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商周时期已出现形制完备的实用印章,但直至明初,篆刻才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形成了艺术流派。明代篆刻取法汉代官印的审美范式,奠定了此后数百年篆刻“印宗秦汉”的创作与审美基础。明代及清初倡导的“印中求印”,邓石如等艺术家发展为“印从书出”,篆刻面貌为之一新,此后赵之谦、黄士陵等人”印外求印”的努力,则让篆刻的创作空间更为广阔。清代中期以后,篆刻家来自全国各地,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可以说,此时篆刻的地域性才被打破,成为真正具有文化属性的艺术形态。民国时期,篆刻形式多样,民众接受度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发展速度之快,形式之丰富,内容之精彩,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篆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时代的繁荣与文化的多元,在篆科艺术中如何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当下的篆刻艺术应进一步拓宽“印外求印”的创作理念,在立足传统的同时创新表现内容与形式。“印外求印”最初的概念,主要是指从金石学范畴之内、印章之外,寻求新的创作手法和形式,如借鉴青铜器,古文字等,后来扩展到更为广泛的艺术领域。目前,艺术创作的空间无比宽阔,各类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更加多样,这为当代篆刻创作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问。譬如,以前少有入印的印刷体文字,经过印化后,也可以成为篆刻的表现形式;以前少有人采用的创作手段,如铸造之类,也可以引入篆刻创作的范畴;在历史的空间中尘封已久的陶印,其独特的可塑性被重新挖掘,从内容形制到彩釉呈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中式审美,并作为文创产品进入现代生活,此外,印章的文字内容也可以进行调整变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篆刻一直被视为书法、绘画的附庸,可以说,直到专业篆刻展览出现之前,篆刻的独立性都未能得以完整体现,故其文字内容势必会受到局限。篆刻艺术早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其文字内容也应适当扩大范围、寻求变化,更多以往所不用但能真实展现时代风貌的“金句”“热词”“俗语”等,也可以进入篆刻家的视野,从而让篆刻艺术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为更多年轻人所喜爱。前贤经典是艺术创作的圭臬,然而,绝不能将其视作顶点,艺术上的进步永无止境。
在艺术的汪洋大海里,篆刻是其中一朵浪花。但若能激起一朵接一朵浪花的活力,也足以产生新的浪潮,使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摘编自曾呆《激发篆刻的时代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篆刻“印宗秦汉”的创作与审美基础,于明代篆刻取法汉代官印的审美范式。 |
B.从“印中求印”到“印外求印”足形式和手法的创新,也足篆刻艺术创作空间的扩展。 |
C.铸造、陶印等新形式融人到创作中,才使篆刻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
D.能够展现时代风貌的“金句”“俗语”等融入篆刻艺术,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篆刻。 |
A.文章第一段具体梳理了篆刻的发展历史,简要介绍了篆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 |
B.文章第二段承上启下,提出时代的繁荣与发展应该在篆刻艺术中充分展现的思考。 |
C.文章运用例证法,论证了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多样化,使篆刻创作空间不断扩大。 |
D.文章整体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思路,论证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激发篆刻的时代活力。 |
A.篆刻在明初已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形成艺术流派,但至今仍是书法、绘画的附庸。 |
B.形式多样,民众接受,内容精彩,打破地域限制,是民国时期篆刻发展到高峰的原因。 |
C.时代的繁荣与文化的多元在篆刻中要得到充分的展现,全靠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创新。 |
D.篆刻的文字内容扩大范围、寻求变化,才有可能促进篆刻的独泣性得到完整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