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亚马逊大火已经燃烧了3周,我现在才知道。”推特用户@tyswizzlcc的推文写道,这条推文还配了两张大火熊熊浓烟蔽天的图片。它被转发了约50万次,在微博和QQ空间上,类似的转发和说法也层出不穷。后来证实,图片一张拍摄于1989年,另外一张则是2012年,分别在2007年的《卫报》和2012年的《自然》杂志上可以看到。

社交媒体上普遍常用的数据来自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该数构的数据显示,今年已经发生了超过7.2万起火灾,比2017年同期增加了80%。乍看之下数据确实可怕,再加上“已经烧了3周”,似乎对亚马逊的森林的破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但实际止自1970年起,几乎每年的8月,亚马逊都会发生火灾。8月是亚马逊流域的旱季,降水的减少带来火灾的高发,在雨季开始后,火灾活动就会逐渐停止。

美国宇航局(NASA)表示,尽管火灾的数量创下了纪录,但火灾的总覆盖率实际上低于每年这个时候的平均水平。“由于旱季的到来,7月和8月的活动通常会增加。许多人用火来保持农田和牧场,或为其他目的清理土地。通常情况下,活动在9月初达到高峰,11月前基本停止。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全球火灾排放数据库上的图表显示,巴西的火灾活动远低于2003年至2006年期间的峰值,略低于2016年的“百年一遇”干旱时期。也就是说,如果以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今年的火灾活动确实又大又频繁。但如果不仅仅与过去几年相比,而是与过去15年相比,或者与全球火灾活动的同期水平相比,今年亚马逊森林的火灾活动根本没有社交媒体上说的那么严重,且实际上毁坏的雨林数量比往年还少,只不过火灾数量看起来多。

(摘编白马妮《这场“浩劫”纯粹靠编!亚马逊今年火灾远小于2016和2005年》,2019年8月26日《时代周报》)

材料二:


图一:2012~2019年,亚马逊火灾数量的逐天数据


图二:2012~2019年,亚马逊火灾辐射功率的逐天数据

注:以上为美国宇航局发布的用于火灾探测的卫星工具记录的2012年以来的亚马逊火灾的相关数据图,2019年数据止于2019年8月16日。

(选自曹培信《通过NASA卫星,带你看真实的亚马逊火灾》,2019年8月27日《大数据文摘》)

材料三:

尽管网络引用图片确有错位造假现象,但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仍大多在巴西,也就是说,森林火灾始终是巴西不可忽略的一个重大安全隐患,而这与政府的政策引导是有看直接关系的。以眼下为例,亚马逊大火引发的网络争议使巴西深陷国际舆论危机,但其史真正引爆舆论的、还是博索纳罗上台以来忽视环保的政策方向和他在此次大火危机公关中的失当态度。

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巴西全境火灾发生次数约为2013年同期的两倍。此类森林火灾确有旱季天干物燥的气候原因图,但更与森林砍伐、畜牧用地扩张等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甚至大部分火灾的直接起因都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为导致。

自上台以来,博索纳罗不仅宣布巴西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还为发展经济大力松绑环保政策,计划进一步开发亚马逊雨林,支持农民砍伐雨林制造更多耕地,并以此创造条件,吸引外资。这一系列政策早已引发国内外忧,此次亚马逊大火点燃了国际环保人士对博索纳罗长久以来的不满,也就不难理解了。

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林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固碳地之一,其大部分位于巴西。然而在历史上,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高砍伐率也是巴西致使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而巴西对于雨林的保护和碳排控制的观念并非始终如一,其本身的环境政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只专注于发展,到21世纪初大多数人具备更强的环保意识。

如今,巴西依旧面临着发展和环保的选择题。在近年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这种纠结心态进一步显现,以至于博索纳罗逆数十年积淀而行的反环保政策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相关利益部门的响应。据当地媒体报道,博索纳罗23日已授权巴西军队参与林火扑救工作,并公开表示“亚马逊大火不应引发针对巴西的国际制裁”。有当地环保人士呼吁称,希望博索纳罗对这场仍在燃烧的大火的反思不止于国际制裁,而是能够重新考虑雨林保护的长远意义和经济发展的眼前之利的关系。

