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对比近四年数据发现,留学生毕业回国发展的人数在不断增长。”在新东方前途出国联合市场调研公司Kantar Millward Brown等单位发布的《2018中国留学白皮书》中提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国家对留学生就业移民政策的收紧,以及中国经济环境向好、国家发展实力雄厚的双重因素影响。”

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有14%的人认为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非常匹配”,39%的人认为匹配度一般,27%的人认为不怎么匹配,20%的人认为完全不匹配。新东方海威时代副总经理齐彬分析“学非所用”的原因在于,学生专业选择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依然比较盲目,且对未来就业没有深入思考。

现实中,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很多时候都无法实现“无缝对接”,有的甚至是“驴唇不对马嘴”。诸如学法律的去搞经济,学微机的去当文秘,学会计的去搞管理,等等,这样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比比皆是。

——摘编自《2018中国留学白皮书》发布:海归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学非所用”现象加剧

材料二

图:应届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比例

就业岗位的选择与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直接相关,但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其中坦承没有职业规划的应届生人群比例高达30.7%,而就业岗位在规划内的人群比例为49.7%,另外有19.6%的应届生表示就业岗位超出了前期规划。这与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直接相关。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早期职业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是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2018年高校应届生就业报告》

材料三

高高的厨师帽、白色的围裙,在西点工坊里,一位美女糕点师正小心翼翼地把奶油挤成朵朵小花,再点缀上两颗草莓,一个美味的蛋糕就完成了。她不是米其林五星大厨,而是国内一所重点名校的生化女博士。上学时,人们对蔡晓青的期待,是成为一名科研人员。“但那种环境我不喜欢。我觉得做蛋糕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不顾家人的反对,她毅然选择了这条“冒险的路”。

如今,蔡晓青的工作就是研发新式的糕点,并教授课程。“把爱好作为职业,心情愉快。现在父母也不再反对了,同学们都很羡慕我。”蔡晓青说。

如今的年轻人,在面临就业时有了更多元的思考与选择。学非所用,在当下的年轻人中并不罕见。“我是在第二份工作中,才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27岁的陈超是江苏人,从2013年在上海做海外营销,到2015年南下深圳尝试做媒介公关,再到第三份工作的高级市场经理,他的每一次择业,都和所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毫无关系。“年轻人就应该在实践中慢慢寻找自己的职业和人生方向,读大学选专业,我基本是听从家人的安排。找工作应该才是年轻人第一次的自主选择吧。”

“工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应该鼓励和包容年轻人的自主选择。”南方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彭中华说,无论是跨专业、跨行业就业,还是自主创业,年轻人在就业上的多元化选择,必将是未来一个大的趋势。

——摘编自《人民日报:民生调查<年轻人 想闯就闯又何妨>》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学生毕业回国发展人数的不断增长与一些国家对留学生就业移民政策的收紧和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好有关。
B.根据材料二可知,有过半高校应届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该比例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
C.由材料二可知,就业岗位的选择与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直接相关,而现实情况是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反映出当今青年人普遍存在着“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学非所用”等现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养学生进行早期职业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是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B.生化女博士蔡晓青的成功启示我们现在的青年人,在面临就业时有更多元的思考与选择,且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C.“学非所用”的现象,在当下的年轻人中并不鲜见。多数人都是在自己的第二份工作中,才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D.彭中华认为无论是跨专业、跨行业就业,还是自主创业,年轻人在就业上的多元化选择,必将是未来一个大的趋势。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青年人职业选择的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6 11:05: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小题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艺术的,写字是实用的,从根本上讲,书法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B.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美体验”。
C.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书写时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而不能由书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是有序的。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法家对写字要求精益求精,他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这与拣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B.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
C.汉字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D.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都用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增加艺术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玫瑰花的“所指”是爱情;那么,文字的“所指”是文字符号背后的含义,“能指”是它作为文字符号的形态。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具有独特魅力,也许有时候我们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但是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C.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D.如今,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现象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约进入21世纪以后,技术早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一个强大对手。自从Alpha Go与Alpha Zero相继诞生,人们开始对于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惧。人工智能——人的这个创造物战胜人的神话正在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变为现实,哲学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人类生存的每一次危机都需要哲学家的关注。哲学,虽然是一种爱智慧的学问,但却根本上以关注人的生存为己任。技术,原本作为一种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曾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因此,当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句尽人皆知的“我思故我在”,其所设立的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为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设定了第一原理。从此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笛卡尔的哲学原则告诉我们,人(我思的主体)成为了整个世界的理论根据,人作为世界主体,人也就成为了世界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是人这个上帝创造出的一个人化世界,如今这个上帝正在制造一个自己搬不起来的石头,于是终于开始恐慌,仿佛这一境遇是人类从未遭遇过的挑战。其实,今天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造成的危机与二战期间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恐慌并无二致。它所表达的都是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在哲学上,我们可以用知识论与存在论的对抗性关系来概括这一危机。技术本质上是哲学知识论的必然后果,其基本的诉求是试图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进行形式化的抽象,也就是说,将一切都还原为抽象的数字,从而适用于可计算性。而存在论,则意味着对于人自身的关照,其中人的情绪、情感成为了关照的重心。那些对于人工智能充满信心者,以及那些对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者都不过是知识论的拥趸:而大部分的哲学家们都可能会立足于存在论,而对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胁不以为然。原因不难理解: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替代人的玄想之所以能够成立,关键在于你将如何看待人的属性。如果你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个可以被还原为一组组数字,如同一部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他每一时刻的行为都是被规定好的,他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那么你当然会觉得人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如果你认为人生就是偶然性事件串联在一起的一场戏剧,其间上演着的毎一分钟都包含非确定性,它的精彩是不可预期的,那么你根本不会相信任何一部机器可以完全替代你的存在。

