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依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出不同的监察制度体系。在我国古代,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监察体系,但也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对官员进行监督纠察的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在秦代,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对地方的监察制度,秦代也已形成,郡一级派有常驻的监察御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监察区,设刺史负监察之任。唐代对地方的监察由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权力很大。对政府部门公务进行经常性稽查和监察,开始于唐。到明清时设六科给事中,其主要职责为对六部公务进行稽查、监察。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当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对调节统治者内部关系、保障统治机器正常运转、澄清吏治、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职责、特点,可以总结出其中蕴涵的智慧。

监察网络覆盖面广。在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的整个官僚体系都被纳入监察网络之中。监察制度不仅覆盖整个官僚系统,而且也涉及国家政务的方方面面,如行政监察、立法监察、人事监察、司法监察、经济监察、军事监察、仪制监察、文教监察、科考监察等。有时还派出御史进行专门监察,如巡仓御史就是为监察仓库而被特别派出的。这些监察制度囊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在实践中对于纠弹违法官吏、监督国家政务实施、贯彻政策与法令等都体现出比较突出的制度功效。

对监察官吏要求较高。严格监察官选任、规范监察官行为是贯彻实施监察制度的重要条件之一。历代选拔监察官首先要考察其道德品质,监察官必须清正廉洁、忠于职守、不徇私情、刚正不阿。其次,需科举出身,以保证其文化素养。再者,监察官要有地方工作经验。此外,监察官必须严格依法监察,如有失监、漏监或贪赃枉法,则加重处刑。如《大清律例》规定:科道官受人馈送、收人财物,以及买卖多取价利,较其他官员罪加二等处罚。御史纠弹要有实据,不得风闻言事,对于捕风捉影者予以制裁。监察官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比如,汉代中央最高监察官御史中丞和京畿地区的监察官在朝会中都有座位。元世祖也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注重监察立法。随着监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监察立法也相应地有所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法典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使得监察活动有法律根据。不仅如此,监察立法也限定了监察权的行使,使监察官不得随意超出法律范围行事。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集历代监察立法之大成,包括训典、宪纲、六科、各道、五城、稽查、巡察和通例八类,内容十分完备。这也是中国古代治理中重视法律作用的表现。这种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监察法体系,不仅具体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鲜明特色,而且在世界监察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于中华文化土壤,其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从总体上看,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对官员进行监督纠察的制度。
B.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对中央、地方官员及政务的全方位覆盖。
C.中国古代对监察官的选拔要求高于其他所有官员,对监察官犯罪处罚也更严厉。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论述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内在的密切联系。
B.文章具体论证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及其积极作用,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做了肯定。
C.文章通过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意在让现代人们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
D.文章以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为例,论述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监察立法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负责地方监察的官员虽然历代名称各不相同,但因负监察使命,更能得到快速地晋升。
B.不断地扩大监察网络的覆盖面,就能更好地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及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C.必须严格监察官的选任,让道德水准高的人任职,否则不能保证监察制度的贯彻实施。
D.监察立法不仅使监察活动有法律根据,也使得监察官监察权的行使得到了约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3 05:48: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约翰·道尔顿
严雪芹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坎伯雷的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佣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饥饿和疾病夭折。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一点初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得到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地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
到了15岁的时候,道尔顿的学识已经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上,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奋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1793年,道尔顿被推荐到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讲师。他到这里不久,就加入了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1817年,道尔顿出任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会长,一直到他去世。
