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与人的随想

梁衡

人类社会是连续发展的,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其中搭行一段的来客。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

书藉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它不仅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更使人们得了极大的精神自由。作为物质的人,正常人刚生下来是没有任何疾病的,生机虚然,对世界。以后就灾病漸起,有一种病就少一分活动的自由。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降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分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哥白尼一生研究日心说,备受教会迫害,到晚年生活困顿,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但他终于完成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到去世前一刻,他撲了撲这本刚出版的新书欣然离开了人世。这时,他在天文世界里巳获得了最大自由,而且还使后人也不断分享他的自由。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达到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人之初性本愿,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登月人的心情。就像一只不停挖洞的土拨鼠,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吃穿二字。你可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切财害,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气质。

古语言:读书知理。谁掌摄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顿之书的基础上,创立相对论,物理世界一下进入一个新纪元。马克思穷读了在他之前的所有经济学著作,发現了剩余价值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一下子就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一个人只有当他偕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能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像***当年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像马寅初,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置之度外。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

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一班乘客留点东西。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样他才真正完咸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写作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糅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这是一种创造。文章也是一面大镜子,验之于作者可知鸢骏。古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能得到历史的承认。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票人。这船票自然也轻重不同,含金量不等,像《资本论》或者《红楼梦》,那是怎样一张沉甸甸的票据啊。不读书恿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后出新,是大智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籍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掌握人类历史和学科成果,使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
B.阅读使人在精神层面获得自由,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和气质。
C.一个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并且跳出现实的局限。
D.写作要成为一种创造,就必须吸取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如以“土拨飘”“登月人”为喻体来论证读书与写作对人生的意义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把不读书的人和读书人对比,说明书籍对于人类的作用。
C.文章中列举了马克思、***、马實初等人的事例,是要证明读书能使人知理。
D.文章虽为随想,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由读书到写作,由传承到创新,阐明了读书与做人的道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使人知理,所以只要多读书,就能达到看世界如庖观牛“以神遇不以目视”的程度。
B.在搭乘历史之舟的读书人中,一些做了逃票人;一些虽有了船票,但这船票也有轻重之别。
C.读书使人不愚,但读再多不实践、不运用也是迂腐,实践后能写出新言论表达新思想,是大智慧。
D.我们活在世上,应该多读书,读懂世界,吸足知识,坚持实践,也要敢于创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8 05:0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人一生要追求些什么?我认为有三点:必要、需要和重要。“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像生活条件是必要的,非吃饭不可,但是光吃饭不够。。
人生的需要是什么呢?人生的需要是发展潜能,即心智上的潜能,包括三方面:知、情、意。“知” 就是求知。古人读书,书不多,五本就够了,即《诗》、《书》、《礼》、《乐》、《易》。《诗》代表文学, 《书》代表历史, 《礼》代表社会规范, 《乐》代表艺术修养,《易》代表哲学。当时,如果把这五本书都读好的话,就是全方位的学习。所以,“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充实又快乐。
