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认知世界尽管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先贤居一国之内而能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这种“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卓越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

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礼记·礼运》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绘了人类理想的生活与秩序图景。

如何与天下共处?古人观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全人类看成一个大家庭。如梁漱溟所言:“中国人是富于世界观念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没有,中国人对于世界向来是一视同仁。”当代学者赵汀阳认为,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从逻辑上“排除了不可化解的死敌、绝对异己或者精神敌人的概念”“任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问题而不是征服的对象”。这样的天下观,显然超越国家观,其视野、境界与气象自非寻常可比,决定我们解决国际问题的思维与方法,着眼的都不是战胜征服,而是合作共赢。

如何建构这样的理想世界?古人的理念是“行大道”。如儒家“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了提供文化理论支持。

发掘分析中华文化天下观,目的是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有人借此以为中国要领导世界,便渲染“中国威胁论”,恰恰是没有读懂中华文化天下观的意涵,没有把握中华文化的内质。

(节选自陈家兴《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天下观”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天下观是指立足一国有限的范围内,而能思考天下并淬炼关于天下治理的文化体系。
B.天下观“卓越”之处就在于它是中国古人的文化创造,是关于中华文化的文化建构。
C.天下观的现实意义是它能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提供文化支撑。
D.天下观中的“天下”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的“天下观”就是在《吕氏春秋》“天下为公”理念上形成的。
B.引用《礼记》里的话,意欲说明以“天下为公”构建的“大同”世界很美。
C.如果没有“天下为公”认知,就难以出现“大同”世界的理想的生活图景。
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念,着眼的是合作共赢,显然超越了国家观。
【小题3】下面所列当今的一些看法,不符合文中“中华文化天下观”意涵的一项是
A.几千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B.负责任的国家要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
C.如果邻居家里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的篱笆,而应该去帮邻居一把。
D.凡是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害天下自利的不义则危害天下的太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3 11:4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既表现了“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又凸显了“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小题2】作者在陈述中,屡次强调“震柳”身后的时间上的跨度,例如第③段中的“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第④段中“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第⑦段中“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请问,如此屡次强调时间的跨度之大,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同类题2

阅读《百合花》一文的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小题1】《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哪里?当时新媳妇的态度怎样?
【小题2】作者以“百合花”为标题的用意何在?
【小题3】文本体现了新媳妇心理情感的什么转变?
【小题4】试分析下列句子中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小题5】课文中多次写到“小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这口子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了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颁发基础电信业经营许可证,批准这四家企业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这意味着,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正式获批5G商用牌照,中国由此进入5G商用元年。

从1G的空白、2G的跟随,到3C的追赶、4G的同步,再到如今5G的领先,中国用40年时间实了通信技术的崛起。如今5G商用牌照的颁发,成为了又一个里程碑,中国和美、日、韩等强手在球竞赛的擂台上正上演一场速度与激情的碰撞。

4月初,美国国防部发布了一份名为《5G生态:国防部的风险和机遇》的报告,其中将全球5G实力领先的国家分为了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包括中国、韩国、美国和日本,第二梯队包括英国、德国和法国,第三梯队则是新加坡、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家。

在复杂的竞争格局中,处于第一梯队的国家都在争取抢发5G的先手优势。

2018年12月1日,韩国就宣布开始部署5G网络服务,率先打响5G争夺战。按照韩国信息通信技术部长的说法,“韩国政府的所有努力都集中在这项服务上,这将使韩国成为一个5G强国。”

中国的5G布局更是消息不断,数十个城市接连打通5G电话,医疗、高铁等公共设施的5G试点也在同步进行,华为、中兴、OPPO、vivo、小米的5G终端也已被运营商采集,5G商用已经箭在弦上。

而在“美国只能赢不能输”的口号声中,特朗普更是亲自上场,宣布投入2750亿美元建设5G网络,并对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施压,要求其放开频谱资源,提升批准效率。

日本的四大运营商也已经获得5G频谱,四家还表示将在五年内投入约1.7万亿日元来建设5G网络。

选自(《中国5G速度与激情》)

材料二:

Gbps也称交换宽带,是衡量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的单位,传输速度为每秒1000兆位(即1Gbps).

