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写在舞台边上(节选)

黄裳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特征。它是整个伟大的中国艺术传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歌、舞并重的综合舞台艺术。它以“唱、做、念、打”为主,辅之以“圓场”为代表的舞台调度手法和独特的服装、道具、切末、脸谱、锣鼓、丝竹伴奏等艺术手段经过近千年戏曲艺人的辛勤创造、积累,从广泛的生活、艺术领域中吸取营养,形成了一种具有非凡表现现实生活能力的诱人艺术力量,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不妨以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作品作些比较。齐白石是“大写意”派的代表画家,他笔下的花草山水无不以简练而浑成的笔法写出。但在用写意方法勾勒出的花瓣,叶片中间,往往栖息着蜻蜓、蟋蟀、纺织娘……这样细小的昆虫,这是用工笔画出的,笔法的细致,往往使观者可以看到那透明翅翼中间纤细的纹路。无论是粗笔或细笔,画家给观众提供的是同样生动的,洋溢着生之活力的形象,而两者又是统一的。

在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上,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同样或类似的情形。戏曲艺术家仿佛是一位非常精明的鉴赏家,他在五光十色、无比丰富的生活中,能发现哪些是重要的就抓住不放,哪些是次要的可以略去。从这样的原则出发所形成的一系列表现方法与手段,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画”流派的萌芽、发展、繁荣几乎是同步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中国戏曲舞台上“上下场”、“圆场”等一系列舞台调度方法,是一种非常经济、简洁、聪明的方法。它摆脱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使演员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人物在马背上奔驰,在道路上躜行,穿过深宅曲院、进入密室、绣房,这些难以在通常话剧舞台上再现的困难课题,在这里几乎都不成为问题。但遇宣泄、刻画人物内心,展现人物之间尖锐激烈斗争的机会,就决不放过。必以狮子搏兔的全力,调动一切手段,加以再现。演员所使用的手段,比姊妹艺术丰富。面部的表情,衣衫的转折、抛掷,繁复身段的运用,歌声的变幻,念白的抑扬……无一不被用来作为揭露人物内心的武器。大胆的省略与精微的刻画在构思细密的节奏中成为一种高度谐和的统一体。观众得到的是同时呈现的“视听之娱”。一切都在同时间、地点完成。

艺术家的表演,有时夸张便夸张到极处,细腻也细腻到极处。导演设计有时竟会使人联想到现代艺术形式一一电影的手法。近景、特写的使用是如此的频繁与自如,使观众不能不惊异。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所获得的是远远超过一切姊妹艺术的可羡慕的“自由”但这“自由”又是受着自身的制约的。一步不能脱离生法,也不能离开本身的“程式”。

程式是死的又是活的;程式是艺术家创造、积累起来的,也是在杨弃、提炼的过程中固定下来的。发展不会停止,程式的变化、丰富过程也永远不会停止。

中国古典戏曲表现的多半是历史题材或传说、神话故事。但并不因此而使其艺术魅力有所削弱。这首先是固为,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创作者借用了古代的衣冠,但处 理题材、刻画人物的依据却是当前的现实。今天舞台上保留下来的许多传统戏,在其创作的当时,正是那时的现代剧。因为现实针对性强与艺术上的成功,被保留下来了,直到今天。今天戏曲舞台上通行的服饰,正是明代(约十四到十七世纪)的衣冠,这是因为戏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而当时也正是现代剧产生得最多的时期。

中国古典戏曲总是以完整的、有头有尾的故事出现的。由于演出习惯的变更与观众欣赏的集中,人们往往更加重视整出戏中尤为精彩的许多段落。人们都希望在一次演出的组 合中能看到题材、风格表演各不相同的许多单折戏。这样做更易于满足观众中间不同的要 求并使演出更丰富而精炼,异彩纷呈。

