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挺立的椿树

文/郭军平

上下班路上,总要经过那条街道,而在那条街路上,总能看到一棵独立挺拔的椿树,在繁华的街道路旁,尚没有花草树木,因而这棵椿树格外显眼,每次抬头望去,总是看到椿树挺拔在蓝天白云中,显得辽阔而壮观。

只要驻足一下,椿树挺立的姿势似乎让你忘怀街道的喧闹和汽笛,一种宁静的澄澈的悠远的心思也许会升腾你的心空,让你不由得畅想远方,远方是什么?辽阔的大草原,连绵的群山,还是奔腾的江水,欢唱的小河,亦或是一望无垠的麦田和鸡鸣狗吠的乡间村落?

可以想见,椿树是唯一一个幸存者,在它的周围以前也是树木林立,百草丰茂,然而随着街道的开辟拓展它们一个个都随风而逝,悄然泯灭。椿树是孤独的,在孤独中它还能挺立多久,也许剪伐命运的斧钺随时都会降临到它的身上。

然而椿树依然在固守着自己的家园,而且枝叶茂盛,温暖着着那一片街道,让路过的每一个人不至于感到城市街道的干枯。这种挺立不是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的挺立,这种挺立总让人想到一种野性的挺立。

也许这棵椿树不是人工栽植,是在某一年某一月的某一天随风飘落而降生,或是从某一个鸟嘴里幸运的逃脱而降生,也许有很多原因,但都促使了它的生长。

它的躯干很直,很挺,也很粗壮,显得高大而坚强。想想多少次寒风呼啸,多少次雷击雨打,多少次风霜雪雹,都没有摧弯它的躯干,摧毁他的生命,让你不由不感叹着这种野性的坚韧和顽强。

这使我不由的不想起柳嘉的《野性的林》中的句子:“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它的铁画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你瞧那每一颗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悠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

这真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挺立的椿树就是这样的歌者。我听见了它心灵的呐喊,我听见了它与苦难搏斗的声音,我听见了它追逐天空的足音;它奔跑着,趔趄着,越过一座又一座山头,趟过一条又一条小河。固然前行的路永无终期——它不知道它走到何时,它也无需知道;它心里也许只有一个方向——那辽阔的天空;

天空飞翔过鸟儿,也曾停留在它的肩头,为它歌唱,为他祈福;但陪伴它的更多的是孤独,它忍受着孤独,在孤独里它听清风的吟唱;在孤独里,它与狂风暴雨作战;在孤独里,它迎朝霞,饮霜露,看着辉煌的落日一次又一次沉下山头。

它“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用这样的话为它作注是最好的结语。

椿树,挺立的椿树,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一尊雕塑,一种象征。

【小题1】下列对以上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挺立”来写椿树,既写出椿树的高大,又突出其内涵,形神兼备。
B.“多少次雷击雨打,多少次风霜雪雹,都没有催弯它的躯干,摧毁他的生命”,作者托物言志,意在告诉我们应该学习椿树不怕艰难的精神,乐观地生活。
C.作者引用柳嘉的话,富有感染力,饱含着对椿树的浓浓的赞美。
D.椿树不同于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因为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缺少野性的力。
【小题2】椿树,挺立的椿树,到底有哪些特点?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椿树,挺立的椿树,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一尊雕塑,一种象征”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09:44: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泽山:六十年苦炼终成“王”

沈 慧

“火炸药王”王泽山已经82岁高龄,却能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会做Flash,用手机APP买车票;他曾3次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如今又将象征科技最高荣誉的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收入囊中。

面对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召唤,王泽山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他带领团队瞄准不用溶剂制出无烟火药这一目标,再次发起冲击。

(一)

1954年,王泽山高中毕业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大多数考生在蓝天大海的召唤下填写了与空军、海军相关的专业时,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专业——陆军系统的火炸药专业,那时他是班上唯一一名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

