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中国的文学艺术始终如《礼记》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成为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条反映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曲线。
任何国家的富强,都需要优秀文化提供相应的精神引领与智力支持。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学为主导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传统,才能不忘民族之魂;只有拥抱未来,才能适应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长青的光荣与梦想。我们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融合,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找回、激活、重组个体身上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传统文化再次获得生机与活力通过“北京8分钟”,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不竭源泉,继承传统又不拘泥沿袭,才能超越传统,独辟蹊径。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文化创造应当高度关注和反映当代中国各领域的建设成就,以广大人民投身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为表现对象,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
中国当代文化创造不但要出精品、出品牌,还要出思潮、出流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思潮和设计流派。现代以来,欧美产生了一批明显有别于古典艺术传统的现代艺术国际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以全新视角和艺术手法观察表现世界,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中国艺术也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延续着中国绘画传统。在超越传统的现当代艺术方面,我们还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因此,文化创造不能仅仅将思维和视野局限在对传统的现代化转化上,而是要超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维局限,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未知世界和宇宙空间的想象和探索,创造出了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构成东方神话故事特有的审美体系,与希腊神话遥相呼应;但在现代科幻文艺方面我们却不尽如人意,除了《三体》,我国目前少有优秀科幻文艺作品能跻身全球文化市场。科幻文艺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文化创造,比神话传说更具有科学精神。在科幻文艺创作方面,培育民族的科学意识,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是进行文化创新的一个可行路径。
文化创新是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拓展,更能体现文化发展的当代特性与走向,有利于全面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历程就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历程。
B.文化创新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境遇,新时代的文化创新要立足传统,拥抱未来。
C.中国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挖掘、利用优秀文化基因是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
D.中国的建设成就为文化创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时代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为立论前提,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进行论述。
B.文章从传统与现代、实践与创新、现实与未来三个角度阐明了文化创新的路径。
C.文章运用引证法,以“北京8分钟”来印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融合的探索。
D.文章阐述中外艺术大师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力,彰显中国要创造当代艺术的立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能够对接,那么传统文化就会重新获得生机与活力。
B.中国艺术家难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因为不能跳出中国绘画传统的藩篱。
C.科幻文艺比神话故事更具有科学精神,科幻文艺的创作,离不开科学意识与想象力。
D.只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就能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5 01:5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位在中国居住多年的外国友人乘坐中国高铁的体验:

或许从票价看,你觉得坐高铁还不如坐飞机。但是飞机需要提前一小时候机,而高铁你只要提前十分钟到达就行,这样看起来是不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当你坐在高铁的座位上,你会发现在这里你可以自由伸展你的腿,即使起身要穿过身边的乘客也完全不会打扰到他们,简直以为自己变瘦了!列车飞驰,窗外中国的乡村风光一闪而过,仿佛有时空交错的感觉。在宽敞的通道上走来走去,仿佛血液循环都更好了。如果想在停靠时间较长的车站下车活动一下,你会发现和你同行的乘客其实有很多,周围人头攒动使你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将北美远远甩在身后

(摘编自“北京时间”)

材料二:

2017年全球各国高铁保有量情况

2017年全球各国高铁运营时速最快五大高铁情况

(数据于《2018年—2023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和谐号”与“复兴号”的区别:首先,它们发展的历程不同。“和谐号”是我国原铁道部于2004年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列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生产出来的列车,于2007年被正式命名为“和谐号”,列车的英文代号为CRH。“复兴号”的研发时间比较晚,于2012年开始研发,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带头完全自主研发的列车,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于2017年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列车的英文代号为CR。其次,它们的能耗也不相同。在3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下,“复兴号”的能耗较低,总能耗可以下降10%。最后,“复兴号”寿命要比“和谐号”长。在相同的环境下,“复兴号”可以使用30年,而“和谐号”只能使用20年。“复兴号”的车身造型更符合运行的环境,可以减少运行时的阻力。此外,“复兴号”容量也比“和谐号”大,在设计时不仅增加了列车的高度,连座位之间的距离也变得更加宽敞了。在安全性上,“复兴号”的智能化感应系统更先进,当列车出现异常时,系统会指挥列车减速或者停车。“复兴号”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即使生产厂家不同,也能使用同一系统进行控制,互联互通的性能在国际上可以说是首创。

(摘编自“百家号”)

材料四:

