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亚马逊的无人机、京东的无人仓、时旦的无人超市、百度的无人驾驶、西门子的无人工厂……层出不穷的“无人X技术”接踵而至,这一切都标志着我们正通向一个“无人时代”!

马云的FlyZoo Hotel元人酒店为“无人时代 ”的到来,又添了一把火。2018年12月18日马云的第一家无人酒店在杭州开业!无人酒店,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工作人员都没有了,所有的服务都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完成的。

那么没有工作人员的话怎么入住呢?很简单,“刷脸”就行了!在这里,脸就是这里的通行证了,不需要什么所谓的房卡,“靠脸吃饭”在这里是真的存在的。

刷脸订房,免押金:未来酒店只需在手机上刷一下脸就能完成预定;刷脸入位,免等待:在无人酒店,你的脸就是钥匙、房卡和钱包,就是一切的通行证;机器人就是你的服务员:每个房间都配备了一个天猫精灵,机器人会响应你在房间、在餐厅、在大堂等各处的服务要求;住完就走,免查房:退房也方便省心,在未来酒店只需在手机支付宝上轻轻一点,退房一秒钟搞定!

可以预见: 未来3~5年,酒店业、餐饮业、零售业将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冲击!

(网文,有删改)

材料二:

这种无人模式虽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就现在的技术来说,还是达不到人工服务的水平。因为现在酒店除了标准化的服务,还需要对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似乎少了点人性化温馨的感觉。个人认为在短期内, 这种酒店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时间和形象公关来保障入住率,等到让部分人发现无人前台的优点,开始认可和接受它,酒店才会实现盈利,步入正轨。

卢如:想到这样的酒店,第一反应是很喜欢,但各方面配套服务是否跟上了?安全方面是否有保障呢?没入住过,持保留态度。

百度贴吧:无人酒店?什么都用机器人代替,全社会都失业了,还要人干什么?人不都变傻子了吗?

公苦:技术革命,不论你喜欢不喜欢,都会发生。比如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都会因解放劳动力造成大量的失业,但我们现在不是活得更好吗?

@子向二:时代在快进,越来越多的自动化工农业和各种无人行业的兴起造成了大量人员失业,但是相应出现新的更高层次的岗位,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接受并适应。

材料三:

在智能化背景下的就业前景大数据专业:从大数据应用的数据管理、系统开发、海量数据分析与挖掘等层面系统地帮助企业掌握大数据应用中的各种典型问题的解决办法的专业。

今天,越来越多的行业对大数据应用持乐观的态度,大数据或者相关敖据分析解决方案的使用在互联网行业比如百皮、腾讯、淘宝、新浪等公司已经成为标准。而像电信、金融、能源这些传统行业,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尝试或者考虑怎样使用大数据解决方案,未提升自己业务水平。在“大数据”背景之下, 精通“大数据”的专业人才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业务角色,“大数据”从业人员薪酬持续增长,人才缺口巨大。

人工智能专业: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 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 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5%左右,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500万。全球共有超过360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其中美国拥有近170 所,中国仅30多所。虽然一些中国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总体上缺乏人工智能的基础教学能力, 高校在独自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上有所欠缺。

人工智能专业是中国高校计划设立的专业,旨在培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推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

