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洪亮吉,字稚存,江苏阳湖人。少孤贫,力学,孝事寡母。乾隆五十五年,成一甲第二名进士。性豪迈,喜论当世事。督贵州学政,地僻无书籍,购经、史、通典、文选置各府书院,黔士始治经史。任满还京,入直上书房。嘉庆三年,亮吉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以弟丧陈情归
大学士硃珪书起之,供职,与修高宗实录,第一次稿本成,意有不乐。将告归,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略曰:“今天子求治之心急矣,天下望治之心孔迫矣,而机局未转者,推原其故,盖有数端。亮吉以为励精图治,当一法祖宗初政之勤,而尚未尽法也;用人行政,当一改权臣当国之时,而尚未尽改也。风俗则日趋卑下,赏罚则仍不严明,言路则似通而未通,吏治则欲肃而未肃。今一则处事太缓,权私蒙蔽,事事不得其平者,不知凡几矣。千百中无有一二能上达者;即能上达,未必即能见之施行也。一则集思广益之法未备。盖恐一人之聪明有限,必博收众采,庶无失事。请自今凡召见大小臣工,必询问人材,询问利弊。所言可采,则存档册以记之;倘所举非人,所言失实,则治其失言之罪。”
书达成亲王,以上闻,上怒其语戆,落职下廷臣会鞫,面谕勿加刑,亮吉感泣引罪。拟大辟,免死遣戍伊犁。明年,京师旱,上祷雨未应,命清狱囚,释久戍。诏曰:“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下情复壅,为害甚钜。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勤政远佞,警省朕躬。今特宣示亮吉原书,使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为可与言之君。诸臣遇可与言之君而不与言,负朕求治苦心。”即传谕释亮吉回籍。亮吉至戍甫百日而赦还。后十年,卒於家。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B.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C.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D.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甲”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获得殿试的第一等。
B.“书院”是古时官府所设的存放书籍供人阅读的场所。
C.“遣戍”的意思就是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等地戍守。
D.“祷雨”的意思就是向上天神明祈求降雨解除旱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亮吉小时候就喜欢读书,用功学习。他在殿试时考取了第二名进士,以后在担任贵州学政时又购买大量书籍给贵州各府书院。
B.洪亮吉性情豪迈,喜欢议论时事。他在上书房供职参与编修高宗实录时,曾写了几千字的文章,但却因此触怒了其他官员而被迫辞职。
C.洪亮吉忠于朝廷,敢于直言。他在即将辞官归家之时还给军机王大臣上书言事,对如何治理天下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D.嘉庆皇帝虽不善于听取反面意见,但还能反省自己。他因为洪亮吉语言戆直而发怒,但过后也能认识到自己处理洪亮吉的过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亮吉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以弟丧陈情归。
(2)盖恐一人之聪明有限,必博收众采,庶无失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6 08:1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陶元淳,康熙中举博学鸿词科,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①,置二甲。三十三年,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②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③,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 ④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⑤,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注)①戆(zhuàng):愚直。②相率:百姓纷纷。③发审:交付审讯。④鞫:审讯。⑤定谳:定罪。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益之费 罢:免除
B.广东昌化知县 授:被任命
C.任事之心 灰:灰心
D.元淳当弃官以政体 全:保全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县隶琼州与黎为界 / 旧设土舍 / 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为奸 / 元淳立撤去
B.县隶琼州 / 与黎为界 / 旧设土舍 / 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为奸 / 元淳立撤去
C.县隶琼州与黎 / 为界旧设 / 土舍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为奸 / 元淳立撤去
D.县隶琼州与黎为界 / 旧设土舍 / 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 / 为奸 / 元淳立撤去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早年学业优异,考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又中进士,在廷对时,提出均赋税,减浮粮,免除无用之费等主张,深有见地。
B.陶元淳在广东任职时,体恤民情,革除杂税,鼓励百姓以耕织为业,厘定法律,一切以百姓为上,使原本贫乏之地人口渐渐繁衍增多。
C.陶元淳为官正直刚毅,公正无私。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他绝不畏惧回避豪强,怒斥藐视乱法者,最终对违法者完全按法律定罪。
D.总督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趁机罢免元淳,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认为刚上任罢免正直官员不妥,替元淳在总督面前说话,总督才罢休。
