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必须以文化自信为现实基础。从现代文学诞生至今,中国文学的发展在不断成熟和繁荣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积淀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发展理念和理论。20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式的文学思维,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了建于中国文化基础上的中国文学范式,成为世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但也不可否认,在这种发展流变和日益壮大的文学实践中,有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的自身建构上还缺乏原创的勇气和视野,缺乏基于中国文化自身逻辑的理论创设和延伸。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缺少了这种自信,也就会缺失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基础,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也就无从谈起。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信不仅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基础,而且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必须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中。正如人们所知,特定的文化产生特定的文学。因此,新时代中国文学一定是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历史的积淀、过程的总结、时代的凝练,是它们相互作用、彼此呼应的结果。***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论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构成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层面累世叠加,通过不断继承和创新,积淀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这三个方面既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线性文化线索,也指明了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必然的文化逻辑,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性和当代性总结。每一个作家都是带着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经验开始文学创作的。因此,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浸润下,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文学作品,才能从文化还原的角度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提供丰富源泉。

(选自《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路径与秩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一直以文化自信为现实基础,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B.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文学思维,已位于世界文学之首。
C.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的力量是文化自信。缺少了这种自信,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也就无从谈起。
D.特定的文化产生特定的文学,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包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指出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取得的成就。
B.文章两处引用***的话,一处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一处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要素。
C.文章第二段中指出缺乏文化自信的情况,从反面论证了中国文学发展要以文化自信为现实基础。
D.第三段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文化自信,可能就不会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的自身建构上缺乏原创的勇气和视野。
B.要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文学作品,就必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浸润。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线性文化线索。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构成方面融合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4 08:4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人的天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五代人的俗语,透露的是传统中国人对于天堂的理解。

传统中国人理解的天堂不在彼岸,不在来世,不是生活在别处,而是苏州、杭州这些地方。这与西方文化虚构的天堂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的天堂是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人的历史、传统所创造的生活世界中。这个天堂在20世纪被抛弃了。19世纪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触发的普遍灾难,令中国对自己曾经创造过的传统和生活世界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传统中国在漫长的时间中建立起来的生活天堂也岌岌可危了。

现代化改变了世界。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被现代化了,过去的中国天堂是“道法自然”的产物,今日的中国天堂是“拿来主义”的产物。但有一点继承了中国传统,就是,人们依然企图在大地上创造此岸的中国天堂。

昔日,中国世界创造天堂的时候,它考虑的是如何安身、安心。心不是虚构的,心是大地和人的存在所赋予的。人随遇而安,在大地上安下来,这是人的天然使命。西方创造的现代化不是安心的,而是为了生存的,西方的心安放在教堂中。所以西方所设计的现代化世界与中国人对天堂的理解不同,西方设计的现代化不是“安心”,而是契约、规范、控制、守则、标准。它是反自然的。传统中国理解的天堂是栖居,它重视的是人与天地神的关系。现代化却是一个设计出来的“建筑”,或者说是“筑居”,它是想当然的产物。现代化为中国带来了实用的筑居,但没有带来心。心是来自故乡大地的东西,心是无法一夜之间构筑出来的,心是在漫长的传统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在西方,人们拥有现代化的时候,也同时拥有教堂。而在中国,心不是在教堂里。心是八月十五的明月,是大年初一的梅花,是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就是寄托中国心灵的上帝。现代主义设计了最先进的电梯和巨大的玻璃橱窗,却没有为“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留下位置,这决不是所谓“园林景观设计”所能解决的。

天堂是什么?它是栖居之所,是能够向人们提供存在意义的安放心灵的地方。

中国的精神、形而上无形地暗藏在家中,只是在这个分裂的时代才凸显出来,现代化令中国上帝显出面目。英国人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样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这话不无道理。

【小题1】下列对“中国人的天堂”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人理解的天堂在现代化背景下发生了改变。
B.中国人的天堂自20世纪以来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
C.现代化不可能是中国人的天堂,因为它不能“安心”。
D.中国人的天堂不是由契约、规范、控制、守则、标准构成。
【小题2】下列推断与作者在全文的基本立意相一致的一项是(   )
A.现代化更加注重实用,因此它所设计出来的世界没有自然之物。
B.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意义上的天堂必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C.对大自然的真正理解和敬畏,能够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找到天堂。
D.西方人已经越来越远离自然和传统,所以他们只能把心安放在教堂。
【小题3】传统中国人的天堂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章归纳出两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的怀念
郭峰
⑴现在我又记起那条小河。我想起在这里,每日一早起床,便有许多繁杂的声音来扰乱我的平静了。真的,早晨起来,一个人应该是多么快活才对,因为在一夜之间已经得到了充足的睡眠。是的,夜间给予吾人以幸福的休息,可是,现在我恢复了意识的第一个感觉,但是日常的纷乱,早在我醒来之前,已经在四近排演的了。
⑵ 从小巷里传来木车的轱辘声,它是货车。那货车上载了不少污秽黑乌的家具,这使我感觉得有人在这样早的时刻便搬家了。这城市有多么的拥挤,人们又多么的善于搬弄是非和互相排挤。除了木车的轧轧之声以外,还有粗暴的叫骂声,器具的乱碰声,以及打架和怪叫。我想这样已经够受了。这早晨没有让人安宁的时刻。没有比这更使人烦闷,更叫人没法排遣的时日了。
⑶什么时刻,在能够听到微风行过林间的沙沙之声响,有雨打在窗前檐上的音乐,有鸟们早颂的歌哩?