(摘编自张峻榕《亚马逊雨林大火遭“全球声讨”,“烧出”巴西困境》,2019年8月24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已有数据看,亚马逊地区火灾数量与火灾辐射功率的关系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B.从2019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亚马逊地区火灾数据呈现出异常上升的特征。
C.2012~2019年,亚马逊地区火灾数量逐日渐增,增势先慢后快,年底达到终值。
D.2012~2019年,亚马逊地区上半年火灾辐射功率总体上不断上升,但增势不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网络媒体上关于2019年亚马逊地区火灾的说法并不是“纯粹靠编”。
B.历史地看,2019年亚马逊地区火灾没有有的人说的那么大,但也并不小。
C.2019年亚马逊地区火灾的直接起因包括但不限于新政府的经济政策引导。
D.博索纳罗的反环保政策虽有数十年积淀,但巴西环保力量仍在积极阻止。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4 11:4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秃子光
张灏
他生来长得丑,蒜鼻豁嘴,头上长瘌子,蓄不了发,人送浑号“秃子光”。他不仅长相不入眼,且生性顽劣,干的都是上房揭瓦、下田摸瓜的事,父母头疼,乡邻嫌恶。
他家紧挨着镇上的码头。大富水虽算不上气势磅礴,但来往船只颇为频繁,河面上的景象也显出几分壮观。十三岁那年,有两只大船停靠在码头。船看上去很普通,但围观议论的人不少。因为船上有人在咿咿呀呀吊着嗓子。这是往县城去的戏班。停靠半日,戏班的船往县城方向去了。
戏班的船还没从眼前完全消失,他就跑回家,把锅里几个炕馍全部打了包,又去菜园扯了几个黄瓜,摸了烧饼摊上的几个烧饼。卖烧饼的转身发现是他,也不追赶,只骂了一声“秃儿子”。他身无分文,搭不上便船,硬是沿着大富水走了一整天,走到了县城。
戏班是县城首富请来为老母祝寿的,连唱七天,他便连看了七天。戏看完了,脸也饿绿了。看着戏班打点行装,他魂不附体。等到戏班离开县城的时候,他托人给父母捎信,从今以后他是戏班的人。
十年之后,有一个青年找到汉口福兴戏班。他站立堂前,向班主自报家门,请求搭班入行。他的一番话引得戏班几个人掩嘴偷笑。班主仔细瞧他,秃头,蒜鼻,豁嘴,如此模样,莫说上台,假使真能唱戏,扮个丑角倒罢了,怎么可能担小生?班主只字未言,兀自捧起茶杯,低下头吹了吹浮在面上的茶叶,声音很响地啜了一口茶。
堂前之人正是秃子光。见班主摆出送客的姿态,他竟然没有半分张惶。他将肩上的包袱取下来放到地上,然后向班主恭恭敬敬抱拳作揖道:“献丑了。”当场来了《凤仪亭》中的两段。先是吕布与王允对饮,再是吕布与貂婵调情,活脱脱一个骄横好色的匹夫莽汉。唱罢,班主不错眼珠地盯着他看,早忘了一杯茶一直端在唇边,已有半柱香的工夫。堂上其他几个人突然齐声叫了一声“好”。
接下来的一个月,福兴戏班每天都挂他的“旗”。《柜中缘》、《白蛇传》、《长坂坡》,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秃子光在台上唱腔圆润,韵味超群,行似秋风落叶,站如玉树婷婷,武戏的身段和表演更是令人叫绝。秃子光声名鹊起。汉口报界评论他与京城杨小楼好有一比。
一些新秀慕名而来,拜秃子光为师。他最满意的弟子是花云桥和白牡丹。当花云桥和白牡丹在汉口唱出名头后,秃子光渐渐淡出舞台,深居简出。
1938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汉口。汉口一夜之间,好像汹涌的潮水溃堤,人们都在逃离,脸上写着慌乱和惊骇。大多数戏园都关门歇业,只有极少数在夜晚来临时,依然醉生梦死。
一天,白牡丹到秃子光住所向师傅辞行。她和戏剧社的十几个年轻艺人决定离开汉口。她说,日本人刚刚在南京屠城,我们怎能坐以待毙?我们坚决不为日本人唱戏,我们要一路宣传抗日,走到重庆去。秃子光问及花云桥,他知道白牡丹正与花云桥相恋。白牡丹怅然道:“人各有志,从此天各一方,永不相见。”
汉口的冬天,虽不是滴水成冰,但也是一种慢慢渗透到骨子里的冷,十指外露,不知不觉会冻得关节僵硬不能弯曲。久未露面的秃子光忽然夜访花云桥。花云桥赶紧为老师请茶让座。秃子光拿出随身携带的一壶酒道:“天寒地冻,还是喝酒暖暖身子吧。很久没见了,今天陪师傅喝一杯,如何?”花云桥恭敬从命。
三杯酒入肚,秃子光问:“你随我学戏有七八年了吧?”
“感谢师傅教诲,从十六岁开始,整整八年零九个月。”
“你记得倒清楚。弟子当中,你悟性最好,白牡丹最能吃苦。师傅有一个心愿未了,指望有一天喝你们俩的喜酒。”
花云桥脸色黯然。“让师傅您老失望了。活在乱世,只能苟且。怎奈她过于倔强,我实难留住她。”
“我懂了。来,喝干这最后一杯吧。时间到了,该走了。”
翌日,秃子光离开了汉口,从人们视线里彻底消失。连白牡丹也没有见到过师傅。花云桥再也没有走上戏台,听说一夜之间嗓子哑了。
抗战胜利后,听说有人在五台山见到一位老僧人,蒜鼻,豁嘴,仿似曾经红极一时的汉剧名伶秃子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富水、汉口、汉剧、福兴戏班、日军侵华等既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也表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关于汉口的冬天的几句景物描写,简练而生动,渲染了寒冷的气氛,同时暗示将有不平常的事件发生。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面对毛遂自荐的秃子光,班主一言不发,排起茶杯、吹茶叶大声地喝茶等一连串的动作,让读者感觉到其内心的不屑。同时为下文”早忘了一杯茶一直端在唇边,已有半炷香的工夫”作铺垫。
C.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秃子光对得意门生花云桥说的”时间到了,该走了”这几句一语双关。可以断定是秃子光毒哑了汉奸花云桥。
D.小说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秃子光的不堪,后来写他成了汉剧名铃,并且在民族大义面前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气节。最后秃子光出家是因为得意门生花云桥蜕变为汉奸,让他觉得红尘俗世无可依恋。
【小题2】小说着力塑造了一个旧时代的汉剧名伶的形象。请概括这一形象的特征。
【小题3】对比手法是小说的一大亮点,请你分析文中的对比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残月

