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只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铺垫。
B.爸爸的号子声显得“凄凉”,一语双关,既表现了环境的凄凉,更表现了爸爸因繁重的劳作而内心感到无比凄凉。
C.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倒埋下伏笔。
D.奶奶在她妹妹家的情况是通过爸爸表兄的口说出来的,这是正面实写,表现了奶奶为了家人的幸福而不惜身体的可贵精神。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小题3】奶奶这个人物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8 02:4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前方

曹文轩

①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②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③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④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甲:___nà)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⑤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⑥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⑦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⑧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⑨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

⑩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乙:___zào)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⑾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句歌词: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

⑿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⒀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小题1】依据拼音,在甲、乙两处填上相应的字。
甲: nà_____________ 乙: zào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面对一群“在路上”的旅人,作者不写他们归家或远行,却宕开一笔,写他们“离家的欲望”,探讨人类心灵生活,视角独特,立意新颖。
B.作者让离乡的漂泊欲念和归家的故乡意识深刻交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这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最深广的悲悯情怀。
C.第一段“他们正在路上”是作者对人生认识的形象化表述,因为他认为人生就是一次从生到死的旅行,谁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
D.介绍丰子恺先生写旅途的散文,引用古代诗歌中思乡名句,都表现了“人在路上”的艰辛和感伤,说明人生从某种抽象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苦旅。
E.开篇和结尾都用问句,或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但都表现了作者对旅人劳苦的关怀和同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
【小题3】从第⑥段看,“前方”指什么(用两个字概括)?根据文意,概括回答“前方”有哪些特点(每条不超过5 个字)?
【小题4】根据文意,回答后面的问题。
“即便是终身未出门,或未远出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上。”
(1)这里的“家”有哪些含义?“路”实质上指的是什么?
(2)联系全文,谈一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从全文看,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潮湿的下午

曹文轩

时间到了一九六零年……

胡妈早已发现奶奶去当铺当家里的东西了。半年前的一天晩上,她向奶奶说,她打算离开蓝屋了。她说家里要她回去带孙子。奶奶摇了摇头说:“你说的不是实话。”她安慰胡妈:“这里的日子,自然不如从前了,但还能过下去。你在这里,还能挣一点钱;这钱,对你乡下的家,也许很重要呢。别再想着离开吧,我总会有办法的。再说,阿梅还小,打她出生,就是你带的,她也离不开你。在奶奶的再三劝说下,胡妈才答应留下。

而现在,奶奶在踌躇了许多天后,却要对胡妈和宋妈开口说,她们两个人中间,得有一个人要离开了,未来的日子,已使奶奶寝食不安,若要每月再拿出一些钱来支付胡妈宋妈的工资,实在太困难了。这一天下午,犹豫了好几天的奶奶终于把胡妈宋妈叫到了楼下客厅,说岀了她心中的决定。那时,奶奶显得极度不安,脸上满是愧疚,她甚至都不好意思看着她们。

胡妈和宋妈听罢,却都没有感到吃惊。离去的想法早已在她们的心里翻来覆去。蓝屋的窘迫,一天不如一天的衰落,她们都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只是乡下的日子因为灾荒越过越紧巴,她们每月得到的报酬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她们没有决然离开,还有一个原因:她们实在舍不得离开蓝屋,离开这一家人。

她们熟悉这里的每一根筷子、每一把勺子,熟悉这蓝屋里所有人的喜好和脾气。一年四季,她们手脚不停地劳作,把蓝屋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在日子越来越窘迫时,她们费尽心机,帮奶奶精细地计算着家人的开销。胡妈去小菜场买苿,要把菜场来回走好几遍,然后走向那个菜价最便宜的卖家。开始买卖时,又是一番讨价还价。那时,她脸上的表情,完全不像佣人,而像是这个人家精打细算的主人。

