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马灯

鲍尔吉·原野

那年我到坝后,干什么去已经忘了,但脑子里挂记着那盏马灯。我们住在大车店的一铺大炕上,睡20多人,都是马车夫。白天,我和主车夫老杜套上我们的马车,拉东西。把东西从这个地方拉到那个地方,好像拉过羊圈里的粪。那羊圈真是世上最好的羊圈,起出20多公分厚的羊粪,下面还有粪,黑羊粪蛋子一层一层地偷偷发酵,甚至发烫,像一片一片的毡子,我简直爱不释手。并沉醉于羊粪发酵发出的奇特气味中。

晚上,我们住大车店。

大车店没拉电、客房挂一盏马灯,马厩挂一盏马灯。晚上,车夫们掰脚丫子,亮肚子,讲猥亵笑话。马灯的光芒没等照到车夫脸上就缩在半空中,他们的脸埋在黑暗中,但露着白牙。不刷牙的车夫,这时也被马灯照出洁白的牙齿。苇子编的炕席已经黄了,炕席的窟窿里露出炕的黑土。肮脏的看不出颜色的被褥全在马灯的光晕之外。房梁上,悬挂着一尺左右,像暖瓶一样的马灯。灯的玻璃罩里面的灯蕊燃烧煤油。花生米大小的火苗发出刺目的白光,马灯周围融洽一团桔黄的光芒,仿佛它是个放射黄光的灯,马灯的玻璃罩像电吹风的风筒,罩子四周是交叉的铁丝护具。装煤油的铁盒是灯的底座,可装二两油。

蛾子在屋顶缭绕,它们靠近灯,但灯罩喷出的热气流把它们拒之灯外。不久,车夫们响起鼾声,这声音好像是故意发出的极为奇怪的声音。你让一位清醒的人打鼾,他发不出梦境里的声音,他忘记了梦中的发声方法。有人像唱呼麦一样同时发出二、三个声音,有低音、泛音和琶音,有许多休止符使之断断续续。有人在豪放地呼出嚕之后,吸气却有纤细的弱音,好像他嗓子里勒着一根欲断的琴弦,而且是琵琶的弦,仿佛弹出最后一响就断了,但始终没断。打呼噜的人大都张着嘴,但闭着眼。他们张嘴的样子如同渴望被解救出来。我半夜解手回屋,背手踱步,在马灯的光亮下视察过这些打鼾的车夫,洞开的嘴还可以寓意失望,吃惊和无知。他们是够无知的,把这个村的羊粪拉到另一个村的地里。其实,我看到那个村也有羊圈。那时候,农村里的一切都归公社所有,拉哪个羊圈的粪都一样。就像一家人,把这个碗里的饭拨到那个碗里一样。车夫们睡姿奇特,如果在他们脸上和身上喷上一些道具血,这就是个大屠杀现场或者先烈就义图。有人仰卧,此乃胸口中弹,有人趴着,背后中弹。有人侧卧并保留攀登的姿式,证明他气绝最晚,想从死人堆爬出去报信但没成功。

即使不解手,我也希望半夜醒来到外面看看夜景。夏夜的风带着故乡性,它从虫鸣、树林、河面吹来,昆虫在夜里大摇大摆地爬,爬一会儿,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月亮瘫痪在一堆云的烂棉花套子里。我看到夜越深,天色越清亮。接壤黑黲黲的土地的天际发白。可见“天黑”一词不准,天在夜里不算黑,有星星互相照亮,是地黑了。被树林和草叶遮盖的地更黑,这正是昆虫和动物盼望的情景。在黑黑的土地上,它们瞪着亮晶晶的眼睛彼此大笑。夜风裹着庄稼、青草和树林里腐殖质的散发的气味,既潮湿、又丰富。我回屋,见马厩里的马灯照着马。木马槽好像成了黑石槽,离马灯最近那匹马大张着眼晴往夜色里看。灯亮照亮它狭长的半面脸颊,光晕在它鼻梁上铺了一条平直的路。马在夜色里看到了什么?风吹了一夜却没有吹淡夜色。那些踉跄着接连村庄的星星就像马灯。喝醉了的大车店老板手拎马灯,如同拎一瓶酒。他走两步路,站下想一想,打一个嗝。青蛙拼命喊叫,告诉他回家的路,但他听不懂。夏夜,马灯是村庄开放的花,彻夜不熄。马灯的提梁使它像一个壶,但没有茶水,只有光明。马灯聚合了半工业化社会的制作工艺,在电到来之前,它是有性格,有故事的照明体,它是移来移去的火,是用玻璃罩子防风的火苗之灯。它比蜡烛更接近工业化,但很快又变成了文物。马灯照过的模糊的房间,现在被电灯照的一览无余,上厕所也不必出门了。