人工智能在今天社会所带来的恐慌,一方面源自于资本的诉求,其有意制造话题,以便敞开新的利润増长点,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比如人有了身价,成为了可买卖的商品,人的工作时间十分固定,以至于一天的生活与一个月每一天的生活毫无二致。这在哲学家看来是一种典型的非人的存在样态。人工智能所代替的,也只能是非人之人,而非人本身。

正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个契机,它让人可以突然越来越自省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人类活动当中究竟有多少是不可计算的部分,以便将我与机器区分开来。是的,正是人工智能,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

(作者:夏莹,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有删改)

下列对“我思故我在”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针对技术是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也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提出了尽人皆知的观点,“我思故我在”。
B.“我思故我在”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是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的第一原理。
C.因为“我思”的主体是人,人就成为世界的主体,也就成了世界的上帝,所以人类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
D.随着以Alpha Go与Alpha Zer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原则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禹平治洪水之后,划九州,制贡赋,赐土姓,家天下,奠定了此后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禹作为天下共主,所面对的是以族姓构成的诸侯,王朝所需赋役都可征之于诸侯,此时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统计天下民数。夏禹所建立的孝治合一之传统,有力地将孝德由君王贯穿至社会基层,形成了家国同构的德性政治。裘锡圭先生基于甲骨文研究得出宗法制与嫡长子制均已见于殷商时期,而在古代文化思想中,这些具体政治制度所支撑的孝治传统则始于夏禹。故而孟子要讨论君王的孝治矛盾时,只能将假设场景移至夏禹之前的虞舜之时。
在各诸侯国内部,其社会基层之构成与治理则需掌握户数。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是大夫之家,还是平民之户,都是以家主或户主面对国家,国家的赋役也都征之于家主、户主,国家权力并不进入家户之内。因此,此时国家只掌握家主与户主的名籍,而没有户籍。《国语·周语》上,仲山父陈述传统礼制依据百官之职的日常运作与国家常规性籍田蒐狩,就可以“习民数”。实际上,被登录于百官有司,能参与籍田蒐狩,都是政治身份的体现。这种政治身份,既是家主户主为国家所尽的职责,同时也是其在国与家之中地位的确认。
在家户内部,家户主“正夫”之外,往往尚有成年兄弟,这些人口在仅有家户主名籍之时,并不为国家掌握,成为“余子”。尤其对于基层民众来说,一户的常规性授田往往养活不了“余子”,他们便另行垦荒。当西周末至春秋战争规模扩大,国家感受到财赋与兵员的紧缺时,只得将余子也纳入国家掌握中,这便是周宣王的“料民”(《国语·周语》上)、鲁国的“初税亩”(《左传·宣公十五年》)与楚国的“大户”(《左传·成公二年》)。此后各国逐渐制定了普遍登记所有人口的户籍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为精细的社会治理。如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史记·秦始皇本纪》附《秦纪》)。
至商鞅变法,颁布“分异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正式将成年余子单独立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户籍形式改变了基层社会面貌。
(摘编自李若晖《古代社会治理之户籍的产生》)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化思想中,孝治传统是从夏禹时代开始的,所以孟子认为,要寻找解决孝治矛盾的办法,只能回到夏禹之前的虞舜时代。
B.家主和户主被国家登录名籍,参与籍田蒐狩,既能为国家尽职责,也显示了自己在国与家中的地位,更是国家掌握户数的依据。
C.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大夫还是平民,家户主的成年兄弟们享受不到国家的常规性授田,为了养活自己,他们不得不另行开垦荒地。
D.在普遍登记人口户籍制度产生以前,国家统计人口只登记家户主“正夫”,而对家户中其他的成年兄弟则不作任何统计,这些人成为“余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分唐宋,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面对唐诗,宋人一方面想尽力摆脱唐人影响,构建起新的诗歌模式;另一方面,又在被动甚至主动接受唐诗影响,在唐诗中寻找创作源泉和灵感,甚至寻找诗歌革新的依据或动力。宋诗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基本都有唐人的影子。“晚唐体”是宋诗发展过程中,最能体现宋人这种心态的诗歌流派,同时也是“江西诗派”之外,宋代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因此,“晚唐体”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晚唐体”是宋代诗坛的独特存在,盛行于宋初与南宋中晚期,在诗坛的历史使命前后不同。“晚唐体”诗人多为隐士、僧侣或具有强烈隐逸倾向的中下层士人,在现实社会中属于边缘化群体。学术界一般认为,“晚唐体”诗歌宗奉贾岛、姚合。宋初“晚唐体”的盛行是历史惯性,是晚唐五代风气在宋代的自然延续,“晚唐体”诗人“九僧”与寇准、钱惟演等当时诗坛、政坛的重要人物和士大夫阶层都有诗歌酬唱活动。南宋“晚唐体”是在“江西派”与理学诗统治诗坛,而“江西派”陷于“杂博者堆对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困境之时,在叶适支持下,由“永嘉四灵”的倡导和实践而逐步为诗坛所接受,尤其在“江湖诗人”中产生较大影响。其历史使命是革新“宋诗”,救治诗坛弊病。因此,南宋人对“晚唐体”的态度因其诗学立场而有所不同。可见,“晚唐体”既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宋诗”形成、发展的基础与变革推手,研究“晚唐体”实际就是研究整个宋代诗歌发展史。