⑷我为什么不会想起在乡下时所过的那些日子?每日醒来以前,代替这种吵闹的,是可爱的鸟声。那有千百种。乡下真有好多的鸟类哩,乡下只有农夫,可是自然界的代言人---禽鸟,却何止千百种?随便哪种飞禽唱出的晨歌都是令你不能忘怀的。真的,我们有多少的日子,差不多是一生,能有几日是能够享受这种兴趣?多半的日子,我们均在无意义的喧意中,虚度过去。
⑸唉,现在我更怀念起那一段安宁的时日。什么时候我才能够重新返回到那里呢?那里有一种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的安静,此番我真的焦灼不堪!这小巷里传来的日常不变的叫嚣呵!这样住下半年,一个人一定脾气变得极坏。人到了暴躁的地方,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⑹我想起那条小河,真的,它是多么可爱。安宁,是的,多么为我们所需要。可是我们不要呆板,不要枯燥。小河使我们四周的生活因此显得温柔和活泼。我常常到那里去,享受一个新鲜的上午,或一个温暖的黄昏。
⑺如果早晨没有鸟歌怎么办呢?在乡野的安静之中,要是没有河水的流动,可以够叫人感到遗憾的了。诗趣,全在寂静中寓有多样的变化。而河流似乎是调节整个乡野之气氛的唯一要素,一如鸟歌调整树林的美丽然。因为林中无鸟,则其情趣将大大消减。
⑻我想回到那里去。这喧闹的市声,真不合宜于我的性格。城市于我何有哉?什么时候,和什么力量,使我投身于这样一个恶浊的地方?想起来真是可羞的呵。
⑼为了一些“合法的薪水”,我到这座城市来“工作”吗?这是一种名誉吗?唉,一切普通人所见所认定的,她们所定的标准,她们的信念 (如果也有的话),都是如此的叫人难堪。也不去说这些吧,这叫我更为心痛。只是我为什么也投身于这块地带来呢?世间没有比懊悔更叫人伤心的事。
⑽我打算马上把行李扎好,或者,可能的话,是留下一点日常应用的东西,比如一支笔,一瓶墨水等。其余就索性丢掉。可能的话,我就跣足回到河边去。我要在哪里医治我的灵魂,要在那里洗足,把我身上的灰尘一一洗个干净。
⑾河,小小的河流,日夜低低的唱。我将回去了,因为我没有法排遣对你的怀念。我是信诚的,因知不能欺骗自己,这生活对我是不合宜的。这粗糙的日子,使我心灵枯萎,请你稍为等一等,我马上就去啦,我将在日光下行走,向你的,岸上的柳荫一直走去。
1946年
(选自《开窗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现在我又记起那条小河”,既照应了文章题目,也通过一个“又”字,表明自己对小河的怀念不止一次,这样写先声夺人。
B.通过描写小巷里的轱辘声、粗暴的叫骂声,器具的乱碰声,以及打架和怪叫等叫嚣声音,
不仅是我想念“小河”,也是别人搬家的理由。
C.作者心目中的“小河”有微风行过林间的沙沙之声响,有雨打在窗前檐上的音乐,有鸟们早颂的歌声,人心灵上可以获得安静与慰藉。
D.从第三段始多使用疑问句,有的引出景物描写,有的引出心灵感叹,有的引起下文,由景入情,由诗意栖居到心灵的升华,层层深入。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河的怀念”含义的理解。
【小题3】作者对“河的怀念”,为何反复写城市的喧闹与“我”不良的心情?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我心仪的故乡
郭启宏
