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二(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C.材料三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有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缓慢,我国要想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备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仅要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要有责任心,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B.中国堪称制造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些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坐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C.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2 01:45: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学治理灰霾,促进绿色发展
(嘉宾: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行发,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贺泓)
记者:能跟我们解释一下灰霾是什么吗?
贺泓:我们往往在媒体上讲到灰霾现象的时候都用“雾霾”这样的词。其实,雾是雾,霾是霾,是两种不同的现象。雾是由大的水滴造成能见度下降,是一种自然现象。霾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的排放跟不利的天气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污染的现象。但是,雾和霾有的时候交织在一起,雾加霾,叫作雾霾,也不能算错。我们重点研究的是霾,科学院称作灰霾。大气中所生成的细的颗粒物,比如PM2.5,造成大气能见度下降,从学术的角度来讲就是产生消光现象,我们叫作灰霾现象。
白春礼:有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今天蓝天、白云很好,但第二天马上变为中度污染甚至重度污染。这不是一次排放产生的,不是一夜排到天上的颗粒物产生的污染,而是原来已经排放到空气中的一些氮化物、硫化物等,以气体的形式存在的一些东西,在适当的温度、气候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又重新在天空中快速地聚集,形成了新的PM2.5颗粒,这叫二次颗粒物。有时候二次颗粒物爆发得很快,一下子产生重度污染,因此我们关注一次颗粒物排放的同时,也要关注氮化物、硫化物的排放,使二次颗粒物在天空中产生的先决条件不存在。
记者:我们这么多年治霾,为什么百姓的直观感受不明显呢?
顾行发:整体来讲,环境在不断地改善,而且趋势非常明显。从2013年到2016年,灰霾的浓度降低了30%以上,在京津冀地区,最高的降低了50%以上。在夏天的时候,总的来讲,灰霾的程度比较低,天气也比较好。秋、冬季,降低的程度比较小,甚至有些地区灰霾的程度还有增加。灰霾根本上是过重的产业结构以及偏向煤炭的能源结构造成的,而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发现霾不全是一次颗粒物排放导致的,二次颗粒物的占比能占到百分之六七十甚至更高。PM2.5的、成因,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季节,有很大的差异。冬季可能是因为取暖燃煤,夏季不一样;长三角、京津冀,各地也不一样。中国目前的大气污染与当初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气污染还不太一样,我们现在的污染是一种复合型的污染。
记者:想问一下中科院在治理灰霾上会提供哪些科技支撑呢?
白春礼:在国家未来大气灰霾治理中,科学院将继续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我想支撑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科学院作为第三方,进行大气环境的观测和大气灰霾的模拟与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准确、全面地掌握我们国家大气灰霾的污染特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关于灰霾的生成机制的研究。我们监测到灰霾是哪儿产生的,还要了解灰霾是如何产生的。只有知道是如何产生的,才可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理办法。第三个方面,科学院针对大气污染物源头减排的迫切需求,积极组织大气污染的控制前沿技术的研发,为实现大气污染源头减排提供更加有效的基础知识和科技的支撑,我想这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记者:今天非常感谢三位的分享,感谢您的关注,再会!
(摘编自人民网2017年3月“访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次颗粒物是一种新的PM2.5颗粒,是一种气体污染物,它是在一定的温度、气候条件下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氮化物、硫化物的排放有关。
B.PM2.5的产生,不仅跟人类活动有关,还跟当地的气候、温度等自然环境有关,而这些非人为因素是不能改变的,所以灰霾是不能全面根治的。
C.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是一种复合型的污染,与当初英国、美国的大气污染不同,治理的难度较大,尽管已有成效,但百姓的直观感受仍然不明显。
D.三位访谈嘉宾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分别谈了灰霾是什么、形成的原因以及未来治霾的科技支撑等问题,为人们认识、治理灰霾提供了借鉴。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治理灰霾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之心学是全部儒学思想最基本的“硬核”,其他方面都是心学的延伸和展开。王阳明说“君子之学,谁求得其心”,心学就是强调主体自我的儒学,突出自信、自强、自律、自为,追求自我实现。“心学”的本质就是追求“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并为其寻求理论根据和修养方法的哲学。

心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孟子。孔子率先发现了人的自我,创立了以“仁学”“礼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学,提出了“心安”的心性问题。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比孔子更为突出地把心性之体表露出来,最先注意到心的作用。孟子认为:孔子所谓“仁”归根结底是人之心,“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性”根源于 “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告子上》);只要尽心便能知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告子上》)。由此, 孟子确立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基本理念。儒家心性论的最初建构者是思孟学派,传承谱系是:由孔子到曾参,由曾参到子思,由子思到孟子。其学术传承:孔子有《论语》,曾参有《大学》,子思有《中庸》,孟子有《孟子》。