从诗歌风格类型看,“晚唐体”属于清瘦型诗歌,与之相对的是富贵型诗歌,深入研究“晚唐体”,能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开辟新思路。从现有材料看,富贵型诗歌早在先秦即已出现,《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其意象、辞藻皆带富贵气。而清瘦型诗歌大致是从六朝以来隐逸之士全面介入诗歌创作开始逐步生成,如陶渊明《有会而作》《咏贫士》诸作,无论意境还是语辞,皆有清淡寒蹙之意。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开始初步形成清瘦与富贵两类诗歌对立互补的格局。清瘦之诗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开始,一路经大历十才子,到姚贾及李洞、杜荀鹤、喻凫、许浑、许棠、郑巢、周贺、周朴等中晚唐宗贾诗人,格局越来越逼仄,景物越来越细碎,意象营造和风格追求越来越走向清淡和寒瘦,甚至枯寂。富贵之诗从李白开始,经李贺、韩愈、李商隐、杜牧、韩偓等一路向前,虽路径不同,但或辞藻丰赡,或意境瑰丽,总体带有较为明显的富丽之气。进入宋代,“西昆体”承商隐衣钵,“江西诗派”“脱胎换骨”之法亦使诗歌辞藻丰赡,而显学问之富丽,“晚唐体”则意境和语辞皆清冷寒瘦,“吟边莫问红尘事,只住茅茨亦自清”(薛嵎《闲居言怀》),“稍觉道心胜,渐至诗脾清”(罗与之《玉梁道中杂咏》),“斜阳照孤影,诗骨瘦崚嶒”(戴复古《山中少憩》)。

可见作为清瘦型诗歌的代表,“晚唐体”本身也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漫长的发展脉络,而且在唐宋两代基本与富贵型诗歌各占诗坛半壁江山,前赴后继,互相补充。

