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
周可真
①君子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②《论语·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行为判断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④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⑤荀子谓:“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无正义”的意思就是“人不行正路”。按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他所谓“无正义”实际是指行为不合“礼义”“法度”。要之,“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进而言之,“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仁”是“礼”的价值依据,“礼”是“仁”的制度表现。因此,在“智”“仁”“勇”的关系中,“见义而为”的“义”应是指作为“仁”的制度表现的“礼”之所宜。所谓“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按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如此依“礼”行事乃是“仁”的行为特征。
⑥“见义而为”之由“见义”到“义为”,这个过程还包含被称作“权”的活动。“权”字的本义为秤砣,引申为称量物品轻重的秤,进而派生出称量、权衡轻重之义,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知轻重者,心中有数也,是“权”含有把握分寸之意。由是衍生出在度的范围内灵活应变之义。《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男女授受不亲”之“礼”和“嫂溺,援之以手”之“权”都在“见义”之“义”的范围之内。“见义而为”的“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如此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君子“仁”且“智”的表现,也是君子为人处事的特点。
⑦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是“见义而为”,其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选自2018 年2月《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智”“仁”“勇”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人格定位。其中“勇”在君子人格中更为重要,因为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勇”表现为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
B.“正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原理或原则,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前者对应“礼”,后者对应“仁”。
C.“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如此依“礼”行事,以孔子的观点来看,即是“仁”的行为特征。
D.“勇”者也要善于权衡变通,不可死守礼法,胶柱鼓瑟,必要时可以超出“义”之范围,如孟子所言“嫂溺,援之以手”的行为。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论语·宪问》中的相关文字,引出“智”“仁”“勇”的概念。后文则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依据,重点从“勇”这一概念解读君子文化。
B.文章第④段聚焦于“勇”,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得出有且只有“义为”才是“勇”的结论。
C.第⑤段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仁”与“礼”的关系。作者先用荀子的话引出“正义”的概念,再解释“正义”的两种意义,进而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D.第⑥段使用《孟子·离娄上》中的“嫂溺,则援之以手乎?”的事例,论述了“见义而为”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观点。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言必信,行必果”,如果其中“正义”可以解释为“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那可见游侠不是儒家所言有“勇”之君子。
B.因为“义”是“勇”的核心意义,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勇”,不在于他“为”不“为”,而在于“义”不“义”。
C.君子之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但其中“权”是有限度的灵活应变。
D.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具有“见义而为”的人格特点的君子在为人处事,既“仁”且“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04:0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猎狼