“复兴号”代表了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高铁的兴起让铁路迎来了新的时代,而“复兴号”的运营则是另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复兴号”代表了我国交通强国的目标正在实现。交通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对于国土面积位居全球第三的中国来说,高铁动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人口流动的速度与频次,经济圈范围由一城一市向更广阔的天地迈进,高铁速度也让人们的经济概念不断刷新。“复兴号”让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更有底气。全自主研发而又世界领先的“复兴号”就像是一剂强心剂让我们备受鼓舞,外媒的关注也证明“高铁文化”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

(摘编自“众说”)

【小题1】下列关于“和谐号”和“复兴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号”是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列车技术的基础上生产的,而“复兴号”是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且技术水平更高,体现了我国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B.“复兴号”的能耗要比“和谐号”低,总能耗可以下降10%,且“复兴号”的设计寿命要比“和谐号”长,在相同环境下,“复兴号”可以使用30年,而“和谐号”只能使用20年。
C.“复兴号”的车身造型更符合运行的环境,可以减少运行时的阻力,而且即使生产厂家不同,也可以使用同一系统进行控制,这些都是国际首创。
D.“复兴号”在设计时增加了列车的高度和座位之间的宽度,使乘车体验更好,且它的智能化感应系统更先进,当列车出现异常时,系统会指挥列车减速,安全性更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二可知,国外高铁的运营时速最快是320km/h,而我国“复兴号”能达到350km/h,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铁。
B.久居中国的外国友人认为乘坐中国高铁可以节省准备时间,而且车内活动空间大,列车行驶速度快,这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
C.材料二的图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高铁保有量为2700列,比法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高铁保有量总和还要多。
D.高铁的出现,加快了人口流动的速度与频次,使得经济圈范围由一城一市向更广阔的天地迈进,高铁速度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理念。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复兴号”的特点及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痴李老三

韦名

城不大,如一大铁锅平放地上,锅沿四周是高高的山,锅底略略平缓的地方便是城。城里人戏称为锅城。

锅城人好戏,由来已久。城志载曰:“梨园婆娑,无日无之……举国喧阗,昼夜无间。”

早年,大凡城里庙会、祭祀或富人家红白喜事,无不搭台唱戏,热热闹闹。当年的锅城,戏是无日不演,看戏呢,则是通宵达旦。

可自锅城人热衷于办企业挣大钱,过上快节奏的生活,锅城演戏几近销声匿迹。慢节奏的戏也几乎无人问津。

城南李老三却是热衷依旧,不仅爱听,更爱唱。

李老三,原名李阿山,独喜潮剧《柴房会》,因钦敬戏里正直、善良、诙谐、幽默的李老三而改名。《柴房会》是一出经典潮剧,讲的是小商人李老三夜宿客栈柴房,半夜遇鬼魂莫二娘,正直善良的李老三怜悯莫二娘的悲惨遭遇,毅然助其复仇的故事。

年轻时,李老三唱《柴房会》,身兼二角。一会是声音洪亮朴实、字正腔圆的男声念白,一会又是悲戚戚、哭啼啼的女声唱。爱戏的李老三早年听遍了四邻八乡演出的《柴房会》,每每听完看完,回家又学又评,十足一个戏痴。

戏痴李老三足足等了30年,找了一个同样是戏痴的女人。女人喜听喜看却不会唱。闲暇时,李老三一字一句教女人学念学唱。低矮的泥砖房里,常常传出《柴房会》精彩片段。清汤寡水的日子里,女人和李老三夫唱妇随,常引来邻居伫足听戏。夫妻俩纵然艰辛,生活却因戏而精彩。日子就在这一唱一和中悄悄流逝。

一日,农闲在家的李老三夫妇又在家拉开架势。

女声:不怕,奴自藏于大哥伞下,便能去得。

男声:天地不公,世道崎岖,恶人自在,屈死无事,我老三越思越想,就是身无盘缠,一路上我求爹爹拜奶奶,忍饥受饿当花子,哪怕是剥破脸皮风霜苦,定教冤魂吐气把贼诛。

女声:大哥仗义恩德难忘,等候来生做马报还。

……

夫妻二人边走边唱。走着,唱着,女人忽然软绵绵地靠在了李老三的肩臂上。女人走了。

李老三右手持着一把红伞,一直为女人撑着。送走了女人,李老三收藏了红伞和黑戏包。伞是女人先前买的道具,戏包是李老三和女人手牵手逛街时一起看中买的。李老三相信,女人自藏于伞下。李老三自此只听戏不唱戏。

在锅城,李老三靠着录音机,一个人孤零零地听了几年戏后,经不住儿子劝说,进城了。那是一个锅城根本无法比拟的真正的城。在城里,李老三先是靠录音机听《柴房会》。录音带换成了光盘,李老三不仅有声听,还有得看。