①人如种子,落地生根,丰腴也罢,贫瘠也罢,总要在一方土上花开花谢。
②我少小离家,老大返乡,适值南方沿海开放年代,精明的家乡人含蓄地喻示我,个子高了,学问大了,可惜仕途经济不在行,像个半老的雏儿。我很有些惆怅,走在街上,即使操着家乡的话,也被认作客居多年的憨厚的北方佬。家乡似乎不认同她的游子,游子也颇有疏隔之感。小住旬日,返回北京。一踏上十里长街,呀!马上找回了感觉,自在,浩浩乎如风如水……特别是案牍劳形之际,想起“半老的雏儿”竟是一份财富:创作者最难能的是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我无愧我的变憨。
③北京是令我心仪的一方乡土!我喜欢北京四季分明,春絮、夏虫、秋叶、冬冰!无北疆的严寒,有瑞雪的飘舞;无南国的酷热,有花木的繁荫。我喜欢北京集山聚水,西北峰峦起伏,绵亘千里,而把峭拔让与五岳;东南开阔辽远,一马平川,又将沃野送给中原。九城之外,河如练,湖如鉴,真山水缀以假山水,参差错落,天然与人工得而兼之。我喜欢听小儿女们那口地道的北京话,即使偶尔夹带些嘎杂语,究竟瑕不掩瑜。也许昔年在大学里研究过方言的缘故,我觉得江南女子带点嗲味是吴侬软语确乎醉人,而男子汉说起来毕竟少了些阳刚;关西大汉一开口诚然铁板铜琶,壮怀激烈,而婆姨们说起来又未免少些婉约。惟独蚕食了入声的北京话,得了子思所向往的中庸!无论气候、山水,还是语言,北京都能意达两极而介乎其间,北京是社稷坛中央的黄色土!
④啊,我爱北京!并不仅仅因为几番寒暑的感受,若许山水的游踪,抑或小儿女的温言软语,最令我心仪的还是北京独一无二的大文化。林语堂说过,“北京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比喻很浪漫,恐怕发轫于故宫的琉璃瓦。我则认为,北京更像一个学者的书斋。只要悄悄睁开慵眼,就会清清楚楚地看见书斋四壁摆满书架,从地板直抵天花板,随手一触摸,便是一本本厚厚的大书。巍巍然阅尽沧桑的宫殿大概是王朝盛衰记,鸣虫啾啾的苑囿或许是博物志,即使小胡同,寻常的小册子,也未尝不是一卷卷民俗史!卷帙联翩,目不暇给!一段残缺的磨块墙,一块元宝脊的筒子瓦,一株古槐,一丛如火的石榴,都在散发着书香,都在酿造着一种氛围,把你融化在历史文化之中。或许你是款爷,无意中来到琉璃厂,你会对着满目学问挤出深藏于西服革履的“俗”和“浅”。你是官爷吧,突然遇见一块残碑,你不得不在下属面前露出不那么“知识化”的窘态。你是老先生了,皓首穷经,解得古典文献,说不定走到“人才交流中心”,仅仅因为不懂外语,你会觉着矮人一截!或许就在熟人堆里,你想不到那位不起眼的女孩子竟是民初一位大学者的孙女,学识决不在你之下。你正想询问那位写得一笔好字的汉子的家学渊源,旁边的人会悄悄告诉你,如果不是辛亥革命,他该是一位贝勒!在北京街头,忽然撞上一位名家、大家,你用不着咋舌称奇。北京,藏虎卧龙之地!没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安确实米贵,居也弗易!
⑤我依然如痴如醉地眷恋着北京!因为北京博大精深,却又豁达大度。北京是书山,聚土壤,积泥丸,成其巍峨;北京是学海,汇九派,纳百川,就其浩淼。今天的颐和园就像是一个象征,她向世人展示着她的襟怀,各种风格的建筑,尽纳入皇家园林的格局之中!北京不排斥外来者,北京荟萃着四海的精英,北京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这正是北京之所以为北京!