(《鲍尔吉·原野散文精选集河在河的远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马车夫们白天拉发酵的羊类,晚上与他们住在大车店一起掰脚丫、聊天。
B.“我”半夜起身解手,得以有机会观察到车夫们的睡相以及昆虫、马匹等的活动。
C.描写昆虫、月亮、青蛙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营造了亲切、祥和的夜间生活氛围。
D.大车店挂马灯,马厩挂马灯,醉酒的大车店老板拎马灯,马灯有重要的时代特色。
【小题2】第三段写出了马灯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3】作者在结尾写到“它比蜡烛更接近工业化,但很快又变成了文物”。请根据文意,说明“变成了文物”的含义,“比蜡烛更接近工业化”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小题4】文章叙写了住大车店的车夫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入睡后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2 12: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乡魂

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
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
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
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怎么弹响?

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
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
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全然不懂。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歇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
祖父喜欢用薄胎细瓷的小碟小碗吃饭。他晚年患糖尿病,吃米都必须先用铁锅炒过。他从不叫我吃他的饭,因为炒过的米少了养分。宁波临海,这里的人吃起海鲜精熟老到。祖父吃清蒸江螺那一手真叫空前绝后,满满一勺入口,只在嘴里翻几翻,伴随着吱吱的吸吮声,再吐出来便都是玲珑精巧的空壳了。每次吃江螺,不用我邀请,祖父总会令人惊叹又神气十足地表演一番。然而,祖父,如今你在哪儿呢?我心头情感一涌,忽然张开眼睛,想对老法师大喊一声:爷爷!
奇怪,祖父是在我十岁那年去世的,三十年过去了,什么缘故使我隔着岁月烟尘,如此动情地呼叫他呢?
是我走到故乡来了,还是故乡已悄然走进我的心中?