有剥好的、现成的毛豆卖,但胡妈不买,为了省那一斤五分钱。当奶奶问起何不直接买剥好的毛豆时,胡妈说“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剥毛豆,热闹。”她回头看了一眼阿梅“我们家阿梅最喜欢剥毛豆了,是吧?”阿梅就会说“我要剥毛豆!”后来,奶奶也喜欢上了剥毛豆,一边剥,一边与胡妈宋妈说笑,或不时地夸阿梅:“阿梅剥得又快又好。”

厅里的气氛有点儿特别。

先是胡妈开始说话。

胡妈笑着说:“夫人,您不要为难。您留我又多待了这么久,我心里已万分过意不去了,蓝屋不比从前了,我和宋妈心里都清楚。夫人您整天是一张笑脸,可我们知道,您心里苦着呢。在这里多待一天,就让您多一天负担。夫人您不必为我们担心。我们是乡下人,什么苦都吃过,回到乡下去种地饿不死的,说不定还会好一些呢!只是心里有点放不下这里,放不下老爷、夫人,放不下阿梅……”她朝阿梅拍拍手,阿梅连忙跑过来,胡妈弯腰将阿梅抱到怀里,用她满是皱纹的脸用力贴住阿梅粉嫩的脸蛋儿,“就没有见过这么好看、这么让人疼的孩子……”

不一会儿,阿梅觉得自己的脸湿了——胡妈无声地哭了。

阿梅呆呆地看着。

接下来,宋妈也说了很多话,不停地安慰奶奶,希望奶奶心安。

她们用乡下人的语言,一遍一遍地赞美着奶奶——由哀地。

奶奶一直微笑着,那是胡妈和宋妈所熟悉的微笑:安宁、温柔。那微笑里,还永远有一片淡淡的羞涩——是一个女孩的羞涩,虽然她已老了,但那羞涩依然。

说着往事、眼下和往后的日子,许多事,许多话,说着说着,三个人泪流满面。

阿梅见她们三个人哭,也哭了起来。她不太能够明白,她们为什么泪流满面,但见她们三个人哭,她也想哭。

胡妈连忙用衣袖擦去阿梅的眼泪:“这孩子,你哭什么呀!”

