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卜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初从向荣讨粤寇,补千总。改隶张国梁麾下,积勋至副将。国梁殁,代领其众。同治初,将三千人守镇江。九年,出镇南关①。光绪改元,赴贵州提督任。七年,还广西。明年,称疾归。
越二年,法越事作,张树声蕲其治团练,遣使往趣驾。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已,闻树声贤,诣广州。闻谅山②警,亟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焚关退。龙州③危急,子材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备险奥,乃令筑长墙,率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军军其后为犄角。
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群议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宵薄敌垒,斩虏多。
法悉众分三路入,子材语将士曰:“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士气皆奋。
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越日复涌至,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悉返侵地。
(节选自《清史稿·冯子材》,有删改)
(乙)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
B.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
C.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对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
D.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字”,古人有名有字,名是婴儿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
B.“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新皇帝即位时颁布的年号则称为建元。 |
C.“设九宾礼于廷”,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礼遇有功之臣最隆重的礼节。 |
D.“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放在大鼎或大镬里,用滚水烹煮,将人活活烫死。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冯子材初从向荣,官至提督,一生功勋卓著。他讨粤寇,守镇江,出镇南关,凯旋而归,取得抗法战争的胜利,收复了全部失地。 |
B.冯子材有勇有谋,身先士卒,忠心爱国。他善于排兵布阵,先发制敌,力排众议,亲自率兵出战,与敌人殊死搏斗,誓要把敌人挡在镇南关外, |
C.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坚强,不畏强敌,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痛斥秦王不守诺言、背信弃义,并表示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
D.蔺相如考虑周全,决策得当,有远见。他要求秦王斋戒五日,没九宾之礼,赢行了时间,自己便趁机秘密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