符浩勇

常年漂泊在外,但每隔一年,他都会回四英岭下的家乡。

他伫立村头,无服感慨:躲开了城里的喧嚣尘闹,扎进无边的宁静;没有城里光怪陆离的色彩,满眼却是灰蒙的苍凉。那破旧剥落的瓦房似乎更加低矮,屋顶檐甪似乎更加黢黑,村路坑坑洼洼,池塘横布垃圾草芥,不见了那儿时熟悉的面孔,更多的是行色匆匆的陌路人,湿漉滑膩的井台爬上了蓬勃的苔藓,田边园角是无所顾忌随地撒尿拉屎的猪狗……

刚进门,母亲就说:“早晌,村支书托人捎来口信,说是明儿晌午到他家去团聚。”还说,村支书前阵子就一直打探他的归期。

他不置可否地笑笑。他知道,那是上年为修建进村前的那段泥泞路,他掏了一万元。那时,村支书就嚷道,待到修好路,一定要好好宴请他。

吃过晩饭,母亲又说:“你抽个空,去探看一下陆老师,你还记着他吧。”

“好。”他应了声,脑海里浮现一个身板瘦弱却精神矍铄的小老头。

“小时候读书,他可为你操了不少心。”母亲继续说,“你进城去读中学了,他还总是以你为榜样,教育小孩……还有你去海那边读大学时,你打信回来催钱,你爹捏不出,就奔他去借……”他不知道,母亲何时变得这样唠叨了。

他随口问:“陆老师现在还在村小学?”

