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商周时期已出现形制完备的实用印章,但直至明初,篆刻才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形成了艺术流派。明代篆刻取法汉代官印的审美范式,奠定了此后数百年篆刻“印宗秦汉”的创作与审美基础。明代及清初倡导的“印中求印”,邓石如等艺术家发展为“印从书出”,篆刻面貌为之一新,此后赵之谦、黄士陵等人”印外求印”的努力,则让篆刻的创作空间更为广阔。清代中期以后,篆刻家来自全国各地,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可以说,此时篆刻的地域性才被打破,成为真正具有文化属性的艺术形态。民国时期,篆刻形式多样,民众接受度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发展速度之快,形式之丰富,内容之精彩,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篆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时代的繁荣与文化的多元,在篆科艺术中如何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当下的篆刻艺术应进一步拓宽“印外求印”的创作理念,在立足传统的同时创新表现内容与形式。“印外求印”最初的概念,主要是指从金石学范畴之内、印章之外,寻求新的创作手法和形式,如借鉴青铜器,古文字等,后来扩展到更为广泛的艺术领域。目前,艺术创作的空间无比宽阔,各类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更加多样,这为当代篆刻创作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问。譬如,以前少有入印的印刷体文字,经过印化后,也可以成为篆刻的表现形式;以前少有人采用的创作手段,如铸造之类,也可以引入篆刻创作的范畴;在历史的空间中尘封已久的陶印,其独特的可塑性被重新挖掘,从内容形制到彩釉呈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中式审美,并作为文创产品进入现代生活,此外,印章的文字内容也可以进行调整变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篆刻一直被视为书法、绘画的附庸,可以说,直到专业篆刻展览出现之前,篆刻的独立性都未能得以完整体现,故其文字内容势必会受到局限。篆刻艺术早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其文字内容也应适当扩大范围、寻求变化,更多以往所不用但能真实展现时代风貌的“金句”“热词”“俗语”等,也可以进入篆刻家的视野,从而让篆刻艺术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为更多年轻人所喜爱。前贤经典是艺术创作的圭臬,然而,绝不能将其视作顶点,艺术上的进步永无止境。

在艺术的汪洋大海里,篆刻是其中一朵浪花。但若能激起一朵接一朵浪花的活力,也足以产生新的浪潮,使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摘编自曾呆《激发篆刻的时代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篆刻“印宗秦汉”的创作与审美基础,于明代篆刻取法汉代官印的审美范式。
B.从“印中求印”到“印外求印”足形式和手法的创新,也足篆刻艺术创作空间的扩展。
C.铸造、陶印等新形式融人到创作中,才使篆刻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D.能够展现时代风貌的“金句”“俗语”等融入篆刻艺术,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篆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具体梳理了篆刻的发展历史,简要介绍了篆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
B.文章第二段承上启下,提出时代的繁荣与发展应该在篆刻艺术中充分展现的思考。
C.文章运用例证法,论证了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多样化,使篆刻创作空间不断扩大。
D.文章整体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思路,论证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激发篆刻的时代活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篆刻在明初已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形成艺术流派,但至今仍是书法、绘画的附庸。
B.形式多样,民众接受,内容精彩,打破地域限制,是民国时期篆刻发展到高峰的原因。
C.时代的繁荣与文化的多元在篆刻中要得到充分的展现,全靠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创新。
D.篆刻的文字内容扩大范围、寻求变化,才有可能促进篆刻的独泣性得到完整的体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5 08:4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选自刘易斯•托马斯《作为生物的社会》)