前两年,我去新加坡参加一个会议。忽有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华侨同胞到宾馆来访,见面先送我一本刊物,封面上大大地写一个“冯”字。原来是此地冯氏宗亲会的成员。华人在海外,组织各种同乡同族会,彼此守望相助,可剖肝胆。每每同乡同族人有了难题,便一齐合力解助;若同乡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贺。一位冯姓长者对我说:“你是咱冯家的骄傲啊!”
我看见坐在侧面的一位老者,清瘦,文弱,似曾相识,心有所动,问道:“您家乡在哪儿?”
“宁波。”他一开口,便带着很重的乡音。
我听了,随即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宁波。”
他马上叫起来:“现在就是一家,我们好近呀!”随即急渴渴向我打听故乡的情形。
多亏我头年途经故乡,有点见闻,才不致窘于回答。他一边听我讲,一边忽而大发感慨:“全都不一样了,不一样了……”忽而冲动地站起来,手一指叫着:“那是我去捉过鱼的地方!”然后逼我讲出更多细节,仿佛直要讲得往事重现才肯作罢。
这老乡情不自禁把座椅挪到我身前,面对面拼命问,使劲听。可惜我只在故乡停了一天,说不出更多见闻。但我发现,我随便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式样、蔬菜的种类,他也都视如天国珍闻,引发他一串串的问题、感叹或惊叫。他脱口吟道:“__________。”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
我怕冷落了他人,才要转换话题,那些人却笑眯眯摆手说:“不碍事,你再给他多讲讲吧……”
他们高兴这样旁听,直听得脸上全都散发出微醺的神气,好像与我的这位老乡分享着一种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乡恋。
此时我多么像在家人中间,张张陌生的面孔埋藏着遥远的亲切。我想象着在哪里曾与他们相关相连,唐宋还是秦汉?我想起在黄河边望着它烟云迷漫、波光闪耀的来处,幻想着它万里之外那充满魅力的源头。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
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
(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初次来到宁波,作者却毫无心灵感应,他不禁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怀疑。
B.作者儿时觉得宁波话怪腔怪调,到故乡后,却觉得乡音入耳,格外好听。
C.对三十年前去世的祖父的思念,使作者心中萌生出的故乡情愈发强烈了。
D.作者对故乡宁波并不熟悉,只好杜撰些见闻来应付海外同乡急切的打探。
【小题2】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今时明月他乡客,旧地故人往日情
【小题3】下列文中画线的词语中,加点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牵肠挂肚B.慈眉善眼C.可剖肝胆D.血脉相通
【小题4】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说自己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5】本文第二部分详细描写了天童寺的老法师,这样写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6】本文结尾写道:“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地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北单于“不知所终”。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有宗教性的标识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长足的进步。从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看来,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各种统治办法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东汉则在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由于立法不能展开,因而也没有创制机会。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的各种繁复问题。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与章帝刘炟的重申儒家宗旨。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小题1】下列理解中,不能说明两汉基本上可以视为一个朝代的一项是
A.从疆域及兵力威势所及、原始的重农政策、400年的法制状况、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等方面来看,两汉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B.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能够大概维持,而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与西汉变化不大,仍需武力讨伐和出使西域。
C.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而将吕后的灵位撤去,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D.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为西汉所无,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无统一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该地区无法占领,也难以移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羌人区域无法占领也不易移民实边的情况下,汉朝招羌人内属,也会带来后患,董卓就曾依靠羌人拥兵自重,威胁汉朝的生存。
B.仲长统认为,三公都是虚设,国家仍是寡头政治,这是他根据当时君权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而得出的结论。
C.汉代坟墓里缺乏宗教性的标识与装潢,是因为当时一般人虽然也相信阴间地府之类的说法,但没有罪恶感,所以不需要举行宗教式的仪式。
D.两汉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表现在东汉就是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这是时势所必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和他在太庙的奉祀情况来看,他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B.东汉曾击退匈奴数千里,致北单于“不知所终”,出使西域也曾有过破纪录的表现,说明东汉的整体实力强于西汉。
C.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两汉的重农政策既体现出这一特点,也促进了许多住户生活水平的提高。
D.由于东汉法律只重刑法,没有民法的支持,当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社会产生各种繁复问题时,政府在技能上就无力处理。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
【小题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
B.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
C.文言在现代社会中,并非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而是已经死亡。
D.文言的学习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C.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运用。
D.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可以彻底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论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而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文言已经死亡,毫无生命力。
B.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
C.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文,循序渐进,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
D.因为中华大家庭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所以文言无法跨越时间、空间,不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当图像“遭遇”数字

①大数据似乎一夜之间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人们却还没来得及给自己身处的时代起一个确切的名字。一说是图像时代,一说是数字时代。可以肯定的是,这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方式:一是文字,一是图形。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它们时而交错,时而分离。

②500年前达·芬奇在一位建筑家《建筑十书》的插图中,画了一个有两种不同姿势的《维特鲁威人》:

③自古希腊至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人们终于完成了对透视法的研究和运用。把这些经验感性空间和逻辑理性空间结合起来,画家们可以在二维平面上再现客观空间的三维视觉真实感。透视法成了确立文艺复兴美术里程碑地位的奠基石之一。比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巧妙地设置在米兰圣玛丽亚感恩教堂的墙壁尽头。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人们的视线在穿过一扇扇的门远远看去时,其天花板的透视线、厅堂的建筑结构,随画面做了自然延伸。最绝的是十二门徒分在两侧,这四组人像愤怒、惊恐、怀疑、剖白,在视线上的冲突、紧张和透视线的互相作用和引导下,最终落点全部都汇聚到耶稣的脸上。

④今天,数字和图像再一次生成令人惊艳的新视觉图像方式,强力冲击了对于传统图像的产生和认知。视频、文献、图像、视觉符号等形成的泛视觉的图象,直接影响了美术的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从美国超写实主义画家查克·克劳斯的艺术之路,可以看出时代新兴科技——电脑对艺术家的影响。最初他用手指头蘸丙烯和油画颜料,模拟照片作画,后来他的画面追求电脑数字生成的色块图案逐格堆积,形成具有马赛克般花纹透明玻璃感的逼真肖像。

⑤图像和数字的合力能不能超越文字的垄断和隔膜,更有效地助力人类文明的发展呢?几千年前,传说人类之间由于语言不通,使通天的巴别塔不断建造和不断崩塌,充满了冲突和悲剧。海德格尔质疑人类建造的方式出了问题:“把世界有意地制造出来的这种无条件的贯彻意图的活动,被无条件地设置到人的命令的状态中去,这是从技术的隐蔽本质中出现的过程。”他对于这种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的天性的技术征服充满了担忧,所以他认为“归根到底,这是要把生命的本质交付给技术制造去处理”。海德格尔质疑人们的生存模式,“是我们诗意的栖居吗?也许我们完全非诗意地栖居着”。他把艺术和科学并列为现代的根本现象,把让生活变得美妙的艺术,“视为人类生命的表达”。