阿梅却哭出了声。三个人都笑了起来——放声大笑,笑声里是流动在皱纹里的泪水。

那个下午,世界一片潮湿……

(节选自长篇小说《蜻蜓眼》)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1960年的自然灾害为背景,以奶奶辞退帮工为主要事件,并以第三者的视角展开,重点表现了奶奶操持一家老小生计的艰难。
B.小说善于以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如奶奶宣布决定后,“不安”等神态,传神地体现了奶奶复杂的内心,而“微笑”更是她高贵精神的体现。
C.小说语言清新典雅,具有古典美学的意味和色彩,如来自乡下的帮工胡妈,她的语言富有生活化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剥毛豆的情节从侧面体现了蓝屋当下的经济拮据,同时也体现了胡妈真正融入了这个家庭,心甘情愿为这个家精打细算。
【小题2】小说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那个下午,世界一片潮湿……”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板门神
曹文轩
(1)“板门神”是陈三的外号。我们老家的门,都为两扇,门板很高。因陈三个头十分高大,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因此地方上的人都叫他“板门神”。
(2)因为力气大,性又刚直,陈三从未向人低过头。
(3)那年的春天常暖和,只几天的工夫,春风就吹得绿柳缕缕,贵花满地。就在这样一个蛮好的季节里,陈三的小女儿又生病了,那天,陈三背着小女儿到了地头,照例将她放在田埂上,让她自己去玩耍,他下地干活去了。往常,小女儿就会在田埂上走来走去,或去追一只蜻蜒,或蹲下来去采草丛里的花,是很快乐的。但今天发蔫,坐在田埂上竟不动弹。临近中午时,陈三朝田埂上望,见小女儿竟然在田埂上躺下了,他便丢下工具来看小女儿,他叫她,没有回答,伸手一摸地的额头,觉得她有点发热,但也不是热得很厉害。他想回到地里再去干活,又有点不放心,便向地里干活的人说:“丫头怕是生病了,我带她去医院。”地里的人说:“那你就快去吧。”他抱起小女儿,一气走到镇上医院。医生扒开小姑娘的眼晴看了看,又转动转动她似乎有点发僵的颈,一通检查之后,告诉陈三:“怕是得的脑膜炎。”陈三一听,双腿就软了,因为他以前得病死掉的两个孩于就是死在脑膜炎上,他心里很清楚这病的厉害。他抓住医生的手:“你得救救她,救救她,求求你,求求你。”眼睛却直勾勾地朝病床上似乎睡着了的小女儿看。
(4)挂了一夜的吊瓶,陈三也眼不眨地守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看,小女儿脸色已经苍白如纸了。两只
小于紧攥拳头,双目紧闭,任怎么叫她,也没什么反应。
(5)医生说:“得送到县城医院去,才有救。”
(6)陈三对小女儿说:“我马上就来,我马上就来。”一边看着,一边走出门去。
(7)他要向人家借钱。到县城医院,得花一大笔钱,他到处借,然而,他所认识的人都穷,怎么也凑不足钱。
(8)有人说:“找刘书记,让大队里解决几个钱。”
(9)陈三就去找刘书记。
(10)刘书记态度冷淡,刘书记一直对陈三不快活,十多年前,刘要做书记时,陈三说了一句很蔑视人的话:“十三张牛屎饼子高,也能当书记。”刘书记是个矬子,陈三从来就没有将他当碗菜看。话传到刘书记平朵里,就牢牢记住了。
(11)陈三很无趣,得了一句“大队里没有钱”,掉头就走了。
(12)回到医院一看,小女儿嘴唇已经发紫,摸摸她的手,觉得凉丝丝的,陈三要哭了。看的人就催他:“还不快去想想办法?”小女儿好一副乖样子,乖得一只猫儿似的静静地躺在那儿。陈三用手摸她的脸蛋,叫她的名字,但小女儿就是不肯答应他。
(13)医生又说:“得赶快往城里送。”
(14)陈三出了医院,大步直走,走到刘书记家门口时,双腿瑟瑟地抖,他低头走进屋去,看见刘书记正盘腿坐在椅子上抽烟,“扑通”一声跪下了:“教救我的孩子。”
(15)刘书记大吃一惊,指着他:“你……你怎么能跪下?”
(16)陈三低垂着头,口中讷讷:“救救我的孩子……”
(17)刘书记连忙走进里屋,拿出三十块钱塞在他手里:“快送孩子进城。”
(18)小女儿三天后醒来了,但从此失去了从前充满灵性的目光,总是呆呆地看人,看他,看风中摇曳的树或啄食的鸡,并且不再说话。
(选自“曹文轩小说馆”《艾香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历两次失子之痛后,陈三对小女儿倍加呵护,即使去地里干活,也把她带到身边。
B.陈三个子高,力气大,在田间劳动时见小女儿生病,抱起就走,一直走到县城医院。
C.“板门神”本来威风凛凛,但因为要急救小女儿,这才不得不向人求助,低头借钱。
D.作品综合运用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陈三这位农民形象。
【小题2】第(3)自然段开头一句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小题3】小说第(10)的自然段可否删掉?为什么?请从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两方面简要分析。

同类题4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去风景的时代

曹文轩

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当年,川端康成称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幸运的邂适”。他在谈到《伊豆的舞女》时,唯一的遗憾是觉得风景描写还是少了些。从前的小说家,虽然没有太多的人去自觉地谈论风景的意义,但在实际写作中,风景始终是他们的小说的重要元素。他们的写作,几乎形成一个定论:风景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然而现代小说就是抛却了这一元素。

