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文崇尚雅正,风格唯美,但在雅正唯美之境下,却涌现了以戏谑谐趣为表征的俳谐诗,于北宋时期绽放异彩,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映射出宋代文化新面貌、新格局。俳谐诗何以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应该与以下要素紧密关联。

俳谐诗之所以能在宋代大放异彩,诗词名家于其间引领风骚,当属关键性因素。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常有谐趣品类作品,对遣兴娱乐创作风尚颇为肯定,可谓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俳谐诗出自大家之手,于庄与谐、雅与俗之间拉伸出一种张力之美,自然会有一种常人作品中所罕见之气界、境界与格局,令俳谐诗更具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

同时,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人们对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宋代城市繁荣,宋熙宁之后,都城夜市不绝,一派繁华,杂剧、诸宫调、傀儡戏、杂耍等艺术众多而为市民乐见。众多戏剧因素如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如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上阕:“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文末一句“破帽多情却恋头”让人觉得调皮打俏,忍俊不禁。

另外,俳谐诗于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宋代俳谐诗文本以“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黄庭坚的《演雅》是一首动物讽喻诗:“桑蚕作茧自缠裹,蛛蝥结网工遮逻。燕无居舍经始忙,蝶为风光勾引破……伯劳饶舌世不问,鹦鹉才言便关鏁,春蛙夏蜩更嘈杂,土蚓壁蟫何碎琐。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闭似我。”该诗前面描写了几十种虫鸟,写得宏伟万象,如天马行空,最后两句“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闲似我”却峰回路转,让人恍然明白,确有醍醐灌顶之意,给人以跳跃感,颇具丰富深邃之审美趣味。可见,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而是有所归旨。

最后,俳谐诗符合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谐趣产生之第一要义为心理期待解构所致。俳谐让人发笑,开心愉悦。伊曼纽尔·康德认为,笑为紧张期待突然消失之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诗人善用各种言辞调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连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最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前三联多角度呈现水仙花,用语典雅,引用典故;末句却宕开一笔,抛开水仙,跃至“出门一笑大江横”,与前联意境转折,打断连贯逻辑,诗歌整体意境及语言风格构成错位与跳跃,使人感觉奇怪,令人发噱,谐趣横生。

俳谐诗兴盛于两宋,为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雅好谐谑的幽默性格,折射了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同乐于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

(摘自徐雅琴《俳谐诗在宋代的传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俳谐诗的创作领袖,苏轼、黄庭坚等具有引领作用,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
B.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大众文化发展,戏剧因素融入俳谐诗文的创作中,使其不受排斥。
C.俳谐诗并非纯粹追求语言风趣,其中不乏对民众心理需求的考虑,民众乐于接受。
D.受民间文化影响的俳谐诗能体现对生活及其谐趣所追求的宋代士大夫的幽默性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家、民众、俳谐诗中的哲理和符合民众心理需求等方面阐述了俳谐诗兴盛的原因。
B.作者举苏轼《南乡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人们对俳谐诗不但没有排斥,而且选择了会通。
C.作者举黄庭坚的《演雅》一例证明了俳谐诗除了追求打诨效果外往往还包含哲理意味。
D.作者从心理期待与语言逻辑的两个角度论证了俳谐诗的产生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诗中庄与谐、雅与俗中的张力使得俳谐诗中的气象、境界与格局比较罕见。
B.因为俳谐诗与杂剧有相通之处,所以俳谐诗在创作中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
C.化喜为悲、因果倒置、逻辑错位恰恰是俳谐诗创作者借用语言逻辑制造谐趣的方法。
D.俳谐诗能很好的体现两宋时期的时代生活,是因为它出自民间,写的是底层的生活场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3 10:0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最近被贴上了“毁三观”的标签:《红楼梦》写的是“富N代的爱恨情仇”,《包法利夫人》写的是“爱慕虚荣的白富美”,《追忆似水年华》被认为是“体弱多病的高富帅写了本无病呻吟的碎碎念”……经过时代检验的经典作品怎么在一些读者眼中变成了“毁三观”的作品呢?

