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

汪国真

如果你是大河,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

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

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

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______________。

【小题1】请补充第一句中缺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末句横线上应填哪一项:_________________
A.何必生气B.欢天喜地C.无所畏惧D.沉默不语
【小题3】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本诗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8-05 11:4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在坡上吃草
侯春
这天,村主任陪一个领导模样的人下乡,转到半山腰,领导内急,放眼四顾,都是茂密青翠的庄稼地,只不远处有一简易的茅草棚。领导寻思那可能就是个山厕,三步两步紧赶过去,推开竹门。正要解皮带,却听到里面有响动,一个女人的声音在问:是老三吗,咋这么快就回来了
领导赶紧退出来,随后赶来的村主任忙说,这是村上的特困户刘老三的家。
这样的屋子还住人?领导皱了皱眉头,仔细打量,那草房是“千脚杆下地作墙壁,稻草盖上当屋顶”。加上年久失修,倾斜严重,已岌岌可危。屋前的空地上,几块规则不一的黄石垒起一个灶台,灶台上坐一口铁锅,也没锅盖,日晒雨淋,锅沿如狗啃过。锅底残留着黄褐色的锈水,像刚耕过的稻田,浓稠而浑浊。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样的贫困户,工作咋做的啊。领导半是感慨,半是责问。
村主任忙解释,其实刘老三也不懒,只是他老婆有病,儿子尚小,人又老实巴交的,没什么找钱的门路。不过冬春荒救济、逢年过节慰问,上面都考虑到了他的。
光吃救济哪行!领导重重地叹了口气。
这一声叹气就换来了两头肥滚滚肉嘟嘟的母牛。
原来县上开展“1+1”结对扶贫活动,那天来的领导是县畜牧局局长。局长回去后,决定与刘老三结成对子,定点帮扶。那两头牛就是局长亲自送上门的。局长说,这牛是西门塔尔肉牛,母的,一年下一头崽,喂两年就可以卖了。一头牛能卖三四千哟。有这两头牛,两三年后,你就可以盖新房了。局长打开一个塑料袋,抓起一把形状像没脱壳的麦粒但体积要小得多的东西,说,这是黑麦草种,你撤在山坡上、田边地头,二个月就长尺把深。这草跟韭莱一样,割了长,长了割,种一次,可以喂好几年。局长边说边比划,刘老三边听边笑,那笑,比四月里的牡丹花还鲜艳。晚上,刘老三刚躺下又爬起,光着脚走出茅屋,望望星光闪烁的天,瞅瞅磨牙反刍的牛,不知是兴奋天上掉馅饼了,还是怕被人来“顺手牵牛”,折腾了一宿没睡。
村里人说,刘老三这下该过上好日子了。
刘老三也这样想。牛一年下两头仔,一头卖4000元,就是8000元。8000元!刘老三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那该蘸着口水数多少下啊。想到这,刘老三不禁笑出了声,眼中满是喷香的酒菜鱼肉及一家人开怀享用的场面。
全家人为着那幸福的憧憬忙了一整天,在茅屋旁搭起了牛圈。刘老三对老婆儿子说,这两头牛是全家人的命根,不能有丝毫闪失。
于是,每晚刘老三都要离开热被窝,在牛圈旁支个凉床守夜。刘老三的老婆每天割一大背篓草料回来,才能满足牛的胃口。儿子小山骑着牛与太阳一起上坡下山成了村子一道独特的风景。牛背上的小山,左手牵牛绳,右手扬牛鞭,牛“哞”一声,他咯咯地笑几声,脆生生的笑声惊飞了树梢麻雀。
可是小山脆生生的笑声很快被一些声音淹没了。
刘老三一家都被这两头牛套牢了。有人说。
他们天天和牛一起吃,一起睡,全身都是牛膻味,哈哈,刘老三家有五头牛了。有人打趣说。
也有人埋怨,有钱买牛来送,还不如直接送钱,有钱啥子买不到哦。
村里人的话就像山坡上的风,紧一阵缓一阵地向刘老三扑来,把他脸上的牡丹花吹成了冬瓜,越吹越长,还粘满了灰毛。
牛成了刘老三一家的心病。在秋风一天凉似一天的夜晚,刘老三想,还是把牛换成钱现实些。
年底时,县畜牧局局长兴致勃勃地来回访他的帮扶对象。走到刘老三家时,局长看见茅屋还是那座茅屋,牛却不见踪影,只有小山靠着那扇竹门津津有味地啃着一包方便面。
局长扫了眼屋角的一堆空酒瓶,对着空空的牛圈和刘老三局促不安的手,皱了皱眉。
牛呢,下崽没有?局长问。
刘老三一张脸憋得通红,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村主任赶紧上前,掏出烟给局长递上,可呵笑着说,牛在坡上吃草呢。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领导误把刘老三家当作山厕开头,并借领导之眼对刘老三居住环境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刘老三家的穷困,引出了下文的扶贫故事。
B.小说详细描述刘老三一家领到牛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后文“屋角的一堆空酒瓶”“空空的牛圈”形成对比,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C.“刘老三家有五头牛”“有钱买牛来送,还不如直接送钱”,作者描述这些闲言碎语主要是表现村民们因嫉妒而不愿意刘老三家富起来。
D.小说通过叙述刘老三一家从养牛燃起生活的希望到卖牛希望破灭的经历,表明了当下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小题2】小说中刘老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村主任“呵呵笑着说,牛在坡上吃草呢”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陆星儿记

