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B.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C.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9 10:0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想念麦客 (周建)
①收麦子的日子逐渐远去,我很想念那些麦客。
那些麦客是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现代麦客。他们不是历史上凭着镰刀收割麦子的麦客,而是开着大型收割机,呼呼啦啦地疾风一般来来去去的人。他们一般是三四个人驾驶一台大型收割机,三四台为一组,走南闯北,因为常年的风吹日晒,他们的皮肤黝黑、粗糙,嗓门大大的,做事、说话就像收割麦子一样,风卷残云一般。
③因为老家的道路好些,也因为老家的麦子收割期总是晚上几天,每年的麦子收割时节,来来去去的、带着收割机的麦客很多,如果是麦收快结束的时候,每天在路上能见到上百台收割机。
④曾经留意他们的收割机,有新疆2号、福田2号、洋马、久保田等,每台机子的价格少在六七万,多在二十来万不等。这些收割机,有的是他们用多年的积攒买来的,有的是他们凑股买来的,有的甚至是他们借了债买来的,总之,买了收割机,几乎用尽了他们全部的精力。他们希望收割机能带给他们更好的收益。有一个麦客告诉我,去年,他和合伙人撵着季节走,从海南的三亚一直收到黑龙江的黑河,用自己的辛劳换来沾满辛勤汗水的钞票。
⑤这些麦客,出来的时候,自己带着被窝行李,有的还带着锅和煤气灶,吃的、喝的、住的、用的都在流动的车上。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安营扎寨,支锅开灶,行军打仗一般。他们的衣服脏兮兮的,头上灰蒙蒙的,脸上黑乎乎的,浑身上下到处都是麦灰,只留下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一说话,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甚至连日都没法洗一次澡,只是夜深人静的夜晚,用热水擦擦,或用凉水冲冲。有的就在人家的屋檐下,在马路边,亦或树阴下,收割机一停,铺盖一放,一倒下就打起了呼噜,嘈杂声、喧闹声丝毫不影响他们酣然入梦。
⑥到了麦田里,麦客们就来了十足的精神,浑身都是劲儿,把收割机开得呼呼啦啦的,饭都顾不上好好吃一顿。有的就在田头,吃着同伴送去的饭菜,那饭菜也谈不上热,更谈不上香,但他们吃起来还是狼吞虎咽。
⑦一个烈日的中午,在一片树阴下,我见到了两个麦客在田头吃饭的样子:地上放着一盆猪肉烧豆荚,一包水煮花生米,一人站着,一人坐在地上,他们一手握着啤酒瓶,一手抓着鸡爪,一边大嚼着,一边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什么。那饭菜也不算上乘,吃相也实在不雅,但他们吃得满口生津,有滋有味,满面春风的样子,胜过享受任何一顿美味佳肴。也有的麦客因为劳累过度,加上太阳暴晒,什么都不想吃,就买些八宝粥放到收割机上,饿了就喝一罐,渴了也喝一罐,稍歇片刻就继续干活。
⑧麦客们已经走了几天了。我常常想起他们,也想起我们自己,比较起来,就觉得汗颜,我们的知识也不一定比他们丰富,能力也不一定比他们强,经济也不一定比他们富有,整天躲在阴凉底下,或是蹲在空调房里,忙着所谓的无聊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抱怨天气的炎热,叙说生活的不平,议论社会的不公,慨叹人生的无奈。在轻松的日子里,萎缩地工作着,烦恼地快乐着。理想、锐气、信念被现实击打得支离破碎,荡然无存,只留下机械般的木讷的躯体。
⑨想念麦客,想念他们走南闯北的勇气,想念他们随遇而安的思想,想念他们阳光一样的心灵,以及那健康的肤色、爽朗的笑声。
【小题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麦客的,请分条概括。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些麦客是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现代麦客。
(2)在轻松的日子里,萎缩地工作着,烦恼地快乐着。
【小题3】文章在表现麦客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赏析。
【小题4】作者对麦客的回忆和对自己生活、工作状况的描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辣 椒

王了一

①辣椒作为食品,不知起于何时。只听说孔子不撤姜食,却不曾说他吃辣椒。楚辞中“椒”字最多,屈原又是湖南人,若说他吃辣椒,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依考据家的说法,《诗经》所谓“椒聊之实”,《离骚》所谓“申椒”“椒醑”“椒浆”,《荆楚岁时记》所谓“椒酒”,都只是花椒,不是辣椒。由此看来,中国吃辣椒的习惯并不是自古而然的。