一九八四年二月六日

【小题1】下列对“中国戏曲艺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艺术具存强烈的民族风格与特征,经过近千年的创造与积累,具有非凡的表现现实生活的能力,其中京剧最具代表性。
B.戏曲舞台上,精微地刻画人物内心,展现人物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与齐白石用工笔画出叶片中间柄息的细小昆虫,情形类似。
C.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与时间的大胆省略与人物内心的精微刻画高度谐和统一,观众得到的是同时呈现的“视听之娱”。
D.古代戏曲在创作时,也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剧。创作者借用了现代的衣冠,表现当时的生活,现实针对性强的古代戏曲得以保留,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小题2】下列理解和推理,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表现方法与手段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画”流派的萌芽、发展、繁荣基本同步,明代是中国戏曲产生得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文人画”创作数量到达巅峰。
B.程式是艺术家创造、积累起来的,也是在扬弃、提炼的过程中固定下来的。“程式”制约戏曲演员的自由,程式缓慢地发展也限制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C.中国古典戏曲表现的多半是历史题材或传说、神话故事,创作者借用了古代的衣冠,但处理题材、刻画人物的依据却是当前的现实,所以,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强大,
D.中国古典戏曲总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一次演出中安排题树、风格表演各不相同的许多单折戏,更易于满足观众的不同的要求并使演出更丰富而精炼,异彩纷呈。
【小题3】不能表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所获得的远远超过一切姊妹艺术的可羡慕的‘自由’”的一项是()
A.“上下场”、“圆场”等舞台调度方法,可以使人物自由地走于道路,进入庭院。
B.刻画人物内心时,中择戏曲演员所使用的手段,比姊妹艺术丰富。
C.时空转化难以在通常的话剧舞台上再现,而中国戏曲摆脱了时空束缚。
D.近景、特写的使用是如此的频繁与自如,与现代电影手法接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1 01:4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村庄的灵光

厉彦林

我的故乡,那个小山村,坐落在沂蒙山区东部的岭膀上,三面环山。我小时候,村庄四周那茂密的树林,是百鸟和孩子们的天然乐园。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点缀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一片贼亮的眨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脚步声、说笑声、狗吠声、碰杯声、婴儿啼哭声,集体上演着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

记忆中,村头的大槐树下,几位驼背的老人吧嗒着长长的旱烟袋,坐成夕阳下一道苍凉古老的黑剪影。

留恋村庄,不是因为我生长在农村、我的亲人都是农民,而是因为我在那里度过了充实欢乐的童年,那个曾经满身泥巴和草屑,在土地上滚爬摸打、学会面对风雨的童年。想起这些,我的胸口便涌动着幸福与感动。大自然和村庄恩赐了我很多,我却把村庄贴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

我坚信,在亘古不变的传统耕作方式面前,任何语言都苍白,任何描述都无力。我的脑海里时常闪现这样一幅画面:皮肤黝黑的农夫,佝偻着腰,迎着正在升起的朝阳,在空旷的山地上开始步履蹒跚地耕作。刚刚翻过的黑油油的鲜土上,留下一行沉重的深脚印。

当我们凝望无垠的田野,领略绿油油的麦浪,观赏金黄的油菜花的海洋时,的确能从中感受到一份诗意,那是自然的力量,是生命的奇迹,也是人类的杰作。但经营这份美丽靠的是艰辛的付出。秋收季节,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硕果,场院上机器在脱粒,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到了深夜便合奏起甜美的鼾睡声。

土地和家园是乡亲们灵魂的永久住所。站在村头向远处眺望,在沟壑纵横的山套里,住着许多人家。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这熟悉的村庄里生存、生活了几十年,留下神秘的生命基因和互为亲人的缘分。农民与土地生死不离,庄稼一茬茬地被播种收割,农民在一茬茬地轮回。有人站起来,有人倒下。站在山顶喊一声爷爷、奶奶,山谷里会响起久久的回声。在这广袤而干瘦的土地上,一辈辈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他们辛劳地耕种,用执着与沉重支撑着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

村庄是人类生命的图腾,它虽然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虽然原始却自然真实,虽然贫瘠却纯粹安谧,承载和创造着农业文明史。现代工业文明正在冲破农耕文明和传统道德的栅栏,更替田园牧歌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村庄里的路,有宽,有窄;有牛羊吃草行走的羊肠小路,有拉运庄稼粮食的沙土路,有通向集镇的柏油路,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路。

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一幅卷藏在记忆深处的水墨长卷,一次次地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地描摹;就像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一次次地被亲情和愿望反复翻阅和咀嚼。一缕风、一朵云、一滴露,都闪动着生命的灵光,蕴含着淡淡的乡愁。心有千结,情有万缕。唯独乡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宽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结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即使被踩在脚下,也依然坚韧、博爱。这就是土地的秉性和品格。