有人说,这个专业太基础、太枯燥、太危险,有可能一辈子出不了名。王泽山摇摇头,“火炸药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离开它,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都难以发挥作用。然而近现代以来,我国的火炸药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大国”。他坚信:专业无所谓冷热,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芒四射。

时光不负情深,在这个冷门的领域,王泽山迎来了自己科学研究的大爆发。在他看来,“攻克技术难关必须要靠创新,老跟在别人后面仿制,就不可能有创新,要创新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创新精神从他读书时一直到今天,从来没有变过。

(二)

有人曾向王泽山讨教能得3次大奖的秘诀,他坦率而诚挚,“我就是付出了比常人多3倍的努力”。

1996年,61岁的王泽山在摘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后,有人劝他:你已功成名就,不妨退休安享晚年。他不肯,“国家有难题,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这一次,他瞄准的方向是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技术。

常规战争中,如果没有射程远、威力大的炮火支援,赢得战争的主动权则无从谈起。然而,决定火炮威力与射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含能材料的性能,也就是常说的火炸药。为提高火炮射程,要么延伸炮管长度,要么增大膛压,但各有弊端:延长炮管长度意味着要降低火炮的机动性;增大膛压则要增加对炮膛内壁和弹丸的压力,不然很可能会发生事故。要想有满意的解决方案绝非易事。

20年如一日,王泽山矢志不渝地探究,终于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技术,这项技术让我国的火炮装药技术得以傲视全球。“他将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在文明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将其效能、工艺推进了一大步。”原总装备部将军马殿荣评价说。如今,这项提升火炮性能的核心技术已应用于我国武器装备。

(三)

生活里,王泽山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即使80多岁高龄,一年中仍旧有一半的时间在试验场地……熟悉王泽山的人都说:“他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出差,一搞起科研,经常不记得星期天。”

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一些社会工作很容易牵扯时间和精力,这曾让王泽山有些头疼。“我社交能力差,参加也没用,只适合做点研究。”一番分析后,他决定继续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不到万不得已不参加一般活动。因为经常想专业问题太过专注,他曾闹出不少笑话。比如去宾馆走错房间;火车上非要说别人睡了他的铺,后来发现是他搞错了。