陈村

假如想在一群人中间认出陆星儿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那个像一阵风似的,边走边说着的,衣着色彩丰富的,发式每周一歌的女子,一定便是她了。她是那种一眼看去就很健康的人,肚里没有弯弯绕的心思。

陆星儿属牛,自然是“老三届”,有过当北大荒人的光荣。她的文学生涯便是从那里开始的。那块冷寂的土地据说是很肥沃的,自然还萌生了爱情。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

她把家安在北京,儿子叫陈厦。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生活中的永远的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安得广厦千万间”,只是一个梦想,而那个小小的厦厦却是切切实实的。儿子生得眉清目秀,陆星儿怕他长大后难以沉静,怕得没有道理。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要分家了。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戏剧学院的老师想必没有教过这样的课程,一切全在自己的感觉。

陆星儿带着儿子和小说家的名声回到上海。这是她生活的两大支柱。生活自然不很容易,她却应付过去了,还有闲心写点男人女人一类的文章,当当大众的先生。据说,有许多姐妹们向她倾诉衷肠。作家被动地扮演了一个全知全能者。但是,她的故事去向谁诉说?

只有小说了。陆星儿总在写女人的故事,不很欢愉,也不忧伤。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常是很要强的。她们没有太好的命运,没有辉煌的背景,不做粉色的梦,曲曲弯弯地生活下来并将生活下去。当然,也不作强人状。

陆星儿之所以健步疾行,是因她总是很忙。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每天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冬天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体。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样。我曾说过,她是陆地,不是舢板。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日子是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有句家喻户晓的话叫作“跟着感觉走”,可惜这感觉是那种“大众汤”似的感觉,俯拾皆是,没有味道。幸好,陆星儿不是这样。

陆星儿的名字很好,既有陆地,又有星空。我们能坦然地对待天地。真正困难的是那些发生在大地之上星空之下的事情。中间那空空荡荡的一段,是我们生活的舞台,也是小说的天地。对陆星儿的人生来说,她正经历的也正是一生中的中年。儿子一天天长大,作品一年年增多,收获的季节早已开始,人生的课题似乎总在回旋。“女人”,不仅对男人是个谜,对女人更是。好在我们有兴致将这个谜猜下去,有兴致被别人猜谜。

不久以后,陆星儿也许又要搬家了。家在浦东。这次不再借住他人的房子。家,是个亲切的字眼。生活又一次重新开始。再也不是“十八岁出门远行”,陆星儿对此有点漠然。浦东的夜晚非常宁静,可以写作,可以遐想。