一个人最幸福、最感人的时刻,就是思故乡、忆童年的时刻,对于游子来讲,这种想念更真切、更深刻、更幸福。唇齿相依的城乡血肉相连, 城市人享受眼前的现代生活,思绪却时常被农村那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牵引。蓦然回首,发现一棵树、一条狗、一眼井、一座破庙, 甚至连挂不上嘴的逸闻趣事原来都那么珍贵,青山绿水涵养着刻骨的乡愁,拴系着生命的根脉。

乡村情结依然盘扎在我的心坎上,像开春的白杨树般蓬勃向上。建筑、服饰、饮食、传统习俗这些与泥土血脉相连、气息相通的乡村文化符号,放射着命运的灵光。静心思念这朴素原始的村庄, 我的耳边传来报春鸟轻轻的鸣唱, 养心暖人,亲切悠长……

(摘自《春天住在我的村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怀念沂蒙山区小乡村,因为那是他的故乡,是他成长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了充实欢乐的童年。那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散发出温暖的灵光,也放射出命运的光芒。
B.乡村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是他的快乐所在和情感所系,他感谢它的恩赐。但作者也很惭愧不安,因为他在城市的繁华喧嚣中把故乡遗忘了。
C.一辈辈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他们辛勤地耕作,因为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必须由他们来支撑。
D.现代工业文明在改变、更替着农业文明,这是时代的进步。但在作者的心中,村庄依然是人类生命的图腾,是人生的坐标系。
E. 文章将农村与城市对比,突出朴素的村庄散发出的人性的魅力与灵光,表现了很多城市人在享受现代多样的物质生活时却难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
【小题2】村庄带给作者的感悟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蒂芬•霍金的观点塑造了现代宇宙学,激励了全球数百万名读者。这一颗科学天空中最明亮的星,陨落在他的76岁。
他的家庭在今天早些时候发布了通告,确认他在剑桥家中去世。霍金的孩子,露西、罗伯特以及蒂姆在通告中说:“挚爱的父亲在今日去世,我们深感哀伤。”
“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非凡的人,他的工作和遗产将会持续多年。” 
“他的勇敢、坚韧、才华以及幽默鼓舞过全世界。”
“他曾经说过,‘如果宇宙不是你所爱的人的家园,那么宇宙就不会那么重要了’。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对于其他科学家和他的亲人而言,霍金的直觉和幽默感和他残缺的身躯、合成声音一样重要,这些特质共同展现了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
(节选自《霍金,科学天空中最明亮的星,陨落在他的76岁》)
材料二
“他的去世是个巨大的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个卓越的科学头脑,也失去了一位影响力巨大的科普工作者。”3月14日,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去世,享年76岁。在接受科技日报独家专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蔡荣根谈及此,唏嘘不已。
2006年,霍金来到北京,参加国际弦理论大会。蔡荣根记得,他在人民大会堂做了场学术演讲。当时媒体报道,中国人欢迎霍金的热烈程度,已经超过了他们给予好莱坞影星汤姆·克鲁斯的礼遇。
“在黑洞物理学领域,霍金是第一流的科学家。1974年,他发表了关于黑洞热辐射的论文,可谓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蔡荣根本人也研究广义相对论和黑洞理论,对霍金,他的第一评价是——“佩服”。
“我们佩服他的聪明才智,也佩服他的科学精神。一般人如果得了他这样的病,可能早就退出科研,但霍金一直坚持做研究。“对,一直坚持。”对公众来说,最为熟悉的是霍金的《时间简史》或者《果壳中的宇宙》,或者是霍金近几年来做出的各种公众演讲。他在思考宇宙之中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他预言未来人类必然要逃离地球,否则无法生存;他也提醒人们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威胁。但实际上,霍金还在科研界继续活跃。
蔡荣根说,霍金是个有想法的科学家,他愿意思考,也愿意分享。他研究的东西很难与普通公众产生连接,但他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普及,推动科学文化的传播。“在这一点上,我们科研工作者应该学习。”
(节选自《科技日报》,记者张盖伦)
材料三
(1)预测世界杯:英格兰队在当地下午3点比赛时会提升三分之一的几率夺冠,身着红色比赛球衣则会提升五分之一等。
(2)出唱片:2014年11月,霍金与Pink Floyd再度合作的单曲《Talkin'Hawkin》问世,令世人充满期待。
(3)流行文化:《时间简史》的家庭影视版于1993年制成,在《星际迷航》影集中扮演史巴克的演员由李奥纳德·尼摩伊担任,在发布派对里,?介绍霍金入场的任务。
(4)开通微博:2016年4月12日,斯蒂芬·霍金开通新浪微博。开通当日只发布了一条微博,用中英双语写的:“我的中国朋友们,你们好吗?好久不见了!我上次拜访中国是在2006年,当时在北京参加了一场物理会议,那次经历非常难忘。我的首次中国之旅是在1985 年,我那时候坐火车游历了你们雄伟的国度。这些旅行使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略有了接触。不过现在,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你们交流了 —— 通过这个微博,我希望和你们分享我的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也希望能在互动中向你们学习。”
(节选自网络《霍金轶事》)
材料四
霍金的成就很多,其中有几个著名的理论。
第一,奇性定理。在奇点处经典物理的定律失效。人们通常谈论的奇点是宇宙产生元初的大爆炸奇点和黑洞中的奇点。
第二,黑洞理论。1974年霍金发表了《黑洞在爆炸吗?》一文。这是20世纪引力物理在爱因斯坦之后的最伟大论文。证明了从黑洞视界附近会蒸发出各种粒子,这种粒子的谱犹如来自黑体的辐射。随之黑洞质量降低,温度就会升高,最终导致黑洞的爆炸。现在,人们的共识是,每个星系的中心都是一颗极其巨大的黑洞。
第三,无边界宇宙理论。霍金在80年代初,创立了量子宇宙学的无边界学说。他认为,时空是有限而无界的,它不需要上帝在宇宙初始时的第一推动。宇宙的演化甚至创生都单独地由物理定律所决定,上帝这个曾经的造物主将失业,宇宙的命运开始由科学接管。
(节选自网络《霍金的成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去世了,他的研究成果还会继续发挥作用,他勇敢、坚韧以及幽默的精神品质也还将会影响整个世界。
B.霍金来北京参会时,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好莱坞影星,表明他非凡的个人魅力,对吸引大众走进科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C.1974年霍金发表了20世纪引力物理最伟大的论文《黑洞在爆炸吗?》,这表明了他和爱因斯坦一样伟大。
D.霍金认为宇宙的演化甚至创生都单独地由物理定律所决定,上帝将成为无所事事的“造物主”,它再也无力去创造奇迹。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宇宙是霍金所爱的人的家园,因而宇宙才显得那么重要,这让霍金成了著名现代宇宙学科学家。
B.现实生活中的霍金兴趣广泛,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这启示我们:科学家也应走向普通群众,不能和现实脱节。
C.霍金不但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非凡的人。奇性定理、黑洞理论、无边界宇宙理论都是别人无法达到的成就。
D.霍金的成就巨大,正是因为他的不幸。我们都应该向霍金学习,面对人生的不幸保持乐观的心态,永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霍金成为一名伟大科学家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产品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宋代的青白瓷,第二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第三是清代的粉彩瓷。