梁亚平

猎人枪口对着一只花狼,三点一线,准备扣机。忽然听到呯一声枪响,又砰呯几声。
听到枪声,花狼一下子窜进树林里去了。
猎人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侧耳细听,听到的还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张眼细看,看到的还是茂密的丛林与荆棘。过了很久,确定安全了,猎人才从地上爬起来,提起猎枪,拎着刚才打的兔子,向家的方向走去。
地上躺着一个人!猎人提高警惕,放慢脚步,双手握枪,手指扳着扳机,一步一步探着上前。粗布衣服,衣服上满是血迹,显然受伤了——难道是野狼游击队?猎人左手提枪,腾出右手,一探鼻息,人还没死!怎么办?猎人解开纽扣,胸口上纹着狼头!猎人在周边找一些止血消炎的草药,放在嘴里,嚼烂,用手敷在伤口上,又在身上扯下一块破布,包扎伤口,血终于止住了。
前几天,猎人救过一人,说他是野狼游击队的,叫陈虎,胸口上就纹着狼头。
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活动频繁,经常在山下伏击敌人,敌人来了,就到山里,敌人多次搜索,都无功而返。
不知什么时候,这人醒了,对猎人说:“是你救我的? ”
猎人倒过一杯水,递过去。
这人接过水,说:“谢谢。”
“都是中国人,客气什么? ”
沉默一会儿,猎人问:“你是野狼游击队? ”
“是呀,你也知道野狼游击队?”
“你们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打鬼子,谁人不知。”猪人说,“我还认识你们队里一个叫陈虎的呢。”
“他是我们队长,人称头狼——你怎么认识我们队长?”
猎人说:“前几天,我在打猎,听到枪声,发现一个人被鬼子追赶,还受了伤,我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在山林里捉速藏,甩开了,再来救这个人,后来才知道,他是野狼游击队的陈虎。”猎人咬着牙说:“两年前,孩子他娘遭鬼子杀害,我就自制了一把猎枪杀了两个鬼子,为孩子娘报了仇,就带着孩子躲到山里来了。”
“鬼子太可恶了。”
“如果不是孩子还小,要人照顾,我还想跟你们野狼游击队打鬼子呢。”
谈话中,猎人了解到,这人在野狼游击队里,人称刀狼,猎人说:“子弹要赶快取出来,否则伤口会发炎。”
刀狼说:“你来吧!我忍得住。”
猎人取来一把小刀,把刀放到灶火上烘烧,又到门外找来消炎止血草药,放到碗里搞烂,再给刀狼一块毛巾,说:“咬住它。”
子弹取出来了,猎人把草药敷在伤口上,包扎好,说:“安心在这里养伤。”
刀狼在茅屋里住了下来。
一天,刀狼说:“我伤口没事了,我要回去找队伍。”
二天,刀狼又说:“我方向感差,虽然整天在大山里跑,还是认不得去石镇的路。”
三天,猎人也不挽留,拿出一件上衣,说:“你的衣服穿了几个洞,你换上我这件吧,虽然破旧了,可已经补好。”
四天,猎人又说:“这是你们队长的衣服,我给他补好了,你带回给他吧。”
五天,猎人还包了几个准备做午餐的煎饼,说:“带上路上吃。”
六天,猎人叫来10岁的儿子,咐:“你带叔叔去石镇。”
儿子在山林里生活了两年,大山就像自己家里一样熟悉。
“后会有期。”刀狼一抱拳,跟着孩子走了。
山高林密,孩子带着刀狼,在没有路的山上左拐右拐,上山,下山,就来到一个小山坡上,孩子指着前面的大山说:“沿着山脚一直走,走出大山,就到石镇。”说完就转身回家。
突然一声枪响,刀狼应声而倒。
猎人提着枪口还冒烟的猎枪走来,孩子问:“爹,干嘛打死野狼游击队叔叔? ”
猎人说:“他不是游击队叔叔,他是鬼子。”
“鬼子?你怎么知道他是鬼子?”
“刚才他想杀你。”
孩子一看,刀狼手上果然握着一把爹帮他取子弹的小刀。
“爹,他胸口不是也纹着狼头吗? ”
狼头谁都可以纹上去的,你还记得前些天我救的那位叔叔吗?他的衣服破了,把我的给他穿,他不要,他说共产党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个刀狼,他说大山里的路不熟悉,我就怀疑他不是野狼游击队。野狼游击队,就是依靠大山,与鬼子周旋,怎么可能认不得山路?我给衣服,是试探他,他穿了,我让他带衣服给队长,也是试探他,他也接了,他连队长穿什么衣服都不知道,就更加可疑了。我给他煎饼,他也拿了,这更加证实我的判断。我让你带路,我远远跟着,如果他是鬼子,一定在认得路之后,对你下手,果然,你一转身,他就拔刀。”
猎人踹一脚鬼子的尸体,狠狠地说:“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的狼,老子救了你,你还要杀我孩子。”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9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突如其来的枪声,渲染了一种紧张危险的气氛,巧妙地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从“一天”写到“六天”,并独立成段,看似繁琐实则巧妙:不但线索清晰,形式整饬,而且自然展现了时间的推移、情节的推进。
C.小说中野狼游击队队长陈虎虽没有正面出场,但透过猎人之口,读者仍可以看到一个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军人的生动形象。
D.小说以“猎狼”为题,一语双关:既指在大山里与敌周旋的野狼游击队,又喻猎人猎杀像狼一样“一点人性都没有的”恩将仇报的鬼子。
【小题2】小说中的猎人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绝大部分史学著作皆有序,而多数是自序。中国传统史学的奠基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跟《史记》交相辉映,传颂千古。自古以来,那些蜚声史林的史学家们,没有一个在为自己的著作写序时是率尔操觚,信笔涂鸦的;恰恰相反,无不运笔千钧,力争掷地有声。