莫二娘:(入室,见室中有异,又闻蚊帐内鼻鼾之声,揭帐探视。)啊!是何方狂汉,酣睡在帐中?(莫二娘用手一拂,老三翻身下床。)

李老三:哎呀!怎么静静跌落眠床下?(老三坐地搔首狐疑。)

……

看着电视里李老三初遇鬼魂莫二娘,戏中的李老三在二丈高的竹梯上蹿下跳,欲逃无路,惊恐万状……李老三目不斜视,看完,想唱又不张口,一动不动,呆呆坐上半天,恍若隔世。

一日,李老三在报上看到城里大戏院请了一著名潮剧团,连演三天,戏目有《柴房会》。看到《柴房会》三个字时,李老三的眼直了。《柴房会》开演那晚,李老三收拾齐整,带着收藏多年的红伞和黑戏包,一人持两票早早到大戏院。“还有一位呢?”李老三进场时,服务员问。李老三看了看年轻的服务员,笑笑没吭声,径直入场往戏院中间走。偌大的戏院,李老三第一个进场。走到8排正中1、2号位置——那是看戏的最佳位置。李老三在1号位坐下,把红伞和黑戏包小心翼翼地放在2号位置。红伞和黑包在空无一人的大戏院里格外显眼。

戏开演了。“为生计,走四方……”,戏里,李老三朗朗上口的开场白震慑了满满一戏院的“潮粉”。李老三在座位上身体微微前倾,聚精会神,竖耳聆听,右手却不忘抚着2号座位的红伞黑包。

莫二娘:尊一声,我的我的……大恩人!