标签可能是彰显特质,也可能是偏见障目。标签会使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作品是作家无声的申辩。包法利夫人自杀是时代的悲剧,福楼拜深刻揭露了造成这一恶果的各种因素,这种对个人、社会的批判不是“爱慕虚荣”的标签所能囊括的。马克思的女儿在英文版《包法利夫人》导言中指出:福楼拜的这部作品的实质是道德的,健康的;我们见到了邪恶,但没有被它所感染。

人需要审视自身的存在状况,而文学正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文学的世界里不是简单呈现好人与坏人的对立,那里只有人的棱镜,作家没有站在道德的彼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德行有亏就是“毁三观”?难道高大全就好?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生动立体的人物、展现人的复杂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道德的边界,对逾矩、背德、困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文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披露生活本质的一棱一面,都是意义生成的基石。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剖析、对救赎的探索,对读者有着重要的警醒、借鉴意义。文学作品在时间的链条上点亮智慧,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和生命的可能性,在心灵的对话中,用艺术形象去涵养、发展、健全人格,让世界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模糊,让读者心理成长。从《俄狄浦斯王》到《背德者》,其中的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引发读者共鸣、带来反思,最终产生心灵的净化,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文学的过硬理由。文学既再现生活,也造就生活;既照亮远方,也照亮深渊。文学中建基于大地的世界,经由读者得以呈现。当作者与读者的心境在碰撞中生成意境,作品对读者敞开了,读者因简化而遮蔽的行为是对作品的不尊重。读者的评判应该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质疑,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作品、自我、生活、时代,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只顾贴“毁三观”的标签,却没有细想人性的复杂、生活的百态,确实有失偏颇。

现实主义文学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悖谬、失落、迷茫……现实主义展现着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所呈现的正是从揭示社会谬误案例到进行经验教训总结的心路历程。在“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在时代现场秉笔直书。正如作家加缪所说,写作“是为了使人们至少能回忆起这些人都是不公平和暴力的牺牲品,如实地告诉人们他在这场灾难中所学到的东西,并告诉人们: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