⑥北京,我心仪的乡土!因着对北京的这种眷恋,拥有三十余年北京户籍的我,把自己算作北京人了,虽然口音还不准。因着对北京的这种眷恋,我为我的后代也选择了他们的北京家乡!
【注】社稷坛:“社”和“稷”是两位传说中的神,管土地者称社神,管谷物者称稷神。祭祀他们的地方便叫社稷坛。社稷坛筑五色土,象征全国土地,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将白居易因《赋得古原草送别》闻名长安的例子反其意而用之,说明北京是藏龙卧虎之地。
B.“这正是北京之所以为北京”一句,饱含着作者对博大精深却又豁达大度的北京的由衷赞美之情。
C.第④段用款爷的“俗”和“浅”,官爷的不那么“知识化”的窘态,衬托出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D.“精明的家乡人”语含贬义,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家乡人在改革开放年代只看重仕途经济的狭隘思想。
E. 在作者看来,林语堂把北京比作“国王的梦境”,虽然很浪漫,但不如“学者的书斋”来得更准确。
【小题2】文章第2段看似闲来之笔,其实在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请加以分析。
【小题3】作者认为,北京更像一个学者的书斋。他是从哪些方面怎样加以描述或诠释的?这样设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外卖行业发展迅速,从大学校园到办公室、住宅区,又登上高铁;从正餐到夜宵、下午茶,再到年夜饭,外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1月18日起,在”铁路12306”APP上预订高铁外卖时限缩短至开车前一小时。时下,不少餐饮品牌已推出了各色外卖年夜饭套餐。
2017年,外卖平台送的品类大大扩展,除了餐食,还有药品、鲜花、水果等,消费者需要什么还可以使用“代跑腿”服务。过去,人们订外卖主要集中在午餐和晚餐,2017年夜宵和早餐占比不断扩大。除了时间上的变化,在空间上,一线城市外卖订单量依旧领先,但二三线城市发展势头迅猛。
(摘编自2018年1月3l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近年来,互联网对餐饮业持续渗透、赋能,推动外卖行业髙速增长。外卖行业经过井喷式增长之后,步入稳定发展期,消费者对于外卖的选择也开始从价格导向往品牌导向转变。数据显示,2017年超过四分之一的外卖订单来自知名品牌商家。随着众多知名餐饮品牌与外卖平台合作,餐饮品牌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加强,也促使更多非品牌商家开始注重打造品牌、发展优质外卖。
当前,网络餐饮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餐盒的环保问题、派送员的安全与道德问题和入网商家暴露出的后厨问题等食品安全隐患。
2017年12月底,为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好《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国家食药监总局约谈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外卖等国内主要网络餐饮服务平台负责人。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相关负責人强调,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开办者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规范入网商家经营活动,配合监管部门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餐饮消费环境,促进“互联网+餐饮”健康发展。
消费者应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对食品安全违法现象和隐患积极监督、投诉举报。监管部门和平台应对违规商家建立分级与黑名单制,严重违规的应永久禁止进入平台。
(摘编自《告别井喷式增长,餐饮外卖注意力转向”高质量”》)
材料三:


(来自《2017中国外卖最新报告》)
材料四:
2018年1月18日,美团外卖在京举办外卖产业大会,与会嘉宾就分享、共赢等问题展开讨论。中国外卖在以往依托于餐饮业发展的基础上,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新兴产业,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外卖平台相比,中国的外卖行业发展速度已经居于领先地位。
未来,外卖行业的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
餐饮业的新需求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追求个性化乃至私人定制化的消费,这就为外卖产业创新不断 细分提供了新的需求土壤和条件。相关数据显示,”“80后”“90后”在4亿人左右,约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而美团外卖的大数据显示,20-35岁的人群贡献了74%的消费额。这意味着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在变化,他们对新的品牌和新的品类也更容易接受。
以盒马生鲜和7-11为代表的新零售、零售店业态开始经营餐饮模块,且餐饮模块在前者的经营中占据比重也越来越高。目前,快递餐饮行业整体对这种跨界经营反应却相对迟缓。与外卖配送向同城共享配送转变一致的现象是,鲜花绿植、医疗健康等类目的配送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美团外卖数据显示,2017年平台上生鲜果蔬、鲜花绿植等增长率均超过200%。
行业产业化之后,需要更加规范化,而行业玩家也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据悉,美团外卖将联合诸多餐饮商家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力,并已联合相关机构成立”青山基金”,用于外卖行业对环境保护探究,承担更多杜会责任。
(摘编自《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2018外卖产业化如何布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外卖行业目前得以迅速发展,与互联网对餐饮业的持续渗透和外卖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有着密切的关系。
B.当外卖行业进入稳步发展期之后,消费者在订外卖时将会更加理性,由先前的只关注价格转变为对餐饮品牌、优质外卖的关注。
C.由材料三可知,从2011-2018年的8年间,中国在线订餐市场规模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线外卖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D.作为一个新兴的充满生机的产业,中国外卖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餐盒是否环保、派送员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去解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外卖行业表现出新的特点,如外卖平台配送的品类不限于餐食,订制夜宵和早餐占比不断扩大,二三线城市外卖发展势头迅猛。
