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中的草鞋

从记事起,就看见爷爷常常坐在院子里编草鞋,他身旁的那一堆草,在午后的阳光下闪着细密的光。

爷爷是村里唯一穿着草鞋的人,每年天气一转暖,他便把草鞋拿出来放在阳光下晾晒。穿上草鞋的爷爷精神焕发,就像他当红军过草地的时候,穿着草鞋轻快地走在阳光里,仿佛那一双脚被囚禁了整个冬季,终于重获了自由。

我穿过爷爷编的草鞋,柔软清凉,说不出的舒服。闲暇时,他便坐在院子里编草鞋,有时,我蹲在一旁看着他,我会惊讶于那一双粗糙的手竟能如此地灵巧,把阳光,把那些过去的岁月都编了进去。

干了一天的活儿,爷爷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草鞋,挂在院子里的树枝上。于是草鞋便在晚风中摇摇晃晃,那些浸透的汗水也挥发于无形,草鞋很快便又变得干爽了。爷爷夜里去院子里收鞋,怕凌晨的露水重新把它们打湿。躺在炕上,听到开门的声音,我就会坐起身来,看见那双草鞋在树影中摇曳着,然后一双手轻轻地把它们摘下。爷爷把草鞋捧在胸前,仰头看着天,静静地站上一会儿,才慢慢地踱回房去。有一次,爷爷躺在炕上抽烟,由于太劳累,竟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手中的烟袋掉落在地上。而地上,堆着他编出的那些草鞋。于是很快燃烧起来,几十双草 鞋终于化成了一堆灰烬。爷爷一边清扫着草灰,一边说:“幸好外边树上还挂着一双,明天还有得穿!”我问:“你辛辛苦苦了几个月编的草鞋一下子全烧没了,一点儿不心疼吗?”爷爷拍着我的头说:“心疼什么?甸子上有那么多草,还怕没有草鞋吗?”果然,第二天爷爷便又开始编草鞋了。

后来,我在外地工作,起初的日子诸事不顺,许多梦想都一一破灭。那些日子我心丧若死,为了逃避无所不在的伤痛,我终于又回到了故里。

爷爷在院子里编着草鞋,我像小时候那样蹲在那里看着爷爷。良久,爷爷放下手里的草鞋,抚着我的头说:“那年,爷爷的一堆草鞋都烧没了!”我轻轻点头,爷爷接着说:“你问我为啥不心疼,我说,甸子上有那么多草,还怕没有草鞋吗?孩子,只要你心里有奔头,还怕干不成事吗?”那一刻,我忽然泪流满面。