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研究色盲的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的袜子。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他哥哥和他一样也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有这种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所以,英国人常将色盲称为“道尔顿症”。
长期以来对气象的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道尔顿去研究气体的物理性质。他用亲自动手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各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合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做了实验研究。从1801年开始,他陆续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受膨胀”的论文中清楚地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
道尔顿一生大量的工作就是观察天气,他一生记录了20万条观察记录。他在观察天气时对空气产生了兴趣。他决心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来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这时,他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合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他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道尔顿1803年9月6日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道尔顿一生勤奋好学,认真进行科学实验,自制简单的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分析从各地搜集到的空气样品。虽然他不是一位分析化学家,但是,他却从自己的实验结果中得出“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空气组成都是一致的”这一结论。
原子理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道尔顿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他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来访的科学家感到非常意外。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过哪些贡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出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葛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地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如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合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承载的人文精神消逝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D.文章采用抑扬结合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小题2】文章第三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胡先生  程宪涛
张大躬身子,冲着胡先生居住的草屋,抖抖地喊道:“胡先生在家没?”
张大手里拎着一把韭菜,韭菜用润湿的稻草扎着。在东北,讲究吃头刀韭菜。开春儿的时候,经过一冬的孕育升华,韭菜吸纳土地精华,别有清香自然的味道,无论是下锅炒菜,还是包饺子吃,都鲜嫩可口。
片刻间,张大听见了胡先生的声音。他推开吱嘎作响的木门,小心翼翼地踏进草屋门槛,静静地立定,一时间不知所措。屋里有三五个荷枪的伪军。胡先生站在书案前,对面是伪军大队长。胡先生提着蘸饱墨汁的狼毫,似乎正在酝酿情绪。他面前书案上是一摞银圆。
所有的目光聚焦在张大身上,张大瞬间紧张起来。
胡先生看一眼张大,瞥到了手里的韭菜,道:“张大,有事?”
胡先生是城中一面旗帜,饱读诗书,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他一身灰布长袍翩翩儒雅,于商贾之中,多一份淡定;于戎装之中,多一份雅致;于平民之中,多一份儒气。胡先生擅长书画,文字渗透先生秉性。胡先生善饮高粱烧酒,每饮必定酩酊大醉,每每醉中喜提笔肆意狂草,龙飞凤舞极富情趣。遇知己墨宝随意奉送,话不投机或厌恶者,千金难求一字一句。
“九一八”之后,胡先生拒绝伪政府邀请,一身干净归家赋闲,耕作两亩荒田度日,过着不闻窗外事的清净日子。
张大终于想起来此目的,赶紧拎起韭菜示意,道:“噢,胡先生,明儿是我爹生日,老人八十三了,麻烦先生写一字,挂墙上图个吉利。”
胡先生道:“来得真是巧,大队长同来求字,明儿是日本驻军长官叫啥来着?”
伪大队长接过话头,道:“井上司令官的生日,刚好一块儿写了。”
胡先生接过韭菜,道:“这是润资吗?”
张大听不懂先生的话,木头一样愣怔一旁,胡先生把韭菜置银圆旁,静静地站立片刻,酝酿了片刻情绪,提起狼毫龙飞凤舞,在宣纸上挥洒“寿”字。
两张宣纸“寿”字不同,一个“寿”字瘦长,一个“寿”字扁短。
胡先生拿起瘦长字字幅,递给张大说道:“祝老人家福如东海!”又拿起扁短字字幅,交与伪军队长道:“这是井上司令的字。”
伪军队长疑虑道:“为啥俩字不同?”
胡先生笑道:“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藏有许多意蕴,书法同字求异变化,一时半会儿说不清,回去慢慢体会吧。”
伪军队长道:“俺是个军人,尊重读书人,回去俺要装裱,送给井上司令官。他是一个中国通,稀罕满洲国东西,这是不同寻常的礼物,井上司令官保管稀罕。”
张大回到家里,一脸郁闷。老爹问:“胡先生没给字?”张大说:“给了,日本人给的大洋,咱送一把韭菜,给的字也不一样,读书人也稀罕钱。”老人问:“咋,日本人的字多?”张大道:“都是同一个字,形状不一样,肯定有说道。”
老人听了儿子的描述,笑了,道:“到底是有学问的人,骨子里透着刚强,这里面可有意思,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小鬼子是咒语,短寿。”
张大道:“俺真是一个粗人,真是白活了,这道道都不懂。”
第二天晚上,张大家一场大火,老人没有被救出。有人看见伪军队长,还有几个伪军在张大家附近游荡。胡先生听说后大哭,捶胸号啕,道:“是俺害了你啊!俺也是一介书生,意气用事,舞文弄墨顶个屁用啊!”
胡先生安顿了家眷,街面不见了踪影。
一年后,抗联队伍出了个胡大刀,一柄鬼头大刀纵横飞舞,让日伪军闻风丧胆,有日伪下咒语:哪个说瞎话,出门遇到胡大刀。
胡大刀就是胡先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除形象化地叙述故事外,还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B.小说以“胡先生”为题,是因为胡先生既是小说描写的核心人物,又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线索,同时还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
C.“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小鬼子的是咒语,短寿”,两个“寿”字的不同寓意由张老先生来点破,可见他与胡先生有着颇深的交情。
D.伪军队长一把火烧了张大的家,还烧死了张老先生,作者却没有写伪军队长如何处置胡先生,这样安排为胡先生的活动预留了空间。
【小题2】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结尾写胡先生参加抗联,变成了威名远扬的胡大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要堂子孙

凌鼎年

娄城在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座破旧的明代建筑。早先的主人姓廉,原本好像叫四要堂至于为什么叫四要堂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施药堂、师尧堂、思瑶堂……