“唉,早不了,都许多年啦!当了二十多年民办的,上头说不干就不让干了。去年修村前那条泥泞道,村里家家户户摊派,他上山打柴筹款,不慎摔扭了脚筋,起初没理会,待到肿成箩筐才焦急,后来吃了草药消肿,以为没事了,没想一拖,错过了医治最号的时日,眼下时好时坏的,瘸脚了。”母亲还真唠叨。

趁着母亲收拾碗筷,他说:“那我今夜就去。”母亲却拦住他,塞给他一只手电筒。他出门了。

山里的夜好黑。他打开手电,却只是一丝暗红。过了片刻,眼睛才适应四周的寂静。天上的星星很亮,依稀可辨发白的路面。

拐了一个转折弯,过了一片黑黑魆魆的田野,就到了村小学的操场。操场上那面红旗在夜色里没了颜色,却也懒得飘动一下。

他忽然记起读小学做过的一桩傻事:

那是为了赶赴次日一场集体活动,夜里他穿着活动服睡觉,没想到尿床了。不能参加活动了,却被陆老师数落了一顿。他委屈不过,就把粪便倒在他宿舍门前的一只陶罐里。他心里很得意,陆老师一定会因此气急败坏而歇斯底里,然后恶狠狠地摔碎陶罐。然而,他没有等到事先所预想的结果,几天后,他装着若无其事从他宿舍门口路过,却见陆老师仍用着那只陶罐煮香喷喷的鸭蛋……

他去城里读中学时,陆老师还在村小学当孩子王。可是他一辈子没寻上媳妇,听人说,曾有个外乡妇女来投他,后来那女人落上思乡情绪,才知道她还有丈夫和女儿,他就让她走了。

走近了陆老师的家门,那里他再熟悉不过,曾几何时,放假了,他常常来到这里,缠着他讲神神怪怪的故事,夜深了,他回家的路上还仿佛感到背后有阵阵阴森气息。

他停下脚步,关了手电,叫道:“陆老师,陆老师!”没人应声。

停了片刻,他打开手电往门缝照一照,去拍门:“陆老师——”仍没人应声。

过了好一阵,屋里有了响动,他凑近门边,门里却又静下去了。

又过了一阵,屋里浮起了鼾声,忽近忽远……

他只好往回走,他闹不懂陆老师是否就在屋里?那响动?那鼾声?转念又想,见了陆老师,该会说什么呢?

夜风起了凉意,吹来谁家孩子的哭闹声,杀猪一样尖叫,间或,又飘来女人厉声的叱骂声。

空中不知何时挂上了一弯残月。远处,还浮动着三两声疲惫的狗吠。

回到家,母亲还未睡下。屋里的灯还亮着,听到他的脚步声,母亲问:“见着陆老师了?”

“见着了。”他觉得不能实说,那样母亲又会唠叨的。

“他的腿还灵顺吧。”母亲问。

“哦,还好。”他问答母亲时进入卧室去。

不想母亲又说:“你刚才前脚一走,村支书后腿就来了。他说,明后两天,他都忙着了。谁不知道他是个酒桶,要陪乡长去县城应酬。他还捎来一条烟,说还有二百余元。我推让不接,他说,是修村前那条泥泞路筹款剩下的钱……他寻思你不知何时能回来,早走了。”说时,就熄灭了灯。

