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小题2】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3】“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2 11:4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正在极速转向“人工智能+”时代。中外学者往往用技术“爆炸”“奇点”“革命”等来描述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的扩张速度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英国学者卡鲁斯·蔡斯指出:“智能爆炸的可能性通常被称为技术奇点。对于人类来说,这有可能是惊人的好消息,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一刻。”而全球大众传媒似乎主要在渲染“灾难性”一面。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而当今天AI似乎也可以有“思想”的时候,我们人类的尊严正在被机器“冒犯”。除了“思想(哲学)”外,在AI引发的艺术文化生产革命中,这种尊严也正在被“冒犯”:电脑自动作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AI也可以作曲了……这其中的“现象级事件”似乎应该是微软AI机器人小冰竟然开始作诗,并且还出版了一本像模像样的诗集。

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尊严被冒犯所产生的抵触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本能反应——对于闯入文艺创作领域的AI,传统意义上的文艺生产主体,尤其是艺术家,目前的总体情绪大抵就是如此,这从他们公开发表的一些言论可见一斑。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抵触可被理解为一种全新的“卢德谬论”。“卢德谬论”是发展经济学中的观点。19世纪,蓝领工人认为在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机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导致失业率增加。现在这一观念又在人类与AI的关系中得到了更加直观的呈现。

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是人常有的另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恐惧与抵触情绪交织在一起,会深刻影响我们对于AI的认知。这种复杂的情绪很早就被好莱坞电影工业充分利用,生产出一部又一部智能机器人威胁乃至取代、毁灭人类的科幻大片。近年来,随着AI的爆炸性发展,有关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索菲亚等的商业噱头在大众媒体上疯狂传播,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AI的恐惧和抵触,放大了对AI认知的“卢德谬论”。

艺术家普遍认为,没有“情感”的冰冷机器所生产的“艺术品”,无法触动人的审美情感并引发心理审美反应,因此不具有欣赏价值。但是,如果我们对上述观点进行深入反思,会发现不少问题。假如没有情感的“自然”所“生产”出的景物能引发人的审美参与,那么由机器创作的“艺术品”未必就不能与人类进行审美互动。根据“图灵测试”原则,一个人和一台拥有智能的机器设备被隔开,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进行随机的提问交流,如果超过三成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对方是机器设备,那就代表了这台设备拥有“人类智能”——这种图灵测试也可用来

对   AI所生产的艺术品进行测试,以证明AI机器是否具有审美智能。AI可以模拟人的大脑神经或心理反应,其所生产的艺术品也能相应地引发人脑神经或心理的审美反应——这至少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能的。我们可以质疑当前AI的思想或艺术创作能力,但是应该明白,AI还处于“婴幼儿”期,其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具有无限潜能,尽管在其成长过程中还需要人类提供帮助。

面对全球对AI的认知状况,只有人文主义情怀是不够的,科学的理性反思非常必要——文化理论研究大有可为。

(摘编自刘方喜《从“机械复制”到“机械原创”:人工智能引发文化生产革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人工智能急速扩张,学者和大众传媒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前者往往关注其革命性的社会影响,后者主要渲染“灾难性”的一面。
B.以前电脑自动作画、作曲并未引起人们的警觉,但微软AI机器人小冰作诗事件冒犯人类思想的“尊严”,引发了人们的恐惧和抵触。
C.近年来,阿尔法狗、索菲亚等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强化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和抵触,对人工智能认知的“卢德谬论”愈发被放大。
D.人工智能在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方面具有无限潜能,但是目前其思想或艺术创作能力尚不够成熟与强大,还需要人类帮助促进其成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所引发的艺术文化生产革命为立论背景,就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问题展开论证。
B.文章借用经济学上的“卢德谬论”,对艺术家等文艺生产主体面对人工智能闯入文艺创作领域的抵触情绪作了否定。
C.文章以“图灵测试”的原则为论据,有力地驳斥了艺术家所持的人工智能生产的艺术品不具有欣赏价值的观点。
D.文章破立结合,在批判了人们人文主义情怀泛滥之后,正面提出了对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应该秉持的正确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对人工智能的抵触情绪理解为全新的“卢德谬论”,是因为艺术家的尊严被人工智能冒犯的观念,与世纪劳动力被机器取代的观念相似。
B.好莱坞利用人类的恐惧和抵触情绪生产出智能机器人威胁乃至取代、毁灭人类的科幻大片,说明人类的消极情绪也蕴含着积极的商业价值。
C.没有情感的“自然”所“生产”出的景物和由机器创作的“艺术品”都有可能引发人的审美参与,由此可见,审美只是于人们的内心。
D.从“机械复制”到“机械原创”,人工智能引发了文化生产革命,不仅将会带来文艺创作的繁荣,而且会促进文化理论研究的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会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
B.人们只有精选阅读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C.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态度,具备质疑的眼光。
D.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着重论述了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主要方式。
B.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它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一个人一旦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B.一个人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会有效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C.研究者在阅读经典性古籍时,往往会选择几种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对比,一定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D.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文明互鉴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做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做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做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的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
B.“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
B.文章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其中主动借鉴占主导。
C.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D.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的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
B.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C.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也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D.“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不能为了“国际化”丢了“本土化”