“情”就是情感。人的情感要调节,意即“情绪智商”。我们如果处在穷困的境况中,怎么才能快乐呢?调节情绪。情绪调节有很多方法,譬如欣赏音乐或通过休闲生活接触大自然等在这一享受休闲生活的过程中,你就会感觉到人我之间微妙而又美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慢慢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因为一般人的情绪都是利己的,人与人互动很自然都希望对自己有利。如果你培养好的情绪智商,就会慢慢想到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就像《易经》中的“损卦”。很多人听到“损” 字,就觉得是损失。但是《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两卦卦辞是上上大吉,其中一个就是“损卦”,为什么呢?就是“损己利人” 这四个字,与我们平常想的“损人利己” 倒过来。一般人如果做事损人利己,肯定人缘不好,大家都讨厌。如果是损己利人,做任何事都考虑到别人的要求,自己吃亏无所谓,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我以前读《论语》,常常觉得自卑,打开《论语》一看,里面好像只有两种人:君子和小人。仔细看孔子的描写,发现自己就是小人。因为君子所了解和考虑的是道义,小人则专注于利益。想想看,我们从小一路走来,真的很像小人,没什么长进。是不是这样呢?也不尽然。君子跟小人的区别在于“小人” 就是小孩子,身体长大了,但是心态还是小孩的阶段,顾自己,只替自己着想,所以小人就是没有立志的人。君子就是立志的人。所以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立志者,有志向,让自己每天提升、改善的人。所以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要把“君子”看成正在进行的状态,君子就是立志成为君子的人,而不是已经做到的君子,真要做到君子的境界很难,没多少人能做到。
“意”就是意志。何谓意志呢?当你做一个选择的时候,请问你是被动还是主动?通常我们做选择都会有几分被动,几分主动,而被动成分居多,所以要慢慢修炼。如何修炼?慢慢增加主动的成分。本来是我不太愿意做的,被要求做,慢慢变成是“我觉得我也能够做”,到最后变成“我愿意做”。所以我们平常要练习把自己的责任都当做是自己愿意做的,心情就不同了。上班的时候很开心,工作的时候很认真,学习的时候也很快乐。如此一来,作为部属,上司对你很满意;作为学生,老师对你也很满意。
快乐人生的秘诀无它,关键就在“化被动为主动”,古今中外都相同。不能做到这一步,什么快乐都是假的。
(摘编自傅佩荣的《人生追求无私无欲的快乐层次》,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一生的追求分为必要、需要和重要,例如衣食、住房、私家车等是非有不可的“必要”之物。
B.古人读书不提倡多,只需要把《诗》《书》《礼》《乐》《易》五本书全方位地研究透就行了。
C.处在穷困境地的人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接触大自然等休闲生活的方式来调节情绪、获得快乐。
D.每个人都要好好修炼意志,因为我们每做一个选择,总是被动的成分比主动的成分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人生的需要出发,分别从“知”“情”“意” 三个角度逐层展开,阐述了人应该怎样追求无私无欲的快乐层次。
B.人生的追求虽然可以分为必要、需要和重要三类,但本文只是重点阐述了“需要”这一类。
C.文章举自己读《论语》例子,阐明我们做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就行了,不必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
D.文章通过对人在知、情、意三方面发展潜能的分析,得出人生快乐秘诀的关键是“化被动为主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如果把《诗》《书》《礼》《乐》《易》这五本书读好了,他们就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
B.一个人如果以“吃亏是福”为人生信条,不计较自己吃不吃亏,多考虑到别人要求,他定会招人喜欢。
C.工作学习时,多一分主动,往往多一分快乐。因为主动,就少了抱怨,多了认真,好了效果,来了赞誉。
D.即使是亿万富豪,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能主动担当自己的责任,否则,工作不一定开心,生活也不一定愉快。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
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新款三星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又剩了她一个人。
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一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
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了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她们两个人相拥在一起。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一句,“模糊不清”的原因是黑夜光线很暗,还有因为妈妈不在,“她”伤心难过。
B.小说通过现在和过去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只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等情节的对比,表明“她”对过去那种简单却幸福的生活的怀念。
C.小说写妈妈由穿的布鞋换成了高跟鞋,既代表了妈妈身份和工作性质的变化,又表达了“她”内心失落的感觉。
D.小说用机场午后温暖的阳光来反衬“她”内心的孤寂与凄凉,同时表达了“她”想远离那个没有温暖的、一点也不值得留恋的家。
【小题2】(小题2)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小说结尾说“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你认为“另一条路”指怎样的路?结合你的人经历或见闻,谈谈对“这条路”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峦

筱敏

⑴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⑵为废除农奴制,为反抗专制制度,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⑶百余名十二月党人戴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⑷俄罗斯妇女的形象,常常使人想起山峦,有傍晚时分的落霞裁成披巾裹住双肩,以整整一生的坚忍,伫立眺望的山峦。而脚下的土地古老并且厚重,以致夜因眺望而退缩,终竟成为一颗露珠,在她浓密的发丛中消失。她不会告诉你,她是否感觉到了冰冷。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噩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⑹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⑺她们的选择不假思索,因为她们的爱是不假思索的。

⑻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⑽自从那一个冬天,她们把自己的终生交付予荒漠,并且把一个充满女性柔情的人的单字书写在荒漠,她们就成为有资格为自由而受难的人了。

⑾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⑿灵魂是因痛苦而结合的。惟有一种博大的痛苦,有力量抗拒时间的流逝,恒久地矗立在历史深处,注视着驿道上后世的跋涉者们迷茫的眼睛。

⒀贝加尔湖,西伯利亚硬利的冻土上,竟然有莹蓝得如此温软的贝加尔湖。贝加尔湖神圣的寂静呵!