(网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云的FlyZoo Hotel无人酒店 “ 靠脸吃饭”,显现了科技给人带来的便利。
B.有人认为无人酒店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入住率,得到众人的认可十分重要。
C.无人酒店、智能科技的到来,会造成大量人员失业,这是智能科技带来的必然后果。
D.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目前虽有量上优势,实则问题严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给我们介绍了入住无人酒店的流程,并对未来科技发展做了预测。
B.材料二中网友的评论和跟帖, 反映了人们对智能科技不同程度的担忧。
C.材料三指出面对智能化发展,国内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尚有很多的欠缺。
D.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的生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小题3】如何面对智能时代?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3 12:4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小题2】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时代气息。
B.研究和借鉴马夹窖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瓷产品。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楼道里的关门声
杨乃云
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地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
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住:“干啥?”
我忿忿地说:“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的浑小子。不行!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
妻沉默一会,说:“明儿再说吧。”看来她也受够了。
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
妻喊住我:“先别!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冒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竟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
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
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深更半夜的,别去了。习惯就好了。”
“习惯?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岂有此理!”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
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思,耐心地说:“先躺下,听我说。是七楼那个孩子。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孩子今年高考,为了帮助妈妈治病和筹措高考的资费,每天白天复习,晚上在一家酒店打工。”
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
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
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我推一下妻子:“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
妻闭着双眼:“你仔细听。”
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
我漠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
妻子仍没睁眼,从喉咙里挤出一句:“他妈妈死了!”
我默然了,无力地瘫倒在床上。
接下来便是连续几天的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既然睡意渺然,不如下楼去等。我轻轻地下床,披上外衣。妻子没有阻拦,翻来复去地躺在床上。
我小心地走下楼梯,拧开门锁,摸一块石头把门掩住。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外的台阶上。
孩子终于回来了。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跚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
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
孩子发现了我,先是一惊:“谁?”
“哦!是我。”我捂着胸口站起身来。
孩子一定神:“大爷,是您。这么晚了没睡,在等人?”
“是!噢,不、不……”
孩子看到了虚掩的楼道门,突然明白了什么:“大爷,对不起,前些日子可能影响您睡觉了!”
“没——没有!”
“大爷,”孩子颤声说,“我那是特意的。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孩子眼里的水光合着水的月光在闪动。
“孩子……”我搂起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虚掩的楼道门口。
孩子一手拧住门锁的拉钮,将门小心地掩好后再慢慢地把手一松,只听门锁“啪哒”一响。
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楼道里的关门声”既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亊的线索。同时设置了悬念,起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效果。
B.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比如对“我”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对孩子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C.文中加点词语“漠然”表现了 “我”性格中的冷漠,和妻子的落泪形成对比,同时与结尾“我”的落泪形成巨大的反差,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D.小说结尾“我”与孩子和谐的一幕令人感动,从而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朴素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尤其邻里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
【小题2】赏析小说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小说结尾“我的心骒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原因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最后一次告别
胡发平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昨夜是司机最后一次出车,他要告知女人他退休了。这事儿太简单不过了,可是女人意外地没有来。司机心里忐忑不安,对女人似乎有了某种牵挂。
翌日,司机便打的直奔女人家。他坐在的士上,沉淀下去的回忆无意间被翻开,零散的洒落在街道。
几年了,每周末女人都上班到很晚,下班时正好赶上末班车,她坐车一直坐到终点。终点在一条街的尽头,而她家就在正对着街的一条深巷里。她最后一个下车,司机也不忙把车开走,依然亮着前灯,照着通向她家的深巷子。
女人呢,一点也不害怕了,踩着那一地明亮的灯光走到家门。之后,女人向司机挥手致意,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是时,司机也闪烁两下车灯回敬,然后欣慰地才调头开走。
司机已在公交车驾驶员这个岗位上熬到了年纪,满头如雪的白发。他驾驶着大班车,载着芸芸众生的欢乐或悲哀,往返穿梭在这个城市上万次,也饱经风霜雨雪,现已经安全“着陆”了。
然而,不论司机见识到什么危险或悲剧,那女人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却已经牢牢地铭记在他的心里,融入在了他的生活。所以他一定要告知女人,他不能“照亮”她了。