②序的长短,并不是判断是否属于上乘之作的标尺。顾炎武的皇皇巨著《日知录》,自序只有1 97个字,但不仅告诉了读者刊刻是书的原因,更透露其内心世界,谓:“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拔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这是理解顾炎武及(《日知录》的一把钥匙。有的史学著作的自序,长逾万言,但言之有物,汪洋恣肆,我们读来爱不释手,不觉其长。如已故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序,从4岁时由保姆抱着他在苏州街上认商店招牌上的字写起,数十年间的经历,史学界的风云,随着笔底惊涛,一泻千里。又如著名史学冢谭其骧先生的《长水集》序,读来不仅使我们对谭先生的活学历程。严遵的学风,留下难忘的印象,而且,作为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宗师,他的学术生涯,差不多从一含侧面,浓缩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史。

③有些史学著作的序,是别人写的,且多为名人。绝大部分史家为他人作序,都是严肃认真的,仔细阅读书稿,郑重下笔。7 0年前,学术大师梁启超为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作序,觉得“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较彼之短长而自淬厉也。”如此负责,是多么可贵!结果竞“下笔不能自休”,写了近6万字,只好单独出版,这就是传世之作《清代学术概论》的由来。最近任继愈先生为《中国行业神崇拜》作序,虽属千字文,但要言不烦,指出此书的学术价值及特点所在,无一字溢美,充分体现了求实精神。

④优秀的序文,常常以其强烈的时代气息,或潺潺流水般的文笔,深深打动读者的心。今天,我们翻开抗战时期在西南大后方出版的一些历史著作的序,仍然可以感受到当时重庆的弥天大雾,嘉陵江的怒涛澎湃。

⑤近十年来,我国史学日趋繁荣,史学著作不断问世,其中的序言,大多数是富有学术价值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作,有的甚至谬种流传。个别著作,学术水平低下,却挟名人以自重,而作序者连书稿都未看过,竟然煞有介事地吹捧此书如何佳妙,这对作者、读者,太不负责了;有的作者用编者的话代序,吹嘘此书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最新水平,肉麻之至;有的给已故史学家的著作写序,不查起码的版本、目录,信口开河。这些现象虽然是个别的现象,是史学发展的支流,但与我国的史学传统相背离,事关学风,我们应当正视。

⑥序,不仅是史学著作的有机体,更是其门户,不可等闲视之。吁请作序者:下笔之际多珍重!如何?

【小题1】写出一篇高中阶段学过的书序的课文篇名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顾炎武的《R知录》自序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希望该书能满足后世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的探求,寄托了作者经世济用的思想。
B.谭其骧先生的《长水集》序,差不多浓缩了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
C.粱启超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所作的序和任继愈先生为《中国行业神崇拜》所作的序都体现了严肃认真的态度,可分别视为长篇序言和短篇序言的优秀代表。
D.史学发展的主流应该是大部分优秀史学家学风严谨求实,写出富有学术价值的历史著作和序言。
【小题3】第④段中划线句“当时重庆的弥天大雾”是指_______________,“嘉陵江的怒涛澎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⑥段中“门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结合全文,概括优秀的史学著作序言所具有的特点。
【小题6】文中批评了弄虚作假、敷衍了事之不良风气,但历史与现实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大家大有人在,除本文外请另举一例加以证明,并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芯片又被称为微电路、微芯片、集成电路,主要是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体积很小,常常是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一部分。集成电路是使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因而集成电路产业也被称为半导体产业。现在大部分电子产品如计算机、手机等都要采用半导体器件作为核心部件。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芯片销售额为2994亿美元,到2017年已高达3970亿美元。

芯片被誉为“现代工业粮食”,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是物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基石,更是国防科技、国防安全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技术革新、资本驱动和各国战略的推动下,芯片产业发展迅猛。随着5G、物联、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成熟,未来集成电路产业将成为这些新技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手机、电脑等终端产品也将会越来越智能,这将为产业链相关公司带来战略性机遇。

芯片广泛应用在导航、航空、航天、雷达、导弹等多个军事领域。芯片的性能和安全对于信息化装备的作战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考虑到军工芯片的核心战略地位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采用自主研发的国产芯片已成各国共识。

(摘编自钟会民《物联资本论》)

材料二:

(摘自《财经新闻周刊》)

材料三:

基于芯片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战略地位,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中国制造2025》详细地规划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关键技术等,并将其列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五大产业之首。