⑥海德格尔描述了一种不同于中世纪的和古代的现代世界图像的时代。当然他的“图像”是有深意的。他说:“图像在这里并不是指某个摹本,而是指我们在‘我们对某物了如指掌’这个习语中可以听出的东西。这个习语要说的是:事物本身就像它为我们所了解的情形那样站立在我们面前。”“所以,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⑦今天所说的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图像。数字要累积成海量(Volume),具备各种信息种类和的多样化(Variety),再进行快速有效处理(Velocity),经过筛选提取分析成为可共享的价值诉求(Value)。而图像也只有经过上述4V的综合,才能生成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图像方式。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把握了图像就把握了世界,因为图像不是图像方式。也不能简单地担心可视化时代的文字会被图像代替,因为图像方式的内涵和深层,是对语言方式的理性逻辑和抽象分析。现在看到图像时,它的背后却是数字,而这一大串数字一旦发生重组和变更,就会产生万花筒般的新图像。

【小题1】标题中“遭遇”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分开的双腿碰触到圆圈边缘,正好形成等边三角形
②当他站直时,水平伸出的双臂等于身高
③以肚脐为圆心划一个圆时,向上抬举的手臂的指尖触碰到圆圈边缘,并且正好和头顶相平
④他所展现的比例精妙与和谐,成了将数字和图像结合的经典名作
⑤这是一个四指为一掌,四掌为一足,六掌为一腕尺,四肘尺合全身,肘部到手的中指尖的长度为身高的五分之一,而肘部到腋窝的长度为身高八分之一的完美男人的比例
A.④②①③⑤B.②①③⑤④
C.③①②⑤④D.②③①④⑤
【小题3】推敲作者行文思路,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小题4】第⑤⑥两段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言论,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认为,文字的垄断和隔膜是巴别塔悲剧的根本原因。
B.他认为,技术制造会隐蔽和征服自然规律和人的天性。
C.他向往“诗意”,认为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生命的表达。
D.他认为图像不该是复制,而是对世界了解的具象化。
【小题5】分析第(7)段的作用。
【小题6】从全文看,当图像“遭遇”数字,会对人类文明产生哪些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勋章

津子围

早晨的阳光暖暖地融入客厅,光线从赵老的背后照了过去,他的影子映在眼前的电视机上。赵老已经在电视机前坐了两个小时,他眯缝着眼睛,不知道是在看电视还是在打盹儿。秋颖一手端着水杯一手拿着药盒,轻声对赵老说:“天晚了,吃过药就休息吧。”

在赵老的世界里,有他自己的时间标准和判断。赵老回过头来,认真地瞅了瞅秋颖,像是在思考并努力理解秋颖所说的话。秋颖示意一下手里的水杯,又将维生素E片和石杉碱甲片递到赵老嘴边。赵老习惯性地吃了药,慢慢起身走向卧室。

来到卧室门口,赵老又返了回来。他拉着秋颖的胳膊,有些神秘地指着书柜上方说:“立春呀,我的宝贝就放在那儿,那里有一个假墙,墙里有一个暗室,里面有一个盒子。我不会告诉任何人的,连你也不会告诉!”

秋颖使劲儿点头,她说:“我知道、我知道,您不会告诉我的。”

其实这番话,赵老已经跟她说过多次。

“你也早点儿睡吧立新,时间不早了。”

赵老说的立春和立新都是他女儿,秋颖已经习惯他这样张冠李戴了。

安顿好赵老之后,秋颖还真好奇地望了望书柜上方,她看不出那面墙上有什么痕迹,也不确信那里真的有一个暗室。当然,她也不确信赵老有什么宝贝,他所说的宝贝无外乎一些老物件,眼镜、钢笔、手表……对,还有勋章,他最看重的是勋章。存折什么的应该是没有的,那些东西都保存在他的大女儿赵立新手里。