胡静静

①不知从何时起,国内的文艺创作开始流行“中外混搭”的路子。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将莎士比亚的《大将军寇流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糅合到了一起,让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来了一场跨文化的“对话”。

②然而,貌似时尚的混搭作品除了在营销阶段打出“大受欢迎”的招牌外,真正受到观众尤其是外国观众认可的,恐怕并不多,而谈到中国文化借此“走出去”了多少也就有些尴尬了。

③目前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从选材到制作都得有国际化思维的加持。这种观点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何为国际化思维呢?是在内容上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口味,还是在形式上“中西混搭”?以往,中国电影人的答案是两者皆有。于是我们看到了早些年冯小刚根据莎翁戏剧《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夜宴》,也见证了其不尽如人意的口碑和票房。归根结底,《哈姆雷特》的经典性并不是因为情节的扑朔迷离,而在于人性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如“生存还是毁灭”那般哲理深邃的思考。

④反观曾经在国外备受好评且屡获大奖的国产电影,如《英雄》《卧虎藏龙》《红高粱》等,无不是因为在中国语境下展示了对世界和人性独到的思考,才真正撼动了世界影人的内心,获得了“走出去”的通行证。中国文化元素同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有机融合,以饱含象征与隐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相得益彰的故事。

⑤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真正能赢得国外业界和观众尊重的,必然是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人情冷暖报以虔诚与忠实刻画之心的作品。当刻意迎合的伎俩越来越容易被慧眼识破,也许不虚伪不矫饰的真诚才是出路。当今困惑于如何“走出去”的文艺工作者尤其应当反思:中国文化想要“借船出海”,究竟应当在商业上费更多思量,还是在作品上花更多心思?是应该多琢磨大数据和调研报告,还是着重理解世道人心?

⑥我们通常所谓“世界性”,事实上正是就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本身而言的。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均是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而直抵人心的“不可言说之物”,因而也足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普遍的情感共鸣。这有赖于艺术家技术的娴熟,更取决于创作者本人的眼界和识见。毕竟,逼仄的内心境界从来无法体察广阔的大千世界,浅陋的灵魂也不可能予人以深刻的震动。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足以影响世界的感染力,只能来自对世道人心通达而深刻的理解。

⑦要推出这样的产品,我们当然应该熟谙自己的文化,从传统文化和生活中吸取养料,在此基础上用现代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如果作品确实有文化,得人心,相信定然是不会缺少观众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寇流兰与杜丽娘》貌似时尚的混搭作品除了在营销阶段打出“大受欢迎”的招牌外,并不能受到观众的认可。
B.文章以冯小刚《夜宴》失败的例子,证明内容上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口味,形式上搞“中西混搭”并不是真正的国际化思维。
C.《哈姆雷特》的经典性除情节的曲折生动外,更重要的在于如“生存还是毁灭”一类哲理深邃的思考。
D.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关键是提高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只要对世道人心通达而深刻的理解,就能产生足以影响世界的感染力。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3】中国文艺创作怎样才能实现“国际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汉字的简化决不是随心所欲的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反观国内,社会上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意识仍然不太理想,在一些报刊、影视、商标、广告、牌匾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生造简化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要求汉字简化的规范化、标准化,比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

(摘编自邓雪琴《关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始终在发展变化,每个汉字形体都有甲骨文、小篆、隶、草、楷的演变过程。
B.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让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C.汉字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汉字要简易好用,汉字简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D.异体字在汉字的规范化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于从多角度展开论证分析,如分析论证“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原因。
B.文章在分析“汉字简化”的原因之后,又提出了汉字简化的要求,条理清晰。
C.文章论证“汉字规范化”的原因时,按照从内因到外因的顺序逐层推进分析。
D.文章尾段立足时代,又联系国内外具体背景,指出了规范简化汉字的迫切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起源于图画的汉字,它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从群众中产化字应该得到推广。
B.文字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规范和变异两个方面,文字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失去交际作用。
C.我国每个时期都有汉字正字法,它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如秦朝“书同文”和现代汉字规范。
D.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两者互有联系,相互约束,共同推动着汉字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