那个秋天,爷爷永远地走了。我们把他留下的那些草鞋在坟前焚化,满甸子的草一片金黄,可是,再没有一双手把它们编成鞋,再没有一双脚带着它们健步如飞。

【小题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说一说这句话——“心疼什么?甸子上有那么多草,还怕没有草鞋吗?”的作用。
【小题4】谈谈你对文中“爷爷”的认识。
【小题5】你的好朋友在考试中失败了,请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句恰当的话对他进行鼓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4 04:4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
周可真
①君子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②《论语·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行为判断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④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⑤荀子谓:“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无正义”的意思就是“人不行正路”。按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他所谓“无正义”实际是指行为不合“礼义”“法度”。要之,“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进而言之,“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仁”是“礼”的价值依据,“礼”是“仁”的制度表现。因此,在“智”“仁”“勇”的关系中,“见义而为”的“义”应是指作为“仁”的制度表现的“礼”之所宜。所谓“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按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如此依“礼”行事乃是“仁”的行为特征。
⑥“见义而为”之由“见义”到“义为”,这个过程还包含被称作“权”的活动。“权”字的本义为秤砣,引申为称量物品轻重的秤,进而派生出称量、权衡轻重之义,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知轻重者,心中有数也,是“权”含有把握分寸之意。由是衍生出在度的范围内灵活应变之义。《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男女授受不亲”之“礼”和“嫂溺,援之以手”之“权”都在“见义”之“义”的范围之内。“见义而为”的“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如此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君子“仁”且“智”的表现,也是君子为人处事的特点。
⑦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是“见义而为”,其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选自2018 年2月《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智”“仁”“勇”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人格定位。其中“勇”在君子人格中更为重要,因为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勇”表现为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
B.“正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原理或原则,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前者对应“礼”,后者对应“仁”。
C.“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如此依“礼”行事,以孔子的观点来看,即是“仁”的行为特征。
D.“勇”者也要善于权衡变通,不可死守礼法,胶柱鼓瑟,必要时可以超出“义”之范围,如孟子所言“嫂溺,援之以手”的行为。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论语·宪问》中的相关文字,引出“智”“仁”“勇”的概念。后文则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依据,重点从“勇”这一概念解读君子文化。
B.文章第④段聚焦于“勇”,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得出有且只有“义为”才是“勇”的结论。
C.第⑤段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仁”与“礼”的关系。作者先用荀子的话引出“正义”的概念,再解释“正义”的两种意义,进而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D.第⑥段使用《孟子·离娄上》中的“嫂溺,则援之以手乎?”的事例,论述了“见义而为”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观点。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言必信,行必果”,如果其中“正义”可以解释为“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那可见游侠不是儒家所言有“勇”之君子。
B.因为“义”是“勇”的核心意义,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勇”,不在于他“为”不“为”,而在于“义”不“义”。
C.君子之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但其中“权”是有限度的灵活应变。