B.“互联网+餐饮”的健康发展既需要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开办者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也需要相关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督。
C.2014年对中国在线订餐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增长率变化曲线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增长率均呈逐年上升,在此之后则逐年下降。
D.从用户方面来看,2017年除住宅区等主要消费场景外,酒店、商铺等消费场景也有外卖订单,未来外卖 行业可积极探索用户消费场景,扩充用户量,提升订单量。
【小题3】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我国外卖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巨变中的城市,文学应该怎么做?当下城市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分支,但它正面临严重的瓶颈——城市书写缺少力作。当文学介入城市生活,其是否具有提炼生活的能力,并给出文学方式的透视和分析,是城市文学是否发展的关键。
目前在文学领域,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故事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表达。在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看来,相对于乡村文学的持续兴盛,中国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因为没有触及灵魂的深度而显得比较弱势。从历届茅盾文学奖可以看出,只有王安忆的《长恨歌》、金宇澄的《繁花》等少数几部长篇小说属于城市题材。
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缺乏触及灵魂的深度。相比乡村文学的繁荣,城市文学的不足主要是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把握能力的欠缺。作家对城市的书写尽管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气象,但作品对城市的描摹也几乎停留在一种状态或一种情绪式的堆砌,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
城市文学的式微,与中国长期以来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有关。中国主流文坛的大部分作家最切实的经验均来自乡土,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学最成熟、最成功的部分便是乡土文学。比如,作家贾平凹几十年来的创作一直坚持以书写乡土中国来记录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老家商州棣花村。他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农民们的迷茫和追问。莫言跟贾平凹一样,大部分作品离不开他的家乡高密。余华几部最出名的小说,写的都是乡土中国,一旦写到城市里来,便被认为是他最不成功的作品。
然而,这些年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之一,就是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发展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文学上怎么写城市就成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形象化方面还没有真正的长篇力作,恰恰给现时代的作家们提供了创造的可能性。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具有穿透力的把握,是目前文学创作的疑难所在,也是目标所在。
对于当下城市题材写作的一大弊病——退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和情感生活中,退回到自我的精神世界的自我陶醉中,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此类写作折射出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的光影,但与大时代的城市精神与灵魂书写是隔绝的。文学是否具有超越新闻报道的能力,是否具有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是城市文学能否发展的关键。当文学介入社会生活,特别是和新闻报道平行时,文学能不能完成超越,能不能够把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关切的话题以文学方式进行透视和分析,来帮助我们认识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
(摘编自《文汇报》2018年9月6日期刊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文学分为城市文学与乡村文学两个分支,二者在繁荣程度上发展并不均衡。
B.当代作家在表现城市时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不能形成气候。
C.中国主流文坛的作家大多对城市生活没有深切感受,所以难以把握并讲好城市故事。
D.过于关注个人的世俗和情感生活,陶醉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是难以写出时代力作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当下城市文学缺少力作的问题,引出下文论述。
B.文章运用贾平凹等人的例子,论证主流文坛作家成功的原因是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
C.文章第三、四段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城市文学式微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思路清晰。
D.文章针对城市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向,对当下的创作有指导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文学能够介入并提炼城市生活,以文学方式来透视和分析,就有可能产生力作。
B.《长恨歌》《繁花》获得茅盾文学奖,就是因为它们讲好了现代化进程里的城市故事。
C.只有真正把握了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才有可能写出反映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力作。
D.城市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有时可以从是否能够帮助读者认识现实这一角度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