我想,好文章是人们爱读的,好女人也是人们爱读的。
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你从本文中读到了当代哪些时代特点?请就其中一点结合原文略作分析。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53年是“上山下乡”的起始之年,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此后,文坛便出现了一批描写知识青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即“革命理想与革命豪情,以及这种理想与豪情在现实斗争中的消长变化,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
“文革”结束后,“归来”的“右派”作家,批判“文革”、反思历史,将历史的伤痕展示于众。以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为主题的伤痕文学成为新时期的文学主潮。展示伤痕的同时,作家们不忘记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一致,将作品的主题归到“赦免个人,搁置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团结一致向前看”上面。
“文革”结束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更多是通过回忆性叙述,书写知青的困惑与迷茫,以及暴露知青岁月时的伤痛与阴暗。这些创作可以归入伤痕文学的大类里,也有些学者将这些作品及之后的知青文学作品归入反思文学。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并没有对知青这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面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来自创新的新文化的冲击。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
寻根文学是知青作家面对现代主义冲击的自然反应,但同时也是他们追踪现代主义的结果。陈晓明教授认为:“‘寻根’可以从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退下来,回到熟悉的民族本位,甚至再回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乡村生活,而并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这是中国作家豁然开朗领悟到的一个境界。”
在新世纪的今天,知青文学已经成为历史。知青文学与政治意识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厚度与反思的力度有限。很多知青小说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没有反思人性,更没有反思中国人在那个时期应该承担的责任。随着文学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知青文学所秉持的隐晦的价值受到消解,而知青文学也响起了丧钟。总的来看,知青文学是中国特殊时期政治话语的文学表达。当新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念变成稳定的社会意识时,知青文学便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
(节选自2014年1月《文化观察》,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953年文坛就已经出现了一批描写知识青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在新中国历史上,1953年可以看作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
B.知青文学作品的主题比较统一鲜明,而且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
C.“文革”结束以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有人把它们归类为伤痕文学,也有人把它们归类到反思文学里。
D.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并没有对知青这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多的是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革”结束以后,伤痕文学虽然在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但作品的主题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了一致,搁置了“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
B.由寻根文学的出现可见,中国知青作家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冲击,同时也在追踪现代主义。
C.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于是催生了寻根文学。
D.陈晓明教授认为中国作家已经领悟到:寻根文学可以从追踪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下来,撤下来也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致使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于是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
B.已成为历史的知青文学的厚度与反思力度是有限的,这正是因为他始终与国家的政治意识紧密相联。
C.文学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而且稳定的社会意识成为了新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念,知青文学所奉守的隐晦的价值也就被消解掉了。
D.从知青文学到伤痕文学,再到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很容易受到特殊时期的政治话语权影响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动在深静的景深里

音乐何以由纯形式的律动,而通达情本呢?通过时间,本源性生命时间。音乐韵律在时间之流中,可测的重复与不可预测的展开,深刻关联着人在时间深处的出走与回归、有情与忘情。音乐作为最高的时间艺术,其本真目标就是要调动一切音乐要素,让人的存在意义本身在时间中展现出来,从而扣发人的本源生命情感,故《乐记·乐本》有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本源性生命时间,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有两种情态:在时之中与处时之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是一种“在时之中”的生命时间,使人思及时间为生命的根本大限,从而灵魂震颤,表出为一种“有情”形态。“意气不从天地得,英雄岂藉四时推”(善昭禅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渊明《形影神赠答诗》),一种“处时之外”的生命时间,为了摆脱处身于时间之中所思及的根本性烦忧,以俯瞰的目光来重新打量人生,从而呈现为一种“忘情”形态。

忘情,不是无情,而是对有情的超越与升华,“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忘情,是所有文人寤寐求之的人生境界,或心斋坐忘,或澄怀味象,都是为了根本上脱去时间对于生命的逼临摆布,逍遥于时间之上,为自己焦灼的灵魂,铺展一片清凉宁静的境域,气定神闲,笑对时间风雪侵蚀,所以有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渔翁。这不正是一代文豪柳宗元灵魂中的忘情意象吗?