他躺在床上,钻进被窝。被子是母亲白天在日光下晒过的,有一种暖和的气息。但他没法入睡,眼前总是晃动着村支书海量把盏劝杯的情景,晃动着陆老师干瘦如柴的瘸脚……

他决计了,天亮就回城里去。

窗外,天边还挂着那弯残缺的月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他”回到家乡伫立村头时的感慨,这段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了“他”目睹宁静、苍凉破旧、暗淡、脏乱的乡村景象后失望、怅惘、感伤的心境。
B.小说插叙“他”读小学时做过的一桩傻事,一方面丰富了陆老师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陆老师的愧悔心理,突出“他”对陆老师的尊敬之情。
C.小说中的村支书是巧于周旋的小人物,“他”曾给村里修路捐过钱,但“他”回家后被村支书冷落,这是“他”对乡村心生厌恶、决计早点回城的根本原因。
D.小说选取凉风、孩子哭闹声、女人叱骂声、狗吠声等意象描写乡村夜景,起到烘托人物心情,调整叙事节奏,暗示小说主题意蕴等方面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中的陆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窗外,天边还挂着那弯残缺的月亮”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拳张三
揪立
①我是张三。
②张三语气中荡漾着蔑视,平淡而又坚定。日本少佐美津智郎,上下打量了面容清瘦却棱角分明的张三。
③哟西,有胆量。
④斟得满登登的四十大碗酒,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⑤美津智郎伸手道“请”。你的,一碗酒放一个,四十碗我放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
⑥张三德州武城人,居武城瓦房胡同,几十年来,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
⑦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时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拳,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⑧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爷的日子,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端起,日头落西,最后一滴酒也淌入肚子。张三爷微抖长衫,轻抬阔步,背背双手的样子,反复在人们的记忆里。
⑨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可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⑩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三爷的碗里,三爷泯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热汗直流,柴掌柜闻听颠颠地跑上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泼了三碗,腥,涩,火嫩……,一时酒气冲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⑪忽听一声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步履轻冉,双手捧着一碗高粱酒,不喊三爷口称三哥,轻迈金莲来到张三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脖子一扬滴酒不剩。好一碗女儿红,好酒好酒,抬足离去。
⑫有人说,张三和柴家大女儿有一手,有人说,非也,柴掌柜故意请张三来变个法子给他的酒坊造声势。无论怎么说,自那次后,柴家红高粱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⑬据老人说,德州附近喝酒比得上张三爷的,没有,一个都没有。真有不服气的,比如,陵县醉弥陀金灿,骑着枣红大马来找张三,那家伙,论坛的喝,两个人从上午喝到了下午,未分胜负。金灿光膀子骑马向东,张三爷折西回瓦房胡同,金灿走了十里路,一个趔趄从马上栽了下来,一命呜呼。张三睡了七天七夜,酒汗流了一炕,醒来仍喊,痛快。
⑭美津智郎是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的,柴掌柜就是不吐个口话,美津智郎恼羞成怒,一个破坏大东亚共荣,就捆了柴家四十来口。
⑮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郎不住点头。
⑯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的时候,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柴掌柜那头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
⑰喝到三十八碗的时候,张三爷眼皮发木,视线模糊,柴家大姑娘和新女婿双双捆着手注视着张三,张三爷对大姑娘微微笑了笑。
⑱三哥,大姑娘欲言又止。
⑲张三两碗咕咚咕咚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郎拍了拍军刀,放人。
⑳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郎屋里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
㉑张三爷止住了脚步,回头问美津智郎,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
㉒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儒家有“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晋代《断酒戒》,唐代《酒箴》,宋代《酒赋》,元之《饮膳正要》,明之《本草纲目》,清之《日如录》,无不是酒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蠃螟蛉如侍侧在焉也。
㉓张三爷滔滔不绝,不觉兴起,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
㉔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李纯阳拔剑把头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势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美津智郎没想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㉕张三爷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本可将人物经历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却对醉拳张三的身世及最终去向做了模糊化处理,这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B.小说对张三爷喝酒救人一段的叙述很有特色,中间的几次小停顿造成了故事情节上的波折,使小说原本紧张的情节变得舒缓,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衬托,张三爷饮酒救人时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的描写就有力衬托出张三爷的形象。
D.张三爷“身着长衫”“轻抬阔步”“泰然自若”“微抖长衫”,“背背双手”这样的描写看似信笔而为,实则颇具匠心,暗示着张三爷非同一般的身份。
【小题2】小说第⑥-⑬段的叙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概括醉拳张三的形象特点,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

①普希金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呼吸,都是在圣彼得堡止息的。

②在清幽的莫伊卡河畔,有一栋三层的老房子,它就是普希金最后的居所。普希金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短暂的一生,曲折而壮丽。他反对农奴制,反对沙皇,支持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曾经被幽禁。一八三七年,他为了捍卫家族和妻子的名誉,与法国人丹特士决斗,饮弹身亡。在他的故居的一个小盒子中,陈列着普希金的一缕头发,它软软的,茸茸的,色如成熟的玉米璎珞,状如春光中飞扬的柳絮。普希金活了三十八岁,这样的一生,也就是春天的一生。

③我们游涅瓦河的时候,船上的导游指着岸上的一座老房子说,当年普希金在决斗的路上,曾在这里歇脚,喝过咖啡。我想如果换作别人,那杯温热的咖啡,可能会绊住他的脚,但普希金没有,他走出咖啡馆,毅然去了决斗场。毫无疑问,他是个勇士。他倒下了,他的诗歌却像俄罗斯白桦林上空的云雀一样,动人地歌唱着。