②可惜得很,咱们不知道发现辣椒的故事。神农尝百草的时候一定没有遇见它;否则他不会放过了这种佐食的珍品,以致孔夫子只好吃姜。不过,批驳我的人也可以说:神农尝百草为的是觅药治病,并不想要发现好吃的东西。他很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辣椒既然不苦,他自然不收它了。

③辣椒的功用,据说是去湿气,助消化,除胃病。我不懂药性,但我猜想它助消化的能力,并不输给胡椒。凡物有幸有不幸,胡椒和辣椒亦复如是。从前有些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知道胡椒是好东西,就视为秘种,在南洋偷种着,把它磨成粉末,带到欧洲卖大价钱。至今法国还有一句俗语,形容物价太高就说“像胡椒一样贵”!后来到了十八世纪有个法国人名叫丕耶尔浦华佛尔的,他想法子得到了些胡椒种子,才把它公开了。现在西餐席上,胡椒瓶和盐瓶并列,西洋人认为“不可一日无此君”。至于辣椒呢,在西洋的菜场上虽偶然可以买到,但是欧洲人是不喜欢吃的。他们看见中国人吃还摇头呢!因此我们希望中国研究药性的科学家细心研究辣椒的功用,如果它真能去湿气,助消化,除胃病,就不妨把它郑重地介绍给西洋人。咱们也不希望留秘种,也不希望把大量的辣椒粉作为主要出产品,运到欧洲去卖大价钱;不过,至少得让西洋人知道中国人会吃好东西!

④但是,在未向西洋人宣传以前,川滇黔湘的人应先向江浙闽粤及华北的人去宣传。川滇人把辣椒称为“辣子”,有亲之之意;江浙人叫它做“辣货”,则有远之之意。至于闽粤各地,更有些地方完全不懂辣椒的好处的。只要西南的人肯努力宣传,“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辣椒将成为中国的好友。

⑤在乡间住了一年多,更懂得辣椒的宝贵。贫穷的人家,辣椒算是最能下饭的好菜。人类是需要刺激的。大都市的人们从电影院和跳舞场中找刺激;乡下人没有这些。除了旱烟和烧酒之外,就只有椒辣能给他们以刺激了。辛苦了一天之后,“持椒把酒”,那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气,竟和骚人墨客的“持螯把酒”差不多。

⑥辣椒之动人,在激,不在诱。而且它激得凶,一进口就像刺入了你的舌头,不像咖啡的慢性刺激。只凭这一点说,它已经具有“刚者”之强。湖南人之喜欢革命,有人归功于辣椒。依这种说法,现在西南各省支持抗战,不屈服,不妥协,自然更是受了辣椒的刚者之德的感召了。向来不喜欢辣椒的我,在辣椒之乡住了几年,颇有同化的倾向。近来新染胃病,更想一试良药。再者,最廉价的香烟每盒的价钱已经超过我每日的收入之半数,我在戒烟之后,很想找出一种最便宜而又最富于刺激性的替代品。因此,我现在已经下决心了和椒兄订交了。

一九四二年冬

(选自《龙虫并雕斋琐语》,有删节)