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景德镇这个响亮的名称,就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偏爱青白瓷,而于公元1004年的景德元年用自己的年号来命名的。一个皇帝将自己的年号赐予一个城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自然促进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

青花瓷是一种运用钴料进行釉下装饰的瓷器。它虽早在唐代河南的巩县窑就已萌芽,但真正成熟来自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窑工的贡献。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既得益于宋代青白瓷的烧制基础,又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此前波斯对青花钴料的运用。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青白瓷。由于青花瓷具有素雅大方、纹饰丰富、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优点,很快赢得了国内外各阶层的普遍青睐,并成为明清景德镇瓷器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元代以后,以青花为主的彩瓷逐渐统治了明清时代整个世界瓷器的市场,景德镇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及世界的制瓷中心。

粉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它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从康熙珐琅彩瓷器蜕化而来的。粉彩瓷器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很快地取代五彩瓷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瓷的主流,而且也成为能够与青花瓷器抗衡的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粉彩瓷的色彩丰富,有立体感,形象刻画生动细腻,给人以华丽富贵的艺术感觉,正好迎合了清代追求华丽丰满的审美思潮。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瓷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空前繁盛,“”是景德镇明清时期窑业繁荣的写照。然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世界制瓷业逐渐进入了多元争霸的时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国际地位每况愈下,昔日陶瓷霸主的地位怎么也恢复不了。

(取材于曹建文、余志琴的相关文章)