有情,无论悲忧或悦乐,只要是为本源性时间所绽出,现之于艺术,则必有“生动”的审美品格;同样,忘情,则呈现为“深静”的审美境界,中国文人在进退仕隐的人生机运中,总是徘徊于有情与忘情之间,所以最高的艺术境界便是:“生动”在深静的景深里。有情之所以能生动,是因人能入乎其里,感同身受于万事万物内在的韵律与生意,所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格外生动,生动在诗人风雨之中对落花的有情眷顾;忘情之所以能深静,是因为忘情意味着退出在世时间,由有入无,接通一片无的广阔的平静世界,这是一个在世之中绝难遭遇的境域,所以必然广阔。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宁静,是深远的,是有空间的,所以言“深静”,这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独特美学品格。

生动必然是在深静的景深里:老子云“知白守黑,负阴抱阳,躁归于静”,其哲学观点都意在说明,静是动的背景;王国维论述艺术创造时说“无我之境,静中得之,有我之境,动之静时得之”,可见,艺术创造中,静也永远是动的背景,由此才得以企及中国艺术中最微妙美好的审美境界。

【小题1】根据选文对“有情”“忘情”的区分,下列诗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
②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
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
④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
A.有情①②,忘情③④B.有情②④,忘情①③
C.有情②③④,忘情①D.有情①②③,忘情④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韵律在时间之流中打开,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要素,表达思想感情,表现生命的意义。
B.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本源性生命时间有在时之中和处时之外两种形态,“在时之中”指平凡人的世俗人生,“处时之外”指超越世俗功利的超然品位。
C.《江雪》中的渔翁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情怀,正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于此可见,“忘情”其实是别样的“深情”。
D.“忘情”所以呈现为深静的审美境界,因为忘情意味着退出在世时间,由有入无,接通一片无的广阔的平静世界,以消解在世的烦忧。
【小题3】纵观全文,说说“中国艺术中最微妙美好的审美境界”在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这是“最微妙”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郝支书
候发山
那时候郝支书还不是石庙村的支书。他刚从部队复员回来,看到村里依旧一穷二白一贫如洗,乡亲们一日三餐拿咸萝卜当饭吃,他就尝试着把庄稼毁了种植药材。当时大伙儿还等着看他的笑话,没想到,三年后他收获的药材居然换回了一大把票子。这事凑巧被王县长(当时还是镇里的书记)知道了,认为他是个人才,就任命他当了石庙村的支书。郝支书上任没多久,王县长就从镇上调到了县里。
根据镇里汇报的材料,王县长得知石庙村现在已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就想到石庙村走一走,看一看。毕竟郝支书是王县长亲手提拔上来的,如果镇里所言不虚,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于是,王县长便忙里偷闲悄悄一个人来到石庙村。为了摸到真实情况,王县长就在村口就下了车。
