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帝王文化背景下的文艺评论,其价值性评价大于分析性评价,因而二者的兼容和自治也就难以顺畅实现。而士人文化的核心则是审美文化。士人文化及其文艺评论的出现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门阀士族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格实力的社会阶层崛起;二是文学艺术作为独立的文化精神活动从其他实用性社会文化功能中分离出来,这两个前提的出现,既保证了士人作为独立文艺评论价值评价主体的实体存在,又为文艺评论价值评价内核发生的时代性转换创造了必要条件。士人文化背景下的文艺评论价值评价框架有较强的体系感和科学性,相比于帝王文化背景下某些越过学理直接用政治褒贬进行文艺评论价值判断的方式更具有真理性的含量,因此,其分析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之间的兼容和自治程度最高,最为成熟。

市民文化的核心是实用文化。从需求的动力来看,帝王文化通过政治手段达到“载道”和“教化”目的是出于专制统治的需要,士人文化以品鉴方式达到审美目的是出于士人“修身”“怡情”的需要,而对于市民阶层来说,“载道”“怡情”都是很遥远的,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关的现实生存问题。市民文化从文艺样式到价值诉求再到文艺评论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中国文化舞台的底色,在诸多方面呈现新的文化风貌和价值标准。

从时间上看,市民文化大幕正式拉开是从元代开始。但宋代市民文化的文艺创作和评论均已初具规模,为元代开始的市民文化高潮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由于自身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的限制,市民阶层自身难以完成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为目的的文学艺术创作及其价值评价工作,所以,市民文化的创作和评价需要借助帝王文化和士人文化。

对于市民阶层来说,诗歌、散文这些传统主流文学样式不仅有接受和传播的困难,而且它们已经为帝王文化和士人文化所操控垄断,成为宣扬各自文化诉求的创作渠道和价值评价对象。在以往的文化舞台中,代表市民或下层民众文化属性的小说、戏曲等各种通俗文学形式已经被帝王文化和士人文化所贬低、否定而处于文化舞台的门外,所以,市民文化想要登堂入室,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反映自己阶层文化精神的各种样式载体的社会地位。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样式取代诗歌、散文的主角地位,成为元明清以来文学舞台的主流文体和文艺评论价值评价的主要对象。这等于为文艺评论的价值评价内核从士人文化背景下的“修身”“怡情”转向市民文化背景下的求真求实,扫清了障碍,搭建了基本平台。

(摘编自宁稼雨《中国历代文艺评论价值评价主体及其评价特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评论价值评价框架应该有较强的体系感和科学性,帝王文化直接用政治褒贬进行文艺评论价值判断的方式是不恰当的。
B.帝王阶层出于专制统治的需要,关注文学的“载道”和“教化”功能,而市民阶层更多地关注现实生存问题。
C.宋代并非市民文化的鼎盛时期,但此时市民文化的文艺创作和评论已初具规模,促进了后来市民文化的发展。
D.诗歌、散文等传统主流文学样式难以成为市民文化的主角。这与市民阶层不易接受和传播这些文学样式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着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中的某些价值评价主体展开论证,层次分明。
B.文章比较了三个文化背景下的文艺评论,侧重于市民文化背景下的文艺评论。
C.文章论证市民文化背景下的文艺评论时,重点论证了市民文化的实用性。
D.第四段用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样式的崛起来论证文艺评论价值内核的转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活动从其他实用性社会文化功能中独立出来,士人文化及其文艺评论也就出现了。
B.要让文艺评论的分析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之间的兼容和自洽程度达到更高,就应该尽量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
C.市民文化得到帝王文化和士人文化的助力,有利于市民阶层表达出自己的诉求,从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D.文艺评论的价值评价内核实现了转向市民文化背景下的求真求实。之后出现了关汉卿的优秀作品《窦娥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7 10: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中国领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
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
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如,在经济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
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世界,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人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实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边际约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
(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2017年6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领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取消所有贸易限制措施,不搞贸易保护主义。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其中一个要求是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
B.文章在论证中,认为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并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第二阶段的特点以及对策。
C.为了说明人类进入了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文章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方面举实例进行了论证。
D.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了时代背景,引出概念,然后逐层分析概念的内涵和相关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在经济上都很难独善其身,如果西方国家的主权债务出现了危机,甚至会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B.全球化的第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但是人类利益格局中还不太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C.如果西方国家依旧秉持过去的做法,挥舞人权大棒来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永远无法实现。
D.只有超越西方狭隘的人权理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世界才能变得和谐美好。

