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侄女谈诗吟词。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殊不知,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音讯;17岁时再罹丧母之痛。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去抚平内心的创痛。“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如是说。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70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为叶嘉莹致送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书。那一年,叶嘉莹88岁。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一片璀璨的光华。”叶嘉莹说。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5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中的“有心”一词含蕴深厚,包含了叶嘉莹先生在苦难人生中对诗词的坚守与热爱。
B.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在给叶嘉莹的信中不仅对她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还对其开创一派词学有着深厚的期望。
C.从“独对寒灯苦母时”到“眼流涕泪心狂喜”,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叶嘉莹先生的坎坷人生和投身祖国怀抱时的欣喜之情。
D.70年的教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为她的学生传道授业,他们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正好与文章结尾她那清荣、高雅的气质相呼应,塑造了叶嘉莹先生清俊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
B.因为挚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责任与坚守仍旧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C.回归故土的叶嘉莹先生,设立奖学金、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积极参与诗词文化的普及工作,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D.数十年的漂泊困苦和晚年设置奖学金奖掖后进,就是叶嘉莹先生“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的真实反映。
【小题3】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标题“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5 08:45: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数据时代呼唤共生生态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贵阳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多家知名互联网文化企业就互联网大数据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达成了“‘大数据时代中国文化产业’2018年贵阳共识”。
一个时期以来,互联网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口”,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然而,在市场竞争逻辑下,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态势也日益凸显。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既制约了中小微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动力,又侵蚀了消费者的用户选择、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正当诉求。
有鉴于此,“贵阳共识”强调大数据时代市场价值要符合社会价值,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倡导由消费者、企业、社会、政府“四方”,通过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五共”的程序和机制,建设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共生生态”。这种共识充分反映了互联网大数据企业的真实心声,体现了消费者、企业、社会和政府等利益攸关方的共同意愿,彰显了中国把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的思想自觉。
大数据时代呼唤建立共生生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发展蓝图,形势和任务倒逼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培育互联网“共生生态”,激发大数据产业发展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共生是目的,是鼓励有序竞争、规避“丛林法则”、防范行业垄断;是崇尚创新精神、尊重知识产权、弘扬开放理念;是实现消费者、企业、社会、政府利益攸关方的良性互动、共享共生。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说野蛮生长是互联网发展早期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特征,那么当信息化发展进入到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建立兼顾各个利益攸关方的“共生生态”已经成为互联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按照尊重监管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自身管理、探索共生管理的理路,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建立良性发展的“共生生态”,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创造尊重价值、鼓励创新、共生共享的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
我们期待反映业界心声的“贵阳共识”,能够成为广大互联网企业的普遍遵循,从而推动互联网空间的良性治理,让共享共生的互联网生态更好地造福人民。
(选自5月2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整个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大数据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一个时期以来,大数据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C.市场经济逻辑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愈发严重,严重制约了所有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动力,侵蚀了消费者的正当诉求。
D.“贵阳共识”中提出建设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共生生态”,这里的“共生”就是我们不求竞争、规避“丛林法则”、避免弱肉强食、防范行业垄断。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分析论证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指出在信息化发展到大数据阶段的大背景下,一些知名的互联网文化企业就当前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达成了“贵阳共识”。
B.第二段除了指出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之外,还敏锐地发现在市场竞争的逻辑下互联网发展到大数据阶段突出存在的问题。
C.文章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互联网文化企业面对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达成了“‘大数据时代中国文化产业’2018年贵阳共识”,彰显了中国把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的思想自觉。
B.因为市场竞争背景下存在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和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所以互联网文化企业普遍认为提出大数据时代市场价值要符合社会价值。
C.各互联网企业在贵阳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建设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共生生态”,其原因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发展蓝图。
D.当信息化发展到大数据时代,就必须创立一个能兼顾各方利益的良性发展的互联网生态格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借钱?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那你把钱给她了?”“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听了母亲的话,琳想,像这样弱智的骗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没想到母亲居然会上当!
可母亲继续说:“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
这之后,母亲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母亲正准备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琳去接电话。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这肯定是我的电话!”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孩子,你到家啦?”“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然后,她又叮嘱了女孩几句,让女孩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信他人。
挂了电话,母亲满脸疑惑地问琳:“刚才这个电话是那个女孩打来的,昨天晚上那个打电话的又是怎么回事?”琳被母亲这么一问,懵了。她没有想到,母亲遇到的那个女孩果真不是骗子。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
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总有一些人不是骗子,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才会来找你的。”母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
自从女孩打来电话后,琳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第三天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琳接起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
怎么又是一个女孩?怎么又是找母亲的?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母亲匆匆跑上前,拿起话筒:“我是李婆婆,你是哪位啊?”对方说:“李婆婆,我是小桃,就是那天您给了一百块钱的那个女孩……”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满脸兴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调:“小桃!真是你啊!你到家啦?”“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
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
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
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
她安心地笑了。
(选自《快乐青春,经典阅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引用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是说虽然骗局不断被揭穿,但总有新的骗局出现,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B.琳觉得女孩要钱是一个骗局,但不愿意马上戳穿,体现了她照顾母亲的感受,即使内心有不同看法也不愿让母亲扫兴,是个孝顺、体贴的女儿。
C.母亲在帮助了女孩之后“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描绘了神秘朦胧的自然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大地回春、社会风清气正、骗子不再的期盼和呼唤。
E. 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母女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2】小说的结尾写到琳“安心地笑了”,请结合文本分析她笑的原因。
【小题3】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词”作为这种诗体的专称,还是比较后起的。在唐五代时,这种新诗体原被称为曲子词。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诗余、乐府、长短句等别名。这些名称都代表着词体的某种特点。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曲子词这个名称,最清楚地表明了词体的性质,表明了词与曲的关系。曲是指音乐的部分,词是指文辞的部分。在乐曲歌词中,这二者原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不可分离的。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余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这些话都对词曲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所以,我们可以说曲子词是词体最确切的全称。

