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区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光明日报》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6日电)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内”“花美男”充斥屏募,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進求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解放军报》2018年10月4日)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结,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此思。

(摘编自潘清《美育为何难落实》,《光明日报》2017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偶像的概念已经达成共识,人们普遍认为偶像应该具有过人的才华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B.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关系。
C.青少年的文化选择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任,我们要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D.经济意识对学生的审美追求影响越来越大,“走偏”的文化消费造成了审美创造的“病态”,“病态”的审美反过来又推动了文化消费的偏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
B.昂扬雄健的气概、敢于开拓的勇气和青春勃发的精神是判断一个社会健康向上的标志,因此,我们决不能放任“阴柔之风”劲吹。
C.只有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才能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这才是公共传播的主流。
D.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学校美育处于边缘位置。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负面情绪会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我们迫切需要品位高雅的“美育课”。
【小题3】结合材料谈一谈如何扭转现阶段的病态审美,重建青少年的审美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1 04:4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润心灵。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唤起了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国诗词大会》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的课堂。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古典诗歌的热潮却再次兴起。这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的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
(摘自2017年2 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从传统诗词中挖掘时代内涵,通过对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的背诵,引发了全民读诗的热潮,做到了综艺节目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优秀的综艺节目激活了很多人的文化心、诗心。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人关注,正在阔步融入世界的中国日益显现着自己的文化自觉,而网民对综艺节目的选择度以及文化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播出以后,许多孩子家长发出了呼声:我们远离传统文化太久了,带着孩子一起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很有意义。小孩子现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这些诗词的意思,但浸润在古诗词里,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对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如今歌舞类、亲子类综艺节目泛滥的市场下,以传统文化作为内核去进行综艺节目的改革,也许会是一个好的方向,用诗书去抵制烂俗,进一步引领观众,促进新媒体市场下电视综艺节目市场的健康发展。
(摘自2017年2月14日《中国艺术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关于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地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
平心而论,《中国诗词大会》推广传统诗词文化的成效有目共睹。观众在春节期间远离了牌桌和酒席,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选手的精彩对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培养诗词修养同样从背诵开始,牙牙学语的童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古诗词,大多“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无妨诗词文化的浸润,待到年岁增长,涉世渐深,自然明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戚。
古诗词传播的最大挑战是其本身缺乏现实活力。这也是很多类型的传统文化在传播中遭遇的共同尴尬。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背诵古诗词最大的“用处”,是回答中小学语文考试的诗词填空。
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诗歌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文体,现代诗依然有较多受众。将古诗词元素融汇于现代诗中,或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写诗成为诗人,古诗词欣赏能力也未必与背诵能力成正比,但在日常文字表达中化用古诗词,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上雍容起来。
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倾向——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现实文化格局,要在渐进中重拾濒临丢失的文化元素。
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评委会公布的获奖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作为一名流行歌手,鲍勃·迪伦继承了美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学造诣获得专业领域认可,可见传统文化也能在公共流行中获得现实生命力。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主要是因为节目富有悬念、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也最接地气。