【小题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辣椒之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2】本文以“辣椒”为题,却花很多笔墨写花椒、胡椒,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小题3】请联系全文探讨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是以线条为主体的造型艺术。一般来说,除了渲染和敷色之外,中国画的技巧就是运用线条的技巧。这话看起来有点绝对,其实,单纯的线条——直线、横线、曲线,其丰富性全在于线性的变化里,变化全在于提、按、顿、挫之间,因此,线性的变化,可用徐、疾、轻、重和枯、湿、浓、淡八个字概括。扩而大之,提、按、顿、挫也是点的法则,也是大、小墨块的法则。点是线的起始,线也可看作是点的连缀,而面则是线的放大体、扩张状。所以,这种线条的法则,中国画的术语称作为:笔墨。笔墨两字相连,功能是相依、相存、相映。徐、疾、轻、重为笔法,是笔法造成的线条节奏;枯、湿、浓、淡为墨法,是墨法造成的层次和质量的效果。这些,和中国书法的线条完全相似。所不同的是,中国画的线条表现的对象是天地万物、自然造化的形象;而中国书法的线条表现的对象是汉字。前者的线条要依附形象才具备欣赏价值;后者则有着完全独立的欣赏价值。两者都能打开心扉,驱动灵感,畅神酣情,悦性抒怀。
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笔法发展的过程。从描到写。甲骨、金文、石鼓是描,隶书有提按,出现了徐、疾、轻、重的变化,由此开了写的先河。正书、行书、草书完善了写的法则,使书法的笔法变化无穷。中国画的发展,也是如此。因为中国画要顾及形象,它要拓展写实的技巧,所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建立自己的写实体系,它停留在描摹自然的阶段。人物画的游丝描、铁线描等,用力匀称,但单纯的线有时是难以写尽画家的心绪变化的,搞不好甚至还会被误解为是女红描花,因此中国画在对线条的处理上,不仅有描画,同时还有勾勒和书写,它们相互之间又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例如用勾勒的方法有时更能体现出游丝描和铁线描的功力。但不管怎么说,描画总是中国画中线条表现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法。六朝的山水画,勾勒填色,也是描的状态;五代两宋的花鸟画,曲尽写真务实之能事,同样不免描的倾向。一有了提、按的笔法将写的情致纳入绘画,绘画就神采飞扬起来了。人物画的莼菜条笔法,山水画的各式皴法,勾花点叶式的写意花卉,为线条的变化带来了极大的生机。
这里所说的描,是指和写有着因果关系的一种绘画状态。描有着自己一整套的技巧,它体现写形的功力,一旦寄写于描,将提按之意融入描法,描的魅力就大大增加,李公麟的白描就极具书写性。
描、勒、写再加上绘、画、图,中国画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视觉艺术表现语言中最关键的要素,那就是线条、色彩和造型,而其中富有写意的表现性的线条,及其一系列处理线条的方法,仍然是中国画表现语言中最本质同时也是最具魅力的部分。
(摘自《对比艺术·线条笔法》,作者刘旦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以线条为主体,运用线性的变化来体现线条的丰富性,所以说,中国画的技巧就是运用线条的技巧。
B.书法的发展经历了从描到写的过程,其中,隶书开了写的先河,正书、行书、草书完善了写的法则,使书法的笔法变化无穷。
C.因为李公麟把提按的笔意融入了妙法,所以他笔下的白描极具书写性,作品的魅力也就大大增加了。
D.中国画艺术在表现语言上最本质最具魅力的部分就是富有写意的表现性的线条,及其一系列处理线条的方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点是线的起始,线也可看作是点的连缀,而面则是线的放大体、扩张状,所以,中国画的术语称线条法则为笔墨。
B.中国画和书法都以徐、疾、轻、重为笔法,以枯、湿、浓、淡为墨法,线条完全相似,所以两者虽然表现对象不同,但都能打开心扉,驱动灵感,畅神酣情,悦性抒怀。
C.中国画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建立自己的写实体系而停留在描摹自然的阶段,是因为它要顾及形象和拓展写实的技巧。
D.六朝的山水、五代两宋的花鸟画都把描画作为线条表现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法,但加入了写的笔法,为线条的变化带来了生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以提、按、顿、挫作为点或墨块的法则,术语称为“笔墨”,笔法造成的线条节奏,墨法造成的层次和质量的效果。
B.中国画的线条要依附天地万物、自然造化形象才具备欣赏价值,中国书法线条表现的对象是汉字,有着完全独立的欣赏价值。
C.勾勒的方法更能体现出游丝描和铁线描的功力,所以画家要想写尽心绪变化,在画人物画的时候就不能单纯运用用力匀称的游丝描、铁线描等。
D.中国画以描、勒、写和绘、画、图为艺术表现手法,这也是视觉艺术表现语言中最关键的要素,即线条、色彩和造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被偷走的灵魂

过旭明

①在无锡,有一个可以称作传统的仪式:每晚广播的结束曲就是《二泉映月》,这曲子被形象地叫做“关门曲”。当年有线广播十分普及,从低矮的门窗里渗出的旋律,足以构成合奏。音乐是悲伤的,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这大概是王国潼演奏的版本。多雨的江南,小弄长而暗,仿佛是从戴望舒笔下流出来的。晚上,路灯昏淡,青石板闪烁着金属光泽,远处跑着的自行车“壳壳”作响。仿佛要散架似的,猛地响起女人的尖叫声,那必是又有夫妻婆媳在吵架……就是这样,《二泉映月》成了我青春的记忆。