面对媒体的聚焦,王泽山至今仍有些不太习惯。他坦言,“搞科研,不能满足于获了什么奖,申请了几个专利,或发表了几篇论文,应该想办法把项目转化为工业化生产”。

在火炸药相关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上,王泽山同样倾注了诸多心血。从教以来,王泽山共培养了百余名硕士、90多位博士。他们当中既有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也有政府官员、国企高管等,很多已经成长为中国火炸药领域的中坚力量。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间,王泽山已心无旁骛地与火炸药相伴过了一个“甲子”。他说,自己做别的不擅长,这辈子只想把火炸药这一件事搞好,对于自己的选择不觉得有遗憾。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月9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泽山看来,火炸药对于国防的重要作用要远远超过空军和海军,因此在填报志愿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一冷门专业。
B.王泽山一直将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方向,一次又一次向着火炸药技术未知领域发起挑战,攻坚克难,无怨无悔。
C.从专业选择,到每个科研目标的定位,再到产学研思想的确立,直至学科人才培养,无不折射出王泽山深远的前瞻性眼光。
D.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体现了国家对王泽山专业态度、科研能力和劳动成果的肯定,彰显了时代楷模的价值引领作用。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便将王泽山的年事已高、行为时尚与他所取得的不凡业绩相提并论,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重视与阅读兴趣,可谓匠心独具。
B.文章第二部分中详细介绍了“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技术”相关知识,通过强调此技术攻关之难,体现出王泽山相关研究的重要价值。
C.去宾馆走错了房间,在火车上误以为别人睡了他的铺,这些故事意在强调身为大科学家的王泽山也有朴实可亲的一面,极具生活气息。
D.文章大量引用王泽山原话,辅以他人评述,既能直观表现其情感态度,增强感染力;又能全面、客观展现其事迹影响,提升阅读价值。
【小题3】王泽山能成为“火炸药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木和简牍,远在商代已然如此。《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在甲骨文中“册”字就呈现为像若干支简编联成册的形状。当时称呼史官就叫“作册”。
依质地分,简牍有竹、木两类。与竹简的宽度相仿的木条则名札。竹简和木札在用途上并无区别,所以木札也可以称为简。不过竹简修治好了以后,还要烤干竹材中所含汁液,以防蠹并防止变形,叫“汗青”或“杀青”。文字则写在篾黄的一面,是为简的正面。篾青是简的背面,篇题有写在这一面的;因为卷起来之后,它反而露在外面。木简则无须杀青,它的材质有松木,有柳木,其中用毛白杨木的也不少。
以多支竹木简写长文时,须先编联成册。编绳多数为麻绳,它的专门名称叫“书绳”,讲究的简册用丝绳编联。根据书写的内容不同,简的长度亦有别。最长的三尺简是“书法律”用的,故汉人有“三尺律令”“三尺法”的说法。书写儒家经典要用汉尺二尺四寸的简。皇帝的策书长二尺。策书以下的制书、诏书、诫敕等用的简短些,为汉尺一尺一寸,称“尺一诏”,或简称“尺一”。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竹木可就地取材,供应充足,自有其方便之处,缺点是太笨重。古人虽然也有用帛代替简牍的,但丝织物价昂。东汉时当过济北相的崔瑗有一部书要送人,犹自称“贫不及素”,即用不起帛来抄写。这些情况促使我国发明了纸。
我国西汉就有了纸。它们以破旧的麻絮、麻布、绳头等为原料,已经过简单的切、舂、打浆和抄造,然而纤维交织状态差,纸面粗糙不平,大约只用作包装材料。到了东汉前期,在蔡伦的主持下,造纸技术出现了一次飞跃。这时在原料中增加了树皮和鱼网。用树皮造纸是一项新技术,它开辟了木浆纸的先河。可是要把树皮制成纸浆,仅用类似沤麻的石灰发酵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反复舂捣、脱胶,并以强碱液蒸煮。鱼网的网结硬,也必须施以强化的机械处理和化学处理;而这一套新技术推广到麻纸生产上,又必然使后者的质量得到改进。1974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的东汉晚期字纸,是一种单面涂布加工纸,厚约0.07毫米,涂层均匀,纸面平整。它的纤维帚化度高,交结紧密,是已经发现的东汉最精工的纸张。