李老三:叫一句,我的我的……冤鬼魂。

……

台上,李老三和莫二娘边走边唱。台下,李老三听着看着身子忽然一软,斜靠在了2号位上。

戏痴李老三走了。李老三是伴着他带来的红伞和黑包里自己画的一张工笔老妇人像安详走的。

戏还在唱。 

(节选自2017年2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戏痴李老三”,有揭示主人公形象特点的作用,同时“戏痴”二字又暗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开头描写锅城的地理形势,介绍锅城人喜爱演戏、看戏的民间风俗,这些环境描写有力地增强了这个李老三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C.李老三在妻子去世时一直为她撑着红伞,他相信妻子就藏在红伞下,戏院看戏时仍带着红伞,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他思想很迷信。
D.李老三夫妇热爱潮剧《柴房会》,妻子是演此戏时离开了人间,李老三是看此戏时离开了人间,可见小说歌颂的是重情重义的爱情。
【小题2】小说中三处戏文的呈现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把戏里角色李老三与戏外戏痴李老三对照着写?请结合作品内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德叔落选
何百源
人民公社化那一年,德叔18岁。从那时起他担任塘溪管理区(那时叫大队)支部书记,至今一直没有变动过。
50多岁的德叔,寡言少语,一副饱经风霜的基层干部形象:板刷寸头上斑白的短发冲天而立,脸上几道深深的“沟壑”刻画出几分刚强、几分淳朴。不分春夏秋冬,都光脚穿一双塑料凉鞋。有一次市里一位画家下乡,以德叔为模特画了一张人物素描,题为《本色》,在省里获了个二等奖。
只要一提德叔,管区里没有人不竖起大姆指说:“他真是个好人!”好在哪里?憨厚老实的庄户人笑笑说:“崖(我)文化少,讲不出罗!”
不过,许多事情都能说明德叔确实是个大好人。30多年来,从生产队到大队,到公社(镇)、县,不论是选哪一种先进或模范,都少不了德叔的份。那时不兴奖钱,兴发奖状。德叔每次将奖状拿回家就往墙上贴,贴满整整一面墙。
每逢有“情况”,比如台风、汛期、地震先兆,德叔就跑到办公室值夜,睡在办公桌上,用电话当枕头,电话铃一响就抓起来,沉沉地叫一声:“喂……”
有一年分救济粮,分到最后差一户没分上,这户人家就是德叔家……
德叔让老婆缝了个小布袋,将公章装进去,随时挂在裤头上。有一回办公室在夜里遭到盗窃,盗贼卷走了德叔一个存折,想不到,上面只有一元的余额。
多少年来,德叔真是“报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上有声”,甚至成了传奇色彩的人物。
每一次改选支书,点票结果都是德叔差一票就满票当选,事后都证明是德叔没选自己。有一次按规定年限又该改选了,文书在未经选举的情况下就上报了德叔.上级党委认为这样做很不严肃,批评了文书不应该这样儿戏。文书不服气地说:“再怎么选也是德叔。”之后郑重地举行选举大会,结果还是德叔当选。
但是近年来,德叔在塘溪人的心目中,威信有点每况愈下。主要原因,是与周边相邻管区相比,塘溪显然落后了许多。且不说工农业总产值之低,且不说村办企业之少,单看村民的住房,就可知塘溪人的生活水平和几十年前没什么两样。不过,人们仍不忍心埋怨德叔。因为谁都知道,德叔至今仍住破瓦房,两张条凳架三块木板做床……
最近一次支部改选,德叔竟只得一票,他落选了。
新当选支部书记的人名叫郭清文,是一位毛遂自荐、勇于开拓进取、先富起来的年轻党员。
点票结束后,在管理区主任主持下,举行了简单的“权力交接仪式”。德叔不无感伤地慢慢地将公章从裤头上解下来,双手递到郭清文手中,说:“可得把它保管好……”
郭清文双手接过,说:“德叔您放心。保管这印章固然重要,关键还在于要用好……”
(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德叔落选”为题,既概括了文中所叙的关键故事情节,同时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设计德叔将公章随时挂在裤腰带上这一细节,表明德叔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也可看出他是个恋权的人。
C.小说写画家为德叔作画,写庄户人夸奖他,写盗贼卷走他的存折,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德叔的“好人”形象。
D.小说写德叔在最近一次支部改选中落选,与之前他的屡次当选形成强烈反差,情节突转,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在刻画德叔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德叔为什么会落选?他的落选给当下的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冯骥才访谈录
高晓春
高晓春:近十年来,您一直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您也曾在两会上提出一个方案,不加紧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是犯罪,这个问题得到了与会委员的积极响应。您为什么要把抢救像少数民族文化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这样一个高度?
冯骥才:2003年,我们就开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这些年里,我奔波于像东北的满族,云南的白族纳西族,贵州的苗族侗族等县镇,发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比汉族的流失更快得多。
因为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因素,少数民族生活在有特色而迷人的民族文化里,基本上不受外来事物的冲击。这些年来,公路修好了,电视信号进去了,再加上年轻人进城打工,过年回家时,带回王菲的唱片、花花绿绿的时尚化妆品,给兄弟姐妹们看,大家很是羡慕。对于未来文化,他们充满了渴望。比较富裕的地区,人民开始拆掉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盖上了小洋楼,甚至有的民族不再说自己的语言,他们的那些长诗或大歌,已不再对下一代唱,而是对游客唱了,他们的民族服装首饰也只是在游客面前穿戴……
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法国女子在贵阳生活了六年。他花了很多的钱买回一些苗族妇女古老精美的民族服装和灿烂的首饰,运回法国。我国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些东西很容易就被运出去了。一个外国学者曾对我说:15年后你们要看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就到我们这儿来看,因为中国已经没有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高晓春: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与汉民族文化的流失,比较起来,有着很大的不同。