诗余的名称是晚出的,大约始于南宋。南宋初林淳的词集名《定斋诗余》,廖行之的词集名《省斋诗余》。如果说这些集名是后人所加,那么,至迟宋宁宗庆元间编定的《草堂诗余》,已经表示诗余这个名称的成立。

把词称为诗余,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词是诗的下降,是诗的余绪剩义。这是轻视词的看法。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说:“填词不得名诗余,犹曲自名曲,不得名词余(元明散曲又称为词余)。又诗有近体,不得名古诗余,楚骚不得名经余也。故填词本按实得名,名实恰合,何必名诗余哉!”清汪森《词综序》也说:“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谓诗降为词,以词为诗之余,殆非通论矣。”都是反对把词贬低称为诗余。

另一种认为词是出于唐代的近体诗,是从律诗绝句中变化出来的;唐人是先用五、七言诗入乐,到了唐末五代,才改用长短句。如宋翔凤《乐府余论》解释词之所以“谓之诗余者,以词起于唐人绝句。如太白之《清平调》,即以被之乐府,太白《忆秦娥》《菩萨蛮》,皆绝句之变格,为小令之权舆。旗亭画壁赌唱,皆七言断句。后至十国时,遂竞为长短句,自一字两字至七字,以抑扬高下其声,而乐府之体一变。则词实诗之余,遂名曰诗余”。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词的产生过程和唐代歌诗的实际情况。词的产生和创作本来是为了配合音乐,歌词必须适应乐曲,所以一开始就有长短句的采用,就是齐言和杂言两体同时并用。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知道隋唐之际已有合乐的长短句的词,它的产生可能犹在近体诗正式成立之前。唐代歌词,固然很多是用五、七言诗,但也有很多早用了长短句的。终唐之世,不断传唱五、七言诗,也不断传唱长短句调。唐代诗与词的发达程度实有不同,这不是因为它们产生的时代各有先后。而且文人词虽然是后起,但民间词早已先行。说长短句用作歌词是后于五、七言诗,词是由律诗绝句变化而出,这是不合事实的。