④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生,是与疾病、贫穷和苦难抗争的一生。他活了六十岁岁。他人生的天空,乌云笼罩,可他用那支苍凉的笔,化作闪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界——《白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哪一部不是灿烂的呢!由于负债累累,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居无定所,搬迁频繁,他最后的故居,离一个菜市场很近。在他故居的门口,我遇见了三个卖浆果的老年妇女,她们穿着长裙,包着头巾,袖着手站着,很像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为着生计而奔忙的小人物。在陈列室,我看到了一副锈迹斑斑的脚镣,它是陀斯妥耶夫斯基4年苦役生活的见证。他戴着它,写就了《死屋手记》。任何描写苦难的文字,在这副脚镣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这副脚镣,如岁月的风铃。带给人无限的伤感。脚镣囚禁了他的脚,却没有缚住那颗自由的心。

⑤陀斯妥耶夫斯基直到去世前,才偿还完所有的债务,而他为人类留下的,却是无价的、不朽的艺术。他因为死亡,终止了搬迁:也因为死亡,这最后的居所,为他所拥有了。陀斯妥耶夫斯基所生活的时代,圣彼得堡只有八十万人口,而为他送葬的,足足有八万人!

⑥托尔斯泰不像陀斯妥耶夫斯基,他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享有至高的荣誉。他出身贵族,不过他为着这个出身而羞愧,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想到自己的生活是由他人侍候时,就感到卑污,感到难过。那些人为着使自己和家人免于冻死、饿死而在卖命。”他最终离开莫斯科,来到乡村,与想过自食其力的生活不无关系。去庄园前,我们参观了俄罗斯社会科学院的艺术博物馆,在那里,我看见了托尔斯泰自制的一双靴子。那双靴子式样简单,实用。不过,它们不是一般大小,可见托尔斯泰做靴子,并不如拿笔那么自如。这双靴子,踏过多少朝露和霜雪?

⑦从莫斯科到托尔斯泰的庄园,大约4个小时的车程。沿途是广袤的俄罗斯原野,这条路,是托尔斯泰的叛逆之路回归之路,那是一座白色的小楼,托尔斯泰在这里,接待过屠格涅夫、高尔基、契诃夫等作家,《战争与和平》和《复活》,也诞生在这里。也许是户外蓊郁的森林烘托的,这故居无比地温暖,无比地安详,毫无阴郁气,给人以亲切感。我真想坐在一把硬木椅子上,握着一杯茶,听听风声。故居中陈列着托尔斯泰穿过的道袍似的粗布衣服。看过列宾那幅《托尔斯泰在写作中》的画的人都知道,他习惯在拱顶室写作。那里原来是个仓库,托尔斯泰看上了它安静。拱顶室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微微驮着背,带着谦和的笑容,迎接着参观者。列宾画中描绘的墙壁上挂着的农具,已不见了,不知那农具去了哪里?

⑧出了故居,我们拜谒托尔斯泰的墓地。他的墓离他生前的居所并不远。那座墓没有墓碑。周围是高大的冷杉,墓地旁边有一条浅浅的沟谷,好像沉陷在大地的一支笔。托尔斯泰躺在那里,看着他耕过的农田,看着他骑马经过的树林,也看着后世的风雨。我想在万物生长的声音中,他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也会生长吧。

⑨有些镣铐,可以看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而有些镣铐,是看不见的。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试图挣脱一副无形的镣铐的束缚,那就是他一出生就加在身上的贵族的镣铐。他在不断地谴责自己的过程中,使作品走向了博大辉煌!普希金呢,他挣脱的是生命的镣铐,当名誉和尊严受到损害时,他宁可用鲜血,祭洒他的青春,这怎不叫人为他生命的纯洁和豪情而赞叹呢!

⑩这些伟大的作家,因为有了温暖的、济世的心,有了高贵的、不屈的灵魂,不管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镣铐,都无法桎梏他们,因为他们的心没有牢狱。海天一般地广阔,长风一样地自由!