冯骥才:对,一个对文化没有兴趣的普通人,你问他:李白是谁,齐白石是谁,梅兰芳是谁,他都是知道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汉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历史上看,汉民族又无数的精英人物,还有无数经典的积累。而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甚至连文字都没有,他们只有语言,不论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还是手艺绝活,留存下来的大多是靠口口相传,只要中断了,就彻底消失了。与我们一样,他们住小洋楼,出门开车,生活是改善了,但他们的民族没了,文化没了。比如鄂伦春族,随着最后一个鄂伦春人从狩猎区搬到农业耕作区,富有鄂伦春民族特色的狩猎文化实际上已不存在了。
高晓春:的确,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再加上没有清醒自觉的文化意识,在时代转型中,我们没能把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脉络顺理成章地和现代生活融接上。
冯骥才:我曾写过一本小说叫《感谢生活》,说一个艺术家在落难时,跟民间文化艺术紧紧联在一起——他放假时就到穷乡僻壤去,去做剪纸的老太太家学习那些民间的东西,民间是融入了特别炙热、单纯而可爱的情感的,我把她叫做民间的情感。民间的文化充沛的生活的元气,充满了原始的人文精神,而且她是那样饱满雄厚、博大单纯,是那样的美,使得在你眼里,好莱坞之类都是俗的,你能说这不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吗?
高晓春:不是都这样说吗,有钱容易有文化难,那么,要使一个人有文化情感就更难了。
冯骥才: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正处于这么一个历史时期,如果我们不站起来捍卫自己祖国的文化的话,她就会丢失。这些年来,国外五彩缤纷的东西涌入国门,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中国文化太陈腐了。于是开始了对自己文化的反思,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文化变得越来越粗糙了。回过头来看看最近的几百年吧,世界列强打入中国,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我认为受冲击最厉害的就是文化了。然而,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却很少有人对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比较精致的梳理。尤其是“文革”后期,历史文化几乎成了一个空架子。不巧的是,西方的彩电、冰箱、麦当劳进来了,他们是那么新鲜。之后是西方的哲学、美学、电影……我们的文化几乎被拆散了。更不巧的是,我们的文化市场确要由卖方来挑选卖点,什么好卖就卖什么,关于古代妓女或太监的书好卖,好吧,都拿来卖吧,而是谁有能来整理一下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
高晓春:我们坐飞机,开“奔驰”,进入WTO,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快速融入世界,就像是汽车突然加速……
冯骥才:车子开得太快了,什么东西能让他平稳呢?那只能是一个由文化凝成的民族的凝聚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如果这个文化还处于松散的状态,那么,就很容易在国际化背景下失去自己,就很难形成真正的凝聚力。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呼吁重视文化应该有当年鲁迅呼吁中国教育的那种精神。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的那一年,我写了一本书叫《敦煌痛史》,敦煌莫高窟的门户被盗走了,是那样令人痛心。当时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罗振玉、陈寅恪、刘半农等,他们到法国国立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把那些被盗走了的藏书用毛笔抄下来,他们吃便宜的面包,住便宜的小旅馆,为的是省下一些钱抄录更多的文字运回国内去。而在大漠深处的敦煌,张大千去了,常书鸿去了,去拯救中国的古文化。中国文化保护的历史便是从那儿开始的。如果说境界,这才是最高尚的文化人的境界,因为这不是追求现实功利的人能做到的。我们民族的文化太深了,太博大了,走进她,就像走进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一样,我愿穷尽一生沿着一条线路走,我渴望走到她的腹地,走入她的中心。
(《有理想就有疼痛: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访谈录》,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骥才(1942—),浙江宁波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1985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被译成英、法、德等十余种文字,其中《俗世奇人》《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他还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在中国当代花坛独树一帜。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少数民族不再说民族语言,不唱民族长诗或大歌,甚至平时很少穿民族服装首饰,是因为少数民族对外来文化的渴望,这也是冯骥才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动机之一。
B.在冯骥才看来,少数民族的流失与汉民族文化的流失相比,不同的是,许多少数民族只有语言甚至没有文字,流传文化大多依靠口口相传,难以形成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C.小说《感谢生活》叙述了以作者为原型的一位艺术家落难时深入民间,学习民间文化艺术的故事,融入了冯骥才对充沛的生活元气、充满原始人文精神的民间文化的深沉热爱。
D.冯骥才所说的一个有文化情感的人与一个具有最高境界的文化人有着本质区别,冯骥才更为推崇后者,因为他们对待中国文化保护没有功利心,拥有像鲁迅呼吁中国教育的精神。
E. 冯骥才记载罗振玉、陈寅恪等知识分子在国外抄录被盗的经书,张大千、常书鸿前往敦煌这些拯救中国古文化的事迹,表达了他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对当今文化现状的忧虑。
【小题2】促成冯骥才呼吁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访谈录是常见的文体,请结合本文,简要谈谈访谈录的特征。
【小题4】冯骥才认为应当如何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景在哪里