同类题2

论述雷类文本阅读

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刘根生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这说明审美价值是实用价值的副产品。
B.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技术的诗意,目的是让人们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
C.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这种“垂直森林”新式建筑的出现,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D.追求技术的诗意,要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即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让科技可观可触可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着技术的诗意,通过具体的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技术诗意的重要性、可行性等问题。
B.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是文章论述技术应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相融合的前提。
C.文章第四段以大树为喻,形象地阐明了效率、性能与人文要素之间彼此独立、互为因果的关系。
D.文章第五段运用比喻论证手法,阐述了技术诗意的内涵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技术成果之所以缺少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因为设计者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和创新能力的制约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B.一切技术创新都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但某些决策者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偏向于追求政绩和商业价值。
C.“夜光自行车道”具有作为自行车道的实用价值,又能使人产生银河的联想,折射出梵高名画《星空》的文化内涵,从而具有了审美价值。
D.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一味讲求宽大,显得浪费又没有美感,其中原因可能是决策者事先没有向专业人士咨询意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②“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③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④道家以一种全息的思维方式,把宇宙看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维持整体性平衡,使万物协同发展。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即以天道来规范人道。在这种系统观中,和谐的人生与社会应是“自然的和谐”的一种再现。照此思维看,从“自然的和谐”出发,健全社会模式的各环节方可依次得以展开。由此,“道法自然”便从自然领域转进到社会领域。