⒁即使泪水在眼眶里已经结冰,俄罗斯妇女的山峦之内,奔流的不依然是热血么?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前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几段描写他们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B.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
C.文章第九段划横线的语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整篇文章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D.文中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这句话来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
【小题2】根据本文第五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小题3】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美方悍然将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成法,公然为暴力犯罪分子撑腰打气,公然以国内法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公然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充分暴露了美方毫无底线的双重标准和虚伪丑陋的霸权逻辑。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全世界正义力量也同声予以谴责。
②美方将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成法,乱港之心昭然若揭。其目的根本无关“人权”“民主”,其现实影响更是与“人权”“民主”宗旨背道而驰。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居民依法享有前所未有的民主权利。这样的基本事实,美国一些政客戴着意识形态有色眼镜,不仅视而不见,反而刻意诋毁、蓄意破坏。对于香港过去数月来持续发生的激进暴力犯罪行为,他们罔顾事实、颠倒黑白。在他们眼里,香港暴力犯罪分子疯狂打砸、肆意纵火、瘫痪交通、暴力袭警、残害市民,竟然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他们公然为这种任何文明和法治社会所不容的暴力犯罪行为摇旗呐喊,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公义和良知。
③美国一些政客把“人权”“民主”口号喊得震天响,动辄指责他国侵犯人权,却对本国严重的人权问题熟视无睹。众所周知,美国人为制造的人权灾难早已比比皆是。眼前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美国移民政策骤变在美墨边境酿出的人道灾难:成千上万的难民被强制骨肉分离,数万儿童被关押在肮脏狭小的房间,承受着可能给其幼小心灵造成严重损害的苦难。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枪支暴力、暴力执法……大量人权痼疾在美国社会根深蒂固,且在美国社会政治极化的大背景下丝毫看不到解决希望。更加凸显美式“人权”“民主”虚伪本性的是,美方一再以霸道手段抵制、威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其人权状况的监督,甚至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美国自身的人权纪录如此劣迹斑斑,却摆出道貌岸然的模样,到处挥舞“人权”大棒,贼喊捉贼,造谣生事。
④美方拉着“人权”“民主”的橡皮尺,满世界招摇,在国际事务中主打“人权外交”“民主外交”,其真实用意根本不在于人权、民主,而是挂羊头、卖狗肉,以人权、民主的幌子掩盖其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世人看得很清楚,美式“人权”“民主”给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带去的是什么,是战乱、动荡,是大量平民死亡、难民潮涌的人间惨剧,甚至导致恐怖组织借机坐大。事实一再证明,美方以“人权”“民主”之名,行破坏干预之实,是国际规则和秩序的破坏者,是全球人权民主事业的搅局者,是当今世界许多人道主义灾难的制造者。
⑤美方故伎重施,在香港操弄“人权”“民主”双重标准。这部遭到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声讨的法案,充斥着偏见和傲慢、恐吓和威胁。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破坏香港繁荣稳定,破坏“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破坏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美方的这一企图,纯属枉费心机,打错了算盘。美方的拙劣表演,只会让世人进一步认清其险恶用心和霸权本质,只会让中国人民更加人心凝聚、众志成城。香港的前途和命运始终掌握在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手中,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

(选自2019年12月1日《 人民日报 》 01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方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将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成法,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B.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依法享有民主权利等基本事实,美国政客不仅视而不见,反而刻意诋毁、蓄意破坏。
C.美方以“人权”“民主”之名,行破坏干预之实,是当今世界人道主义灾难的制造者。
D.美方所谓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之所以遭到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声讨,是因为充斥着恐吓和威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指出了美方签署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是双重标准和霸权逻辑,同时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鲜明态度。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美方罔顾事实、颠倒黑白的乱港之心,丧失了最起码的公义和良知。
C.文章第三四自然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着重论述了美方在“人权”、“民主”幌子下的斑斑劣迹和险恶用心。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结构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方签署的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破坏香港繁荣稳定,“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B.美国移民政策骤变在美墨边境酿出的人道灾难,让数万儿童承受着幼小心灵造成严重损害的苦难。
C.美国一些政客动辄指责他国侵犯人权,却对自身根深蒂固的人权痼疾熟视无睹,凸显了美式“人权”“民主”虚伪本性。
D.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主打人权、民主外交,却在众多国家制造了许多人道主义灾难,其真实用意和险恶用心不可告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崛起,是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发展中最突出的现象。伴随着行业发展的是日益突出的侵权问题。这一问题,已然引发官方的重视。国家版权局官员透露,短视频行业的版权保护特别是重点短视频平台企业突出版权问题整治,是“剑网2018”的重点之一。通过整改,短视频版权保护环境取得显著改善。