(选自2018年10月26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作品的动力,读者难免会给所读作品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B.文学作品为了真实呈现人的生存状态,会描述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甚至人的逾矩、背德、困境。
C.好的文学作品会巧妙地表现善恶对立,不回避对道德底线的触碰,能够用艺术形象涵养、发展、健全读者的人格。
D.肤浅、片面、标签式解读,缺乏理性质疑,这些问题存在于所有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中,影响读者理解作品价值。
【小题2】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层面,阐述了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以及读者对作品准确解读应该具有的态度。
B.文章围绕文学的文献价值这一核心,结合经典作品论述脱离文献价值来评判文学作品是失之偏颇的。
C.文章引用马克思女儿和加缪的观点,意在强调准确把握作品的本质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
D.文章由文学作品标签化现象切入,先揭其危害后析其原因。较之原因的分析,对危害的揭示更直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尽管有揭露和批判,但并不影响读者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从而引发共鸣、反思。
B.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现实主义文学更应该真实的展时代风云,绘社会百态,写人生悲喜。
C.如果忽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多样,以道德审判者自居,作家就难以创造立体、丰满而真实的文学形象。
D.任何一部文学经典,无论怎样表现社会荒唐人性丑恶,其本质必定是美的善的,都体现文学的应有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想看他错一回
冯小刚
一位导演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也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最后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应该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原料勾兑出来的。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我听到过很多对我电影的批评,大多是围绕着“商业”两个字进行。这位导演的批评却超越这些表面现象,说出了问题的实质。
这位导演名叫姜文。
电影对于姜文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也是非常令他伤神的一件事。他认为应该由爱电影的人来从事这一职业。这种爱应该非常单纯,不顾一切,不能掺杂别的东西。对照这一标准,我总有不好意思的感觉,像做了对不起电影的事,把电影庸俗化了,因为我基本上还处于把电影当饭吃,为了保住饭碗必须急中生智、克敌制胜的档次。我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押在上面,奋不顾身只为登顶。
我们很少来往,平均一年打不了一个电话。我爱聊天,但非常害怕和姜文聊。我觉得跟他说话特别费劲。累,跟不上他,愣往上跟又很做作,掌握不了话语权谈话,谈话显得非常被动。抬起杠来,姜文的聪明智慧非常够用。因为这一点,他在谈话中永远保持着胜利者的姿态。姜文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能这样吧。每次我听到这样的句子,直接反应就是,我真的不能再这样了。事后,我又问自己,我哪样了?久而久之,我萌生了一个愿望,迫切地想听到他能在所有的聪明智慧都用上时,说一声:我错了。
拍《北京人在纽约》时,我们住在纽约长岛奥伊斯特贝小镇。一天晚上,马晓晴和姜文为了影片的主演是不是大卫·尼文发生争执。马晓晴坚持认为《桂河大桥》的主演是大卫·尼文,姜文则断然予以否认。他告诉马晓晴:“《桂河大桥》里没有大卫.尼文,但这部影片的导演叫大卫·里恩,得过奥斯卡奖。这部电影我看过七遍。”
他们向剧组的录音师李学雷求证。学雷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看过无数电影。学雷说,好像是大卫·尼文主演的。姜文鼻子都气歪了,一口咬定,谁说是都没用,绝对没有大卫·尼文的事儿。为此,姜文和马晓晴还打了赌。
剧组的人也分成两派。我和艾未未站在马晓晴一边。我当时还没看过《桂河大桥》,但我希望姜文输。我答应开车拉马晓晴去租录像带,条件只有一个,马晓晴若是赢了,让姜文当着大家的面说:我错了。
我们开了一个小时的车,来到曼哈顿。艾未未去租带子。十几分钟后,他回来了,脸上的表情就像要告诉马晓晴得了癌症一样。未未说:“晓晴,咱们输了。”当时,马晓晴几乎丧失了回去的勇气,叛逃的心都有了。我对她说:“我也是太想看姜文认一回输,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那以后,我也落下一个毛病:凡是姜老师说的话就深信不疑,凡是姜老师做的事就拍手叫好。我觉得他就不可能错,他太聪明了。
几年前,一个和姜文很熟的朋友对我说,他曾听到姜文对我导演的电影《活着》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姜文认为“活着”是一个动词,被电影当成名词使用了。富贵为了“活着”,内心应该是非常主动的。他听到家乡土改枪毙地主的消息,预见到了自己的下场。为了“活着”,他应该主动放弃,利用一场赌博把土地和家业输得精光,从此沦为贫农。结果,他如愿以偿,躲过一劫活了下来。
把“活着”当成动词,由此把握富贵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葛优演的富贵断然不会想到的,看得出来姜老师是何等聪明,对“活着”的理解又是何等充满智慧。每到这时,我都在想,能和这样的演员合作,导演得省多大的心。但细一琢磨,我又觉得不大对劲。如果富贵真的这么有智慧,这么主动,我们还能被他的苦难刺痛吗?
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
(节选自冯小刚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冯小刚在记述姜文的时候总是拿自己的不足做比较,这是为了衬托姜文,完全是一种谦虚。冯小刚作为知名导演,为了突出姜文而不惜自我贬抑,体现了他做人的态度。