(摘编自王胜明《晚唐体”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严羽认为,宋诗崇尚讲理,但有不注重营造意境之美的毛病,唐诗正好与之相反。
B.“晚唐体”诗清寒,盛行于宋代,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使命,宋人对它的态度并不同。
C.“江西诗派”在宋代成就和影响最大,南宋曾陷入困境,“脱胎换骨”法使辞藻丰赡。
D.和清瘦型诗相比,富贵型诗出现得较早,成就也较大,整体带有富贵气,更受诗人喜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历史使命和风格类型两个维度论述了“晚唐体”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B.文章引用大量的诗论和诗例,用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展示“晚唐体”的风貌。
C.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模式,条理清晰地展示了自己的论证思路。
D.第四段交代“晚唐体”深入研究的意义后梳理了清瘦型诗和富贵型诗的大致脉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宋诗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基本都有唐人的影子,但是,在面对唐诗时,宋人的态度实际上是矛盾的。
B.“晚唐体”的研究之所以有很大价值和意义,就是因为它是宋代“江西诗派”之外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C.南宋“晚唐体”虽然承担革新宋诗,救治诗坛弊病的历史使命,但“江西诗派”对它应该是持反对的态度。
D.清瘦诗的格局日益逼仄,景物日益细碎,意象营造和风格追求日益清淡和寒瘦,甚至枯寂,成就可能越来越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国联日内瓦会议上的演讲
顾维钧
尊敬的埃里克德鲁蒙德爵士,尊敬的与会各国代表: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颠倒黑白”。我想松冈洋右先生刚才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亲爱的代表们,我这里有两份中国政府根据日本战俘的供述得到的证据。这些证据的原件存在中国国内。根据他们的供述,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二营第三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以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一小段铁路,并将三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的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本守备队。
退一万步讲,让我们假设,松冈先生说的是事实。日本军队和中国军队确实在柳条湖附近有摩擦,而日方采取的是自卫。那么我请各位亲爱的代表想一想,自卫用得着攻占长春吗?自卫用得着攻占齐齐哈尔吗?自卫用得着攻占吉林吗?自卫用得着攻占奉天吗?自卫用得着攻占营口、四平和安东吗?如果我说,中日双方有摩擦,中方开着军舰登陆本州岛,占领了东京,各位亲爱的代表,那还能叫自卫吗?
十三年前,在巴黎,那时候我亲眼看着日本强取了中国的山东。那时候,他们声称山东的主权还是中国的,他们只不过是想和中国做生意,想和中国经济合作。那时候,在巴黎,我打了个比方。我说,一个人,丢失了他的钱包,被另一个人捡到了。然后捡到钱包的人拿走了里面所有的钱,将空空的钱包还给主人,并说“我们还是朋友”,代表们,这能成立吗?
但是,中国人忍让了,把我们山东的权益让给了日本。
今天,十三年过去了,那个捡钱包的人,现在竟然连空空的钱包也要抢走。代表们,我请问问大家,这样的事情中国还要忍下去吗?还能忍下去吗?
善良的中国人还可以忍让。但是我们让了山东,换来的却是丢了东三省。如果今天,国联连“李顿报告书”都不能通过,我们再让了东北,那么,我恐怕十三年后,将不会再有各国代表出现在这个会场上了,因为那时候,国际联盟将不会存在!
三十年后,我恐怕,将不会再有和平可言,世界将永无宁日!
(顾维钓的话音刚落,整个会场爆发了整齐而且热烈的掌声)
(节选自宗民《顾维钩在“九一八”》)
注:埃里克德鲁蒙德,国际联盟的秘书长。松冈洋右,出席国联日内瓦会议的日方代表。李顿报告书,“九一八”发生后,国联派以英国的李顿爵士为为首的调查团前往调查,调查结果即为“李顿报告书”,报告中有一些还算公正的内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明是日本为寻衅侵略中国制造了炸毁铁路事件,却颠倒黑白,诬称是中国人所为。
B.就算在柳条湖炸毁铁路事件是中国人所为,松冈洋右的自卫说,也根本站不住脚。
C.对于日本的侵略,中国一忍再忍,而日本却得寸进尺,顾维钧对这种忍让十分愤怒。
D.如果连“李顿报告书”都不能通过,说明国际联盟连起码的公道都没有,必定解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列举日本侵略罪证时,有准确的时间、地点,还有人名,使罪人无法抵赖。
B.作者并不局限于“九一八”事变,而是将十三年前的事也列举出来,以进行对比。
C.作者用大量反问句,彻底揭穿了日本的“自卫”谎言,也将其累累罪行大白于天下。
D.作者用钱包作比,形象地揭露了日本先窃我国利益,进而夺我国主权的贪婪嘴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顾维钧演讲的字里行间,可听出一个信息,国联不能很好地在中日之间主持公道。
B.顾维钧承诺,尽管日本称其行为为“自卫”,但中国不会以同样方式到东京“自卫”。
C.从顾维钧的演讲中可以看出,肖时的中国政府很软弱,对日本的侵略处处忍让。
D.顾维钧演讲结束时的话,意在提醒与会代表,如不主持公道,世界必将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