材料三:

5G是一种通用技术,就像电力一样。某种意义上,5G商用可以分为大商用和小商用,小商用即传统意义上电信运营商被许可正式开始网络建设和运营;大商用是各个行业与5G的深度融合。

从这个角度,5G的成败就不再是电信运营商一家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对于各个行业而言,或许也应该有一个5G商用的路线图。以目前的阶段看,已经充分意识到5G+的未来前景的行业包括自动驾驶、视频、工业制造、互联网。相关国际和国内的技术组织、产业联盟、国家行业发展指导意见都已经把5G作为最重要的技术要素纳入技术演进规划,并已经开始积极推动产业试点。

在5G商用之后,电信运营商、5G设备制造商、行业组织、国家标准化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应该协同起来,从技术和标准层面解决5G与行业融合的问题,各方应该审视和检查现有的行业技术标准,并展开讨论,或许成立某种新的组织是必要的。比如建筑行业、智慧城市、电力行业、交通行业、制造行业。整个社会需要意识到,如果不首先从技术规范和标准层面展开严谨、认真、系统的讨论和研究,并更新本行业的规范体系,5G与行业的融合将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每个行业的领导厂商的CEO,需要考虑5G到来之后对自己的市场地位和业务的挑战,如果观察每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我们会发现影响社会的关键技术的周期更替,对行业巨头的影响是最大的。以通信行业自身为例,已经消失的巨头就包括北电网络、摩托罗拉。传统行业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巨头被淘汰的更是比比皆是。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是需要为5G准备人才和预算,无论是作为CIO还是CEO,都需要马上为5G准备相应的人才,把5G人才的招募和培训提上议事日程,并为每个业务部门准备好相应的预算。

显然,政府部门是推动5G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如果我们同意5G是像电力一样的通用技术,我们可以回忆起今年大力推动的煤改电,政府部门提供了政策指引和财税补贴以加快煤改电的进程,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呼吁采纳5G,出台相关的财税扶持政策是必要的,这是一种技术指引,你可以把5G看作是一种技改,提供资金补贴将是合适的,也是必要的。其目标是政府通过财税政策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倾向指引。