D.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具有“见义而为”的人格特点的君子在为人处事,既“仁”且“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小题。
百岁巴金的最近十年
坐在轮椅上的巴金不曾忘记社会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1999年以前,不论在上海,在杭州,在家中,在医院,他每天傍晚总是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除了把所有重版书稿费一律汇向中国现代文学馆外,他还把新写的文章的稿费积攒起来,不时捐献给灾区人民。他一看到灾区受困,就请上海作协陆正伟送去一份并不留自己名字的捐款,他连1998年4月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活动中荣获“杰出贡献奖”而得到的一笔巨款,也以“一个老人”的名义捐给了灾区。他还十分关心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他几乎每年都给“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几千元或几万元。
他继续向有关单位捐赠藏书。1997年5月6日下午,他还破例走出家门,到上海图书馆参观举行开幕礼的新馆。他过去已给上图捐赠过7 000册外文书籍,这次又请侄外孙李舒在家里为他整理出4 000多本珍藏的外文图书,这些书几乎每本的扉页都有巴金的英文签名,其中有俄文版果戈理的《死魂灵》、法文版卢梭的《忏悔录》,还有一套十卷本的俄文版《托尔斯泰选集》,这些都是巴金平时爱不释手的宝贝。这次出行,也许可以说是巴金最后一次对外单位的访问。
1998年,巴金发表了他的最后一篇抒情散文《怀念曹禺》。这是继《怀念萧珊》之后,巴金晚年散文中的又一棵枝叶共茂的大树。巴金坐在轮椅上,对小林苦笑着说:“我还想写一篇回忆西谛(郑振铎)的……”但是就在这一个时刻——1999年春节前几天,巴金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突然发高烧,患上肺炎,头脑昏昏沉沉。华东医院的医师立刻把他转到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因痰塞呼吸道,不得不把气管切开。从此,巴金再也无法说话了!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为防细菌感染,医院严格规定,除了家属和护理人员,谢绝一切客人前去访问,连平时至少每周都要去探访一次的胞弟李济生,也是直到三个月后,巴金险情过去重返正式病房后,才被准许前去看望巴金。
巴金见到济生,禁不住露出一丝笑意,但无法更明确地表达他内心的激动。济生忙说:“你吃力,不用讲话,还是听我说吧!”济生就把这一时期几位老友经常打电话问他病情的情况告诉他,同时还把外地及海外友人来信的摘要念给他听。济生深知巴金最重友情,他的朋友也最多,虽在重病中,巴金仍十分想念他们。去年春夏巴金去杭州休养,临行还关照济生去问候正住在华东医院治病的柯灵与罗洛。而今罗洛已不幸逝世,虽柯灵已暂时出院,哪知另一个老友王西彦也住进了华东医院。济生记得西彦曾几次向他表达对巴金的关心,他们是在“文革”中患难与共长达十年的难友啊!当然,此时济生不可能预料到西彦、柯灵不久即先后离世,他只能转达两人对巴金的问候之意。说着话,见巴金又昏沉沉想睡了,便离开了病房。
隔了两天,济生又去病房看巴金,恰好小林正守候在巴金病榻边。他想起了前些日子读到的张光年在《沪苏日记》一文中说的“回想四月初巴老心情不好,拒绝吃药……”,就忙问小林是怎么一回事。小林说:“爸爸在险境过去,病情稍趋稳定后,从昏睡中醒来,看到自己眼前的处境,觉得自己没用,一切全听别人摆布,有违自己心愿,确实曾感到十分烦躁不安……”他明白了,巴金似乎经历了一次艰难的自我挣扎,终于又恢复过来了。
现在,巴金已不能像过去那样按时看电视节目了,但小林她们仍让他听录音,为他放音乐。小林还特地打电话给音乐知音、家中藏有大量录音带的作家赵丽宏,请他帮忙。小赵很快给巴老送去二十盘录音带,其中有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舒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作品。
巴金终于和千万读者一起迎来了21世纪。在1999年新年,巴金和冰心、萧乾相约共迎新千年到来,但冰心、萧乾两位老人临时撒手归去。这件事巴金并不知道,谁也不想告诉他,怕影响他的健康。他在动手术前,曾想请家属用手机与冰心通话,家属只好推说医院与外地通电话有困难。这件事就这样打发过去了。
而今,巴金百岁大寿来到了。老人百年耕耘,果树遍地,在我们享受他的丰盛收获而感到无限欢愉的时刻,我们自己该怎样挺起腰来奋发图强呢?
(选自徐开垒《巴金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巴金始终坚持按时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始终保持对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件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巴金晚年把一些平时爱不释手的有自己英文签名的图书捐献给上海图书馆,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关注和贡献。
C.巴金十分热爱创作,在病情恶化的情况下仍笔耕不辍,完成其最后一篇抒情散文《怀念曹禺》,其精神值得人们赞赏和学习。
D.巴金极重友情,年近百岁的他徘徊在生死的边缘,不能讲话,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仍旧挂念着友人们。
E. 巴金在艰难挣扎之后迎来了自己的新世纪,他战胜困难的勇气、在文学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均启示我们要奋发图强。
【小题2】百岁巴金的“最近十年”是怎样度过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中间部分交代了王西彦、柯灵对巴金的关心以及李济生探望巴金的情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各题。

