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痴李老三

韦名

城不大,如一大铁锅平放地上,锅沿四周是高高的山,锅底略略平缓的地方便是城。城里人戏称为锅城。

锅城人好戏,由来已久。城志载曰:“梨园婆娑,无日无之……举国喧阗,昼夜无间。”

早年,大凡城里庙会、祭祀或富人家红白喜事,无不搭台唱戏,热热闹闹。当年的锅城,戏是无日不演,看戏呢,则是通宵达旦。

可自锅城人热衷于办企业挣大钱,过上快节奏的生活,锅城演戏几近销声匿迹。慢节奏的戏也几乎无人问津。

城南李老三却是热衷依旧,不仅爱听,更爱唱。

李老三,原名李阿山,独喜潮剧《柴房会》,因钦敬戏里正直、善良、诙谐、幽默的李老三而改名。《柴房会》是一出经典潮剧,讲的是小商人李老三夜宿客栈柴房,半夜遇鬼魂莫二娘,正直善良的李老三怜悯莫二娘的悲惨遭遇,毅然助其复仇的故事。

年轻时,李老三唱《柴房会》,身兼二角。一会是声音洪亮朴实、字正腔圆的男声念白,一会又是悲戚戚、哭啼啼的女声唱。爱戏的李老三早年听遍了四邻八乡演出的《柴房会》,每每听完看完,回家又学又评,十足一个戏痴。

戏痴李老三足足等了30年,找了一个同样是戏痴的女人。女人喜听喜看却不会唱。闲暇时,李老三一字一句教女人学念学唱。低矮的泥砖房里,常常传出《柴房会》精彩片段。清汤寡水的日子里,女人和李老三夫唱妇随,常引来邻居伫足听戏。夫妻俩纵然艰辛,生活却因戏而精彩。日子就在这一唱一和中悄悄流逝。

一日,农闲在家的李老三夫妇又在家拉开架势。

女声:不怕,奴自藏于大哥伞下,便能去得。

男声:天地不公,世道崎岖,恶人自在,屈死无事,我老三越思越想,就是身无盘缠,一路上我求爹爹拜奶奶,忍饥受饿当花子,哪怕是剥破脸皮风霜苦,定教冤魂吐气把贼诛。

女声:大哥仗义恩德难忘,等候来生做马报还。

……

夫妻二人边走边唱。走着,唱着,女人忽然软绵绵地靠在了李老三的肩臂上。女人走了。

李老三右手持着一把红伞,一直为女人撑着。送走了女人,李老三收藏了红伞和黑戏包。伞是女人先前买的道具,戏包是李老三和女人手牵手逛街时一起看中买的。李老三相信,女人自藏于伞下。李老三自此只听戏不唱戏。

在锅城,李老三靠着录音机,一个人孤零零地听了几年戏后,经不住儿子劝说,进城了。那是一个锅城根本无法比拟的真正的城。在城里,李老三先是靠录音机听《柴房会》。录音带换成了光盘,李老三不仅有声听,还有得看。

莫二娘:(入室,见室中有异,又闻蚊帐内鼻鼾之声,揭帐探视。)啊!是何方狂汉,酣睡在帐中?(莫二娘用手一拂,老三翻身下床。)

李老三:哎呀!怎么静静跌落眠床下?(老三坐地搔首狐疑。)

……

看着电视里李老三初遇鬼魂莫二娘,戏中的李老三在二丈高的竹梯上蹿下跳,欲逃无路,惊恐万状……李老三目不斜视,看完,想唱又不张口,一动不动,呆呆坐上半天,恍若隔世。

一日,李老三在报上看到城里大戏院请了一著名潮剧团,连演三天,戏目有《柴房会》。看到《柴房会》三个字时,李老三的眼直了。《柴房会》开演那晚,李老三收拾齐整,带着收藏多年的红伞和黑戏包,一人持两票早早到大戏院。“还有一位呢?”李老三进场时,服务员问。李老三看了看年轻的服务员,笑笑没吭声,径直入场往戏院中间走。偌大的戏院,李老三第一个进场。走到8排正中1、2号位置——那是看戏的最佳位置。李老三在1号位坐下,把红伞和黑戏包小心翼翼地放在2号位置。红伞和黑包在空无一人的大戏院里格外显眼。

戏开演了。“为生计,走四方……”,戏里,李老三朗朗上口的开场白震慑了满满一戏院的“潮粉”。李老三在座位上身体微微前倾,聚精会神,竖耳聆听,右手却不忘抚着2号座位的红伞黑包。

莫二娘:尊一声,我的我的……大恩人!