②直到后来,听到了各种版本的《二泉映月》,有了新的感受,也知道小泽征尔所说的“这音乐要跪着听”的名言,但在记忆中,抹不去的还是当年从小巷里听到的声音,有时甚至还觉得阿炳的音乐就应该在市井中回旋……

③听闵慧芬的《二泉映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这音乐是否就是阿炳的音乐呢?曲谱固然是死的,但音乐的灵魂呢?阿炳惊鸿一瞥似的留下的足音,是否真的被我们理解?闵慧芬的演奏速度,肯定比阿炳来得慢,她演奏中的开合也比阿炳夸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这一点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阿炳的音乐,往往是在行进中演奏的,站立式的姿势,行进的速度,都不容如此煽情。解放后,音乐被贴上政治的标签,阿炳既然被认定是万恶旧社会的受害者,《二泉映月》也自然被悲惨化了。

④被悲惨化的,当然首先是阿炳的身世。曾经和阿炳有过亲密接触的雕塑家钱绍武,他和阿炳是邻居,曾为阿炳做过一个雕像,青铜的,约两米高,很有意思。雕塑以阿炳的背影为主体,阿炳头戴毡帽,佝偻着,冬天的风吹过褴褛的衣衫,仿佛打了一个寒噤。背影后是一垛江南的花墙。暗示无锡的小巷。这个雕塑运用了中国艺术的表现方式,以侧面暗示来体现这位邻居,颇为传神。正面的描述太困难了!我听钱绍武谈到阿炳,是在惠山脚下,谈及阿炳,他眯起笑眼,呵呵地说起阿炳当年拿铜板给孩子们买馄饨的往事,仿佛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胖胖而慈祥的钱教授说起故事很有神采,身形一下灵动起来,我们都很陶醉。但回头一想,根本没什么信息量,阿炳的确是难说的.用悲惨化了的阿炳来想象,是最简单也是最可行的。教授或许还有另外的内容,在他的笑脸中慢慢地漾开来,但他什么也没说。

⑤在钱教授身上,我们能够感到无锡老人身上的那份圆滑,或者是一份厚道,这样的神情我太熟悉了,小康之家的克制与谦恭,几乎是无锡人的一种性格。

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无锡,可以说是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它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在我们的经验中,就算是在那个时代也很少有人会像阿炳那样潦倒。搞艺术在这座城市中或许不是一个好饭碗,但无锡是一个极重文化的城市也是不争的事实。阿炳的苦难,更多源于与这座城市性格格格不入的“荒唐”行径。荒唐啊,荒唐!阿炳太荒唐了!

⑦远离阿炳的人往往会以想象去虚构这位民间艺术家,这种想象融合了以往对艺术家的认识,并以艺术的名义,史诗般地赋予阿炳万丈光芒;而与阿炳有过接触的人,往往执着于阿炳年轻时整日与大烟为伍,出没于妓院,以致因“花柳病”瞎了双眼的往事,并以道德的名义对阿炳予以审判。这几乎成了难解的公案。我曾经陪一位朋友寻访阿炳的旧事,赶巧遇到一位老伯不但见过阿炳.而且很“熟”。他应付着我们的好奇,最后终于显得有些不耐烦,说,他啊,不是个好人!

⑧不是好人!?

⑨“不是好人”的结论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的,但在这次访问中,几乎所有和阿炳有过接触的人,都众口一词地表达了这一共识:他不是个好人!俗话说众口铄金,但阿炳却不是这样。说好的奉若天仙,说坏的也理直气壮,让人莫名其妙。在这次访问中,我们知道了阿炳去世时的景象:一个女人忙乱的身影中,邻居开始传言:这个人大概不行了。据说连哭声也十分寥落。最后阿炳躺在了卸下的门板上……

⑩那次我们去的时候,阿炳故居的屋子里乱得一塌糊涂,竹椅、铁锅、小板凳,还有张占了半屋子的龌龊的床,这个景象和当年差不多,没有粉饰过。这在各式各样的故居里也属难得。站在这个破败的屋子里,呼吸剃鼻的粉尘,透过黑糊糊的光,我们希望走近那个被偷走的灵魂。