目光从书柜上下来,秋颖看到了窗台下的鸡蛋和蔬菜,她的心扑通扑通乱跳,那里本来是放多肉植物——静夜雪莲、紫公主、梦露、蓝丝绒——的地方。秋颖快步奔向电冰箱,打开门发现她精心饲养的“宝贝”整整齐齐地摆在里面。——赵老是什么时候把冰箱里的东西换出来的呢?她怎么一点儿都没察觉?好在她及时发现了。

秋颖是赵老的儿子老赵——赵建国请的护理工。在她之前,赵家请过多少护工不得而知,秋颖只知道她是坚持时间最久的,算起来她在赵家已经6个月了。秋颖觉得,赵老的儿子和女儿对她都算满意。赵建国觉得秋颖有护理专业知识,比如秋颖不说“老年痴呆”而说“阿尔茨海默症”,她甚至还跟赵建国讲解海马细胞退化以及便秘导致肠内氨水多加重病情什么的,这让赵建国对秋颖刮目相看。赵老的小女儿赵立春在南方工作,难以见面。大女儿赵立新认为秋颖很善良,因为秋颖跟她讲过,一天夜里赵老独自对着树林讲话,唤早已过世的老伴儿的名字,向她解释自己参加大会战不能回家的原因。赵立新问秋颖:“不害怕吗?”秋颖说赵老脑子产生了幻觉,没什么可怕的,这个时候要配合他,绝不能躲避他,更不能指责他,他需要温暖和宽慰。赵立新对秋颖充满了感激之情。

天色微亮,秋颖起床了。她先到卫生间洗漱一番,随后准备叫醒赵老,可刚要推开卧室的房门,发现赵老已经穿戴整齐,独自坐在沙发上。

秋颖以她有限的专业知识认真打理赵老的生活。她将赵老的饮食调整得更加清淡,把平时用药调整到药力大一些的苯二氮卓类。陪赵老下楼前,秋颖还在他脖子上挂了胸牌,上面有联系电话和家庭地址。

平时,赵老都在干休所大院内活动,侍弄后院的菜园子或者清扫内部街道。他是一个忘我的保洁义工,经常把刚刚清扫过的地方再反复清扫几遍。下楼之后,赵老戴上手套,拿起笤帚就干起来。秋颖坐在梧桐树下的椅子上,一边看手机,一边监护着赵老……赵老已经走出了秋颖的视线,秋颖没太在意,继续摆弄微信。突然,秋颖愣住了,接着站了起来。秋颖四处寻找赵老,仍不见他的身影。秋颖开始在大院内外奔跑,汗水很快湿透了衣服……这回赵老真的不见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赵建国、赵立新以及赵老的孙子孙女都过来了,大家一起商量找赵老的办法,近处该找的地方都找遍了,医院、派出所也都问过了,一点儿头绪都没有。后半夜,一家人昏昏欲睡,只有秋颖睁着眼睛,她最担心赵老横穿马路,夜里的车少,但车速都飞快。

第二天早晨才有赵老的消息,一家人立即赶到老区一家私立博物馆。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昨天夜里,赵老躲过了值班保安,从三楼阳台爬到了四楼,顺利进入一间小仓库,在仓库门后的暗室里拿到了三枚老勋章。

很显然,赵老不是到博物馆偷东西的。经过议论和推测,赵立新理出一条线儿来:那个博物馆是保护建筑——早年东北局的办公楼,赵老年轻时曾在那里办公,他一定想起了自己藏的东西,独自来寻找了。

赵建国对整个推断存有疑惑,父亲的确得过勋章,可那些勋章在后来动荡的日子里丢失了。为了安慰赵老,赵建国在旧货市场高价买过勋章,那些勋章都是真的,他送给赵老时,赵老如获至宝。

看着拿到三枚勋章的赵老一脸满足的表情,赵建国和赵立新都眼中含泪。兄妹俩对视一下,又快速躲开,接着低声饮泣。

秋颖说:“谁说赵老痴呆了?我看咱谁也赶不上他的记忆哩!”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9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通过“阳光暖暖”“眯缝着眼睛”等一系列描写,为小说人物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温情脉脉的氛围。
B.赵老称呼秋颖时经常张冠李戴,把阳台上的多肉植物整齐地摆在冰箱里,说明赵老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C.小说没有直接写赵老夜里到老区博物馆的情节,而是通过女儿的推论侧面交代的,在叙事上颇有虚实结合之妙。
D.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引人深思,赵老在家人和护工的真心关爱下身体康复了,彰显了关爱空巢老人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赵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构思独特,以“勋章”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