【小题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晏斯盛,字虞际,江西新喻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乡试第一。六十年,成进士,改庶吉士。雍正元年,授检讨。五年,考选山西道御史。疏言:“各州县立社仓;原以通济丰歉。贫民借谷,石收息十升。如遇歉,当不取其息。”从之。乾隆元年,擢安徽布政使。四年,奏言:“江北向多游食之人,每遇歉岁,轻去其乡。惟寓赈于工,人必争趋。凤阳,颍州以睢水为经,庐州以巢湖为纬,六安,滁,泗旧有堤堰,请援淮、扬水利例,动帮修浚。”皆从之。

七年,擢山东巡抚。山东有老瓜贼,巡抚朱定元令汛兵巡大道,斯盛疏言:“贼情狡狯,关道巡严,必潜移僻路;或假僧道技流,伏匿村落。应令州县督佐杂分地巡察’”又奏:“邪教惑民,莫如创立教会,阳修善事。此倡彼和日传日广大为风教之害尽法深求株连蔓延恐生事端请将创教授徒为首者如法捕治被诱者薄惩出首者免究。”上从其请。寻以莱州被水,请暂禁米出海。上谕口:“此不过属吏为一郡一邑之说,汝等封疆大吏,不可存遏粜之心。若无米可贩,百姓自不运,何待汝等禁乎?”又言究、沂等府州被水,而江南饥民复至,疏请无灾州县留养限五百人,有灾州县限二三百人,上命实力料理。八年,调湖北巡抚。九年,迁户部侍郎。

京师钱贵,上令廷臣议平市值,下各督抚仿行。斯盛疏请视京师例,禁民间铜铺毁钱;又令州县每岁秋以平粜钱市谷。时设局令商民以银平易,又疏请捕私钱,并禁民私剪钱缘,兼限民间用银二三两以上、粜米二三石以上,皆不得以钱准银,下廷臣议行。寻以母老请终养回籍。十七年,卒。

(选自《清史稿·晏斯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倡彼和/日传日广大/为风教之害/尽法深求/株连蔓延/恐生事端/请将创教授徒/为首者如法捕治/被诱者薄惩/出首者免究
B.此倡彼和/日传日广大/为风教之害/尽法深求/株连蔓延/恐生事端/请将创教授徒为首者如法捕治/被诱者薄惩/出首者免究
C.此倡彼和/日传日广/大为风教之害/尽法深求/株连蔓延/恐生事端/请将创教授徒/为首者如法捕治/被诱者薄惩/出首者免究
D.此倡彼和/日传日广/大为风教之害/尽法深求/株连蔓延/恐生事端/请将创教授徒为首者如法捕治/被诱者薄惩/出首者免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
B.社仓,由南宋朱熹首创,是一种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储粮制度。
C.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古时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D.封疆大吏,指中国明,清时期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斯盛体恤百姓。晏斯盛提出,如遇灾年,贫民向社仓借取粮食,不应收取利息,又建议皇帝动用府库的钱疏通河道,皇帝都听取了他的建议。
B.晏斯盛平贼有方。山东有贼患,晏斯盛建议巡抚命各州县督促帮助交错地区进行巡察。邪教迷惑民众,晏斯盛提出惩治办法,得到皇帝的许可。
C.晏斯盛明于救灾。莱州,兖,沂等府州先后遭受水灾,而江南饥民又来到这里,晏斯盛提出无灾和有灾的州县分情况留养饥民的措施。
D.晏斯盛为君分忧。京师钱贵,晏斯盛提出禁止民间铜铺毁钱,禁止百姓私剪钱缘等一系列措施,并由皇帝下达廷臣商议执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北向多游食之人;每遇歉岁,轻去其乡。惟寓赈于工,人必争趋。
(2)贼情狡狯,大道巡严,必潜移僻路;或假僧道技流,伏匿村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施维翰,字及甫,江南华亭人。顺治九年进士,授江西临江推官。清漕弊,善折狱,奸顽敛迹。巡抚郎廷佐奏其治行,举卓异,内擢兵部主事。改山东道御史,疏言:“察吏首重惩贪,尤宜先严大吏。各督抚按露章弹劾,宜及监司,勿仅以州县塞责。”又言;“纠举之法,密於文,疏於武。镇帅拥重兵,有庸碌衰惫、缓急难恃者,有纵恣婪赃、肆虐军民者,督抚按徇隐弗纠,事发同罪。”诏并议行。十七年,出按陕西。圣祖即位,裁巡按,维翰乞假归。
康熙三年,复授江南道御史,疏言:“直省钱粮每委府佐协征所至铺设供给不免扰民甚或纵容胥役横肆诛求请概行禁止以专责成杜扰害。”下部饬禁。巡盐河东,征课如额。八年,疏劾偏沅巡抚周召南徇庇贪吏。十一年,疏劾福建总督刘斗徇情题建故靖南王耿继茂祠。召南、斗并坐谴。十二年,内升,以四品服俸仍留御史任。疏言:“设登闻鼓,原以伸士民冤抑,然每收诉状,必待科道六十馀员集议,辄致稽延。请用满、汉科道各一员司之,半年更易。”从之。
迁鸿胪寺少卿,累迁左副都御史。浙江巡抚陈秉直荐举学道陈汝璞,为左都御史魏象枢所劾,秉直应降调,以加级抵销。维翰言:“秉直与汝璞见闻最近,乃徇情妄举,非寻常诖误可比。请敕部定议,凡保举非人坐降调者,不许抵销。”上然之,因著为列。给事中李宗孔继劾秉直,坐左迁。
十八年,授山东巡抚。会岁祲,民多流亡,维翰疏请赈恤,并截留漕米五万石发济南仓存贮,散给饥民。又疏言:“青、莱等府距临清仓远,办解甚艰。请永行改折,以息转输。”民大悦服。二十一年,代李之芳为浙江总督。之芳按治军士鼓譟,系累二百馀人。维翰至,即日定谳,多平反。二十二年冬,调福建,未上官,二十三年春,卒,谥清惠。
(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直省钱/粮每委府/佐协征所/至铺设供给/不免扰民甚/或纵容胥役横肆/诛求请概行/禁止以专责成/杜扰害
B.直省钱/粮每委府佐协/征所至铺设/供给不免扰民/甚或纵容胥役横肆/诛求请概/行禁止以专/责成杜扰害
C.直省钱粮/每委府佐协征/所至铺设供给/不免扰民/甚或纵容胥役/横肆诛求/请概行禁止/以专责成/杜扰害
D.直省钱粮/每委府佐协征所/至铺设供给/不免扰民甚或/纵容胥役/横肆诛求/请概行禁止/以专责成/杜扰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庙号,是其死后在太高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
B.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C.清朝时御史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和官吏的失职及不法行为,同时保管朝廷的档案文件。
D.保举是封建社会选官的方式之一,由大臣向朝廷推荐人才,并担保其有才能或功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维翰曾就监察官吏一事上疏朝廷,认为惩治贪腐应先从大官开始,纠正被举发的官员时对文官和武官应区别对待,朝廷下诏施行。