【小题1】第①段中提到的著名诗人戴望舒,高中语文教材选有他的作品《____》。
【小题2】从全文看,第⑤段点出无锡人“克制与谦恭”的性格,不仅使钱教授明知阿炳生平却不愿多说的行为有了合理的解释,更揭示了阿炳_________。
【小题3】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对江南小弄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青春记忆的感伤。
B.第③段作者认为闵慧芬对《二泉映月》的处理方法过于夸张煽情。
C.第⑥段连用几个“荒唐”来强调造成阿炳苦难命运的社会原因。
D.第⑧段作者用“?!”的标点符号来表达作者无奈和愤怒的感情。
E.第⑨段写阿炳去世时情形,主要是为了表现周围人们的冷漠麻木。
F.本文几次说到的“悲惨化”,意为阿炳及其音乐都被贴上政治标签。
【小题4】第⑩段对阿炳故居描写的目的在于______。
【小题5】标题“被偷走的灵魂”的含义是_________。
【小题6】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对阿炳的认识与评价(80字左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口述历史是使用录音或录像设备,将历史当事人叙述的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并按照严格的规范整理成口述史料。根据历史当事人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出来的文字记录,要与录音录像、其他当事人及相关文献材料进行反复核实和考订,因而是可信的。
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档案资料开放不充分的情况下,口述史料可以部分弥补国史研究缺乏资料的问题。历史资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档案资料作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不能充分开放利用,势必影响国史研究的进展。在档案资料开放程度有限的情况下,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便显得格外重要。当年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多已退休,他们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对所经历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感受。对这些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进行口述访谈,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关于新中国建设及生活中的故事,有意识地采集、整理其记忆中的鲜活史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其次,口述史料可以弥补目前部分开放档案资料中比较模糊的、粗线条的记载。档案文献的有些记载是抽象或粗线条的,依据这些资料建构的历史往往是不丰满的。口述史料可以提供事件的详细过程以及不见于官方档案记载的历史细节和具体场景。历史当事人讲述其亲身经历的故事、亲眼所见的事情、亲耳听闻的言语,还原了历史的场景,重现了历史的细节,恢复了历史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因而弥补了国史研究文献资料的不足,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所在,也是口述历史的魅力所在。档案资料基础上的宏大叙事与口述访谈基础上的微观讲述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说宏大叙事是历史的骨干,那么当事人的微观讲述就是历史的血肉,会使历史丰满起来。口述访谈的鲜活资料必须置于宏大的历史演进框架中,方能彰显其生动之意义。
最后,口述史料对档案资料具有独特的验证、鉴别功能。国史研究者开展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过程,是熟悉、梳理和研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也是对各种形式的国史资料进行勘比、消化、鉴别、筛选以及保证资料真实性的过程。通过口述史料与部分开放的档案资料进行比对,可以校正档案文献中某些失误的记载,甚至验证文献资料的真伪。
同时,民间口述史料的发掘不仅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使研究者的观点更能体现普通民众的历史观念。采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其观点和视野将更加客观公正,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和真实可信。  
(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与国史研究》)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口述历史是借助现代录音或录像设备,完整记录历史当事人口述的内容而形成的一种史料。
B.国史研究离不开历史资料这个基础,而档案资料不能充分地开放已经影响到了国史研究的进展。
C.当事人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他们讲述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D.档案资料和口述史料虽各有千秋,但口述史料应配合档案资料,这样才能显示其生动的意义。
【小题3】【小题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口述这一关键要素,开篇即介绍口述史料的形成过程,并强调其具有可信的特点。
B.文章以档案资料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作前提,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
C.文章运用“总—分—总”式结构,阐述口述史料和档案资料的差异时主要运用对比论证,语言生动。
D.文章最后一段从研究者视野和观点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提供事件详细过程以及细节和场景的口述史料,正好可以弥补有些档案文献的不足。
B.由历史当事人讲述历史,历史会有血有肉和丰满起来,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C.通过搜集整理口述史料,国史研究者可探索历史真相,也可对一些史料进行验证、鉴别等。
D.研究口述史料,可以使研究者拥有学术视野;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则更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