所以把词称之为诗余,不仅包含有贬低词的意思,而且对词体的产生、形成过程也作了曲解。

 (摘编自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被称为诗余,一种解释认为词是诗的余绪剩义,另一种解释则认为词是从近体诗的律诗绝句中演化而来。
B.毛先舒认为词不能称为诗余,是因为从词创作的角度讲,称词为诗余,名实不符,有悖常理。
C.汪森也反对把词称为诗余,他认为从词的源起角度讲,古诗和乐府与近体诗和词,难分先后。
D.宋翔凤主张称词为诗余,他以小令始于绝句为例,从词句字数变化的发展过程证明其观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结构,开篇先历数了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接下来分别论述了这些称谓所代表的词体的特点。
B.文章论述语言精准,如在论及“诗余”这一名称的产生年代时,用到了“大约”“至迟”等词语,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C.文章旁征博引,多次使用了引证法,引用的古文献,都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也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学术功底。
D.文章有破有立,破即驳论,立即立论。在论述词被称为“诗余”时,运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直接驳斥了历史上的错误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斋诗余》与《省斋诗余》两部词集,其集名若非后人所加,则我们所知词被称作诗余的时间会更早。
B.词的产生出于配合音乐的目的,歌词创作要适应乐曲,这使得词句采用长短句,齐言杂言并用成为必然。
C.据现有资料,不排除词的产生年代还可能早于近体诗正式成立,说词是由律诗绝句变化而出,不合事实。
D.唐代诗与词的发达程度,与其产生时代的先后无关,主要是因为前者更受文人青睐,后者只在民间流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王维的出现,实现了中国诗歌由质实而空灵的美丽转身。他以境为高,以逸为上,其诗也在意象与意境上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意境真正意义上的诞生,是在盛唐,是在盛唐诗中。意境的诞生,在中国诗歌史乃至中国美学史上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罗宗强先生在《唐诗小史》中反复说 “兴象玲珑”“玲珑淡泊、无迹可寻”,就是严羽早就说过的盛唐诗的基本特质,也是对王维诗之“空灵”的界定。如果说,意境创造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那么王维的地位则是至高无上的。   
王维特别擅长捕捉和摄入那些瞬间闪灭而动态不息的光影,表现其玄幻的迷离美,王维的诗中,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烟岚都是变动不居、空幻不实、美不胜收的。王维的最大本事,就是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以自然静美的和谐展现而表现形上超越,以最简约的形式而表现最华丰的诗意内涵,诗的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形成具有象征意味的分合有无、瞬间永恒、动静变常的境界。  
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几乎所有的哲人都十分关切人类自我救赎的问题。王维诗中思考与表现得最多的就是关于人生的终极关怀。王维最喜欢描写自然山水的自然状态(不管什么题材的诗中都喜欢出现景物描写),最喜欢描写落日(介于光明与黑暗之间),最喜欢描写秋天(介于夏天的热烈与冬天的肃杀之间)。通过这些描写来演示或验证佛义禅理,探索宇宙人生与世态人情,表现人类所特有的超越有限而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他诗中所讨论与反映的哲学命题包括:现象与本质,规律与超验,个别与一般,宏观与微观,瞬间与永恒,以及有无生灭,动静变常等等。他的契合刹那永恒这一本真之美,而让人于其中领悟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且是一种宇宙、人生、生命的哲理,是一种哲理化的禅悦的诗性情感。 
王维的诗,是盛唐盛世的特殊产物,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与灵气,形成其特有的闲适恬静、清秀空灵的美学境界。如果真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的话,杜甫现实主义,李白浪漫主义,而王维似乎是象征主义的。王维是以诗来做人类终极关怀之思考的,其诗是哲学的诗,是诗的哲学。因此,读王维的诗是一种智性与审美的挑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的诗实现了,由质实而空灵的美丽转身,风格空灵,意境上显出高度的成熟。
B.王维特别擅长以自然静美的和谐来表现具有象征意味的玄幻的迷离美的境界。
C.王维的诗有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通过抽象表现进行深远的哲理思考。
D.王维的诗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灵气,具有象征主义风格,可谓哲学的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境界、意旨两方面介绍了王维诗歌的特点,高度评价了王维的地位。
B.文章以“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为切入点,结合盛唐背景阐发王维诗歌的特点,
C.文章重点分析了王维诗歌哲理化、禅悦的特点,是因为艺术形式高于思想内容。
D.文章交代王维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细致分析其特色,最后进行总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的诗可以说达到诗歌意境创造的最高的地位可谓至高无上。
B.王维的诗意上表现高度的成熟,是因其擅长捕捉摄入闪灭不息的光景,
C.王维的诗在意境上表现出终极关怀的思考、可以说是哲学的诗,诗的哲学。
D.读王维的诗表现出对人类终极关怀,因其闲适恬静,清秀空灵,富于哲学思考。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它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技艺的精华,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生产性保护”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保护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目的在于使其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中持久传承。具体而言,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在农耕社会,手工艺始于对自然物质的利用和各种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农业耕作所需要的犁、耙、锄,饮食起居所需要的陶罐、簸箕、箩筐,交通运输所需要的担、船、轿,以及织锦、染布、造纸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都留下了手工艺的印记。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手工艺门类越来越齐全。至明清时期,一方面继承了宋代“巧夺天工”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受西方科技知识的影响,不仅手工艺门类齐全,技艺精湛,而且各种物品造型精致,装饰繁缛,极具艺术效果,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理想。由此可知,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的各个环节由低到高,由简至繁,由最初满足人们简单的生活需要到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
作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有传统技艺不只是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木雕、石雕、玉雕、泥塑、面塑给人以美的愉悦,剪纸、刻纸、皮影、年画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承和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手工艺和手工艺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的,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与艺术、信仰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人类历史文化延续的见证。它所具有的民生价值、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均是其传承价值所在。
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融入百姓生活,适应社会变迁需要,尽可能多地保护传统技艺存在的土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有删改)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传统技艺”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
B.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环节、由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到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由低到高的生产技术。
C.传统技艺是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
D.传统技艺是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的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