B.施维翰以徇私庇护贪官的罪名上疏弹劾偏沅巡抚周召南,以为靖南王耿继茂题建祠堂的罪名弹劾福建总督刘斗,使二人都受到贬谪。
C.在魏象枢弹劾浙江巡抚陈秉直荐举陈汝璞一事中,皇上最终肯定了施维翰处理此事的看法,并且把他的意见写出了条例之中。
D.施维翰为人清正仁惠,对贪腐的官员依法严惩不贷,对遭难的百姓设法加以抚恤,为牵累的下属果断按律平反,得到朝廷肯定和百姓爱戴。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漕弊,善折狱,奸顽敛迹。
(2)设登闻鼓,原以伸士民冤抑,然每收诉状,必待科道六十馀员集议,辄致稽延。
(3)秉直与汝璞见闻最近,乃徇情妄举,非寻常诖误可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隐居翠微峰,名其堂为易堂,旋卒。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年十一,补县学生。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 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皆躬耕自食,切劘读书,“三魏”之名遍海内。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倒注不穷。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
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皆遗民也。当是时,谢文洊讲学程山,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或讶之,禧曰:“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文苑》,有删改)
(注)①头陀: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刚劲有力。④悬策:预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史斩斩见识议   斩斩:斩钉截铁的样子
B.则益感激 感激:激动
C.禧教安业之     抚:抚育
D.有司催就道 就道:动身上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文凌厉雄杰    余嘉能行古道
B.易堂独古人实学为归 无成江海
C.置闸为守望 坐法华西亭
D.禧蒙被卧称疾笃,放归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禧严于修身,注重品德修养。他为人朴素好学,待人宽厚真诚,对亡友遗孤承担起教养之责,使其能安于立业,他还善用言辞替人排忧解难,有仁者之风。
B.魏禧喜读史,善评史,从小对历史就有独到的见解,即使事情错综复杂,他也能分析得鲜明而有条理。再加上因为他有先见之明保全了翠微峰,所以名遍海内。
C.本文的第三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和侧面等角度,将魏禧颇有军事谋略的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D.魏禧四十岁之后才出宁都游历各地,他所结交的都是明朝遗民。康熙年间,举荐他为博学鸿儒,他以病拒辞,不肯仕清,可见他的身上有一定的遗老思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
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
(2)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 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 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 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 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 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 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 官,必挫执法 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 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B.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C.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D.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鸿词,清代设科取士的方式之一,主要方式是由各地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卸任官员,直接 参加考试,录取者授以翰林官。
B.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这里的廷对,也称廷试, 是当时科考的一部分。
C.游击,武官名。清游击,秩从三品,位次参将,为将军、督、抚、提、镇分领营兵,也有充各镇中军官者。
D.浮粮,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指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浮粮是赋税中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早年学业优异,考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又中进士,在廷对时,提出均赋税,减浮粮,免除无用之费 等主张,深有见地。
B.陶元淳在广东任职时,体恤民情,革除杂税,鼓励百姓以耕织为业,厘定法律,一切以百姓为上,使原本 贫乏之地人口渐渐繁衍增多。
C.陶元淳为官正直刚毅,公正无私。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他绝不畏惧回避豪强,怒斥藐视乱法者,最终对违 法者完全按法律定罪。
D.陶元淳自己生活节俭,却多次向上级请求免除百姓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后来他的儿子做了御史,才 得以免除了这些田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2)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