寻找恩人

文/韦名

建涛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找到女儿的救命恩人,给他恭恭敬敬地鞠个躬,道声谢。

女儿描述的救命恩人是个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说话不卑不亢,眼睛不大不小,头发不长不短的中年男人。

女儿说,那天上午,事情来得太过突然了:站在马路边等车的她发现一辆车疯了一样向自己狂奔过来。小嘴张得巨大的她,既说不出话,也挪不动身子,眼睁睁看着车子朝自己飞奔过来……就在车子要辗上她的刹那间,说时迟那时快,她被一个人扑倒在路边的绿化带上——疯狂的车子从女儿刚刚站着的地方呼啸而过。

和女儿一起倒在绿化带上的中年男人扶起了脑子一片空白的女儿。女儿却站不稳,蹲在绿化带上,瑟瑟发抖。

“没事了!”中年男人不卑不亢地安慰了女儿一句,再次扶起女儿。

惊魂未定的女儿终于抬起了头,看到了中年男人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女儿连一声谢谢也没说,只呆呆地望着沾了一身泥水的中年男人,头也没回地消失在马路上。

救了女儿一命,女儿却来不及对恩人道声谢,建涛心里不安,发誓这辈子一定要亲口向恩人道谢!

为了心中这一声谢,多少年,只要一有空,建涛就四处寻找恩人。

可除了女儿当初对恩人的简单描述,建涛对恩人一无所知。女儿当初描述的恩人,在芸芸众生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无异于稻仓中的一颗稻谷,找这样一个人,也无异于大海捞针。

执着的建涛却不言弃,一直在寻找恩人。

在寻找恩人的过程中,建涛也做了很多和恩人一样的好事,成了别人嘴里的恩人。

女儿就在建涛不断寻找恩人的日子里逐渐长大,成了别人的女人——尽管建涛心里不大乐意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的儿子,一直对女婿很冷淡,可看到女儿后来又拥有了自己活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建涛认了。

看到女儿的幸福,建涛寻找恩人的决心更加坚决。

多年过去了,寻找恩人未果。建涛不仅不放弃,还在家里亲自给恩人画像,画眉心里有黑闪闪的痣,不胖不瘦、不高不矮的中年男人。

建涛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和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差不多。建涛画完就让女儿认,每一张画,女儿都说像又不像。

画到后来,建涛便根据岁月的流逝,把中年恩人画成了老年恩人:皱纹加深了,头发变白了……当然,唯一不变的是眉心间的那颗痣。

女儿说,除了那颗痣,父亲画的恩人怎么越看越像父亲自己。

突然有一天,女儿告诉建涛,她想和男人带着女儿去遥远的地方看望从未谋面还在服刑的家公。

建涛欣慰地点了点头。

女儿一家去了遥远的地方,建涛继续画像和寻找恩人。

女儿从遥远的地方一回来,就急匆匆地跑来告诉建涛,“爸!我找到了!找到了!”

“找到了什么?”建涛一脸茫然。

“恩人!”女儿说时,眼里闪着一丝亮光。

“在哪?”建涛停下画像,盯着女儿,着急地问。

“在遥远的地方!”女儿眼里的那丝亮光不见了。“家公眉心间就长着这么一颗我永远也忘不了的黑痣!”

“……”建涛惊讶地张大嘴说不出话。

“可他看着我们三个,听我激动地讲15年前的那一刻,始终不承认他曾救过我!”女儿有点灰心。

“你确定?”建涛很久才回过神来。

“爸,错不了,就是他。”女儿又激动起来,“可他为什么不承认这一切呢?”

“谢谢你!”尽管一见面,亲家公和建涛画的像一点也不像,建涛还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深深地深深地给亲家公鞠了一躬。

“谢谢你!”亲家公也深深地给建涛回了一鞠躬。

建涛提醒亲家公:15年前的那天早上,一个人默默地沿着当时车少人稀的马路朝公安局走去……女儿就是那天那个时段在那段马路被一个眉心有痣的中年男人救起的!

亲家公却一脸平静。

“我女婿你儿子说,你那天出门的样子他永远忘不了!我女儿你儿媳说,你眉心间的黑痣她也永远忘不了!”建涛告诉亲家公。

亲家公静静地听着,轻轻摇了摇头。

看着平静如水般的亲家公,建涛没再继续说下去:来看望亲家公之前,他找到了当年接待亲家公自首的警官。警官说了一个细节,亲家公自首时衣服上一身泥水,十分狼狈。

建涛又隔着厚厚的玻璃给亲家公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监狱会客室。

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节,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悬念:如何寻找,结果如何。
B.小说中前后有照应,如后文中提到的警官说的“衣服上一身泥水”的情节就照应了前文。
C.“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是救命恩人的标志,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
D.小说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在刻画恩人时使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中建涛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黑白摄影是理性的、有语言的、有意识形态的等;彩色摄影只是感官的、感性的感受,会破坏掉摄影好不容易确立起来的艺术地位。新彩色摄影的观念扭转了这一认识,让人们发现色彩摄影是有语言的,是可以引发人们思考的。以威廉·艾格斯顿为代表的摄影家“赋子色彩 以生命”,通过色彩来表现摄影家心目中的色彩,表现“有色彩的世界”。以威廉·艾格斯顿的摄影作品《红屋顶》为例:红色的屋頂墙壁像是鲜红的血液,由中心散开向外延伸的电线像是经脉在汲取养分,作为视点的电灯明亮又突兀。摄影家威廉·艾格斯顿用鲜艳与冷峻的色彩表现了美国战后丰裕的现实社会的寂寞与空虚,通过色彩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