方方

华林一直在寻找他的风景。有如四月影会那样,他想拍出让别的人怦然心动的照片。但华林一直没有找到。每次去看别人的摄影作品,他都有窒息感。他无法加入同行们的交谈,只能自己踱到一边,甚至是在一个角落里,他才能够呼吸。他不知道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再怎么做,他只觉得自己已经尽了心力,心里却没有满足。

有一天华林去美术学院看一个法国人的摄影展览。那个法国人选择的主题是三峡,这是摄影家们拍烂了的选题。华林先以为这样的摄影展览只是一个法国人讨好中国当局而已。可是当华林站在那些作品面前时,他有点傻了。惊讶得嘴巴都拢不上去。照片是黑白的,那的确是三峡,但那却不是中国人常态眼光中的三峡。建筑工地的材料和现场,从质地到图形,经过了这个法国人的眼睛和心灵,全都变成了艺术。它们从他的镜头里走出来,走到了墙面上,那么淡定,却又那么富于激情。华林从上面看到了一个灵魂,一个无拘无束的灵魂。面对这些作品,华林知道,在他的家里,他已经是人才了,可是在摄影界,他却还只是一个小虫子。

华林有些沮丧,甚至很烦。回家时,他便去了嘉诺撒小教堂。

小教堂依然华丽地颓废着。阳光落在墙面浮雕的人字花案上。那地方已经被太阳照过一百年。4把墙上的“人”字照得沧桑满是,却没有挥发掉它的美丽。一百年的光照和一天的一模一样。孤单的时候,华林常会坐在那里呆看着阳光一寸寸寂静地移动,自己的心便在这寂静的移动中安宁。

现在,华林像以往一样小坐着,像以往一样看着阳光的移动,但他的心却无法沉静。他想:自己怎么会那样缺乏灵感缺乏创造缺乏才华呢?为什么别人的心都像明镜一样,只要有一线阳光就会光芒四射?而他的心怎么就只像是锈在胸里的一个零件,任凭阳光如何照耀,非但没有光泽,甚至连一点活力也没有?

嘉诺撒小教堂旁芳草萋萋,风吹时发出轻微的簌簌声。这声音让苦闷的华林更加地沉醉在自己的苦闷中。

晚上,华林去找吴老师。他向吴老师倾诉他的苦闷。吴老师正隔三岔五地下乡拍摄有关楚文化的民间器物,心思不在华林身上。华林看出吴老师的心不在焉,心里掠过几丝失望。吴老师读出了华林的情绪,忙又带着歉意地说,像你这样,应当属于瓶颈时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华林说,可是我应该怎样走出这个瓶颈,到达属于我的开阔地呢?吴老师没有回答。

华林只好告辞。吴老师送华林出家门时,见华林满脸忧伤,心有不忍。知道华林是真爱摄影,真想出好作品,而不只是玩玩。吴老师便给华林提了个建议。吴老师说,华林你不妨到清江边走走,拍拍土家人的跳丧,去感受一下人类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所迸发出的激情。

华林的心里就像黑房间被人拨了下开关,突然明亮了起来。

第二天,华林带着他的数码相机,来到了清江边。

一大清早,晨雾下的清江朦胧不清得很。但彼岸的山影,此岸的石壁,江上的水汽,草上的露珠,很是让华林陶醉。更兼四周空无一人,鸟飞过去翅膀扇动的声音都有呼啦啦的意味,天地间恍若只有华林一个。华林一下子就找到了盘古的感觉。

头天刚下过大雨,对岸的山梁便绿得出水,披在山上的天空也跟洗过一样了。华林有些兴奋。

他在石上跳上跳下,寻找各种角度。一直拍到雾散云开,整个清江都袒露在他的面前。

清江敞开的样子,比它朦胧着更加漂亮。华林在这份敞开中看到了清江的细节。石头是静的,但流水让它有了动感。水是透明的,但山色将它染出颜色。华林读的是中文系。华林想,清江不是诗,诗朦胧着更有味道;清江是小说,小说靠清晰生动的细节才好看。若沿着清江由头走到尾,一部曲折有致血肉鲜明的长篇小说就出来了。

华林拍着想着,就有些累。他看到江边有块平整的石头,于是坐过去休息。石头比床更大,华林索性躺了下来。清澈的清江水便喧闹着从他头顶流过去,声音在空旷的山间,有如絮语有如低吟。这时候华林觉得像是他在家的时候,清早躺在床上,听早起买菜的婆婆嫂子们相互搭腔问候一样,很亲切,很温和。

阳光就落在了他的肚子上,胃也暖和着。

(节选自《春天来到昙华林》)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的最后写道,“阳光就落在了他的肚子上,胃也暖和着”,表明华林已经从阴影当中走出来了,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艺术的启示,变得自信起来。
B.华林每次去看别人的摄影作品,都感到窒息。这是因为别人的作品比他的好。他找到了艺术上的差距之后,就到小教堂去寻找灵感。
C.吴老师建议华林去拍土家人的跳丧,感受人类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所迸发的激情。但第二天华林在清江边享受了一番美景,这比看到土家人的跳丧更有吸引力。
D.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主人公华林正处于事业的瓶颈时期的苦闷和彷徨,表明艺术工作者在增强自己艺术修养的同时,更要贴近生活,感悟生活。
【小题2】文章划线部分是有关嘉诺撒小教堂和清江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小题3】小说题为“风景在哪里”,华林找到了他的风景吗?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