⑤“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⑥“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节选自《道法自然的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它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B.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基本相似,与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截然不同。
C.根据汤用彤先生的考察,“自然”一词的意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衍变的,其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宽泛。
D.儒道两家虽然都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但它们价值取向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儒家是“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是“自然的和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第一段主要论述“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分析比较,阐述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B.文本第二、三两段主要对“道法自然”的具体含义进行科学而详细的诠释,从而使读者对于这一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C.文本第四、五段主要阐述“道法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最后一段则在此基础上对人类自身提出要求和希望。
D.汤一介先生与冯友兰先生对道家的价值取向有着共同的认识,都认为道家的价值取向在于“自然主义”和“复归自然”。
【小题3】结合文本,概括“道法自然”的内涵,并谈谈这一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澳门与内地之间的运输通道,特别是香港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东岸地区的陆路运输通道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有力地保障和推进了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互动发展,但是香港与珠江西岸的交通联系却一直比较薄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特区政府为振兴香港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跨海陆路通道,以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优势,并于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
2003年7月,内地与香港有关方面共同委托研究机构完成了《香港与珠江西岸交通联系研究(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开展了港珠澳大桥项目前期工作。2004年3月,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全面启动港珠澳大桥各项建设前期工作。200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负责项目前期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协调。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珠江两岸发展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珠江西岸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东岸,与香港、澳门交通联系不便是影响珠江西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受珠江阻隔,珠江西岸与香港、澳门之间的陆路需绕行虎门大桥,水路交通受天气影响较大且运行时间较长,现有交通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珠江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需要。
因此,为完善国家和粤港澳三地的综合运输体系和高速公路网络,密切珠江西岸地区与香港、澳门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改善珠江西岸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地区的持续繁荣和稳定,促进珠江两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港珠澳大桥是必要的,也是十分边切的。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工程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二是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根据达成的共识,海中桥隧主体工程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三地口岸和连接线由三地各自建设。
海中桥隧主体工程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采用100公里/小时,桥梁总宽33.1米,隧道宽度采用2X14.25米、净高采用5.1米。全线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一I级,设计使用寿命120。
口岸采用“三地三检”模式分别由各方建设、各自独立管辖,香港口岸区设置在香港境内;内地(珠海)口岸和澳门口岸在澳门明珠点附近内地水域填海同岛设置。内地(珠海)口岸和澳门口岸人工岛填海总面积约208.87公顷,分为四个主要区域,包括: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管理区、珠海连接线衔接区、珠海口岸管理区以及澳门口岸管理区。
珠海连接线起自珠海口岸人工岛,经湾仔、珠海保税区北,止于珠海洪湾,接拟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珠海南屏至洪湾段,全长约13.4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32米,桥梁总宽31.5米,隧道宽度2X14米。全线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一I级。
材料四:
三方共建的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估算投资约480亿元。项目资本金为204.18亿元。资本金以外的其它部分建设资金由项目法人根据内地适用法律通过银行贷款解决。
(四则材料均摘自“港珠澳大桥管理中心”的新闻报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振兴香港经济,香港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这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B.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关系密切,珠江两岸发展的差距逐步拉大,西岸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东岸,珠江西岸与香港、澳门交通联系不便是重要原因之一。
C.港珠澳大桥工程包括三项内容,根据协调与共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各有分工,其中香港、澳门负责建设本地口岸和本地连接线。
D.港珠澳大桥建设耗资巨大,项目工程之一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估算投资就需要约480亿元,资金缺口大,但可通过银行贷款解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港珠澳大桥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但工程浩大繁杂,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此中央政府慎之又慎,就工程建设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次协调。
B.港珠澳大桥建设意义重大,经济意义尤为突出,因而在港珠澳三地要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和高速公路网络,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珠江两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C.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复杂、要求严、标准高,无论是海中桥隧主体工程,还是三地口岸和连接线工程,都体现了这些特点。
D.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从提出到研究批准,到筹备启动,离不开中央政府的领导与支持,离不开三地的协商与合作,它的建成有利于促成三地经济的联系与发展。
【小题3】请简要概括第一、二、三则材料的内容,并结合文本分析在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关心和关注现实生活,努力用语言、人物、故事对现实生活进行展现和表现,企图用自己的作品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写法,叫现实主义。作家之所以愿意辛苦地伏案写作,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如意、不称心、不快乐、不满足的事情,我企望通过自己写出的作品对现实生活发表看法,为读者送去一份精神慰藉,使人们能在其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世界各国的作家依据自己的理解,已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出现,就是这种试验和探索的成果。但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方法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前辈作家并没有穷尽一切可能,我们这些后辈作家依然可以在其中有新的发现和创造,依然可以大有作为。
当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可以与中国历史上民间智者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传统相结合,写出充满灵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民间智者都有一些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这些玄想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不能解释且太令人苦恼。这些玄想有的变成神话被记载,有的变成传说在流传,有的变成宗教教义和信仰的内容在传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当我们去写当下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物时,不能不想到历史文化的流动,因为任何现实在你要表现的那一刻,其实都已进入历史,任何当代人物都不能不浸润在历史文化中。当我们把历史上人们对于创世、对于日月星辰、对于风霜雨雪、对于天宫等等的玄想,与现实人物的人生际遇结合起来写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效果,会使我们的人物从现实中超拔出来。
当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可以借鉴西方知识界喜欢科学幻想的做法,把现实主义创作与科学幻想相结合,写出带有未来眼光和科幻味道的现实主义作品。应该承认,当代普通中国人关注当下的生活较多,对人类的未来和地球、宇宙的未来关注思索较少,知识界也少有科学幻想的传统。这与我们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有一定关系,大家在吃饱穿暖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不可能去想那些大问题。今天,我们作家可以在写现实主义作品时,借助已有的科学知识,立足现实的生活,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既观照到当下人们的生活处境,又联想到人类的未来,联想到地球和宇宙的未来,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一种未来眼光,带有一点科幻味道。我想,这样的作品,可能更为年轻读者所喜欢。
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太丰富了,几乎每天都有多姿多彩的人物出现、都有千奇百怪的事情发生,可谓五彩缤纷,但把丰富的现实生活转化成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容易。我们一方面要冷静观察和体察社会生活的现实、人们的心理现实、自然环境的演化现实,另一方面要潜心思索怎么去呈现和表现这些现实。同样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因使用者的用法不同,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效果,我们应该去争取最新和最好的效果。
(摘编自周大新《现实主义边界可以扩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都非常关心和关注现实生活,一般都是通过语言、人物以及故事来对现实生活进行展现和表现。
B.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现实生活发表独到的感悟和看法,同时也希望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
C.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称心、不快乐、不满足的事情,所以希望通过作品来发泄情绪。
D.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的流派很多,如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世界各国作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并取得了成果,但是这种创作方法还有很多的创新空间。
B.在中国历史上,玄想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民间智者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不能解释而感到苦恼。
C.当前,中国作家在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可以借鉴西方学界的做法,写一些带有未来眼光和科幻味道的现实主义作品。
D.因为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所以每天都会发生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多姿多彩的人物,这也为作家创作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作家要善于把当前的现实生活和中国历史上民间智者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结合起来,从而开拓自己的创作空间。
B.作家在描绘现实生活或者刻画现实人物时,如果能关注历史文化,从中汲取灵感,就会使创作的人物从现实中超拔出来,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C.以前,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生存问题,对人类的未来和地球、宇宙和未来思索较少,所以在创作上也就很少涉及科学幻想。
D.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既需要作家认真地关注社会现实、体悟人们心理,同时还需要作家潜心地思索怎样去呈现和表现这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