李老三:叫一句,我的我的……冤鬼魂。

……

台上,李老三和莫二娘边走边唱。台下,李老三听着看着身子忽然一软,斜靠在了2号位上。

戏痴李老三走了。李老三是伴着他带来的红伞和黑包里自己画的一张工笔老妇人像安详走的。

戏还在唱。 

(节选自2017年2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戏痴李老三”,有揭示主人公形象特点的作用,同时“戏痴”二字又暗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开头描写锅城的地理形势,介绍锅城人喜爱演戏、看戏的民间风俗,这些环境描写有力地增强了这个李老三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C.李老三在妻子去世时一直为她撑着红伞,他相信妻子就藏在红伞下,戏院看戏时仍带着红伞,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他思想很迷信。
D.李老三夫妇热爱潮剧《柴房会》,妻子是演此戏时离开了人间,李老三是看此戏时离开了人间,可见小说歌颂的是重情重义的爱情。
【小题2】小说中三处戏文的呈现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把戏里角色李老三与戏外戏痴李老三对照着写?请结合作品内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8 01:4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机张飞

张飞会开车,是在部队里学的,张飞的驾驶技术很好,车开得又快又稳,技能比赛还多次获奖。凭着这些证书,刚转业,张飞就当上了桃花镇党委书记刘东海的驾驶员。
刘书记的前任驾驶员自己买了辆车跑客运,据说,是刘书记帮他搞的营运路线牌,但他自己否定,说自己跟随刘书记这两年,认识的熟人朋友多了,哪需要刘书记亲自出面。工作交接完了,他拍拍张飞的肩:小子,给领导开车要精灵点,领导不会亏待你的!
第一天给刘书记开车,是去崖角村调研“三农”问题,路上,刘书记问张飞,部队的驾驶员要遵守《保密守则》吗?张飞说,当然要遵守。刘书记饶有兴趣地说,你背几条我听听?张飞一边开车,一边念道:一、不该说的国家秘密,绝对不说;二、不该问的国家秘密,绝对不问;三、不该看的国家秘密……张飞一口气背完了十条,刘书记赞道:不愧是部队培养的,非常好!我说,张飞,我们这是小地方,涉及的国家秘密几乎没有,我想,你以后,就把这十条守则中的“国家”二字去掉,可以吗?张飞未置可否。
崖角村的路况很差,坑坑洼洼,张飞紧握方向盘,一句话都不敢说,开得很吃力。刘书记坐在车里,颠上颠下,颠得腰酸背痛,屁股都颠疼了。
崖角村的村委一班人早就站在村头迎接刘书记,看到刘书记下车,一起涌过来问好,一叠声地说:我们村好久都没来过车了,货车都进不来,更别说小轿车。又望着张飞说:你这师傅好大胆,好技术啊!张飞揩着额头的汗水,露出一口白牙笑了笑。
刘书记在村里走了一圈,对制约村里经济因素得出了结论:路不好!答应拨资三十万元将公路改造成水泥路。村委一班人一下子两眼放光,激动地抓住刘书记的手说,领导英明,领导英明!回去时,崖角村村委书记装了两篮土鸡蛋、3只土公鸡找到张飞:今天,你把刘书记送来了,真是帮了我们天大的忙啊!这们这里穷,没什么好东西感谢领导。我给你的是一篮鸡蛋、一只公鸡,其余的全部给刘书记。麻烦你送到他家里。张飞连连说不行,他说领导也不会要的,你们还是留着自己吃吧。俩人争执起来,刘书记过来问是怎么回事。张飞说他们执意要送,我就想把它们买下来。说着便掏钱,刘书记一愣,便说好了好了,我也买了。掏出两百元钱。回去路上,刘书记有些不高兴,快到家时,终究还是开口了:张飞,你怕公鸡咬你呀!张飞说,我是不怕,我怕它们冷不丁啄你一下!刘书记嘿嘿地笑。
刘书记渐渐对张飞有些头疼起来,张飞在部队呆久了,在地方上有些不合潮流,给土特产不要,要就拿钱买,给点“心意”装在信封,还认真地问把信封带给谁,别人请刘书记吃饭,刘书记要坐车去,张飞送到了,他却不去一起吃,宁愿自己去吃碗面条。刘书记曾经想过要换掉张飞,但是,一是没选到如张飞那么技术好的,二是张飞憨厚诚实,挑不出毛病。而且,这么快就换人,别人会认为他刘东海肚量小,容不得人!
刘书记得知张飞媳妇下岗了,说他可以帮忙找个工作,张飞慌忙说不用麻烦领导,后来问他媳妇去哪儿上班了,他说在商场当营业员。书记说那不是很累吗?张飞说不累,正好减减肥。
崖角村的公路终于修好了,说终于,是因为资金问题,刘书记向县里跑了好些趟,才到了位,途中,修修停停,两年才正式通车了。