B.在打赌问题上,冯小刚选择站在马晓晴一边,是因为他觉得马晓晴如此坚持,定是有把握的;况且李学雷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看过无数电影,他都站在马晓晴一边。
C.姜文对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活着》有一些不同看法。姜文认为“活着”是一个动词,被电影当成名词使用了。冯小刚听后非常赞同,并且认为葛优在这一点上不如姜文。
D.文章结尾说:“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 这既是对姜文聪明的赞扬,也是对姜文的忠告。
(2)在冯小刚的笔下,姜文的聪明体现在哪些地方?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述。
(3)文章第二段,姜文以酿酒为喻,对三类电影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请用直白的语言说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请以自己看过的某一部电影为例,分析一下它属于哪种类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 兰 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虽然作者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麻婶女儿,但是从上海来信中,我们能读出她的精神品质。
B.小说通过三孬的话和麻婶女儿的来信间接叙述了麻婶母女欠款、还款的过程,虽然着墨不多,但这一过程丰富了小说主题。
C.小说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如:男人撂碗、拂袖、摔门的一系列动作,将男人的愤怒表现地淋漓尽致。
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马兰花泪水的理解和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
朱铁志
因为我在杂志社工作,以为全国各国各地主要报刊每天在手,多种内参应接不暇,更添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天下大事真可谓无所不知了。
然而时间长了,杂多的信息并没有使我感到充实,相反,还常常在经历了头晕眼花的辛苦阅读之后,心里空落落的。海量信息过分满足了我的“知情权”,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剥夺了我的“不知情权”,我真切地感到了“选择”的必要性。因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如果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和自制的毅力,我们的头脑就会成为叔本华所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开卷”不仅无益,而且多半“有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固然不可取,但人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知情权”吗?如果不是出于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关注,在其它方面真的有必要知道那么多吗?给头脑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空白,以便填充更必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岂不是更好的选择?索尔仁尼琴说过:“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这是极有见地的观点。在我看来,如今泛滥在各种媒体上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信息是“废话”和“空谈”,它们既不提供任何新知,也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智慧含量,不能对丰富人们的思维起到丝毫积极作用。在“后出版时代”,特别是网络微博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日子”固然可以成书,“月子”当然也未尝不可。一个不假思索的读者如果放弃选择,就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放任在别人的“日月”之中,将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任由混乱的思想跑马。问题在于,他有“跑马”的自由,难道我们没有不让他乱跑的自由吗?没有选择的权利吗?
当然有,但我们常常轻率地放弃它。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常是懒惰的、被动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以网络阅读为代表的“浅阅读”省时、省力、轻松、好玩儿,但鱼龙混杂,少数有价值的信息总是淹没在大量垃圾信息之中,不待挖掘出来,早已令人疲惫不堪,忘了自己的目标。虽然表面上是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但很难掩饰“博学的无知”的本来面目
其实,一个人想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不难,难的是弄明白不要什么。因为人的本性原本贪婪,凡是好事当然多多益善,何况读书又有“好学多思”、“博雅俊逸”的美誉,撒开读呗。岂不知,“撒开”就是“束缚”、就是“枷锁”,从此让你失去自我,成为任人摆布的傻瓜。不“撒开”怎么办?当然就要选择,就要有所读,有所不读。谁来选择?自然可以请教饱学之士,可以借鉴“推荐书目”之类。问题在于,真正有学问的家伙往往不喜欢向青年推荐书目,也不屑于某些以权威自居的人推荐的书目。那怎么办?只好靠自己,靠博览基础上的“慧眼”和“专精”吧。
(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作者认为要使自己的头脑不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哪些正确做法?
【小题3】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中“博学的无知”。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继高铁“霸座男”事件,“霸座”现象似有井喷之势。但与其说“霸座”现象井喷,不如说是媒体对同类现象的高频度呈现造成“集中涌现”效果;与其说现在是不文明症候群密集发作的“大爆炸期”,不如归结为自媒体时代公共空间的能见度提高了。说得更通俗些,不是霸座乱象绝对量骤然增多了,而是曝光率突然提高了。