心学到了宋代,由北宋程颐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清初的李二曲把陆九渊比作接续孟氏之后的第一人。“议论削爽,令人当下心豁目明;简易直捷,孟氏之后仅见”。陆九渊不仅“发明”出“本心”,更重要的是他对此作了大致轮廓的描述: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此理塞宇宙”。宋代理学各学派都细致入微地谈论心性问题,有“无事袖手谈心性”之说,心性之学成为理学的代名词。

明代中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二字,王阳明序《象山先生全集》曰:“圣人之学,心学也。”阳明心学的经典表述,即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李二曲说:“至先生始拈‘致良知’三字,以泄千载不传之秘;一言之下,令人洞彻本面,愚夫愚妇,咸可循之以入道,此万世功也。”良知是心之本体,没有私心物欲的心,是天理,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符合天理者善,不符合天理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发动良知是为了发现良心,确立本体;发现良心,是为了发挥良能;发挥良能,是为了重建世界。至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的地方,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由此可见,严格意义上的“心学”产生于明代中叶,是儒学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心学一直延续到后世,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选自彭彦华《儒家心学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它以自我实现为目的,以“内圣外王”为价值取向,强调自我的主体地位。
B.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学以“仁学”“礼学”为核心,虽然涉及与心性相关的问题,但是没有谈到“心的作用”。
C.《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在学术上不仅呈现了思孟学派的传承谱系,还完成了儒家心性论的体系建构。
D.“良知”是阳明心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既是心的本体,又是知的本体,应该把“良知”作为行动的标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大量引用《孟子•告子上》中的言论,有力地证明了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并确立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基本理念。
B.程颐开启了北宋心性之学的研究,陆九渊则在心性之学的研究上另辟蹊径,文中通过两者的对比,证明陆九渊的贡献更大。
C.文中以“无事袖手谈心性”的现象,表明宋代理学界对心性之学的讨论十分普遍,证明研究心性之学已成为当时理学界的风尚。
D.王阳明首创了“心学”和“致良知”的说法,并让心学有了清晰独立的学术脉络,这些事实证明了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学发轫于春秋战国,大兴于宋代,大成于明代,经过历代先贤的传承发展,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清初李二曲对陆九渊和王阳明均赞许有加,并对他们的学术有独到的评价,可见李二曲也是一位心学理论造诣很高的学者。
C.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心的本体没有善恶,当意念产生时才会出现善恶,所以,如果不把意念强加在事物上就能为善去恶。
D.严格意义上的“心学”产生于明代中叶,这就表明了明代社会的发展使当时人们对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有了更高的追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匠人
叶剑秀
毕一刀是远近闻名的乡下剃头匠。近年来他不再开铺子,专给死人剃头刮脸。
毕一刀的手艺是从他爹毕石头手里传承下来的。当年毕石头在自家大门口朝街盖两间门面,开个剃头 铺子,支应着本村或十里八村的乡人。毕石头给人刮脸剃须时,舀两瓢剃头炉子里的热水,把人的头摁在脸盆架前,用一只手噗唧噗唧洗出浸润的响声,然后拉起盆架上晃悠的篦刀布,哧啦哧啦滑动几下锋利的剃刀,转身走向仰躺的客人面前。剃刀在高低不平的脸上熟练游动,开始是有声有响,接着是有滋有味,反复几遍后,客人闭目微醉,恍入梦乡,带哨的鼾声不经意就从喉管里溜达出来。直到毕石头合上剃刀,双手拍出脆响的巴掌,客人才会从温柔的梦乡里懒懒地醒来。
与爹相比,毕一刀不但能把客人侍奉睡着,还能把客人摆弄得憨态盈笑,嘴流涎水。毕一刀的雅号就是这么落下的,以至于村人忘了他的原名。
毕一刀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从小都跟爹学手艺。改革开放初期,弟弟妹妹全都飞出乡村,到不同的城市开店经营,或是理发店,或是美容院,个个混得有车有房,日子流光溢彩。
毕一刀当初不愿出去的理由很简单,乡下那么多人的头谁来剃呢。毕一刀守着老爹留下的两间门面,继续他的剃头营生。
几年前,毕一刀索性关了铺子,年岁大了,准备安享晚年。
谁料毕一刀终归是难以停下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人都爱面子,死人也是。乡下人去世,无论身份高低,装殓前总要做最后一次剃头刮脸,干净整洁地走了,儿女们也算尽了孝心。谁家不死人,哪村无亡魂? 周围几个村,这家请了那家请,毕一刀难得消闲。当然,侍奉死人的酬金是不能少的,毕一刀说多少是多少,从没见哪家还过价。
毕一刀从丧祖哀号的人群中离去时,时常有一种美名的自豪和成就感。
毕一刀一直以为,他从事的是下九流行业,身份低下。谁知老了老了,成了千家万户离不开的手艺人。毕一刀开始盘算心事,能想起的家庭他琢磨个遍。村里有多少老人,七十岁以上的几个,大病重病几个。他精心算过之后,数目不小。
毕一刀忘算了一个人,是村里的张骡子。张骡子当了多年村主任,名声不好。那年冬夜,张骡子去欺负王寡妇,翻院墙的时候,被起来解手的毕一刀无意撞见,后来被村民堵在王寡妇家里。张骡子认定是毕一刀坏的事,仰仗权势,没少欺侮他。前几年张骡子去了省城,他儿子在那里做个不大不小的官。村里传言,张骡子患了绝症,在奈何桥边上喘气,早晚要回到老家的祖坟里。
毕一刀很纠结。张骡子被拉回来,他儿子来请,去还是不去?去了咽不下心里那口气,不去显得没度量。
传言成真,张骡子被拉回村子。张骡子的儿子来了,见面扑通跪在地上,就把毕一刀的心跪软了。
毕一刀在去的路上,心里盘算着怎样报复张骡子。以前无论怎么威风,现在落到我的刀下,就要听从我摆弄。不给他胡子刮净,让他不那么周正地去阴间。似乎这样便宜他了,为王寡妇的事,张骡子快把自己的耳朵揪掉,还狠狠地扇过他几个耳光。我要割掉他的耳朵。不行,太扎人眼,只割开一点吧,毕一刀暗自摇摇头,这样不合情理和规矩。在他脸上划开一条长口子,让他面目开花,在奈何桥这边游荡,算是最好的惩戒吧。
毕一刀揭开张骡子脸上的遮魂布,看到一张僵硬阴晦的脸,气压丹田,怒催胆生,他蘸一把热水,拍几下死灰冰凉的脸,只见他手起刀落,一刀一刀地刮下去。 刮了一半,他心里叹息一声,何必跟死人计较呢,手艺人有手艺人的本分,活儿还是给他做好吧。
完毕,毕一刀样子很失落,似乎心有不甘,看到身旁案板上的冬瓜,他把手中的剃刀用力锛在冬瓜上,拍拍双手说,别人一百五,他二百。他脸上两个大痦子,不好刮哩。
毕一刀从张骡子家出来,脸上挂着极大的满足和自豪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舀”“摁”“洗”等动词和“噗唧噗唧”等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毕石头给人剃头刮脸的过 程,同时引出下文对毕一刀的叙述。
B.小说意蕴丰富,既有对传统手工艺凋敝的隐忧,对匠人精神的颂扬,也含有对农村存在的某些落后习俗,如爱面子等现象的委婉批评。
C.文中插入对毕一刀弟弟、妹妹相关情况的介绍,不仅有交代相关社会背景的作用,而且与主人公不愿离开乡村形成对比,有利于突出毕一刀的形象。
D.小说善于对人物心理进行刻画,在去张骡子家的路上,文章从第一人称角度,逼真细腻地展现了毕一刀欲报复张骡子时矛盾而复杂的心理。
【小题2】毕一刀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分析其形象特点。
【小题3】请结合文章分别谈谈你对文中两处画线句中毕一刀的“自豪和成就感”以及“满足和自豪”原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光明网)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______

