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松堂游记(节选)

朱自清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林,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一九三六年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堂原是一处人迹罕至的故园而已,很容易引起人们悼古伤今的落寞情怀,而作者却用俭省的笔墨勾画出一幅神韵天成、灵思独具、真趣盎然的松堂美景图。
B.作者从层次的深浅、地形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色彩的浓淡、建筑的参差等方面来烘托映现松堂的景色。
C.作者对松堂晚上的黑暗达不到郭沫若在《夜步十里松原》诗中所描写的那种“够阴森森的味儿”的情景,而感到遗憾。
D.文章最后“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一句,惊破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幻梦,流露出尘世难以超脱的淡淡惆怅。
【小题2】作者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松堂“高大轩敞”的特点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3 09:48: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荷塘月色》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⑨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下列对《荷塘月色》对分析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A.全文行文脉络是“不宁静”、“寻独处”到“见荷塘月色、忆采莲”、最终“归家复回现实”,作者在寻求内心短暂安宁的同时,并未真正忘却现实的烦闷。
B.行文第四节塘中的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和花,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水声如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清幽动人。
C.散文第五节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作者以“小睡”来比喻形容当时的略为黯淡的月光,认为的它也有其动人的地方。
D.文中的《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在此借用它来表达对自己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委婉含蓄。
E.最后一段,作者以“猛一抬头”来形容自己从荷塘月色、江南采莲的梦境中惊醒,从新面对现实;而“轻轻”一词反映出其内心的孤寂。
(2)请结合作者的心理活动,分析选文第三段“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句中“且”字的表达效果。
(3)选文第七段,作者追忆的六朝时的采莲场景有何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谈谈它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老实话

朱自清

美国前国务卿贝尔纳斯退职后写了一本书,题为《老实话》前不久笔者参加一个实会,大家读起这个书名,一个美国客人笑著说,“贝尔纳斯最不会说老实话!”大家也都一笑。贝尔纳斯自题这样一个书名,想来是表衣示他在做国务卿时有许多话不便“老实说”,现在无官一身轻了,不妨“老实说”了。

中外古今,大家都要求“老实话”,可见“老实话”是不易听到的。常听人说“我们要明白事实的真相”,既说“事实”,又说“真相”,叠床架屋,正是强调的表现。说出事实的真相,就是“实话”。买东西叫卖的人说“实价”,问口供叫犯人“从实招来”,都是要求“实话”。

人们为什么不肯说实话呢?归根结底,关键是在利害的冲突上,自己说出实话,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成实,容易制自己,也容易比自己抢先一着。在这个分配不公平的世界上,生活好像战争,往往是有你无我;因此各人都得藏着点儿,让人莫名其妙。于是乎勾心斗角,捉迷藏,大家在不安中猜疑着。向来有句老话,“知人知面不知心”,还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抱一片心”,这种处世的格言正是教人别说实话,少说实话,也正是暗示那利害的冲突。

老实话自然是有的,人们没有相当限度的互信,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了。但是实话总还太少,谎话总还太多,社会的和谐恐怕还远得很罢,不过谎话虽然多,全然出于捏造的却也少,因为只要不容易使人信。麻烦的是谎话里掺实话,实话里擦谎话。日常的话多多少少是两掺的,人们的信就建立在这种两掺的话上,人们的猜疑可也发生在这两掺的话上。即如贝尔纳斯自己标榜的“老实话”,与他的同国的那位客人就怀疑他在用好名字骗人。谁能知道他的话老实或不老实到什么程度呢?

人们在情感上要求真诚,要求真心真意,开诚相见。但是“心口如一”向来难得,“口是心非”时有不免。不看什么人就掏出自己的心肝来,人家也许还嫌血腥气呢!所谓“推心置腹”,“肺之谈”,总得是二三知己才成。若是泛泛之交,只能数教衍析,容容气气,说一些不相干的门面话。这可也未必就是假的,虚伪的,他至少眼中有你。有些人一见面冷冰冰的,拉长了面孔,爱理人不理人的,可以算是“真”透了顶,可是那份儿过了火的“真”,有几个人受得住!本来彼此既不相知,或不深知,相干的话也无从说起,说丁反容易出岔儿,乐得远远几的,读儿的,慢慢儿的不过,就是彼此深如,像夫妇之问,也未必处处可以说真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总有些不题意教别人知道的秘密,若是不顾忌着些,也会碰钉子的。真话之难,就在这里。

毫无事实的空头宣传没人信,有辜实可也掺点儿谎,就有信的人。因为有事实就有自信有自信就能多多少少说出些真话,所以教人信。自然,事实越多越分明,信的人也就越多。不过正反错综,一般人眼花缭乱,不胜其烦,就索性一句话抹杀,说一切宣传都是谎!可是宣传果然都是谎,宣传也就不会存在了,所以还当分别而论。贝尔纳斯将他的书题为《老实话》,那本书总不能够全是说罢?一个人也决不能够全靠據谎而活下去,因为那样他就掉在无里了

(选自《论雅俗共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不肯说实话,是因为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虚实,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B.人们不说实话的关键在于社会的分配不公平,人与人之间存在利害的冲突。
C.生活中有老实话存在,人与人才能互信;老实话的多少,决定社会是否和谐。
D.日常的话是实话和谎话两掺的,在两掺的话基础上建立起互信,也产生猜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及贝尔纳斯题为《老实话》的书,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论题。
B.第段再以贝尔纳斯为例,揭露其用“老实话”的好名字骗人的本质。
C.结尾又提贝尔纳斯的书名,作为宣传若都是谎言就没法存在的佐证。
D.三次引用贝尔纳斯的例子,既使例证的运用经济高效,又使文章连贯。
【小题3】作者为何说“心口如一向来难得,口是心非时有不免”?结合第段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mò)    动(zhàn)    凉(chéng) 独(chǔ)的妙(chù)
B.睡(hān) 参(cī) 袅(nuó) 蓊郁郁(wěng)
C.点(zhuì) 影(qiàn) 皱(xié)  婀玲(fán)
D.着(diàn) 羞(sè) 然(wǎn) 着步(dù)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小题3】下面是对阅读文字的一些分析,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特别讲究行文线索,本文就安排了游踪和情感这样两条环形线索,即“出家门—游荷塘一赏月色一进家门”与“不宁静一寻宁静一得宁静一失宁静”,文章就是循着这两条线索展开的。
B.“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句话表明,作者在宁静的月夜荷塘,暂时摆脱了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那种自由。
C.月夜荷塘,零星的花、缕缕的香、微微的风、淡淡的月,一派幽静安宁,“恰是到了好处”,而蝉声、蛙声又让人深感“我什么也没有”,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想逃离现实的却又不可能愁绪,借景抒情,将情与景完全融为一体。
D.《西洲曲》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起《木兰诗》、《敕勒歌》那样粗犷豪放的南朝民歌,它显得更加细腻柔婉。
【小题4】文中写的江南采莲旧事,似乎与“荷塘月色”没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入这些文字呢?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手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小题1】第一段中加点词依次写出了荷叶的________、荷花的________、荷香的________等特点。
【小题2】赏析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第三段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