“霸座”乱象并非今天才有,“霸座男”事件只不过是更为奇葩:当事人孙某的霸座和事后炫耀等低素质行为,与其博士身份、“精英人士”标签形成巨大反差。而霸座也随之被带入舆论视野,取代闯红灯、乱扔垃圾等,成了不守规则、不讲文明的新“典型”。

占座霸座行为在现实中挺常见,跟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很“贴近”,所以极易激起共鸣、引发共情。以往人们对这类行为可能更多的是曝光无门、报警无果,吐吐槽也就过了。但现在“事情正在起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和自媒体降低了人们曝光身边罔顾规则行为的门槛,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随着权利和文明理念濡染,人们的权利意识在增强,文明观念水位在提升,与之对应的,则是对不文明行为的接受程度不断降低。

人们对不守规则行为的容忍度变低了,曝光门槛也降低了,这种技术与理念共推下的进步会倒推公共空间恪守规则共识的形成和社会治理的完善。文明的养成需要舆论力量的倒推,最终实现“由力而起、由善而达”。这里的“力”,就包括媒体的曝光之力、舆论的监督之力。当霸座行为被越来越多地曝光、谴责和约束,社会文明自然也能“更进一步”。

(摘编自侃人《“霸座家族”遭密集曝光:人们的容忍度在降低》,《新京报》2018年9月25日)

材料二:

霸座,既违反道德,也违反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遗憾的是,从已曝光的霸座事件看,现场工作人员及执法机关多数只是加以劝说,劝说无效的,无非事后处以罚款,没有采取拘留措施。这种处置力度和处罚结果无疑将产生负面示范效应——在一票难求的春运期间,几百元的罚款显然比加价购买座位票更划算这岂不是变相鼓励霸座行为?

在法治社会,在对破坏社会规则行为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理当及时亮出带有强制力的法律之剑。譬如,一旦遇见霸座行为,当受害乘客或列车工作人员劝说无效时,就该及时报警求助。执法人员依然劝说无效的话,就该果断地采取临时性强制措施,将霸座者带离现场。如果霸座者有辱骂或抗拒行为,则应以妨害公务论处。这样方能打压以赖欺人的嚣张气焰,尽快让受到侵害的权利和社会秩序得以恢复。

只有法律硬起来,恶人才能软下去。只有本着不以恶小而纵容的态度依法处置并惩戒这些霸座行为,方能形成威慑,让有非分之想的人们心存顾忌,让法律更有尊严,社会更加有序,风气更加良善,公众更有安全感。

(摘编自史洪举《谨防惩戒霸座不力产生破窗效应》,《人民法院报》2018年10月23日)

材料三:

霸座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站不住脚,但为什么会陆续出现这种现象?占座者在面对旅客、车长和乘警的指责、纠正时,为什么还理直气壮坚持自己的错误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壹心理专业课负责人曾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这一行为。他认为,往往是自恋水平异常的人才会做出此类举动。过分自恋者会完全沉浸在自身的世界里,他人的声音是听不进去的,一旦遇到反驳自己的声音,他们会用更大的声音和理由去反驳回去。

“霸座的人通常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在流动性极强的高铁旅途中,下了车双方可能就再不相见,在这个小空间内道德约束是不强的,霸了座也没有什么严重后果,所以人们更容易‘放飞自我’”。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向记者说道。

(摘编自《高铁霸座,乘客权益该如何保障》,《中国城市报》2018年10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霸座”现象有呈井喷之势,不是因为该现象的绝对量突然增多了,而是因为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骤然提高了对此类事件的曝光率。
B.过去人们对占座霸座行为往往只能无奈面对,随着权利意识的增强和文明观念的提升,现在人们对此类行为的接受程度在不断降低。
C.相关人员和单位对“霸座”者的处置力度不够,一是因为他们缺少处理此类事件的经验,二是因为他们对相关法规的理解还不到位。
D.北师大心理学硕士曾旻认为那些理直气壮的“霸座”者可能是自恋水平异常的人,这类人会用更强烈的方式来反驳批评自己的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使占座霸座乱象的曝光率大大提高,人们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不满不再仅仅停留在吐槽层面。
B.移动互联网、手机、自媒体等能够及时、方便地曝光、谴责社会不文明行为,发挥舆论监督之力,这有助于社会文明的养成和进步。
C.“霸座”不仅违反了道德,而且违反了法律,缺乏力度的处置和处罚将会带来负面的示范效应,这其实是在变相地鼓励霸座行为。
D.占座霸座等社会乱象频繁出现,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只要让法律硬起来,对此类现象持零容忍态度就能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对“霸座”行为的分析角度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