我国政府不仅在政策层面大力支持,还在逐步扩大国家集成电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政策、资本和市场需求牵引的支持下,国内芯片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中,集成电路设计占比为34.44%,集成电路制造业占比为27.19%,集成电路封装占比为38.37%,已形成相对齐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并实现了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分支的首次大幅增长。

芯片从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在美国发明起源——在日本加速发展——在韩国与中国台湾成熟分化。美国已经形成了政府扶持,产、学、研一体的成熟发展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在强大的需求和有力的政策推动下,芯片行业正迎来第三次产业转移,向大陆转移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摘编自宋清辉的《国产芯片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材料四:

在高端芯片领域,由于国内厂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与集群效应,所以其生产仍以“代工”模式为主。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在市场上盛传:苹果一“饥渴”,其他品牌的手机就得“挨饿”。

因为高端芯片的供应有限,所以芯片厂商在选择客户时,都是优先选择苹果,而国产手机厂商只能“稍等片刻”。SEMI数据显示,中国本土公司芯片需求与供应额正持续扩大,2017年中国公司仅能满足本土芯片需求的26%左右。

美国拥有高端芯片核心技术的绝对控制权,产业保护政策越来越严,竞争壁垒越来越牢,“受制于人”的局面更加困扰中国的半导体及整机企业。而如今美国“芯片制裁令”的出现,使得“中国芯”国产化的呼声再起,中兴危机更激励自主芯片产业的崛起。但是,一切还需从长计议,一切进步都还需积淀。换句话说,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的步子不能乱,“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不能破。

当前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迎来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机遇,但要抓住发展机遇,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首先是完善集成电路产业结构,重视扶持集成电路设计业,设计是产业链的前端,也是面向应用的最终环节;其次,注重培养和吸引人才,芯片行业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持续不断的人才供应;最后,需要对企业并购重组提供指导和服务,并购重组有利于加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编自刘斌的《“芯芯”向荣的半导体行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其中进口量和出口量最大的是2017年,分别为3770.1亿块,2043.5亿块。
B.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进出口量逐年增长,同期的进出口产品金额呈下降趋势,出口金额最低的一年是2014年。
C.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量呈递增趋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都远高于同期的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
D.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的进口量和进口额与同期的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显示,中国集成电路产品目前还要依赖进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芯片是大部分电子产品的核心,全球芯片销售额仅2017 年比2010年剧增近千亿美元,所以采用自主研发的国产芯片已成各国共识。
B.我国芯片产业在政策、资本和市场需求牵引的支持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相对齐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成为五大产业之首。
C.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结构较为合理,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分支近几年一直有较大增长,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D.当前中国的高端芯片还受制于人,中兴危机更让中国坚定了自主研发芯片的决心,但是我们须坚持理性发展的原则,攻克很多难题。
【小题3】当前我国研发“中国芯”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

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决定性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它在今天的普遍性,于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性。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这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在美学领域中,我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

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由于这种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都具备感知这种美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美的欣赏感知也是普遍的。这种类型极有可能是在人类文化时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最近4万年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接近。这种伟大的美,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释放出无目的的神经烟火。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这种类型的美中,我们才真正地进入了纯粹的美的领域,这是一个为美而美的领域。因此,在美学领域中,这种美是美本身的体现。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4月22日,有删改)

【小题1】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超越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B.它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喜欢草原景观、美的人体、整体自相似形式和艺术作品。
C.它的每一种类型都能使人经验到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以及惊人的美。
D.它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是为美而美。
【小题2】对美的欣赏普遍性的三种类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
B.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
C.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性的三种类型都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而扎根于人体皮质的构造之中。
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入纯粹的美的领域。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共同的审美偏爱证明了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即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
B.三种类型的审美偏爱都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确立的,都有赖于神经刺激。
C.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感知非凡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皮质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
D.在美学领域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美是美本身的体现,而其他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请把我埋得浅一些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小女孩不断哭泣着询问她母亲去哪儿了,人们编着各种谎话来哄她。到后来,实在不能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刑场。刑场上早就挖了很大的深坑,他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的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摘自《做人与处世》2001年第7期)

【小题1】第4段“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一句中的“僵”是否能换成其他词,为什么?
【小题2】第5段中“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尊严和力量”,在这句话中你是如何理解“撞痛”这个词的?
【小题3】请说说第2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