【小题1】在最后一段横线甲乙处填入两句诗,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C.陶舍重重倚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D.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彩瓷”的推断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的青白瓷由青、白两色构成,属于彩瓷
B.根据技术不同,彩瓷有釉上彩、釉下彩之分
C.清代粉彩瓷代表中国彩瓷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D.鸦片战争后,中国彩瓷的国际影响日渐式微
【小题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制成
B.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技术
C.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超过了青白瓷
D.使景德镇在元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历史上对茶的称谓和写法很多,有茗、葭、茶等叫法与写法,至唐代茶圣陆羽着《茶经》后,“茶”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隋唐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茶道盛行,饮茶已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人们不仅讲究“煮茶”技艺,对茶具亦十分重视。“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盛唐时的茶具以金银器皿为主,这与唐代贵族喜用金银器有关。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迅速,日趋纯熟,并大量吸收西亚和中亚金银器发达地区在工艺、造型及纹饰等方面的长处,使得唐代的金银茶具既实用又精美。唐代盛行煮茶与煎茶,饼茶须碾成茶末煮饮。据查,唐人的饮茶习惯与现代人有所不同,有在茶中加盐的习惯,唐人认为盐有益于散发茶香,所以烹茶时在茶汤中加入适量的盐调味(这种习俗在今天我国藏、蒙地区仍可见遗风)。。
当然,这时的茶具在重视金银器皿的同时,并未放弃瓷器。晚唐至五代时,我国瓷器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形成了以如玉似冰的越窑青瓷及邢窑白瓷为代表的瓷茶具新时代。唐代陆龟蒙有《秘色越器》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题目中的“秘色越器”就是指唐代越窑青瓷精品,“秘色”是赞誉越窑瓷器釉色罕见的青翠莹润之美;后来五代时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朝廷用瓷,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宋人饮茶一改唐人“煮茶”之法,将茶末置于茶盏,以茶瓶注汤点啜,称“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候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还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茶”的饮茶娱乐方式。宋人斗茶,先斗色、次斗痕。先将研细的茶末放入茶盏之中,一边以执壶注沸水下冲,一边用荼筅击拂,最后看谁汤花“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则为赢。点茶,赏茶,品茶,斗茶,显示了宋人茶色生香,有滋有味的生活!
清代,茶文化呈现出多元面貌。“文士茶”勃兴,改宋元的“点茶”为“冲茶”,将茶叶直接投入壶中冲泡,再转注茶杯饮用,奠定了今日的泡饮方式。清康、雍、乾三代是清宫茶具制造的鼎盛期,出现了粉彩、珐琅彩、仿木石等创新茶具。从从茶具形制讲,除茶壶与茶杯外,盖碗是清代茶具一大特色。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展现了中国人有关器用之道的哲学观。当然,清代的茶碗并非全部带盖,而是在烧制中即分为盖碗和碗两类。
(选自《杯盏千古传雅韵》,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以前,茶的称谓和写法有很多种,“茶”字的形、音、义都还没有固定下来。
B.隋唐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清代茶文化呈现出多元面貌。
C.唐代讲究“煮茶”与“煎茶”技艺。宋代流行“点茶”,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
D.盛唐时茶具以金银器皿为主,有“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的说法,体现出唐人在饮茶时将茶具放在第一位的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迅速,日趋纯熟,金银茶具既实用又精美;盛唐时茶具主要是金银器皿,这与唐代贵族喜用金银器不无关系。
B.唐人认为盐有益于散发茶香,所以有烹茶时在茶汤中加入适量的盐调味的习惯,这种习俗在今天我国的藏、蒙地区仍可见遗风。
C.晚唐至五代时,我国瓷器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但自从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后,老百姓就不能再用瓷器了。
D.“秘色越器”的“秘色”既是赞誉越窑瓷器釉色罕见的青翠莹润之美,也是指瓷窑秘不示人,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盛行茶道,这从宋代几乎全民都以饮茶为时尚以及宋人点茶、赏茶、品茶、斗茶等茶色生香、有滋有味的生活中都可体现出来。
B.“文士茶”,改宋元的“点茶”为“冲茶”,将茶叶直接投入壶中冲泡,再转注茶杯饮用,今日的泡饮方式就是在此基础上延续而来的。
C.不同时代,茶具各有不同,盖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当然,清代的茶碗并非全部带盖,在烧制中即分为盖碗和碗两类。
D.到了清代,相比隋唐以及宋代,饮茶方式变得更为简单方便了,茶具制造更为新颖多样,有关器用之道的哲学观也更深刻丰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⑴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    )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
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⑵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⑶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⑷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