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雨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近日,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雨冰”身份被揭晓,原来它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经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据研发人员介绍,该智能机器人在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化作进行学习后,原生绘画创作能力已经具备一定水准。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果,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和文化市场方面的诸多可能。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它要拥有徐志厚的阅读量,最大根度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不,它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所谓“功夫在诗外”,人工智能只有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击志摩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艰难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学会。
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妤。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让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到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对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杋遇,必将带来艺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6月7日《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艺术领域后,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将拿出许多作品成果,显露出在文艺创作方面超越人类的诸多可能。 |
B.人工智能机器人凭借其学习能力能够掌握徐志摩所拥有的创作素材及其同时代其他诗人的特点,并能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 |
C.人类创作在形式层面不会超过人工智能,但在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并创造出更完美的作品方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
D.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冲击,我们既要对人类自身创作的长处满怀信心,也要抓住机遇,谋求创作观念和实践上的新突破 |
A.文章由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出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作品引出话题,由人们的焦虑疑问而展开议论。 |
B.文章通过创作徐志摩诗歌这一实例,论证了人工智能机器人要创作出类似徐志摩诗作的诸多创作要素。 |
C.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创作水平。 |
D.文章结尾指出,我们若能积极面对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挑战,未来的艺术创作定将出现新的局面。 |
A.目前人工智能具备了人类的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远不如人类,还只属于弱人工智能。 |
B.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作领域的尝试启示我们深入思考艺术创作未来的发展,将推动艺术创作的革新 |
C.人工智能因难以获得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而难以感知这个世界,所以很难有真正的文艺创作。 |
D.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获得了一个强大而便捷的工具,文艺创作领域将难以避免地发生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