洞一点点变大,最后整个屋顶都塌圮下去了。只剩下几株黄啦啦的狗尾草,在风中嗖嗖地怪叫。时不时蹿出的野狐,夜半扑腾的老鸹,让房子原来的主人再也不愿意靠近它们。来上边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而在一片断墙颓园之中却让人意外地发现还有户人家在这里生活着,却又是两个老人。这就让这上边的他们有了一种神秘感,好像是,老刘家真是与众不同了。这倒不单单因为老刘家的儿子在太原工作。
④刘子瑞天一亮就出去弄庄稼去了。饭做好的时候,刘子瑞的女人便会出去一回回地看,看一回,再看一回,站在院子的门口朝东边看,因为刘子瑞总是从那边上来。她在这院门口简直就是看了一辈子,从前呢,是看儿子回来,现在呢,只有看自己的男人。有时候,连她自己都觉着自己有些奇怪,为什么不搬到下边去住?好像是,她怕这个她住了一辈子的村子寂寞,她对村子里的一草一木太熟悉了。要是自己走了呢,她常常问自己,那庄稼,那树,那鸽子该怎么办?要是儿子一下子从太原回来呢?怎么办?
⑤偏巧呢,天又下开了雨,而且是下个不停。屋子又开始漏了。刘子瑞上了一回房,又上了一回,用塑料布把房子苫了一回,但房子还是漏。
⑥雨下了两天,然后是暴太阳。鸡又活了,有的鸡就飞到房上去,要在房上耙。刘子瑞的女人就一遍遍地把鸡从房顶上骂下来。
⑦忽然呢,她愣住了,是谁上了房?从后边,上去了,“唿哧、唿哧”地赶房上的鸡。房顶上的塑料布给从房后边“哗啦哗啦”扯下去了。是谁?谁上了房,刘子瑞的女人不是用眼,是凭感觉,感觉到房上是谁了。是不是拴柱?刘子瑞的女人问了一声,声音不大,像是怕把谁吓着。答应的声音也跟着到了房后。心是那样的跳,好像是,这又是一个梦,房后边怎么会没有人?人呢?
⑧儿子是回来了,先是在地里忙了一天,然后去了一趟下边,又把同学招了上来给房子上一层泥,这么一来呢,刘子瑞这里就一下子热闹了。
⑨刘子瑞女人烧了水,出去看了一回儿子在那里和泥,出去看了一回还不行,又出去看了一回。儿子踩泥的时候在那里每耙一下,刘子瑞女人的嘴就要张开一回,泥草耙好一大堆,她的嘴也就合上一回。她在那里看了一会儿子耙泥,然后又慌慌地回去,去端开水了。拴柱,喝口水。刘子瑞女人对儿子说。儿子呢,却说不喝不喝,现在喝什么水?我给你把水放这儿,你咋不喝点儿水?刘子瑞女人又对儿子说。不喝不喝。儿子还是说。声音好像有些不满,又好像是不这样说话就不像是她的儿子。仔细想想,当儿子的都是这种口气,客气是对外人的,客气有时候便是一种距离。刘子瑞女人的心里呢,是欢快的,这种欢快挺让刘子瑞女人激动的。
⑩儿子压完了房顶,又去把驴圈补了补。鸡窝呢,也给加了一层泥。儿子说,做完了这些,下午就要往回赶了。他这么一说,刘子瑞女人就又急了。急什么?她自己也说不清,其实她昨天晚上就知道儿子今天下午就要回去了。她迈出院子去,跟着儿子,好像是,怕儿子现在就走。儿子又看看天,说最好是别下雨。刘子瑞女人跟在儿子后边就也看看天,也说是最好别下雨。儿子进屋去了,刘子瑞女人也忙跟着进屋。
⑪刘子瑞的儿子是下午两点多走的,刘子瑞要送一送儿子,好像是,习惯了,儿子每次回来他都要送一送,送到下边的站上去。
⑫刘子瑞女人跟在刘子瑞和儿子的后边,踮着小脚,一直把儿子送到了村子边,然后就站在那里看儿子和自己男人往下走,一点一点变小,直到儿子和自己男人的人影儿小到一下子不见了。
⑬她再看,就只能看到庄稼,远远近近的庄稼;石头,远远近近的石头;山头,蓝汪汪的山。山上是寂寞的,远远近近,蚂蚱在叫着,它们为什么不停地在那里叫?也许,它们是嫌山里太寂寞?但它们不知道,它们这么一叫,人的心里就更寂寞了。
(有刪改)
【小题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刘家老两口的生活状况。
【小题2】小说第节着力叙写了“上边”的破败荒凉,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画线句表达了刘子瑞女人什么样的心理?
心是那样的跳,好像是这又是一个梦,房后边怎么会没有人?人呢?
【小题4】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