B.材料二指出《中国诗词大会》让孩子们分享了诗词之美,感受到诗词之趣,理解了诗词意思,滋养了精神世界。
C.材料三认为传承古诗词的最大阻力是其缺乏现实活力,在现代诗中融入古诗词元素是传承古诗词的一个好方法。
D.鲍勃·迪伦坚守美国传统,创新诗意表达,因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传统文化在当下可拥有现实活力。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三则材料都提到《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及其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贡献,都认为传
统文化需要与现代接轨,以及《中国诗词大会》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B.对当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分析,材料三的报道较为详尽,比较全面,体现出新闻客观真实的特点,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只从某一个方面来报道,不够客观。
C.材料一认为中国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能唤起民族自豪感;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古诗词有利于提升素养,小孩子应该背诵古诗词。
D.第一则材料重在传统与现实的对接,第二则材料重在《中国诗词大会》与其他综艺节目的差别,第三则材料重在探求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E. 三家媒体都报道了《中国诗词大会》,说明三者都关注文化热点,关心社会时事;都强调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
【小题3】《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热播 ,对于我们弘扬传播传统文化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犁小说的艺术道路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人。在他童年时代,家乡的民间艺术活跃,艺人街头说书,伶人搭台唱戏,画匠挂卖年画,此时身在本村上小学的孙犁满心都是这些传统艺术,追着去欣赏。孙犁十岁初读《红楼梦》,虽然有许多字不认识,描绘的生活也不能完全理解,但那生动的语言、纯美的女子形象,却让他坚持读完了整部作品。
在县城读高级小学时,孙犁对意境优美的“绝妙好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学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大开眼界”。两年后,孙犁来到保定育德中学,他的兴趣转向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他读了西方的唯物论、唯物艺术论,读了名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伦理与人生智慧。他热爱鲁迅的文章,钦佩鲁迅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认同鲁迅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孙犁喜欢苏联小说,尤其是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与爱伦堡的《烟袋》。两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但是没有展示残酷战争与史诗画卷,而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描写人物日常生活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搏斗的剧烈。孙犁赞赏前者具有“简洁的叙事诗的风格”,后者“包含强烈的、真实的革命的激情”。孙犁喜欢写农村的聂维洛夫,他对他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欣赏有加,赞不绝口。
育德中学毕业后,孙犁怀着文学的梦去了北平,但未能如愿,后来在保定同口镇做了小学教员。同口镇位于白洋淀岸边,当地的那秀美的水乡景色、纯美的风土人情令他徜徉不已。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9月下旬,保定陷落。孙犁望着逃难的人流以及国军的散兵游勇,迫切希望执干戈以卫社稷。
1938年春,孙犁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冀中抗日武装。他用笔参加抗战,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抗日文化宣传,传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晋察冀边区文联成立后,孙犁先后编辑过机关刊物《山》与《晋察冀日报》副刊。
晋察冀边区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这支农民组成的抗日队伍让孙犁真正认同了乡土文化、传统情操与民族性格。他说:“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农民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英雄带有群众的性质,只有我们这个时代”。他产生了对农民战士记录与讴歌的热情。孙犁收获的最初果实都是时代鲜活生活的记录。
1944年初春,孙犁去延安学习。住在小窑洞里,远离了冀中战火,孙犁伏案静书,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抗战为题材,却没有血腥厮杀:写景诗情画意,写人细腻委婉,对话饶有余味,主要塑造温柔却又坚贞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叙事简洁,以日常生活为主,战斗场面也以轻松愉悦的笔调处理。小说通过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乡土气息浓郁,特色鲜明,与当时的创作相比可谓别开生面。
《荷花淀》是孙犁风格成熟的标志,此后,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还是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简洁、精确的语言记录日常生活的真象,塑造具有传统伦理人性的人物,尤其是青年女子形象,以远离暴风骤雨式的谈笑从容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
天津解放后,孙犁进了天津,担任《天津日报》副刊编辑。他热心扶植文学新苗,尽心培养青年作家,很快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人们称之为“荷花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孙犁的小说柔美婉约,但在炮火纷飞的时代、轰轰烈烈的土改时代、激情澎湃的农业合作化时代,这样的艺术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伴随孙犁的创作,批评的声音时有出现。1953年的胡风案,让孙犁受了很大刺激,沉重的压力,最终让他变得神经衰弱。后来病好转,却又遭遇文革,他被下放天津郊区的干校,进行劳动改造。文革后,孙犁又拿起笔来,但他的文风日渐转向冷峻。
(根据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编写)
【相关链接】
①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
(摘自孙犁《文学和生活的路》)
②孙犁评价聂维洛夫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说“情节、对话、叙述、描写、结尾,全是讲故事的样子,一切单纯、一切统一。”“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