②在黑白摄影时期,大多数人不会关心色彩在画面里扮演什么角色,因为黑白抹杀了更多细节。现实世界是有色彩的,生活同样也是有色彩的,但是不被人们注意到,甚至不被人们意识到。新彩色影的摄影家们要表现的是“有色彩”的现实世界。对新彩色摄影而言,有色彩的照片并不只是一种结果。他们对色彩本身并不感兴趣,其目的在于以色彩表现生活,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当他表现某些事物、场景的时候,那些色彩正好突出了他对被摄事物的理解《推车少年》中,威廉·艾格斯顿拍摄的在金色光线中摆弄超市手推车的少年,阳光照射在脸上,整个画面温暖又明亮。在普通人看来,只是一张彩色的照片,但在艾格斯顿的眼中,少年就是金色的青春,阳光向上的少年和金色的光线正好突出了其对青春的理解。

③新彩色摄影将色彩作为摄影表现的主要部分,和光线、构图、形态一起构成照片的整体感。在艾格斯顿的作品中,色彩对照片的整体视觉效果发挥了主要的作用。看似刻意地展现色彩,但是在他自己眼里只不过是在忠实地记录现实。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崇尚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以黑白为经典。以威廉·艾格斯顿为首的新彩色摄影家们思考尝试的摄影方式对整体摄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画面中的光线、空间和色彩等都可以是主体,摄影也不仅仅是捕捉瞬间和完美的形态。

④新彩色摄影概念的提出顺应了技术进步的同时,让摄影家们意识到彩色对摄影表现的新的可能性。乔尔·迈耶罗维茨探索光线对色彩的的影响,他的《菜特角》用彩色拍摄清晨和日暮时分的海边,思考光线与彩色的关系,构成了新的思考空间。