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实际上已经失去崇拜之心。与并不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自然的古人相比,现代人对自然的亲近未免有点儿矫揉造作。现代人更多是出于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的,因为自然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古人对自然有崇拜之心——甚至有敬畏心。“自然”是与“天”相等的概念,它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古人面对自然,是一种宗教的姿态,他们虔诚静听与默察,是要在万籁俱寂中读出其奥义。因此,自然对他们来说不能有须臾的分开。而现代人尽管做出各种各样亲近自然的样子,并有许多赞美之词,但骨子里,现代人还是只相信自己。自然已不再具有神性,它只不过是物质,是被看的。

小说也就可以不必在意自然了。

工业文明、人口难以抑制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消耗,使自然在退却与贫化。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享受的同时,废气、废水,也是日甚一日地污染风景。然而我们还在日甚一日地挤压风景,似乎要将它直挤到天边。

现代,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在一片缺乏绿色、缺乏蝉声与鸟鸣的水泥钢筋的世界里。他们的肉体与灵魂从一开始就缺乏自然所给予的灵气与湿润。他们的记忆里没有什么像样的风景,更没有对风景的深刻感受。

因此,小说也就没有了风景。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的历史性变异。

现代之文学艺术,新生了许多特质,但同时也丢失了许多特质,比如意境、诗性等。在现实生活与现代哲学思潮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文学艺术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文学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的文学艺术这样酷爱思想。现代哲学的发达并由此带来的思想观念的众声喧哗,使文学艺术陷入一个庞杂无序的思想大网之中而不可自拔。追求思想的新颖,直至追求思想的乖戾,已成时尚与习惯。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一些现代的文学艺术家们在冥冥之中达成一个共识,这就是: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现代文学艺术正是将粗俗、丑陋、阴沉、冷漠的事物作为自己观照的对象;美是虚弱的,苍白而脆弱的,甚至是矫情的,美的浅薄决定了它不可能蕴藏什么深刻的思想,就更说不上蕴藏什么惊世骇俗的思想了;而丑却是沉重的、无底的、可被无穷解读的,那些非同寻常的思想恰恰藏匿于其背后。因此,在现代艺术家那里,思想的挖掘,也就是在丑之止的挖掘,丑成了思想的矿脉。丑的物象(比如溃烂的脓疮,比如苍蝇),丑的人性(比如窥阴癖,比如自虐狂),纷纷涌入文学艺术家的视野。现代文学艺术家就这样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联系在一起了。这虽然并非是现代文学艺术的全部,但却是现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

这里,我们没有义务去论证文学是否真的有必要将全部心思用在思想的深刻上,美本身的价值是否比思想弱小,美是否也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我们只想通过这一切描述,给小说为什么失去风景这一状况找到最根本的解释:风景的被注意,是与雅致、雅趣、雅兴联系在一起的,既然雅致、雅趣、雅兴已被冷淡与放弃,风景也就自然消失了。恶心的感觉、阴冷的感觉,不可能来自冬日的太阳、月下的清泉、雨中的草莓。

现代小说因为缺乏古典小说中的树木、草原、河流、小溪、露珠与青草,使人感到焦灼、枯涩,怎么说也是缺憾。

(选自曹文轩《小说门》,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丑到极致便是美到极致。(贾平凹)
B.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亚里士多德)
C.风景的发现恰恰是更重要的发现。(里克尔)
D.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与大自然是一致的。(凡·高)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丑成了思想的矿脉”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前方
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小题1】下面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人没有出门,但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在人生之路上找不到精神家园, 心灵深处存深深的漂泊感和孤寂感。
B.作者让离家的漂泊欲念和归家的故乡意识深刻文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这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深广的悲悯情怀。
C.介绍丰子恺先生写旅途的散文,引用古代诗歌中思乡名句,都表现了"人在路上"的艰辛和感伤,说明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苦旅。
D.开篇和结尾都用问句,或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但都表现了作者对旅人劳苦的关怀和同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
【小题2】根据文意,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一辆破旧的汽车"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