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

鲁迅

方玄绰近来爱说“差不多”,这一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而且不但说,的确也盘踞在他脑里了。他自从发现了这一句平凡的警句以后,虽然引起了不少的新感慨,同时却也得到许多新安慰。譬如看见老辈威压青年,在先是要愤愤地,但现在却就转念道,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的罢,便再没有什么不平了。

他将这“差不多说”最初公表的时候是在北京首善学校的讲堂上。散坐在讲堂里的二十多个听讲者,有的怅然了;有的勃然了,大约是以为侮辱了神圣的青年;有几个却对他微笑了,大约以为这是他替自己的辩解:因为方玄绰就是兼做官僚的。

而这其实不过是他的一种新不平。他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十分安分守己的人。教员的薪水欠到大半年了,只要别有官俸支持,他也决不开一开口。不但不开口,当教员联合索薪的时候,他还暗地里以为欠斟酌,太嚷嚷;后来一转念,这或者因为自己正缺钱。而别的官并不兼做教员的缘故罢,于是也就释然了。

待到凄风冷雨这一天,居然倒也发了一点薪水,方玄绰不费举手之劳领了钱,酌还些旧债,却还缺一大笔款。

但是“差不多”的事实又发生了,政府后来竟不理无关痛痒的官吏,终于逼得先前鄙薄教员要钱的好官化为索薪骁将了。他也赞成同僚的索俸,然而他照例的并不一同去讨债。

阴历五月初四午前,他一回来,方太太便将一叠账单塞在他的鼻子跟前。

“一总得一百八十块钱才够开销……发了么?”方太太说。

“钱的支票是领来的了,可是又说要到他们跟前去亲领……”

“我想,还不如去亲领罢,这算什么呢。”方太太看着他的脸说,“孩子们说那学费,学校里催过好几次了,说是倘若再不缴……”

“胡说!做老子的办事教书都不给钱,儿子去念几句书倒要钱?”他想了一会,又懊恼地出照旧例,每逢节根或年关的前一天,他一定须在夜里的十二点钟才回家,递给方太太一叠簇新的中交票,脸上很有些得意的形色。谁知道初四这一天他不到七点钟便回家来。

“怎么了?……这样早?……”方太太看了他说。

“发不及了,大约到初八就准有钱……我午后去寻金永生,待到知道我想要向他通融五十元。即刻将我支使出来了。”

“这样紧急的节根,谁还肯借出钱去呢。”方太太说。

方玄绰低下头来了,接着就记起去年年关的事来,那时有一个同乡来借十块钱,他其时收到了衙门的领款凭单的了。因为怕这人将来未必会还钱,便说衙门里既然领不到俸钱,学校里又不发薪水。

然而不多久,他恍然大悟似的发命令了;叫小厮即刻上街去赊一瓶莲花白。莲花白竟赊来了,吃完饭,又颇有些高兴了,他点上一支大号哈德门香烟,从桌上抓起一本《尝试集》来,躺在床上就要看。

“那么,明天怎么对付店家呢?”方太太追上去,站在床面前,看着他的脸说。

他又要看《尝试集》了。方太太怕失了机会。连忙吞吞吐吐地说:

“我想,过了节,到了初八,我们……倒不如去买一张彩票……”

“胡说!会说出这样无教育的…”

这时候,他忽而又记起被金永生支使出来以后的事了。那时他惘惘地看见店门口竖着许多斗大的字的广告道“头彩几万元”,仿佛记得心里也一动,或者也许放慢了脚步的罢,但似乎因为舍不得皮夹里仅存的六角钱,所以竟也走远了。

一九二二年六月

(有删节)

[注]《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胡适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问世以来引起文学界,理论界的广泛争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语言简洁,“盘踞”一词点明了“差不多”心态在方玄绰心中根深蒂固。
B.方玄绰在“索薪”事件中,一直不积极参与,本质上是因为他的身份既是教员又是官僚。
C.方玄绰向金永生借钱以及同乡年关向方玄绰借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境况与人情关系。
D.小说用讽刺的笔调描写了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等,其表现令读者发笑沉思。
【小题2】方玄绰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试分析方玄绰“差不多”思想的本质特征,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探究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3 09:4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鲁迅
因为长久没有小孩子,曾有人说,这是我做人不好的报应,要绝种的。房东太太讨厌我的时候,就不准她的孩子们到我这里玩,叫作“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但是,现在却有了一个孩子,虽然能不能养大也很难说,然而目下总算已经颇能说些话,发表他自己的意见了。不过不会说还好,一会说,就使我觉得他仿佛也是我的敌人。
他有时对于我很不满,有一回,当面对我说:“我做起爸爸来,还要好……”甚而至于颇近于“反动”,曾经给我一个严厉的批评道:“这种爸爸,什么爸爸!?”
我不相信他的话。做儿子时,以将来的好父亲自命,待到自己有了儿子的时候,先前的宣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况且我自以为也不算怎么坏的父亲,虽然有时也要骂,甚至于打,其实是爱他的。所以他健康,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如果真的是一个“什么爸爸”,他还敢当面发这样反动的宣言么?
但那健康和活泼,有时却也使他吃亏,九一八事件后,就被同胞误认为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一次打——自然是并不重的。这里还要加一句说的听的,都不十分舒服的话:近一年多以来,这样的事情可是一次也没有了。
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人实在是很难分辨的。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却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道地的中国孩子了。
为了这事,我曾经想了一想。
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相同,站定之后,他就瞪了眼睛,伺机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相貌。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是总在变化的,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惧,时而无畏,时而疲劳……照住了驯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或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
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假使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都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暗箭,我实在宁可听到当面骂我“什么东西”的爽快,而且希望他自己是一个东西。
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甚至于称之为“洋气”。又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壮健,我偏生病……这才是保存中国固有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
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
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在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知道“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 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
我在这里还要附加一句像是多余的声明:我相信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受了帝国主义者的指使”,要诱中国人做奴才;而满口爱国,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的做奴才并无妨碍。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
【小题3】“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结合全文,简述“恨恨而死”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小题1】下面是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小题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个“缘由”是指(多项)
A.使人目不忍视的惨象和使人耳不忍闻的流言。
B.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
C.“庸人”特别容易忘却历史,他们苟且偷生。
D.死难者的亲戚、师友、爱人也只是沉浸在悲痛之中。
E.走狗文人的造谣诬蔑。
【小题3】“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其无话可说的原因是(多项)
A.“长歌当哭”是在痛定之后,所以无话可说。
B.因为愤怒到了极点,所以无话可说。
C.惨象使作者过分忧伤,因而无话可说。
D.反动派的残忍使作者无话可说。
【小题4】作者在文中对这两种谬论都给予了反驳。反驳这两种谬论的有关句子是
A.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C.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小题5】分析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作用,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B.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C.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D.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