到了晋代,造纸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开始在纸外涂一层矿物质白粉,继而采用植物淀粉糊。之后,又将淀粉糊直接掺到纸浆中,成为悬浮剂。这样可使纸浆中的纤维均匀分散,便于抄造。采用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堵塞纸面上纤维间细微的孔隙,使运笔时不致滃晕走墨。此外,还先后采用施胶、染潢、加蜡、砑光等法对纸张进行加工。其中染潢是以黄檗液染纸。黄檗是芸香科的树木,其韧皮中含有小檗碱。用黄檗液染过的纸呈淡黄色,防蛀。由于纸是黄色,书帙(书套)随之也用黄色。潢纸还可以用雌黄涂改误笔,雌黄与潢纸的颜色相近,误写处“一漫即灭,仍久而不脱”(《梦溪笔谈》)。后来衍生出“信口雌黄”的成语,指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染潢后加蜡砑光的纸叫硬黄纸。经过后来技术的不断改进,到了唐代,这种纸坚硬光滑,书写流利,抗蛀防水,是当时最高级的纸张品种。
(节选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人在商代就采用竹木和简牍作为书写材料,与竹简宽度相仿的木札之所以也可称为简,是因为它在用途上和竹简并无区别。
B.为了防止蠹虫蛀蚀和材料变形,竹简在修治好后还须烤干竹材中的水分,这叫“汗青”或“杀青”,木简则无须进行这样的工序。
C.如果书写长文,则须先把多支竹木简编联成册,甲骨文中的“册”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一般的编绳为麻绳,更讲究的简册则用丝绳。
D.简的长短决定了书写内容的不同,最长的用来“书法律”,其次用于儒家经典,再次用于皇帝的策书,策书以下则用最短的材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丝织物价格昂贵,如果用它作为抄写材料,即使像当过济北相的崔瑗这样的人也难以承受,这样自然就促成了我国纸张的发明。
B.东汉前期,人们在造纸原料中增加了树皮和鱼网;用树皮造纸开辟了木浆纸的先河,而对鱼网处理的新技术又使麻纸的质量得到改进。
C.晋代的造纸技术主要体现在使用矿物质白粉,使淀粉糊成为悬浮剂,以及采用施胶、染潢、加蜡、砑光等法对纸张进行加工等方面。
D.因为黄檗中含有小檗碱,人们采用黄檗液染纸,这种染过的纸叫做潢纸;潢纸除了可以防蛀,还可以用雌黄涂改笔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汗青”指的是对竹简的一种加工方法,而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是指代史册,两者意思不同。
B.作者引用《尚书·多士》和《梦溪笔谈》中的言论,主要是为了分别说明我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出现时间和雌黄涂改笔误的作用。
C.我国西汉的纸因纤维交织状态差,纸面粗糙不平,只适合用作包装;而东汉因新技术的出现,出现了质量更高、更适合书写的纸张。
D.我国古代书写材料不断得到发展,商代主要是竹简和木牍,西汉开始出现纸,东汉、晋代纸张不断获得改进,唐代则出现了高质量的纸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
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韩山拾得
黄孝阳
韩山拾得,我的高中同学。
他爹叫韩山,一个老鳏夫,瘸了半条腿,还能跑得飞快,挤进汽车站前看热闹的人堆里,抓起竹篮没肯再撒手——竹篮里躺着一个不足百日的弃婴。 
韩山拾得讨厌他爹。他爹在取名时也忒不负责任。班上几个横蛮惯了的男生,不高兴了,把他打一顿;高兴了,也把他打一顿——说这叫打日本鬼子。瘦小的他偷了户口本,跑到派出所要求改名,警察瞪起眼珠子:“叫你爹来!” 
韩山拾得绝食三天。在县搬运站当厨师的韩山拗不过儿子,买了包阿诗玛烟,到派出所见人就低头哈腰。 
韩山拾得回到学校。老师上课点名,喊了几声“韩山拾得”,他不起身。老师大怒,喝令他出去。隔不多时,他回来了,身子发抖,脸白得吓人。 
众目睽睽下,他攥着根粉笔,抖抖嗦嗦,在黑板上写下“韩小山”三个字。接着,他把揣在裤兜里的左手慢慢拿出来,把左手紧握着的石头狠狠地砸在自己脑袋上。血咕噜一下冒出来了。他晕了。 
他忘掉说一句话:“以后谁再叫我韩山拾得,我就这样砸死他。”不过就算他说了也没用。大家都觉得他脑子是坏掉了,连最胆小的女生也敢在他经过时往地上吐唾沫。 
终于,他用锄头敲破同学的脑袋,他退学了。等到我参加高考那年,他已经成了县城赫赫有名的小山哥。这倒不是因为他心狠手辣,马仔众多。 
城北的金刚在影剧院看戏,把脚跷到前排,把甘蔗渣吐到韩小山衣领里。韩小山回头扔过句脏话。金刚把甘蔗在韩小山脑袋上敲成两段。两伙人打起来。韩小山这边寡不敌众,被金刚一伙拖到影剧院门口吊成沙包轮流踢打。 
韩山路过瞅见。这个老实了一辈子的厨师急眼了,挥舞着刚在游麻子那儿磨快的菜刀,要与人拼命。金刚脱掉外衣,往手臂上一缠,大吼一声迎上去。韩山的菜刀被打掉。父子俩被面对面吊起。 
但金刚只得意了不到半个小时。搬运站七十二条大汉拿着铁链、撬棍出动了。让县公安局头疼不已的金刚团伙从此匿迹。韩小山一战成名。 
从韩山拾得到山哥,是三年。 
从山哥到韩山拾得,是二十年。 
我是在街头偶遇韩山拾得的。他推着坐在轮椅里的老父亲,站在洒满金秋阳光的梧桐树下。我喊出他的名字,一眼认出那个断了左手巴掌的老人。1990年搬运站解散,韩小山的日子一落千丈。在一次赌牌时,他押上了左手。底牌揭开,韩小山操起刀,对自己下不了手。对方问他是否要帮忙。这时韩山又出现了,一刀下去,血泪横飞。 
“就在那一天,我才真正长大成人了。” 
他没有细说他这二十年。我早有耳闻。他先是靠贩卖辣椒、香菇等农产品攒了一笔钱,再承包县罐头厂做起出口外贸,生意做得很大,日本是主要销售市场。这可能是他把名字改回去的缘由,日本文化深受中国禅宗的影响,寒山与拾得两位唐代高僧广为人知。 