通车仪式请了县里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当崖角村村委书记接受采访时,老书记老泪纵横,说这条路全靠刘书记下村来调研,现在村里什么都能运出去卖了。说到这里,老书记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说,你们一定要好好报道刘书记,他是个好领导啊,我们要送他几只土鸡蛋都不要,还拿钱买啊!记者当下抓住线索深入采访,第二天,头版头条:送去一条致富路,买下一篮土鸡蛋。副标题:平溪镇刘东海书记为崖角村办实事纪实。

没过多久,县组织部到平溪镇考察,郑重地告诉刘东海,他们考察他两年了,决定将他调某局当局长。见他疑惑不解的样子,来人说,以前有人反映你作风不踏实,但后来看你换掉了贪利的司机,又多次拒吃拒请,还为群众办了些实事……
刘书记高兴极了,这是他以前从没想过的好事啊!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张飞。他说,张飞,我要是真调走,你也跟我走,我还要请你当司机!

张飞说:谢谢您如此看重我,我也有好消息告诉您:我考上公务员了,马上要去报到了!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飞是一个退伍军人,技术好,有追求,并且有责任感、正义感,不谋私利,反对腐败。
B.刘书记是一个以权谋私的腐败官员,通过他前任司机的经历暗示了他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C.刘书记让司机张飞背诵部队的《保密守则》,是为了变相警告张飞,做领导司机,凡事要注意保密。
D.小说结尾写刘书记和张飞纷纷有升迁的喜讯传来,目的是暗示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刻画刘书记时时,既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又借助周围人的表现来进行衬托。
B.张飞背诵《保密守则》这个细节,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突出了张飞的责任感和刘书记的心机。
C.详写了崖角村村委老书记接受记者的采访,表现了农民的淳朴,赞扬了刘书记为百姓谋福利的优秀品质。
D.作者对刘书记的前任司机虽着墨不多,但寥寥几笔,却使得一个善于钻营、贪利奸猾的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3】这篇小小说中作者详细写了“崖角村”的两件事,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4】刘书记被调到某局当局长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你认为这个刘书记当上局长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午镇往事

耿春元

那年合作化,子午镇的农民都入社,只有白胜不入社。村里的领导去动员,他不入;镇上的领导去动员,他也不入。因为白胜一个人不入社,子午镇就没有完成合作化任务,就不好向县上交待,就必须想办法让他入社。

白胜三代贫农,出身不错,战争年代还救过一个“八路”的命!这个“八路”叫刘大勇,现今在本地区任专员!你看看,这事软的不行,硬的又不敢,领导们犯了难。

说来也巧,领导们正在为难的时候,专员刘大勇视察工作来到了子午镇。趁这空,子午镇领导硬着头皮壮着胆子说了白胜不入社的事。刘大勇笑了笑说,我正想去看看他呢,顺便嘱咐一声就是了。