(摘编自孙犁《文艺学习•第四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小学时,孙犁对家乡的说书艺术、地方戏曲和年画的兴趣显然超过了对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的兴趣。
B.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后,孙犁产生了当文学家的理想,育德中学毕业后他去北平,就是为实现这个理想。
C.七七事变爆发后,孙犁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国军败退,产生了指挥军队、抗日杀敌的强烈愿望。
D.孙犁“神经衰弱”的直接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发生的胡风案给他的激烈刺激与产生的巨大精神压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孙犁家乡艺人街头说的书、伶人搭台唱的戏、画匠挂卖的年画这些民间传统艺术是他小说艺术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唯一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
B.县城读高级小学时,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初步接触了“五四”新文化、新思想、新文学,也促成了他后来阅读方向的转变。
C.边区生活十分艰苦,孙犁虽有些不适应,但他真切地了解抗日生活,认识农民战士身上的美好东西,为他日后的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
D.延安学习期间,孙犁住的虽然简陋,但是远离了冀中战火,客观上为他创作出《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和环境。
E. 这篇人物传记以孙犁的小说创作道路为主线,展示了孙犁充满坎坷的一生以及小说风格形成的各种原因,反映了一位卓越的小说家艰难成长历程。
【小题3】孙犁在育德中学阅读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这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孙如静
①我七岁之前是没有鞋穿的,我们兄弟三人,只有上学的哥哥有鞋穿。我和弟弟常年都是赤着脚走路,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双脚冻得像两只透明的水晶萝卜一样,也只能在火盆边烤一烤,取取暖。
②七岁那年,我终于上学了,母亲没能给我买上一双新鞋,而是把哥哥的旧鞋洗干净了,补了补。我觉得很委屈,偷偷哭了一个晚上。为了不让母亲难过,第二天,我穿着那双旧布鞋走出了家门。一路上,我看到很多同学踏着五颜六色的鞋,背着各式各样的书包欢欢喜喜地走进学校,我低头看看自己脚上打了好几个补丁的旧布鞋,悄悄把它脱了下来,塞进了书包。从那天起,我得了一个外号——赤脚大仙。
③那时候,街上流行白球鞋,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穿上一双白球鞋特别让人羡慕。我偷偷去百货商店看过,一双白球鞋要3块8毛钱。这个数字对我们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只能望“鞋”兴叹了。接着,一条新的制度出来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要穿上球鞋上体育课。那段时间,母亲生病住院已经花了家里一大笔钱,我实在无法再张嘴要钱了,一双白球鞋让我整天萎靡不振。
④一天,我当值日生,在打扫讲台的时侯.看到地下散落的粉笔头,心中有了一个好主意。我把所有的粉笔头收集起来,涂在我的布鞋上,黑布鞋变成了白布鞋。心想,都是白色的谁会注意看呢?再说了,我站在最后一排,老师也不会注意到我的。就这样,我混过了两节体育课。
⑤这招儿并不是很管用,白粉末在黑布鞋上很容易褪落,所以要经常给黑布鞋上色,否则一褪落就容易被发现。
⑥一天下午,我在捡粉笔头的时候被班上的一个同学发现了。他大声喊:
“抓小偷啊,有人偷粉笔了。”
⑦我听后,被吓坏了,手中的粉笔头纷纷落在地上,他的叫声引来了好多同学。大家把我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小偷,小偷,学生随便拿粉笔头也不可以,因为那是公共财产。”我红着脸,低着头,不敢争辩。大家捡起地上的粉笔头,纷纷向我砸来,我顿时成了同学们射击的靶子。
⑧这时,教物理的李老师来了。他看了看这个场面,严肃地说:“这位同学不是小偷,是我让他帮忙收集粉笔头的,他是在帮老师做好事呢。”李老师的一句话解救了我,在同学们半信半疑的目光中,李老师牵着我的手离开了教室。
⑨李老师带我来到了他的宿舍。“为什么收集粉笔头呢?”李老师问我。
⑩我什么也没说,红着脸,从书包里掏出那双褪去白色的黑布鞋。看到这双鞋,再看看我那双满是尘土的脚,李老师什么也没说,而是打来一盆水,让我把脚洗干净。
不知什么时候,李老师拿出一双白球鞋放在我眼前。“穿上试试吧。”李老师说。这双白球鞋和我脚上的布鞋差不多大小,球鞋虽然有些旧了,但是和我这双满是补丁的黑布鞋相比就像白天鹅和丑小鸭。我小心翼冀地穿上,生怕弄疼了它。真合适啊,仿佛是为我专门定制的。我试着走两步,真舒服,如果赛跑,我肯定能得第一名。
“送给你了。”李老师说。我离开的时侯,给李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下午的体育课上,列队报数的时侯,我第一次大声喊:“到!”一双白球鞋让我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这双鞋我一直穿了半年多,直到母亲的病好转以后,可以做一些活计,家里条件慢慢好转,我才终于拥有了一双真正属于自己的白球鞋。
那天,我把那双白球鞋洗干净后,准备拿去还给李老师。给我开门的是一个与我年纪一般大的男孩子。他笑眯眯地说:“我爸不在,给我吧。”我把鞋递给他的同时,却看到他脚上穿的正是我那双破旧不堪的黑布鞋。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11)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鞋为线索展开叙述,情节为:“穿旧鞋——涂旧鞋——送球鞋——还球鞋”,表现了我少年时的一段特殊经历,体现了贫穷给我幼年留下的深深的精神创伤。
B.我要上学了,没有新鞋,穿着旧鞋上学,最后宁可打赤脚,体现了我既感到委屈,又懂事,还略微有点虚荣的性格。
C.“我”用粉笔涂布鞋一事,既体现了我没钱买球鞋的窘迫之状,又表现了“我”想蒙混过关的侥幸,儿童心理跃然纸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李老师将他儿子的鞋让我穿埋下伏笔。
D.“望‘鞋’兴叹”一词,运用了仿词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我”不能买球鞋的惋惜之情,以及想得到一双球鞋的极度渴望,语言幽默风趣。
【小题2】文章标题是“鞋”,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鞋”这一物象在全文中蕴含的深意。
【小题3】文章结尾一段有何艺术效果?请具体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是3G后通信基础又一革命性突破,涵盖增强移动带宽、海量机器通信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3个应用场景。(1)增强移动带:5G将一步提高移动带究,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下一代社交网络、浸入式游戏等更加身临其境的业务体验,促进人类交互方式再次升级;(2)海量机器通信:5G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典型应用场景与移动通信深度融合,预期千亿量级的设备将接入5G网络;(3)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最为重要的是5G将以其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的卓越性能,引爆如车联网、移动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