后来,一位叫廉天一的“80后”,自称廉氏后人。他一根筋地查了不少资料,写了一篇文史随笔《四要堂溯源》。据他考证,四要堂源自明代监察御史廉而洁为家族撰写的四句话,即“为官要廉,为人要善,为文要真,为商要诚他把自己的书斋起名为四要堂其后人刻了匾,悬挂在客厅上方,可惜在“文革”时;被当做“四旧”劈了,烧了。

廉天一外号“书呆子”,因写这篇考证文章,去了上海、苏州的多家图书馆寻找资料看得多了,萌发了为廉氏家族写本书的念头。前后花了两年时间,他写的《廉氏一脉》终于杀青,有十几万字。写好了如果不发表、不出版岂不变成了自娱自乐?廉天一查了出版社的电子估箱,发了过去,等啊等,可连片言只语的回音也没有。

他又找到当地文联。文联苟主席很客气地接待了他,还鼓励了他一番,说看了书稿再回复他。

等人心焦,等回音也很心焦。半个月后,苟主席的电话来了说内容不错,只是文字还稍嫌嫩了些,需要润色。说经修改后,可以挑选若干小节先发表在文联主办的《类城风》杂志上。并说他愿意帮助修改,帮助出版。

廉天一听后,大为感动,连连道谢。

苟主席最后说:“文联出资给你出版,但也要师出有名,如果算我们俩合作的,那就名正言顺了。”

人廉天一愣了,一下没有转过弯来,只说了一句:“容我想想,明天答复你,行吗?”

廉天一回到家,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自己辛辛苦苦两年,怎么变成了合作?

妻子劝他:“苟主席要署名,就让他署吧。总比你写了白写要好吧如今出版难,你又没有名气,苟主席不给你出钱,你的心血十有八九白费。”

读初一的儿子廉石听到后,忍不住插嘴说:“这不符合我们廉氏老祖宗说的‘为文要真什么合作署名,还不是想不劳而获吗?老爸不能答应,不能助长歪风!”

拒绝苟主席后,在《娄城风》杂志上发表节选的事也吹了倔强的廉天一不信邪,书稿发了一家又一家出版社。一年多后,终于传来好消息,上海有家出版社愿意出版。

《廉氏一脉》的正规出版,使廉天一信心大增,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里,他又接连写了《古今清廉故事》《古今法治故事》《古今孝故事》等多本集子,竟然都拿到稿费。

省报与省电视台都报道了廉天一,他还加入了省作家协会,后来还当选为娄城市作家协会的副主席。

廉天一出名后,常有文学青年来讨教。廉天一想到自己当年的艰辛,因此凡有人找他,他能帮则帮。

曾有一位高二的学生一鸣来找廉天一,带来两本自己的诗集,希望廉天一帮他出版廉天一粗粗翻了一下说:“你的诗空灵、朦胧,有味道,只是诗歌目前很小众,出版有难度。”

一鸣说:“您与多家出版社关系一级棒,您帮我联系;算我们合作出书,您也署名,稿费归您。”

大廉天一马上说:“打住打住,这万万不可!

一鸣以为廉天一摆谱不肯帮他,谁知廉天一说:“你把诗稿电子版发来,我尽力而为。”

廉天一把诗集出版当成了自己的事,转了几家出版社后,正好有家出版社在为“90后’诗歌”丛书组稿,一鸣的诗集竟然被选中。

一鸣的诗集出版不久,他就出国读大学去了。

一鸣总想着报答廉天一。他了解到廉天一的儿子快高中毕业了,就发邮件对他说:“您儿子到海外留学的事,我会帮忙!我爸不差钱。”

如果是其他事,廉天一肯定一口回绝,但涉及儿子海外深造,他不免有点动心。

廉天一试探着问儿子:“要不要找找关系,由老爸来搞定你出国留学的事?”

儿子说:“我是谁?我的名字是廉石!我们的家族遗训是四要我要靠我自己的真才实学让海外大学录取。老爸,您要相信您儿子有这个实力!”

廉天一听后,喃喃自语了一句:“儿子啊,你是廉氏真正的子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天一为写《四要堂溯源》,去了多家图书馆查寻资料,详加考证这本身足以体现其对“为文要真”的执着追求。
B.小说中廉石这一人物尽管着墨不多,但是作者却通过对他的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出了一个极具鲜明性格的形象。
C.一鸣希望为廉石出国留学提供一些帮助,这虽是客套话,但与苟主席的贪婪比起来,还是给廉天一带来一定的触动。
D.出版作品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作者围绕这一情节,串联起各种人物,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设置一鸣这个人物,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最后廉天一的话意味深长,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其中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