“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我想起寒山这句话,下意识地说了出来。 
“那你为什么又叫回韩山拾得?”我问。 
他没有回答我,顺手接过老人从兜里摸出的烟斗,点燃,深吸一口,再弯腰塞入父亲嘴里。老人的面容平静而又惬意。梧桐叶间漏下的阳光如同鸟羽,轻轻地覆盖在他的肩膀上。 梧桐树下是一家老人用品专卖店。一位眉目温婉的女子走出来,向我点头致意。我认得她,黄梅英,韩山拾得的妻子,当年我们学校的校花。 
她接过轮椅,挥手与我告别。我进店打算给父母买一些冬天里的衣裤,看店的小妹喜气洋洋,打电话的声音跟唱山歌一样:“姨,黄姐今年又在我们这儿订了一大批货,你赶紧发货。羽绒棉被,还是波司登的,38床;鸭鸭的雪地棉鞋,男款76双,女款……” 我纳闷了:“这些都是黄梅英订的?” 
“是呀,你认得她?黄姐的老公,哎,就是韩老板,去年在他开发的池头新寓旁边搞了家疗养院,跟星级宾馆一样。县搬运站的职工,哪怕只在那儿待过一个月,男的满五十五周岁,女的满五十周岁,又或者身有残疾的,都可以去,吃的住的用的,全部免费呀。这些人上辈子真是积德修福了!”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山能为儿子在别人面前低头哈腰,也能为保护儿子与人拼命,这些情节表现了他对儿子深厚无私的爱,这种爱最终改变了儿子命运的走向。
B.韩山给儿子起名为“韩山拾得”,一方面是因为儿子是自己拾得的弃婴;一方面是希望儿子像唐代高僧寒山、拾得那样学会隐忍,免于灾祸。
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将“梧桐叶间漏下的阳光”比作“鸟羽”,生动而诗意地表现了阳光的温暖柔和,也暗示了韩山得到的悉心呵护。
D.“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小说借助“我”的所忆、所见、所闻串联情节,展现人物形象,也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小题2】小说中的韩山拾得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主人公的称谓有多次变化,情节也随之发展变化,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一方阳光

王鼎钧

⑴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⑵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⑶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⑷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⑸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白头发。

⑹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⑺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⑻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⑼“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⑽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⑾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⑿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⒀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⒁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地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⒂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⒃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⒄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⒅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⒆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从全文来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
【小题2】第(4)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母亲最喜欢的“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从第(4)至第(11)段文字来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3】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请分条简要概括。
【小题4】说说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