(摘自《美术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威廉·艾格斯顿为代表的摄影家以色彩为载体,赋予色彩以生命,展现摄影家心中的色彩。
B.黑白摄影中颜色不起任何作用因为黑白抹杀了很多细节,但不能否认黑白摄影是有语言的。
C.艾格斯顿的作品处在摄影的新阶段,所以作品中色彩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和光线等浑然一体。
D.新彩色摄影展示了新时代的技术进步,加强了色彩对感官的刺激,但影响了摄影的艺术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以以威廉·艾格斯顿为代表的摄影为例,对有语言的、引人思考的新色彩摄影进行论述。
B.第一段将黑白摄影、传统彩色摄影、新彩色摄影进行对比,论述了摄影家用色彩表达对现实的理解。
C.第二段中理论分析和事实论据相结合,摄影作品《推车少年》论证了以色彩表现生活这一观点。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先介绍新色彩摄影的地位,再分析其特点,最后突出其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彩色摄影与其他摄影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其能够利用色彩,并将感性感受与理性思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B.摄影家威廉·艾格斯顿曾用多元色彩表达了对战后美国社会的认识,通过色彩表现了社会的寂寞、空虚。
C.威廉·艾格斯顿等新彩色摄影家们对摄影方式进行思考尝试,让光线、空间、色彩等都可以成为画面主体。
D.《莱特角》有效地处理光线与色彩的关系,用彩色记录了清晨和日暮时海边情景,构成了新的思考空间。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麦地
袁有江
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你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呢?
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你家的吧?长得真好。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刚从外地回来?
后天清明了。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
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
是啊。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他朝庄上望去。一条灰白的路梢,隐没在不远处一栋平房的后面。
在倒是在,就是被拉沙车轧坏了,烂得不像样。
应该也还能过车吧?他目测着路的宽度。大叔,我急着要赶回家吃饭。想从你家麦地借过行不?轧掉的麦子,我补你钱。
车开不过来吧?麦子深,地又潮,会陷在里面。老人看看麦地,你只有倒回去了。
大叔,我的是越野车,底盘能升高的。要是陷在里面,我自己负责。
要是陷在里面,这块地就祸害了。
弄坏的麦子我全赔。好不好?
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
你不能倒回去从那边路走吗?
路窄,也怕遇到车。估计倒回去就下午了。就算您老帮个忙,钱我先给你。反正你种麦子也是为了卖钱嘛。
老人目测着车到他跟前的距离,走到麦地边,抓了一把泥土,在手心里碾磨着。你看,土都是湿的。车会陷在里面的。
稀薄的雾纱渐渐散去,阳光普照下来。娘该在家等急了,本来说好回家赶午饭的。兄弟姐妹们今天都来家里,专等着和他一起吃午饭。他正想着,娘的电话就打来了。娘说一桌人都在等他开饭。他跟娘说,我马上就到。
接完电话,他看着老人说,大叔,损坏你多少麦子我赔多少。他掏出钱包,数了一千元钱往老人手里塞。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他将钱硬塞进老人的口袋。
大叔你穿校服啊?
小孙女的。老人尴尬地笑笑,丢了可惜,挡挡寒。
大叔,你的孩子们清明没回来?
呵呵,等我死了,他们就回来给我上坟喽。
您小孩都在外干大事,忙着呢。他捏着车钥匙,开始心急火燎起来。
大叔。您就行个好吧。我娘打电话催我了。
唉。你去开吧。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他又看看那些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
他启动车子,升高底盘。眼前的麦地,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自打买了这辆越野车,他还从来没越过野地。他打到四驱模式,一档,将轰鸣着的路虎开进了麦地。厚重宽大的轮胎。摧枯拉朽地压倒麦苗。车后现出两条轨道般的辙。
他穿越麦地时,老人赤着脚也下了麦地,跟在他车旁边,不停地冲他喊,慢一点,轻一点。那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在呵斥一头闯进麦地的野猪。
总算过来了。他停下车,拿出一包烟,想送给老人。
老人出神地看他刚刚压过的车辙,突然喊住他,你不能走!轧掉太多了。
老人快步走进麦地,蹲在车辙前。他颤抖着青筋暴突的手,从泥土里扶起一根压扁的麦苗。接着又扶起另一根……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扶起一个个刚被车撞到的娃娃。
大叔。我们不是事先说好的吗?他递过烟。
老人没接他的烟,自顾自地咕隆着,不兴这样祸害庄稼的,你赔我麦子……老人干瘪的眼窝里,慢慢蓄满了泪水。他扶着几根压扁的麦苗,半晌不语。
要不然,我再多给你点钱。反正你种麦子是要卖钱的。
老人终于哆嗦着站起来说,我伺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糟蹋了。真心疼啊。老人抹了一把鼻涕,干笑着说,是我答应的。不怪你。你回家吧。都怪我自己。我真混。
清明节的下午。细雨迷蒙。一位披着雨衣的老人,循着车辙,找到了他家门口。他出门一看,正是前天轧过他麦地的老人。老人是来还他钱的。老人说,那些麦子,我一棵棵扶过。一大半都能在这场雨里活过来。小孙女的生活费儿子寄来了。这钱我不能收你的。老人说完。将一沓包在塑料纸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心,转身走了出去。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人和“他”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两辈人对待庄稼不同的情感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生活现状,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B.老人的儿子得知麦地的事后就急忙寄来女儿的生活费,使老人得以返还人家的一千元,维护了尊严,说明他很了解父亲,对父亲很孝顺。
C.小说以“麦地”作为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创设了特定的活动背景;“麦地”也象征故园,以此激发读者对家乡的思念。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老人扶起被压扁的麦苗的细节可以看出,老人把对孩子的爱完全寄托在麦苗上,因而痛恨祸害麦苗的“他”。
【小题2】小说在刻画“他”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老人还钱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