的士缓缓地停在街的尽头,他的心忽然被回忆撞了一下。他走进了巷子,觉得巷子窄小,两旁房屋破旧潦倒,仿佛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似的。他一路走去,惶恐和慌乱之感愈来愈强。难道这是他无数次照亮的巷子吗?难道这是她黑暗中要通过的巷道吗?他一路走去,精神上的担忧有增无减。他看见屋前的花坛和爬墙的紫腾,立刻就知道他找对了地方。
于是,他站定在女人家门口。
咚咚咚,司机敲了三下门。迷迷糊糊中,他听到屋里传出一个苍老懦弱的声音。
咚咚咚,谁呀?门“吱”的一声开了。一位老奶奶怯怯地立在门口,看上去好像是腿脚不大利索,摇摇晃晃的。司机上前跟老人打了招呼,但他没了先前的喜色。
老人两眼闪着陌生的光,不安地在他身上搜索了好一阵。忽然一甩手,晃荡着自顾地往屋里走。司机赶忙搀扶着老人进屋,让她坐在沙发上。他打量着她小小的家,简单的家具,简单的陈设,但墙上却挂满了各种奖牌,还有出席各级劳模表彰大会的留影——天哪,老人原是本市棉纺厂的厂长。那时候,她多么的荣耀啊。
一张照片上,老人笑容可掬地与五个大学生在一起,其中一个女孩老人还用长长的胳膊搂着她的肩膀。司机仔细辨认,女孩就是他要找的女人。
不错,是她,肯定是她。女人原是老人捐资助学的学生。
司机的心被撞击,仿佛是寒冬里起了一盆火,立刻让他在小小屋里捡拾到许多温暖。
老人欣喜地告诉司机,女孩来自山区农村,大学毕业后分在医院当了大夫。昨晚,她有手术,没有来。稍息会儿,老人又款款而谈,说,她周末抽空就来,帮我擦洗身子,整理家务。你瞧,这不争气的腿脚,拖累孩子啦。
从老人的话语中,可以听出她没有过多抱怨过去,却热诚对待自己时下的生活。司机思绪万千,隐约看到了老人炫耀的过去,一段温馨感人的后来。他的心再次被撞击,眼不经意间滚下一颗泪。最后,他结结巴巴地说句笨拙的话,告别老人。老人硬是起身相送,她在屋里走动很慢,很吃力。
司机已走出小巷,老人还立在门口招手,喊着明儿再来一类的话儿。从巷口往里看,老人变得很矮小,伸出的右臂像一只细弱而又竭力摇动着的翅膀。
就在司机离开小巷那时,他慢慢地向深巷微微弯腰,在心底里深深地向老人和女人祈福。
(选自《百花园》2013年3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夜是司机最后一次出车,她要告知女人他退休了,但“女人意外地没有来”让他心生牵挂,设置了悬念,引出了后文“家访”的故事。
B.文中说公交司机往返穿梭城市之中,但已经安全“着陆”了,不仅赞美了司机的敬业精神,而且也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敬业精神的敬意。
C.文中多次写到司机的心被撞击,听完老人的讲述后不经意间滚下一颗泪,写出了司机对老人艰辛生活的同情。
D.小说开头先写司机坐在的士上翻开回忆,后写“的土缓缓地停在街的尽头”回到现实,交代背景故事,情节安排富有匠心。
【小题2】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情节安排巧妙,多条线索交织,请至少理出两条线素,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像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人类学家,大凡都要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他们成为人类学家,与他们遭受的磨难有直接的关系。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坚信,田野生涯里的种种忧郁正是特殊的人类学理解能力的发挥。
做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一种“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面貌。这里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使人类学家获得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经验,能够比较“移情”地觉悟到自己的文化的局限性。在本土研究中,“离我远去”的意思,转化为与自己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暂时陌生感,转化为一种第三者的眼光,它让我们能站在“客人”的角度来对待“主人”——我们本身。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类学家的肉身没有被自己搬运到别的世界中去,但他们的心灵却必须在一个远方寻找自我反观的目光。
近代以来,人类学家要培养的那种“离我远去”的习惯,针对的是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现代性。他们希望从被观察的边缘人群的“当地观点”出发,来展示众多与近代的世界不同的小小世界,体会这些“小传统”的力量,从而反观逐步渗透到整个世界的“大传统”——现代观念体系。
(选自《人类学是什么》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中加点词“大凡都”的表述是否矛盾?请阐明理由。
【小题2】简要概括“离我远去”的涵义。
【小题3】根据全文,概括人类学家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价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诗经》《三国演义》《红楼梦》到《阿Q正传》,从《奥德赛》《神曲》《复活》到《追忆似水年华》……面对这样一份书单,人们会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些声名卓著的文学经典。对于汇聚一个社会共同的文化经验以及民族身份的认同,文学经典拥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尽管诸多文学经典业已进驻小学课本,“何谓文学经典”仍然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很长时间内,人们不断试图寻找鉴别文学经典的普适标准或是建构一个标准化评估体系。
普遍主义者尝试寻求一种确定经典文本的普遍标准,可以用它来抗拒时代因素的干扰,希望遵循一套标准的操作程序即可锁定文学经典篇目。然而,迄今为止,人们无法从众多文学经典之中提炼某种文本结构的共同特征。从叙述模式、文本类型到语言的修辞、韵律,众多文学经典无法清晰地显现某种共享的内在结构。某种程度上,这种广泛的意愿背后隐含了巨大的焦虑——许多人没有信心论证古老或崭新的文学经典与眼前这个时代究竟有什么关系。如果文学经典来自某种无可争议的“本质”,众多烦恼即刻迎刃而解。一批人曾经倾向于求证,文学经典的普通特征在于显示种种高尚的美德。然而,这种考察多半劳而无功,四分五裂的价值观念至少表明:作家或者文学经典之所以如此伟大,绝不是因为皈依了哪一种高尚的道德理想。另一些批评家热衷于把文学经典的普遍性寄托在一些美妙的概念上。例如,“审美价值”“民族文化特征”等等。但是,这些判断的逻辑并未自给,人们很容易找到例子证明,符合上述特征的许多文学作品并未晋升为文学经典;更为难堪的是,这些概念无法摆脱历史的纠缠:所谓“审美价值”或者“民族文化特征”,没有一个历史的时空坐标几乎无从谈起。
有趣的是,计量公式与普适标志的缺失并没有影响社会的文学经典认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学经典的辨认存在另一套标志。远在文学阅读开始之前,这些标志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个稚童不可能清晰地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含义,但是,文化权威事先指定,必须诵读这些诗句。换言之,文学经典的标志不是保存于文本内部。而是显现于文本的外部位置——即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化场域之中赢得的位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小学课本收录了一些文学经典,但目前鉴别文学经典的标准化体系还未建构起来。
B.众多的文学经典在叙述模式、文本类型和语言的修辞、韵律等方面根本不存在共同特征。
C.文学经典的普遍特征在于表现某种高尚美德,这是一批人考察诸多作品后得到的结论。
D.现实中,大多数人常常用与批评家、文化权威关系不大的另一套标准来辨认文学经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文学经典判断标准的确立这一问题,论述了标准确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B.第一段明确指出了文学经典举足轻重的意义,并提出了本文将要进行论述的话题。
C.第二段从批评家探寻经典文本普遍标准的历程,得出了判断标准难以确定的结论。
D.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了文学经典的标志“显现于文本的外部位置”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们能找到辨认文学经典的普通标准,那么文学经典与时代的关系就可能得到回答。
B.诗歌《登高》成为公认的经典文本,是因为真实展现了杜甫艰难困苦中的家国情怀。
C.若没有历史的时空坐标,那么作品的“审美价值”或者“民族文化特征”就几乎无从谈起。
D.某一文学作品是否堪称经典,若难从文本内部判定,可从其在文化场域的位置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