A.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E.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在中国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拙跟巧是相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句话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工匠人,没有雕琢的痕迹。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是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一个著名书画家,他把中国古拙传统推到极高地步。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题有七个大字:“损之又损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损” 道就是拙道。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石”——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仅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克,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假山是人们运用石科“叠”的、“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建之以陂陀平间,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自云,月上柳稍。

假山的美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天工。明代计成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天工开物。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规避人工秩序。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天趣的精神。

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艺术上的拙道有相通之处。
B.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拙和巧是相对的,拙其实就是巧,大巧若拙就说明了这点。
C.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玉要求以礼琢磨,石要求复礼后归于无为。
D.假山的美是创造者凭着他的灵心演绎出来的,巧夺天工就是要摒弃自然造化的痕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巧与拙的相对性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大巧与不巧(也就是“拙")的关系。
B.文章通过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阐明在艺术上应弃儒就道。
C.文章花大量篇幅论述假山之美,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追求艺术的大巧——拙趣。
D.文章提出论点后,从思想理论和艺术实践角度加以分析,指出追求大巧若拙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如果你不懂拙趣,我们就难以与你谈及关于中国的艺术趣味的问题。
B.金农的“损之又损玉精神”表明中国艺术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抽道。
C.老子强调既要“损之又相”又要“珞珞如石”,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
D.中国艺术强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规避人工秩序,但并不排斥人为因素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