 (摘自2018年8月13日“中国报告大厅网”《5G发展趋势》)

材料二:


5G空口技术路线可由5G新空ロ(含低频空口与高频空ロ)和4G演进两部分组成。它们各有优势与不足,4G演进提升4G系统的速率、容量、连接数、时延等空口性能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5G技术需求。受现有4G技术框架的约束,4G演进路线无法满足5G极致的性能能求。5G低频新空口将采用全新的空口设计,有效满足广覆盖、大连接及高速等多数场景下的体验速率、时延、连接数以及能效等指标要求,但频谱资源受限。5G高频新空口超高传输率,但高频段覆盖能力弱,难以实现全网覆盖。

 (《5G无线技术路线》)

材料三:

在通信技术专利方面,1G、2G、3G的重要专利技术几乎被美国的高通、爱立信垄断,中国一直处于落后和跟随的状态。缺少原创和专利技术使得中国通讯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了海外列强的重重狙击,比如控告侵权、禁运等。到4G阶段,我国的专利水平才勉强算同步跟随。华为“十三五“战略新兴产业规划重点列出推进5G网络建设,5G有望成为中国新名片。现阶段,我国以华为为代表的通信设备企业已经进入了全球的第一梯队。

在下一阶段的5G时代,网络设备及手机终端等将继续扩大份额,5G有望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中国的“国家名片”,因此其专利及产业链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通信领域作为“服务业走出去”和“中国制造走出去”的结合点,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和专利オ能不受制于人。国务院在2016年12月19日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晨規划》中,发晨新一代信息产业成为五大领域之首,其中大力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联合研发、试验和预商用试点成为构建网络强国的重要基础。

(摘自《2017年中国5G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材料四:

当前正处于5G标准化研发阶段,要继续加强与ITU、3GPP等国际标准组织的沟通,打造国际化5G试验平台,形成全球相对统一的5G标淮。未来5G的竞争不仅是标准的争夺,更是5G产业化应用水平的角逐。要提前布局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带芯片”等关键设备的技术突破。同时,促进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测试设备制造、终端产品、网络管理等各方协同发辰,为未来产业化做储备。

可以预见,随着5G技术与应用逐步推广,技术与行业融合将随之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要做好垂直行业对5G技术需求的跟踪研究,加强与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对接,及时发现新的増长点。近期来看,车联网、工业控制、虚拟现实、物联网等将是5G重点支持的领域,要重点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发挥5G对行业发展的信息化支撑作用。

5G的云化、虚拟化技术能够满足移动网络海量数据的需求,为用户带来丰富业务的同时,对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的要求也显著提高。5G的传送速率高、业务多样,更容易被黑客找到移动终端的漏洞并发动攻击。一旦漏洞被攻破,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一方面要对5G的安全防护技术进行重点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

(摘自“物联网”《中国5G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涵盖增强移动带宽、海量机器通信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3个应用场景的5G,是通信业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方式。
B.5G网络因为接入千亿量级的设备,所以5G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典型应用场景与移动通信深度融合。
C.在4G阶段及之前的通信技术专利方面中国是处于或落后或跟随或同步于先进国家的状态的,但中国决心把5G打造成中国的“国家名片”。
D.提前布局5G通信基础建设,加强“基带芯片”等关键设备的技术突破,促进各方协同发展,是中国通信业提高自身的5G产业化应用水平的基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强大的连接能力可以实现从消费到生产的全环节、从人到物的全场景覆盖,快速促进互联网、物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
B.进一步提高了移动宽带的5G将为用户提供更清晰、更便捷、更有身临其境感觉的业务体验,从而大幅度促进人类交互方式的升级。
C.“5G低频新空口”的应用场景要比“5G高频新空口”的应用场景广泛得多,因此,国家应该把5G的发展重点落在“5G低频新空口”上。
D.《“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把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放在五大领域之首,说明国家非常重视构建网络强国这件事。
【小题3】目前我国需要通过哪些方面来推动5G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志。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诵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在《诗经》中,“赋”和“比”“兴”都是一种艺术手法,“赋”指“直书其事”。到了《楚辞》,发展到对“其事”铺排开来叙写,为赋这种文体的出现准备了条件。“铺采文”,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一方面是强调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文体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再说“体物写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

【小题1】下列关于“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生命因素,直到战国后期《赋篇》《风赋》的出现才形成赋的文体。
B.“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不是诗歌,但是语言基本整齐、押韵;它也不是散文,但经常运用散文句式。
C.春秋时期,贵族礼会之际往往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这种形式可以称为“赋”,后来“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
D.在《诗经》中,“赋”只是一种“直书其事”的艺术手法,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只用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赋这种文学作品是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在口中吟诵的,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
B.刘勰认为“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把赋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二者统一起来了,对赋的基本特征表述较为完整。
C.陆机从文体角度对诗和赋进行了区别,他认为诗绮丽细腻,是为了抒发情感;赋清晰明朗,是为了铺陈事物。
D.从荀子、宋玉起,文人创作出现了体物言志的赋,它与布衣所作的乐府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赋和乐府民歌都源于“古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在描绘事物风貌上具有铺陈直叙的特点,而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是用以“写志”的“载体”,所以一篇好赋仅仅堆砌辞藻是远远不够的。
B.即使吸收了《诗经》《楚辞》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发展了《楚辞》中铺排的写法,但如果没有纵横家参与创作,“赋”这种文体还是无法形成的。
C.后世的一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诗歌原始阶段不具有歌唱的特征;而赋虽然讲究韵律,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配乐歌咏而生的。
D.班固的《两都赋》、刘歆的《艺文志》、刘勰的《文心雕龙》分别对赋这种文体的流变或特点进行了诠释,使后人对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