【小题1】下面对第一、二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蚁能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交换信息等,作者认为它太像人了,旨在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B.白蚁具有奇特的特征: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也随之增加。
C.蚂蚁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D.作为个体的蚂蚁,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而作为整个蚁群,它会思考、筹划、谋算。
【小题2】下面对第三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这些东西”指的是“有集体性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跟人类一样能够“思考”的生物。
B.“就那么几个神经元”,句中的“就”,是“仅仅”的意思,用轻蔑的口气表明单个蚂蚁不大可能有“思想”。
C.“瞎猫撞着死老鼠”,这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几只蚂蚁在觅食中简单协作的成功还存在偶然因素。
D.“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句中的“它”是指一个个活跃起来的蚂蚁。
【小题3】下面对第四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举白蚁搭拱券的例子说明生物群体的“联合智慧”。
B.作者断定白蚁是通过释放外激素来传递信息的。
C.句中“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和“特定阈值”意义相同。
D.它们“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是形容群体白蚁有很高的智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心雕龙》之学:“龙学”还是“文心学”
与“诗经学”“红学”等专门之学一样,《文心雕龙》研究亦成为专门之学。学界对“《文心雕龙》之学”较为通行的称呼则是“龙学”,笔者认为委实不妥。
华夏民族是一个崇尚龙图腾的民族,龙的文化精神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从与皇帝有关的龙袍、龙椅到人名的广泛使用,如冯梦龙、成龙;而民间的舞龙灯活动、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习俗,到“画龙点睛”等成语文化。如此悠久、丰富、广泛的中国龙文化研究,自然也就形成了专门之学——“龙学”。显然,“中华龙之学”与“《文心雕龙》之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在“《文心雕龙》之学”研究界人们已习惯于“龙学”之名称,但学界之外,人们就对这两种“龙学”难免混淆。
昭明太子萧统领衔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诗文选集《文选》,历代学者研究不辍,遂形成了“文选学”。刘勰与萧统是同时代的京口人,具文友关系,又具知音赏识关系,刘勰还直接参与了《文选》的编选事宜。《文心雕龙》与《文选》所涉及的篇目大多相同,二书在选文标准方面亦有不少相似之处。既然“《文选》之学”可称为“文选学”,那么“《文心雕龙》之学”自然亦可称为“文心学”,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文心雕龙》书名由“文心”与“雕龙”组成。李庆甲先生认为,刘勰所说的“‘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是探讨文章写作的用心的意思,即论述文学创作的原理。“文心”一词提示了全书的内容要点,在书名中处于中心位置。“雕龙”一词出典于战国时代的驺奭,所谓“雕镂龙文”,是极言其功夫精深细致。“文心雕龙”的意思就是用雕镂龙文那样精细的功夫去分析文章写作的用心。因此,书名可译为:华美细致地阐述为文之用心。
刘勰自己认定“文心”乃《文心雕龙》之简称。他在具有总序作用的领军之作《序志》篇开宗明义: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所谓“文心”,就是讲作文的用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序志》篇末“赞曰”中的最后两句“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八个字,颇值得玩味。其“文果载心”,简而言之,岂不就是“文心”之谓吗?既然刘勰已经认可“文心”指代《文心雕龙》,那么,我们称其“《文心雕龙》之学”为“文心学”,岂非天经地义?
翻检《文心雕龙》全书,涉及“文”与“心”的字不胜枚举。仅就“心”字而言,全书就有一百多个。而“文”与“心”对应而用的句子也不少。如《哀吊》第十三篇云:“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丽辞》第三十五篇:“夫心生文辞”等。由此可见,“文”、“心”二字出现频率之高与关系之密切,是鲜明而突出的。它与“文心学”的构成,自然具有内在因素的关联作用。
由上观之,用“文心学”代称“《文心雕龙》之学”,优于“龙学”这一称谓,堪称《文心雕龙》全书主旨精神最契合、最精美的体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夏民族崇尚龙图腾,悠久、丰富、广泛的龙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中国龙文化之研究,自然形成了“龙学”。
B.学界普遍把“《文心雕龙》之学”称为“龙学”,此“龙学”与“中华龙之学”是毫无关系的两种专门之学,容易让普通人混淆。
C.研究《文选》之学称为“文选学”,而刘勰跟萧统关系密切,参与了《文选》编选,故“《文心雕龙》之学”称为“文心学”合情合理。
D.《文心雕龙》书名由“文心”与“雕龙”二词组成,专家认为刘勰所说的“‘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就是探讨文章写作用心之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是指“用雕镂龙文那样精细的功夫去分析文章写作的用心”,其中,“文心”是主,“雕龙”是从。
B.刘勰自己也认为“文心”可指代《文心雕龙》,证据可在他的具有总序作用的领军之作《序志》篇中找到。
C.“文”与“心”二字在《文心雕龙》全书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两字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很是密切,其表现是鲜明而突出的。
D.“文心学”之称优于“龙学”之称的主要原因,是“文心学”能最精美地表现、最完美地契合《文心雕龙》全书的主旨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雕龙”一词出典于战国时代的驺奭,“文心”一词出自涓子的《琴心》和王孙的《巧心》,可见刘勰为书命名,讲究字字有来处。
B.作者引用《序志》篇末“赞曰”中的最后两句“文果载心,余心有寄”,意在证明刘勰自己认为“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简称。
C.针对学界将“《文心雕龙》之学”称为“龙学”的现象,本文作者援疑质理,拒绝盲从,表现出学者“深思慎取”的严谨治学态度。
D.本文多角度论证论点,与“文选学”称呼类比,探讨题目中两词关系,援引刘勰的话,指出“文”“心”二字在书中的特殊地位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会获得照顾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料学理性与法律的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现代的工业市场主产、大规模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识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的这一切,看起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的家园并来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能说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线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地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被一一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绝不可没有家园。
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人类要往前走,我们不可能退回到过去。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一切的初衷,明白有哪些要继续坚持,又有哪些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更多。之所以说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日益被人们认识到的焦虑的深沉性。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而是全人类的。而且,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存在状态,在客观上也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绝不可能在不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的条件下,继续指望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可以担负更大的责任,这既是由其历史的位置决定的,也是因其潜在的能量注定的。当然,其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知识分子需要更多的自觉性、勇气和信心,也需要创造力。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园给了我们安全感,在家园中我们会得到承认和肯定,会得到呵护、照顾支持,可以免遭恶意的伤害,甚至感受不到敌意。
B.人类在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化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进程中逐渐失落家园。
C.我们都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含弃、离开过家园,但我们绝不能放弃家园,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理应重新回家。
D.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客观上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应该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让多数人过上满意的生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与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并有种种焦虑,
B.如果只是从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出发,人类是无法从报本上解决失去家园的问题的,家园失落之痛和焦虑之感也不会得到缓解。
C.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媒介手段把人们的距离拉得更近,人们的家园正在被一些系统世界进一步地深入侵吞蚕食。
D.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近回最初的家园: 面对不可逆转的现实,我们需要对过去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城市生活等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类处在机器般的“铁笼”之中,在失去家园的同时,还承受焦虑。
B.随着全球化的到來各国、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各个家庭失去了保护屏障,个体也被卷入了普遍的支配逻辑之中,焦虑的人们意识到需要重建家园。
C.现代人的焦虑具有普遍、持续、深刻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为了让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我们需要为重建家园而努力。
D.历史的位置与潜在的能量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而我们也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D.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B.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双刃剑”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当然,最吸引眼球的是几次著名的人机对弈。比如,1997年卡斯帕罗夫输于“深蓝”,2016年阿法狗4∶1胜韩国的李世石。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进行深度学习,甚至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比如,尽管美国主流媒体没有想到特朗普会在美国大选中胜出,但是,孟买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通过2000万个社交媒体数据点分析了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准确地预测了美国大选的结果。