短视频产业并没有给著作权理论或制度带来本质性冲击,短视频版权保护难的症结也不在于相关理论与制度存在缺陷,而在于操作层面的难度。因为侵权短视频通常都是几分钟的内容,而且市场生命力非常短暂,价值不会太高。如果用诉讼维权的话,成本显然太高,事实上真正进入诉讼程序来维权的也不多。所以,解决这类侵权纠纷的路径应该不是事后的司法救济。

(摘编自《法制日报》)

材料二:


(数据:《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三:

传统版权保护机制具有耗时长、成本高、收益低、维权难的问题,对于网络纷争维权事件很难判定,电子取证难度系数大且过程复杂。而区块链分布式、不可篡改的属性,使其成为保护数字内容的天然屏障。据悉,原本区块链的版权保护解决方案,会通过区块链技术在文章中嵌入具有唯一性的标识“原本DNA”,嵌入“原本DNA”后,无论文章被转到微博、微信还是各个网站,都可以通过“原本DNA”进行溯源,一旦发现侵权行为,技术平台便会立即取证存证。另一方面,从作品的产生开始,版权的每一次授权、转让,都能够被恒久的记录和追踪,不仅能够优化创作者对作品的管理方式,同时也能够为各类纠纷提供准确的司法取证。

(摘编自北国网)

材料四:

在“内容为王”的发展法则下,对优质作品资源的核心控制力成为网络平台竞争的关键。而独占优质内容版权会影响用户获取内容的便捷性,不利于内容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这一现象在网络音乐市场尤为明显。虽然国家版权局为此专门约谈了主要网络音乐服务商及境内外音乐公司,促使其相互授权,大大改善了网络音乐版权秩序。但“独家授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市场呼唤基于服务质量上的平等竞争,既让创作者获得应有的版权收益,也应保证用户对作品的平等使用权和作品本身的正常传播。

目前,注意力经济衍生出的新型业态处于发展阶段,对原创作品版权保护的程度和方法如何适应技术的发展尚在探索之中。传统版权保护机制往往无法跨平台使用,对原创作品的保护思路大多停留在“一告一赔”“一诉一罚”的阶段,既不符合著作权法鼓励传播的宗旨,也没有充分体现技术演进趋势和分享经济的内涵。原创作品的保护思路虽待升级,需要创新和完善原创作品的保护机制与利益实现形式,实现维护作品合法权利与提升传播价值的“双赢”。

(摘编自《2017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年度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2018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的规模已超过6亿,比上年年底增加了三千多万人,占网民总体规模的七成多,增长率较整体网民增速高。
B.2014年以后的几年间,我国网络视频内容行业的市场规模由将近三百亿元发展到超过两千亿元,每年保持高速增长,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C.我国网络视频用户的付费比例在2013年时还比较低,但2016年大幅提升,到2018年网络视频付费用户已经超过五成,付费比例比五年前增长六倍多。
D.近几年中,2016年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付费比例的增长率和视频内容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率都有突出表现,这是因为2016年网络视频用户增长大爆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短视频的版权维护已成为最突出的网络版权问题,但经过了国家“剑网2018”行动之后,这一行业存在的版权问题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
B.对短视频侵权,如果用诉讼维权,成本太高,事后司法救助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路径,所以短视频侵权在市场生命力非常短暂,价值不会太高。
C.传统版权保护机制的缺陷非常多,很难判定网络纷争维权事件,电子取证困难,对原创作品的保护思路滞后,不符合著作权法鼓励传播的宗旨。
D.网络平台独占优质内容版权会影响用户获取内容的便捷性,不利于内容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因此网络平台应改变“内容为王”的发展法则。
【小题3】要更好地做好网络版权保护工作,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