当年的泥坑路早已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代替,不时有打扮新潮的姑娘小伙子骑着簇新的摩托“嗖”的一声从身边蹿过。路两旁依山建筑的民居都是碧瓦重檐的楼房,有的房顶上还支着个炒锅一样的电视卫星接收器。正是暮春时节,不少人家门口的水泥墩子上坐着晒暖的老人,他们穿着整齐,眉开眼笑地交谈着什么……石庙村先前可是镇上出了名的贫困村,年年吃政府的救济。老百姓一年四季指靠着那点贫瘠的责任田,连肚子都打发不住。那时候,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破窑洞,晚上照明点的是煤油灯……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王县长由衷地感慨着,心里犹如电熨斗熨过一样舒坦。
王县长一脸灿烂地边走边看,忽然看到一处破败的院落。院子里晾晒着衣物,说明还有人在此居住。难道是个五保户?可是石庙村有敬老院啊。王县长①迟疑了一下,便走了过去。推开虚掩的篱笆门,王县长看到有位四十多岁的农村大嫂正在石板上努力揉搓着衣服。这位大嫂一脸沧桑,虽说衣着不怎么样,但浑身上下透出一股清清爽爽的利索劲儿。院子里没有小康之家应有的摆设,倒也干净。农村大嫂发现王县长进了院子,忙停下手中的活计,不自然地笑了笑,算是打过招呼。
王县长和蔼地问:“这是你家还是你娘家?”
农村大嫂对他上下打量了一番,②迟疑地说:“俺家。”
王县长便拐弯抹角地问:“郝支书这人怎么样?”
想不到,农村大嫂脸一黑,说:“这龟孙没良心,他的心让狗给扒吃了。”
王县长当即愣住了,思维在瞬间空白了一下,这可是初次听到关于郝支书的反面意见,虽说石庙村的变化有目共睹,难道郝支书经不起诱惑,也腐败了?意念至此,王县长就直言不讳地说:“别人都说郝支书好,你怎么说他的赖呢?”
农村大嫂灰着脸,黯然半天,才讲出缘由。她说:“邻里壁舍在他的带领下都富得流了油,扒了窑洞盖楼房。俺家呢?别人家都看上了29寸的大彩电,俺家连一台黑白的也没有……”
就是呀,石庙村都小康了,怎么还有贫困户?王县长皱了皱眉头,说:“我看大嫂也不是懒惰之人,郝支书也不帮帮你?”
农村大嫂冷冷一笑,说“他不帮俺也好说,可他是烂花棉籽不打油还沾油,帮俺的倒忙,你说气人不气人?”
王县长呆了一下,说:“帮倒忙?”
农村大嫂生气地说:“俺当年辛辛苦苦拾掇了两亩药材,准备弄俩钱后养殖小尾寒羊。谁知,俺还没把钱焐热,他就动员俺把卖药材的钱捐给村小学,说学校漏雨,再不收拾就要出事。俺的心肠软,经不住他三说两说,就依了……反正俺是软柿子,他想咋捏就咋捏。”
王县长的脸色跌下来:“真有这事?”
农村大嫂气呼呼地说,“俺会诓你?那年村里五保户王二爷犯病躺在家里,等着拿钱治。那龟孙又动员俺捐款,俺就拿出卖鸡蛋的钱给了他十块,他还嫌少……”农村大嫂说着就唏嘘有声地呜咽起来。
岂有此理!王县长愤愤不平,说郝支书的家在哪儿?我找他去!
农村大嫂擦了一把脸上的泪,表情有些别扭,说:“这就是他家……俺是他女人。”
王县长恍然大悟,心说怪不得这个院子瞅着眼熟呢。
郝支书的女人叹口气说:“这些年他为了村里的事没黑没明地操心,家里油瓶倒了也不扶……俺一个人照顾不过来,药材种植也给荒了。从别处捣腾俩儿钱,他也贴到了村里……你说,俺家昨能比得上人家呢?”
王县长心里涌上一股说不出的感觉,鼻子有些发酸。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为改变贫穷现状,毁掉庄稼,种植药材,并获得成功。这说明“他”有聪明的头脑,致富的本领,也是“他”被任命为村支书的原因。
B.农村大嫂说“这龟孙没良心,他的心让狗给扒吃了”,与第三段中王县长的所见所闻形成强烈的反差,并引出下面有关郝支书的“反面”材料。
C.文中两处“迟疑”,①处写王县长在“碧瓦重檐的楼房”中突然看到破败院落的疑惑之情;②处写农村大嫂因自家院落破败羞愧难当的心情。
D.文章塑造了一位大公无私并且有领导才干的村支书形象。但并没有对他做正面的描写,而是通过间接的侧面描写和反面的衬托来塑造人物的。
【小题2】小说中的王县长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情节展开过程中有一种“误会法”,即在文章中有意识地设置误会,到结尾时才点明真相。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误会”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