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著名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加特纳预计,到2018年,全球最大的200家企业大多数都会利用智能应用,并使用大数据的完整工具包和分析工具,来优化自身的产品和改善客户体验。另一咨询公司弗罗斯特预测:2025年之前16%的美国工人将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创造相当于劳动力9%的新工作。艾瑞咨询预测,中国国内人工智能市场将从2015年的12亿元增至2020年的91亿元。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机器排斥人工”。比如,目前,高盛三分之一的员工是计算机工程师,而1名计算机工程师可以取代4名交易员。高盛下一步将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

在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派是悲观看法,代表人包括: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特斯拉汽车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等。霍金曾在英国《卫报》的一个专栏中写道:“工厂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督工作。”马斯克甚至提出:人类要与机器融合成为“半机械人”,否则将被人工智能淘汰。

然而,另外一派则持有相对乐观的观点。如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AI和机器人肯定可以代替很多人类初级简单的、服务类的工作,但是,人类由此被吸纳到更多新的领域,人类不必担心大量失业!总的来看,大学以上水平受影响最小。李世石对弈一局,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达到了3000美元。而在此期间,人类对手可能只消耗了一碗石锅拌饭。

最迫切的岗位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随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战也日益白热化。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合格的研究人员数量仅为30万,缺口却为100万甚至更多。

传统产业升级后会延伸出新的岗位需求。比如亚马逊已在全球各地的仓库中“雇用”了超过10万台Kiva机器人,大部分执行工作均由其完成。与此同时,又衍生出数千个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亚马逊的人员则更加集中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比如订单配对、货品挑选、消费者行为研究及新品研发。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从日常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地投入到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新岗位上去。10年前,我们对形象设计师、比价员、健康顾问等感觉十分新鲜;今天,我们已经逐步接受了网络主播、红人掌柜、网约车司机;10年后,我们将迎来更多的陌生的职业名称。

综上所述,人类必须端正态度,我们坚信,人工智能必然会推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增加新技术的投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促使全球经济逐步回暖。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带来的总量与结构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悲观,人类应当更加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日)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买公司对美国大选的成功预测说明,人工智能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B.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市场增值也将会有显著增长。
C.高盛将要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体现了机器排斥人工。
D.人工智能的兴起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很少工作。
【小题2】关于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乐观地看,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虽有影响,但总的来看,人类不必担心失业。
B.使用人工智能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相对较高,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C.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替代很多初级简单的工作,但随着产业升级,又会产生新的岗位。
D.亚马逊衍生出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说明人类应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小题3】人工智能带来工作岗位的增加,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