(选自《八大维度深度解读中国5G商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在5G争夺战中处于领先,公共设施5G试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部分手机5G终端已被运营商采集,即将投入商用。
B.全球5G实力领先的国家分为三大梯队,竞争激烈,格局复杂,每个国家都投入巨资建设5G网络,努力打造5G强国。
C.5G是一种社会通用技术,用于商用不仅可以开始网络建设和运营,还可以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
D.中国通信技术从过去的一片空白到如今领先,经历了40年坚持不懈地奋斗,5G商用牌照的颁发是里程碑式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从通话、短信的单一通讯方式转变到通讯与互联网的应用,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如果说2G时代是“绿皮车”速度,那么3G时代则是“动车”网速,4G应是“高铁”飞速如今5G则进入“飞机”速度。
C.3G时代智能手机的使用在手机发展史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改变了传统手机模式这得益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D.5G时代人们的生活将更加智能化,开启了“智能家居”的新时代,智能家居产业如AI的发展也会得到极大助力。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在5G商用之后应当从哪几个方面推动它的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民国范儿遇上物理达人
明 心
80年前,一个有着浓郁民国范儿的23岁才女,踏进了美国伯克利大学的校门,从此开启了一段非凡的人生之旅。她就是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物理学家吴健雄。
吴健雄出身在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仲裔是位有远见卓识的开明士绅。吴健雄“健”字辈,排行第二,父亲以“英雄豪杰”依次命名,故得名健雄。虽为女儿身,父亲希望她不让须眉,胸怀男儿志,积健为雄。吴仲裔一向重视教育,自然不会错过孩子的启蒙教育。但在吴仲裔看来,中国之所以落后,受洋人欺侮,主要原因是科学不发达,因此他时常跑到上海的书店,为孩子们购买一些有关科学知识的图书及报纸杂志。当别的女孩还在为不用裹小脚而庆幸的时候,小健雄已经知道了大气的压力、水的浮力,以及打雷和闪电是怎么回事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按照书里看到的、收音机里听到的,开始跟哥哥一起做一些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了。
等到了上学年纪,在父亲创办的明德女子学校里,十来岁的吴健雄知道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大胸怀,明白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才是最好的学习态度。
受父亲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吴健雄后来考上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其间,她多次到东吴大学听胡适演讲,常使少年吴健雄“思绪潮湃,激动不已”。吴健雄曾说,在一生中影响她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她父亲,另一个则是胡适先生。她的研究“不过是根据胡先生平日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科学方法”。
后来,吴健雄从中央大学数学系转到物理系。老师同学大为不解,都认为她在数学领域肯定能有所建树,却不知她对物理学早已“情有独钟”。
吴健雄知道,全球物理研究的顶尖机构在美国,她决定赴美深造。1936年,吴健雄来到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求学。然而想进伯克利物理系并不容易,吴健雄需要接受物理系主任柏基的测试。柏基的能力与贡献虽被人称道,但他对外域人和女性存有偏见,吴健雄两者均占。面试时吴健雄一脸的坦然,身着旗袍,举止端庄,有条不紊地介绍了自己在国内的学习和研究情况。柏基破例接受了吴健雄的入学申请。
虽然当时西方科学界始终充斥着“物理科学实验是男性领域”的性别偏见,但这种偏见在吴健雄严谨的实验精神和无差错的实验结果面前,一次次被打破。健雄的博士论文导师——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伦斯,得知吴健雄毕业后苦于美国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拒绝女性作物理教师之时,毫不犹豫地作了她的推荐人,普林斯顿大学破天荒地接纳了第一位物理女教师。
吴健雄的另一位导师——1959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塞格瑞对她更是关照有加。正是塞格瑞引导吴健雄发现了对铀原子核分裂连锁反应有关键影响的惰性气体“氙”,奠定了她在物理界的地位。他评论吴健雄:“她的意志力和对工作的投入,使人联想到居里夫人,但她更加入世、优雅和智慧。”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研究,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理论一提出,便在物理学界引起了很大震动,很多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不以为意,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花时间验证。而吴健雄以其非凡的洞察力,认识到此项实验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同年,她便用无懈可击的实验证实了该理论的正确性。这一实验结果,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把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推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领奖台上唯独缺了这位女物理学家的身影。
由于性别偏见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吴健雄,并没有停下做研究的脚步,她依然穿着自己裁剪的旗袍,在实验室埋头做实验,在她眼里“名利可以无视,实验却不可以停止”。此后,吴健雄先后用实验证明了核β衰变在矢量流守恒定律,以及在β衰变研究的其他贡献,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方面的实验等重要成果。
对名利,吴健雄看得很淡,她总认为自己是个平凡的中国女性。她钟爱旗袍,每逢出席各种重要场合,她总是为自己准备得体的旗袍,表示对祖国的尊重;她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中国字画,书架上收藏着许多中国古书及一些瓷器;演讲中,她都会忍不住提到祖国……
离家37年后,吴健雄终于在1973年踏上了回国之路,彼时双亲都已不在。1984年,吴健雄参加母校明德楼落成典礼,独资捐建了明德学校紫薇楼。4年后,又捐出百万美元巨款设立“吴仲裔奖学金”表达自己的寸草之心。1992年,四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在台北发起成立“吴健雄学术基金会”,要给八十华诞的吴健雄一个惊喜。她一再婉拒,竟躲了起来。吴健雄说:“我不喜欢出风头,做研究是我的本分,我只是运气好,成果还不错而已,不要以我的名字成立基金会。”
1997年,吴健雄去世,享年85岁。除了魂归故里,她仅有的遗愿就是向母校捐款200多万元建一座科技大楼。
(选自《环球人物》2017年第四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健雄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氛围,父亲吴仲裔是知识分子,而且目光长远又思想开明,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
B.在父亲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吴健雄考上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这使少年吴健雄“思绪澎湃,激动不已”。
C.相对于很多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吴健雄更具洞察力。她以无懈可击的实验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正确性。
D.吴健雄心怀祖国,从她的穿着打扮、家居布置、公开发言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健雄的性格天生像个男孩子,对于许多女孩儿们喜欢的事情,她没有浓厚的兴趣,反而愿意和男孩子们在一起活动。
B.胡适被吴健雄称为一生中影响她最大的人物之一,她后来从中央大学数学系转到物理系和胡适有直接关系。
C.凭借优秀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吴健雄被伯克利物理系接受,赴美深造,此后,她发现全球物理研究的顶尖机构在这里。
D.吴健雄用严谨的实验精神和无差错的实验结果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并且得到了导师的极高赞誉和大力推荐。
E. 吴健雄落叶归根,依然不忘有所作为,先后捐献巨资支持家乡和祖国的教育事业,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寄予厚望。
【小题3】“虽为女儿身,父亲希望她不让须眉,胸怀男儿志,积健为雄。”请结合文本,谈谈吴健雄一生是如何践行父亲的期望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呀!”这些天,德旺公反剪着双手,踱着方步,来回走在黄村的石子街上,摇头晃脑地反复说着这句话。

