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在坡上吃草
侯春
这天,村主任陪一个领导模样的人下乡,转到半山腰,领导内急,放眼四顾,都是茂密青翠的庄稼地,只不远处有一简易的茅草棚。领导寻思那可能就是个山厕,三步两步紧赶过去,推开竹门。正要解皮带,却听到里面有响动,一个女人的声音在问:是老三吗,咋这么快就回来了
领导赶紧退出来,随后赶来的村主任忙说,这是村上的特困户刘老三的家。
这样的屋子还住人?领导皱了皱眉头,仔细打量,那草房是“千脚杆下地作墙壁,稻草盖上当屋顶”。加上年久失修,倾斜严重,已岌岌可危。屋前的空地上,几块规则不一的黄石垒起一个灶台,灶台上坐一口铁锅,也没锅盖,日晒雨淋,锅沿如狗啃过。锅底残留着黄褐色的锈水,像刚耕过的稻田,浓稠而浑浊。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样的贫困户,工作咋做的啊。领导半是感慨,半是责问。
村主任忙解释,其实刘老三也不懒,只是他老婆有病,儿子尚小,人又老实巴交的,没什么找钱的门路。不过冬春荒救济、逢年过节慰问,上面都考虑到了他的。
光吃救济哪行!领导重重地叹了口气。
这一声叹气就换来了两头肥滚滚肉嘟嘟的母牛。
原来县上开展“1+1”结对扶贫活动,那天来的领导是县畜牧局局长。局长回去后,决定与刘老三结成对子,定点帮扶。那两头牛就是局长亲自送上门的。局长说,这牛是西门塔尔肉牛,母的,一年下一头崽,喂两年就可以卖了。一头牛能卖三四千哟。有这两头牛,两三年后,你就可以盖新房了。局长打开一个塑料袋,抓起一把形状像没脱壳的麦粒但体积要小得多的东西,说,这是黑麦草种,你撤在山坡上、田边地头,二个月就长尺把深。这草跟韭莱一样,割了长,长了割,种一次,可以喂好几年。局长边说边比划,刘老三边听边笑,那笑,比四月里的牡丹花还鲜艳。晚上,刘老三刚躺下又爬起,光着脚走出茅屋,望望星光闪烁的天,瞅瞅磨牙反刍的牛,不知是兴奋天上掉馅饼了,还是怕被人来“顺手牵牛”,折腾了一宿没睡。
村里人说,刘老三这下该过上好日子了。
刘老三也这样想。牛一年下两头仔,一头卖4000元,就是8000元。8000元!刘老三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那该蘸着口水数多少下啊。想到这,刘老三不禁笑出了声,眼中满是喷香的酒菜鱼肉及一家人开怀享用的场面。
全家人为着那幸福的憧憬忙了一整天,在茅屋旁搭起了牛圈。刘老三对老婆儿子说,这两头牛是全家人的命根,不能有丝毫闪失。
于是,每晚刘老三都要离开热被窝,在牛圈旁支个凉床守夜。刘老三的老婆每天割一大背篓草料回来,才能满足牛的胃口。儿子小山骑着牛与太阳一起上坡下山成了村子一道独特的风景。牛背上的小山,左手牵牛绳,右手扬牛鞭,牛“哞”一声,他咯咯地笑几声,脆生生的笑声惊飞了树梢麻雀。
可是小山脆生生的笑声很快被一些声音淹没了。
刘老三一家都被这两头牛套牢了。有人说。
他们天天和牛一起吃,一起睡,全身都是牛膻味,哈哈,刘老三家有五头牛了。有人打趣说。
也有人埋怨,有钱买牛来送,还不如直接送钱,有钱啥子买不到哦。
村里人的话就像山坡上的风,紧一阵缓一阵地向刘老三扑来,把他脸上的牡丹花吹成了冬瓜,越吹越长,还粘满了灰毛。
牛成了刘老三一家的心病。在秋风一天凉似一天的夜晚,刘老三想,还是把牛换成钱现实些。
年底时,县畜牧局局长兴致勃勃地来回访他的帮扶对象。走到刘老三家时,局长看见茅屋还是那座茅屋,牛却不见踪影,只有小山靠着那扇竹门津津有味地啃着一包方便面。
局长扫了眼屋角的一堆空酒瓶,对着空空的牛圈和刘老三局促不安的手,皱了皱眉。
牛呢,下崽没有?局长问。
刘老三一张脸憋得通红,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村主任赶紧上前,掏出烟给局长递上,可呵笑着说,牛在坡上吃草呢。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领导误把刘老三家当作山厕开头,并借领导之眼对刘老三居住环境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刘老三家的穷困,引出了下文的扶贫故事。
B.小说详细描述刘老三一家领到牛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后文“屋角的一堆空酒瓶”“空空的牛圈”形成对比,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C.“刘老三家有五头牛”“有钱买牛来送,还不如直接送钱”,作者描述这些闲言碎语主要是表现村民们因嫉妒而不愿意刘老三家富起来。
D.小说通过叙述刘老三一家从养牛燃起生活的希望到卖牛希望破灭的经历,表明了当下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小题2】小说中刘老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村主任“呵呵笑着说,牛在坡上吃草呢”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4:5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古人云:“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受就没有价值。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不但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说的就是诗歌创作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也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节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B.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于生活,因此,诗人的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的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
D.诗人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真正的诗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