提起刘专员刘大勇,子午镇的人们没有不知道的;提起白胜救过刘大勇刘专员的命,子午镇的人们更是没有不知道的。刘大勇当年在子午镇一带打鬼子时不叫刘专员,叫刘司令。刘大勇的队伍其实是八路军的一支地方游击队!刘大勇应该称队长的,叫司令是乡亲们尊称他。“管他队长还是司令,能打鬼子叫啥都行;不能打鬼子,狗屁不是!”刘大勇给战士讲话经常这么说。刘大勇的队伍打起仗来确实不含糊——炸碉堡、端炮楼、打伏击、杀汉奸……个顶个往死里拼。刘大勇的队伍在这一带打出了威风,成了鬼子的肉中刺眼中钉。

在一个月黑风高夜,阵阵枪声响过后,负了伤的刘大勇再也跑不动了,倒在了白胜的家门口。也该刘大勇命大,白胜出来解手,听到门前有呻吟声,也幸亏白胜认识刘大勇。刘大勇来子午镇宣传抗日、组织队伍时,白胜见过他。白胜认出倒在门前的军人是刘大勇的时候,鬼子和汉奸已经追到了子午镇的大街上。

大半个时辰的工夫,鬼子和汉奸们先后冲进了白胜家里。当时白胜家只有三间草屋和一间厨房,搜查一个人并不困难。一只盛粮食的大瓮一枪托子捣碎了,一个盛衣物的破柜子,一刺刀穿透了……旮旮旯旯里里外外砸了个遍搜了个遍,就剩下那三间草房的最后一间的时候,白胜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条破门帘挡不住什么,端着上了刺刀的枪猛地一挑,那门帘就落在了地上。见到的是一盘土炕,土炕上一床露着烂棉絮的破被子,破被子底下盖着一个人!一个鬼子端着刺刀“嗨”一声,刺刀一闪,那床破被子呼地就挑开了。被子底下蜷缩着白胜的老父亲!白胜的老父亲卧床已经三年了。老父亲气喘吁吁,奄奄一息,命悬一线的形骸令人异常惊惧。鬼子很失望,一瞬间,一股恶臭扑鼻而来。这股恶臭立时弥漫了整个房间。鬼子们不知道老人生的什么病,非常惶恐地掩起鼻子退出房间,然后返身蜂拥而去……其实,刘大勇就藏在老父亲身子底下的炕洞里!

又一天,刘大勇来到白胜家。白胜的父亲早已亡故,刘大勇先到老父亲坟上烧了纸钱磕了头,然后告诉白胜说,解放了,我刘大勇不当司令了,当县长了。后来刘大勇刘县长到地区当专员了,这回因为入社的事,刘大勇刘专员来到了白胜家里。

刘专员说:“镇上那些农户都入了呢,光剩下你了,入吧!”白胜说:“别的事你说啥俺听啥;这件事,俺是谁的话都不听。”刘专员说:“说这么坚决干啥?原来俺还寻思你一定起带头作用着呢,想不到……还是入了吧,我不误你。”白胜光抽烟,不吱声。刘专员又说:“合作化是奔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呢,早晚的事,为啥不早入?再说,你不入,我脸上也无光呢。”白胜依然闷头抽烟,就是不吱声。

刘大勇刘专员见白胜不说一句话,有些沉不住气了,就板起面孔站起来,没好气地大声说:“你说话呀,入还是不入!不入,讲出个道理来,咱也长长见识!”白胜抬眼看了看他,没好气地说:“大道理俺不懂,俺这人认死理——一些人好吃懒做,自己的地都种不好,还能为大伙出力?不都成了懒汉才怪呢!我怕把地种瞎了……”

为入社的事,两人竟然不欢而散。这次不欢而散,成就了白胜在子午镇独一无二的单干户。单干户白胜勤勤恳恳种自己那地,得空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很滋润。

滋润的日子过了四五年,不幸发生了饥荒,子午镇的人们都挨饿,只有单干户白胜不挨饿。白胜不但不挨饿,还把囤积的余粮救济了挨饿的乡亲们……又过了四五年,“文革”开始,白胜灾难临头了。地被没收了,还游街批斗吊打……白胜再也忍受不了,在一个月黑风高夜携家眷逃跑了。白胜这一逃,竟是十多年。