德旺公的感慨,都是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引起的,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黄红卫、黄二楞和黄木根是德旺公看着他们穿开裆裤长大的。三人同一年出生,也同一年进的学堂。红卫心眼活,鬼点子多;二楞胆子大,敢闯敢干;只有木根忠厚老实,胆小怕事。那时,三人去偷德旺公(那时黄村人都喊德旺叔)家的桃子梨子。出主意的是红卫,上树摘桃子梨子的是二楞,在路口把风的则是木根。三人屡屡得手,以为配合得天衣无缝。小屁孩就是小屁孩,哪里会知道德旺叔早就知道呢。德旺叔读过几年私塾,又是黄村的大好人,在村里有点威望。有威望的德旺叔,当然不会因为几个桃子梨子被小孩摘了,就像别人一样去孩子爹娘面前告状,甚至骂孩子吓孩子。

德旺叔被黄村人喊成德旺伯时,红卫、二楞和木根长成小伙子了。红卫是村长的儿子,理所当然被推荐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理所当然地成了镇干部,前些年还当上镇长了。德旺伯常对人说:“世事难料呀,红卫镇长他爹也就是个村长,他却当上了镇长,如今是儿子管老子了。”德旺伯又说:“我是看着红卫镇长长大的,小时候就心眼活,做事机灵,就知道他长大一定会出息的。这不,果然就出息了。”

二楞也不赖,虽然不是官二代,但继承了造反派老爹敢冲敢杀的血统,挖空心思想着发财。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卷进黄村的第一年,二楞就单独一人走出了黄村。在外吃了不少苦,这几年总算时来运转,发大财了。德旺伯也常对人说:“世事难料呀,二楞这小子胆子大,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德旺伯又说:“我是看着二楞长大的,小时候没少上树摘我的桃子梨子,看上去就不是普通的人。这不,发财了不是。”

只有木根没变。小时候忠厚老实、胆小怕事,长大了还是忠厚老实、胆小怕事。白天死守着那一亩三分的责任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变化的,就是小时候那白白净净、细皮嫩肉的脸蛋,如今成了一块皱巴巴的“包公脸”。年年窝在黄村,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每天相见。德旺伯也常对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木根这一脉,祖上以来一直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德旺伯又说:“话又说回来,木根在家里也好。这些年来,村里的后生、闺女和媳妇,哪个不是奔外面的花花世界挣钱去了。倒难为了木根,村里哪家的老人小孩没有得过他的帮助!”

德旺伯被黄村人喊成德旺公时,红卫、二楞和木根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二楞发财后热衷于炒股票,后来越炒越大,越炒越亏,去年连县城居住的一幢房产也抵了债务。风韵犹存的老婆在县城的房产抵了债务的第二天忍无可忍,义无反顾地弃他而去。二楞只得独自一人回到黄村的那几间老屋。一双儿女也一个月难得回黄村乡下看他一次。德旺公叹息说:“行时都要运,二楞这辈子看来就这样了。唉,世事难料啊!”

红卫呢,官当得好好的,前段时间还传说要升副县长呢,想不到说双规就双规了。德旺公摇着头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放着官不好好当,要那么贪干啥!唉,世事难料啊!”

只有木根一如既往过着平常的日子。地里干活回家时,顺手从自己的果园里摘几个桃子梨子,回家哄着孙子和邻居的小孩。二楞回黄村后,木根有空就去他家坐坐,不时带些蔬菜什么的给他。前些天,田里收割完了,木根还想去看看红卫。村里人说,都关外地的号子去了呢,你老实兮兮的去哪里找?木根只得作罢。德旺公常说:“木根笨人有笨福啊。”

“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呀。”这些天,德旺公反剪着双手,踱着方步来回走在黄村的石子路上,摇头晃脑地反复说着这句话。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小说写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偷果子的故事,预示三人日后将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从德旺叔到德旺伯再到德旺公人物称呼的变化,德旺客观上成了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人生轨迹的见证人。
C.二楞发了财,德旺伯说“小时候没少上树摘我的桃子梨子,看上去就不是普通的人”,语带讽刺,暗示其结局。
D.小说通过德旺对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从小到大的不同人生的观察和评论,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小题2】小说把三个人、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种不同结局结合着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开头和结尾安排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