B.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人所具有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
C.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和情绪升华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D.诗人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只有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他们的诗歌才能能够感动读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要表达真善美,必须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情绪体验。
B.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还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因此诗歌创作中的语言运用十分重要。
C.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日常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的。
D.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要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而且是诗意化的,卞之琳的《断章》就是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破碎的图腾
毕淑敏
风光旖旎。和所有大惊小怪的旅游者一样,我忙着购买珍珠链、夜光螺之类的纪念品。资深的旅游者小D对此不屑一顾,谆谆告诫这些东西多半是假冒伪劣。
手里的“椰妹”难道是假的吗?这分明是两个椰子壳粘起来的,你闻一闻,还有椰茸的清香呢!我把大眼睛的“椰妹”,堵到小D鼻子下。
她躲开了,说,这东西便宜得无以复加,大概是真的,造假的人特别讲究成本。
到了一处景点,身着绚丽民族服装的女店主,殷勤地向我们推销一件牛雕。
它是象骨制的,你看这刀工,多么细腻!你看这造型,多么生动……女店主说。
我被牛雕古朴的形象吸引,刚要掏钱,想起小D的忠告,觑了它一眼,果然在冷笑。
这若真是象骨制的,只怕你要进监牢。谁不知大象是国家保护动物!小D冷冷地说。
还是这位大姐识货啊。女店主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态。不过,它虽不是象骨,却是牛骨的。都是骨头嘛,又不是做药酒,没那个那么认真。她笑盈盈地解释。我抚摸着牛雕温凉而润泽的背脊,看着牛雕诚恳而略带悲哀的眼睛,满心喜爱。
见多识广的小D还不放心,问,这真是骨雕啊?
女店主有些恼火了,说,你这个客人啊,怎么这样不相信人,不是真骨雕,能有这个分量?你掂一掂,压得手腕子疼!再说啦,这是什么?这是牛啊!牛是什么?牛是我们民族的图腾,图腾你们懂吗?很神圣的东西,哪里敢造假?就是造,也是别的民族的人干的,我们是不敢的。
面对铁一般的逻辑,我们自惭形秽,哑口无言。我买了牛雕,一路珍爱地用手托着,不时把玩,到了宿营地。晚上,小D紧盯着图腾牛说,我总觉得这像一个骗局。
我说,真做假时假亦真。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既来之则安之,免得晦气。再说,这是图腾啊!
小D说,图腾怎么啦?也不是防伪标志。我倒是要把它摔开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它显得这样重!
我大惊,说,可使不得!再说这是我的东西,你不能破坏他人财产。
小D说,摔坏了,我赔你钱。
我说,我不要钱。我要图腾。
小D说,那我赔你图腾就是了。我已在其他商店看到了一模一样的骨雕。
小D说罢,不待我反应过来,高高举起了牛雕,砸向地面。
随着暗哑的闷响,牛雕扑向地毯,又嘭地弹起,叽里咕噜地滚进床下。我心痛万分地将它从犄角旮旯处搜索出来,举在手里仔细端详,竟是毫发未损,一双铃铛般的牛眼,熠熠有神,愤怒地盯着我们。
我说,真金不怕火炼,真骨不怕摔打。
小D夺过牛雕,默不作声跨出房门。
不知她到底要做什么,我紧紧追到大堂。光滑的大理石地面映着我们摸糊的身影。小D二话不说,又一次高高地举起了牛雕。
啪!
牛雕猛掷地面,訇然破碎,炸裂的断片四处迸溅,尖锐地呼啸着,象无数横飞的小刀。
我恼怒地大叫,简直是打砸抢!别说是骨的,纵是纲的,也禁不住你这样破坏性的试验啊。
小D拣起一块碎屑,平静地说,仔细瞅瞅吧,你高抬了它的身份。
我抢过碎屑。先是闻到了一股腐败的气味,接着感到它橡皮般的质地柔软。定睛一看,才知是一块淤泥。这条传神的图腾牛,是以塑料制成外壳。内囊充填污泥。算它坚实,在铺了地毯的室内,经受住了第一次考验。谁想小D穷追不舍,终使它显了原形。
看我怅然不语,小D说,这么喜爱赝品啊?我赔你钱,你还可再买。说着掏包。
我说,不要你赔。我只是在想,它到底是谁制造的?
小D说,那有什么追究的意义?我说,不!不一样。因为牛是一个民族的图腾。小D皱着眉头说,图腾又怎么样?假的就是假的,这就是一切,没有什么不同。
我说,一个民族,要是连自己的图腾都造了假来赚钱,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更宝贵的东西值得珍惜呢?我宁可相信是另外民族的人造了假,骗了老板娘,她不知情,才转卖给我们。她是无辜的。
【小题1】文中的小D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在小D摔牛雕的整个过程中,“我”有哪些心理变化?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旅游者一般都喜欢购物,资深的旅游者小D对此不屑一顾,而且不断地阻止“我”买珍珠链、夜光螺之类的纪念品。
B.当“我”把大眼睛的“椰妹”堵到小D鼻子下时,她从造假的成本这一角度进行推测,判断出这个东西可能是真的。
C.“我”之所以会相信女店主的话,是因为她穿着民族服装,而且态度殷勤,又敢于承认手里的牛雕不是象骨的。
D.小D总觉得那个牛雕是假的,但又不能从女店主的话里找到漏洞,于是决定打破牛雕,最终解开了真相。
E. 文章以牛雕为线索将整个内容连缀在一起,情节曲折,起伏跌宕,人物个性鲜明,充满神秘的色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