十多年后的某一天,子午镇的村民们家家户户在分地!名头叫包产到户或叫责任承包。这个时候白胜回来了。回来听说刘大勇离休后在子午镇安了家,便来到了刘大勇家里。生死之交呀,两个人有说不够的话。那个亲呀,一日三餐,吃大肉喝茅台,一住就是半个月。说了半个月的话,谁也没有触及那个敏感的话题。

白胜要走了,刘大勇才说:“怎么被你言中了呢!”白胜说:“我只觉得那地成了集体的,就谁也不上急不出力了,我才觉着长不了……”刘大勇再无语,只是用食指沾着茶水在桌面上画了个圆圈。

一个哑语。白胜一直没有想明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详细描写鬼子搜查白胜家的情况,反映当时情况危急,体现白胜过人的机智。
B.文章将不同时代背景下子午镇的几件往事串联在一起,角度选取巧妙,耐人寻味。
C.文中插叙了刘大勇打鬼子和白胜智救刘大勇的故事,使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
D.结尾处刘大勇“画了个圆圈”含有讽刺意味,意为历史回归原点,反映人生的无奈。
【小题2】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白胜”这一形象的。
【小题3】本文题为“子午镇往事”,写了哪些往事?有何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 它 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D.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内心的孤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一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隔,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刪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小说中“接打电话”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有人说,小说的标题“谁的电话”应该改成“寄月饼”,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标题:

①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或者是一张叫榻的大床上,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这叫跽坐。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下,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②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类似于现在的马扎,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开始逐渐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下垂的椅子,并且在宋朝广泛地流行起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

③椅子的流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冲击。

④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坐礼,而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接着椅子还影响到了房屋内部风格,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窗户的升高。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以使坐着的人能看到窗外的风景;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椅子的出现还对房屋内部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礼要求房间的中间尽量要空阔,作为人们席地而坐之用。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⑤在椅子出现之前,人们的坐姿很低,以至我国的家具普遍矮小,常见的案几与现在农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椅子出现后,人们的坐姿明显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而高足家具的出现,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生活用品的一连串改变。唐人席地而坐,坐姿低,为了方便饮食,都使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到了宋代,餐具置于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很难再看到安装高足的餐具了,碗、盘、杯等食器都变得玲珑精巧。

⑥椅子出现前,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五个人一人一案,是典型的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到八仙桌出现时,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分餐制也顺应地变成了合餐制。

⑦受椅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国人的心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这种坐姿现在看来是很难受的,现代人恐怕少有能坚持这种坐姿半小时以上的。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必须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坐姿。孩子们学的第一堂礼仪课就是跽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时训练军姿很相似。跽坐训练,除了能磨练孩子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修身养性。( )再怎么训练,跽坐久了都不会舒服,内心就会焦躁不安,( )跽坐训练更是对自身心性内涵的修炼。这种修炼能让人的内心与坐姿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跽坐。因此,经过跽坐训练的人都有挺拔干练的气质,都有严谨坚忍的性格。

⑧在椅子出现之前,跽坐是社交场合的正坐。不论你是天子还是草民,社交场合都必须跽坐。现代人恐怕难以想象:那时候,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们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跪着。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合作的伙伴。跪着没有现在这种低下的特殊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这在心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奴化了国人的心理。

⑨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坐椅子,没有跽坐,为什么没有出现那种奴化的现象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跪;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是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草民与官员之间。椅子出现后,跪的不平等性显现出来,从而逐渐起了奴化国民的作用。

⑩我国自北宋之后逐渐走下坡路,这恰恰和椅子的普及时间差不多,难道是巧合吗?就像互联网和手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样,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小题1】根据第①段中的信息,给“跽坐”一词下定义。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⑦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是 因此B.因为    所以
C.不管 然而D.无论    所以
【小题4】综观全文,椅子的出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
【小题5】给这篇文章拟写一个标题。
【小题6】本文结尾处说:“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请另举一例对此说法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