【小题1】第②段“这样的一生,也就是春天的一生”中“春天”意即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叛逆之路”和“回归之路”分别指什么。
(1)“叛逆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归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出下列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第②段通过对普希金头发的描写,表现出他柔弱的一面,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普希金。
B.第④段以“乌云笼罩”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始终伴随着疾病、贫穷和苦难。
C.第⑥段对靴子的描写,体现托尔斯泰虽想融入平民生活,却无法摆脱贵族镣铐的痛苦。
D.第⑦段插入作者品茶听风的想象,从侧面烘托了托尔斯泰故居温暖而安详的平民气象。
E.第⑨段划线部分表明在普希金看来,当名誉和尊严受到损害时,荀活是为生命戴上镣铐。
F.本文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娓娓道来,舒缓流畅,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标题“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忘年之交吴冠中先生
胡殷红
谁都知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但我却常常为寻找后悔药纠结不已。我和吴冠中先生同住一个小区,去年我要迁新居,在最后准备拔掉电话机的刹那,想到和吴冠中先生辞行,在电话里我说会常来看他,希望他保重。电话里他说了很多,好像不是我要搬走,倒像他要远行。我说搬走也会常来看他。但我确实没想过他已年过九旬,总觉得有的是时间。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我简直悔绿了肠子。
  回想起前年春节我最后一次去给吴冠中先生拜年。虽说是过年,他的家新年和旧年一样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化。他的生活多年来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小画室不到十平方米,朝阳,画案旁的餐桌上已摆放好午餐:一只盘子般的大馒头、一盘“水煮蒜苗”、两碗多种豆类煮制的粥。吴先生和夫人正准备就餐。先生说,他们请了一位下岗女工帮忙做一顿饭,其余两顿自己做,基本吃剩的。我注意到吴先生好像是刚刚理了发,就问:还是街边师傅的手艺?吴先生显得挺高兴说:街边理发的师傅们搬进了理发室,不用站街啦。很多年以来,吴先生总在街心公园的林荫小道边,花两元钱找个“蹲摊”的理发师傅理发。每次我遇见,就会开他的玩笑说: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一下?吴先生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不同,价值一样。凡到这时,他的脑袋会被剃头师傅 “无情”地归位。他只得低头喃喃:我这时候的价值就相当于一个等待削皮的冬瓜。玩笑间,吴先生总会有意无意地谈到他的“创作观点”。每到这时,我都觉得他很孤独,他期望别人的理解。
  后来我的专访《吴冠中有话要说》在《文艺报》整版发表后,吴先生收入了他的文集,我们的友情也从相识而跨向更高的境界——忘年交。
我和吴先生比邻而居十几年,那几年他每天都会沿着小区转圈散步,时间宽裕的话他会叫我一起和他徒步到离我们小区三四公里、儿子为他准备的大画室去看他的“大画”。去那儿要走40分钟,他想画“大画”时就一早过去,带些饼干、面包当午餐,晚上再步行回来。吴先生说,近年画“大画”少了,所以去那里也少了,主要原因是不想重复自己,没有新意、没有激情的作品不想画,另外精力、体力也觉得差了些。他说他希望把自己认为的精品都捐给博物馆,不愿流落民间被人转手,由拍卖行拍来拍去。他说,无论拍卖的价多高都和他本人没丝毫关系,送出去的画就是别人的了。
我一直在想,吴先生这些年来引起许多人的误解,这一定与他独特的思想有关。也许,随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将越来越认识到吴先生观点的意义与价值,误解也会随之消除。
吴先生和这个世界永别了,我这个没心没肺的人竟然没在搬家前的一年里没去看望他。而今,我把他老人家送给我的那套精装本《吴冠中文集》摆放在我的桌上,点燃一支蜡烛,在幽幽的烛光中怀念这位画家、文学家,他送我书时说的话言犹在耳:“文是画之余,是画之补,是画到穷时的美感变种。只可惜,我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风景画家,不能互换,是文是画,只求表达真性情吧!”
老人的话在我心里生根,老人的身影在我脑海里驻足。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
【小题1】对文章的内容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与吴冠中先生,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很大,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
B.晚年的吴冠中先生由于在创作上没有新的思路,所以很少画“大画”。
C.文中说到吴冠中先生把自己的精品之作捐献给博物馆,目的是保护这些作品,不希望作品流入民间遭人拍卖。
D.生活中的吴冠中先生身边往往只有夫人相伴,看上去很孤独落寞,这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独特思想有关。
E. 本文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吴老的怀念及愧疚之情。
【小题2】联系本文,分析概括一下吴冠中先生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的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