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但必须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

史诗胸怀的建立离不开创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创作者需厘清不同物质基础、生产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差异,并分析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结构、生活形态,理解与当代生活不同的原因,挖掘其蕴含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历史剧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文艺形态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重拾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体味到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并有所思考和启发。

比如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西方思想家、史学家伏尔泰以此为基础写就《中国孤儿》,影响甚广。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产生同样的困惑:一个人怎么会为救别人的儿子献出自己的骨肉?这就需要对故事发生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故事发生在分封制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士以下的人没有自己的土地,都依附宗主生存。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宗主,所以当赵家面临灭顶之灾时,为其留下宗嗣以期东山再起便成为赵家门人唯一的希望。程婴献子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他们当时的行为不只是为赵家,还为许多依附于赵家生存的门人、为晋国,这就体现出中国人的大义精神。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也就找到了创作这部历史题材的史诗胸怀。

今天出现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难见真,剧情雷人,同质化严重,观众也不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缺乏认知。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能够规避创作中出现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才能够让历史剧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这建立在创作者对大量一手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基础之上。

史诗胸怀的有效传达同时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创作者需要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文学艺术有自己的叙事系统和逻辑规则,在编剧结构的房子里只有艺术形象才住得进去,美学价值的突破往往也会带来思想价值的突破。比如,传统戏曲一人一事的叙述方法——一个故事只有一个核心主人公,主人公往哪儿走,故事就说到哪儿,然后带出新的人物——在当下已经不能满足今天人们的审美需求。写作时不局限于这种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是苏东坡对自己创作的总结。

今天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不同文化互相激荡、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我们就更加需要“以我为主”的文化立场,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有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文艺工作者都应具有史诗胸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彰显当代价值,这是写作者应有的担当。

(摘编自刘和平《创作历史剧当有史诗胸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历史剧要正确认知历史,这需要创作者厘清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分析原因,挖掘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价值。
B.在当今的变革时代,文化多元,写作者应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史诗胸怀,有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时代价值的担当。
C.要避免当前历史剧创作中出现雷人剧情、同质化等问题,关键在于创作者对历史要有正确的认知。
D.史诗是表现人类客观生活和主观心灵的庄严的文学体裁,历史剧达不到史诗的高度是因为创作者缺乏史诗的胸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伏尔泰《中国孤儿》与一些历史剧的对比,是为了论述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的认知。
B.文章举传统戏曲的例子说明创作要根据审美需求变化,引用苏轼的话说明创作要灵活自然。
C.文中提到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论证了文艺创作要遵循文学和美学创作规律。
D.文章开头提出了创作历史剧应具有史诗胸怀的观点,然后从史诗胸怀的建立和有效传达两个方面来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出现程婴献子的行为是因为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的影响,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大义精神。
B.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不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
C.创作好的历史剧,需要创作者大量阅读和思考一手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历史背后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精神。
D.优秀的历史剧有助于人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文化,可以让人们体味、思考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因此受到大众喜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间接,记言直接。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做“辞”。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汉人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伏生将《书》藏在墙壁里。汉定天下,他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派掌故官晃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去。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到“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恭王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安国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欲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敌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
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敌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的今古文之争。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记言,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根据传闻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
B.《尚书》是“上古帝王的书”, “书”上加“尚”字,表达着尊信之意。
C.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因而《尚书》残缺最多。
D.《今文尚书》是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古文尚书》是用晚周民间别体字写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记事和记言是有区别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但也有记事的。
B.文章逐一介绍伏生《尚书》和孔安国《尚书》,明确二者不同之处,然后提出今古文之争。
C.围绕着《尚书》的性质、成书、流传版本,文章按时间顺序展开论述。
D.文章在论证中引经据典,但又有自己的思考,彰显了文章论学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尚书》所载内容,我们可以窥知虞夏商周四代的某些社会面貌。
B.如果《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字体一致,那么就不会有后来所谓今古文之争了。
C.有些古书籍能渐渐见着,与朝廷鼓励人们献书以及人们自主献书有关系。
D.伏生《尚书》不是完整无缺的《尚书》,刘向用《古文尚书》校勘伏生《尚书》,自然会校出不同的文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呢?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就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来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在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奖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呢”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形象地写出了城市的月光的暗淡昏黄,具有鲜明的情感意味。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
【小题2】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小题3】文章结尾说:“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在“繁华”中 “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