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陶元淳,康熙中举博学鸿词科,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①,置二甲。三十三年,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②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③,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 ④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⑤,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注)①戆(zhuàng):愚直。②相率:百姓纷纷。③发审:交付审讯。④鞫:审讯。⑤定谳:定罪。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益之费 罢:免除
B.广东昌化知县 授:被任命
C.任事之心 灰:灰心
D.元淳当弃官以政体 全:保全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县隶琼州与黎为界 / 旧设土舍 / 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为奸 / 元淳立撤去
B.县隶琼州 / 与黎为界 / 旧设土舍 / 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为奸 / 元淳立撤去
C.县隶琼州与黎 / 为界旧设 / 土舍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为奸 / 元淳立撤去
D.县隶琼州与黎为界 / 旧设土舍 / 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 / 为奸 / 元淳立撤去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早年学业优异,考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又中进士,在廷对时,提出均赋税,减浮粮,免除无用之费等主张,深有见地。
B.陶元淳在广东任职时,体恤民情,革除杂税,鼓励百姓以耕织为业,厘定法律,一切以百姓为上,使原本贫乏之地人口渐渐繁衍增多。
C.陶元淳为官正直刚毅,公正无私。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他绝不畏惧回避豪强,怒斥藐视乱法者,最终对违法者完全按法律定罪。
D.总督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趁机罢免元淳,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认为刚上任罢免正直官员不妥,替元淳在总督面前说话,总督才罢休。
【小题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2 11:0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维讷,字敏公,直隶霸州人。顺治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再迁郎中。七年,出为福建督粮道佥事。 巨盗张自盛犯延、邵,维讷设方略,用间散其党,自盛就擒。寻署按察使累迁大理寺卿。十三年,擢户部侍郎,调吏部。十六年,丁父忧。服阕,起户部侍郎,复调吏部。康熙三年,典会试,寻擢左都御史。维讷以开国 二十余年,南徼初定,民困未苏。疏言:“天下大弊在民穷财尽,臣观川、湖等省尚多旷土,若选绿旗及降兵精 锐者隶之营伍,给以牛种,所在屯田,则供应减而协济可以永除,闾里无追呼之困。”又疏言:“督抚任重事繁, 出巡动逾旬月,恐误公务,况骑从众多,经过滋扰。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 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又疏言:“贪吏罪至死者,遇赦免死,并免交吏部议处。未可令其复玷名器,贻害地 方。虽新例赴部另补,贪残所至,播虐惟均。请敕部定议,凡赃款审实者,遇赦免罪,仍当夺官。庶官箴可肃, 民害可除。”皆下部议行。五年,迁工部尚书,调刑、礼二部。八年,调户部。疏请停督抚勘灾,申禁圈取民地,并得旨允行。十一年,调吏部。十八年,给事中姚缔虞请宽免科道风闻言事之禁,下廷臣议,维讷谓:“言官奏事,原不禁其风闻。但风闻奏参审问全虚者,例有处分,否则虑有藉风闻挟私报怨者,请仍照定例行。”从之。维讷领吏、户二部最久,法制多经裁定。凡事持大体,遇会议、会推、朝审,委曲斟酌,期于至当。敷奏 条畅,所见与众偶有同异,开陈端绪,不留隐情,上深重之,往往从其言。十九年,遭母忧。服阕,诣京师,未补官,卒,谥恭定。

(节选自《清史稿・郝维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
B.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
C.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
D.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旧指官员三年守丧期满后除去丧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方可 再回朝廷。
B.会试,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在京城贡院举行,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 为“会元” 。
C.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屯田、土地和 赋税等事。
D.给事中,官名。秦置,汉魏相沿,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 政令之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维讷仕途坦荡,官运亨通。在顺治时期,他官职多次升迁,先是授刑部主事一职,后历任大理寺卿、 户部侍郎、左都御史等职。
B.郝维讷为民请命,多次上疏。他进言让兵卒到川、湖地区开荒,又进言让总督巡抚抓大放小,还进言莫 让遇赦免死贪官贻害地方。
C.郝维讷做事认真,谨慎自持。他处事有大局意识,对待会议、会推、朝审等事,详细地考虑是否恰当,希 望做出最恰当的裁决。
D.郝维讷能力出众,深受信任。他在吏部和户部任职时间最久,国家的法律制度多经他裁决定夺。皇帝 很看重他,常采纳他的意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巨盗张自盛犯延、邵,维讷设方略,用间散其党,自盛就擒。
(2)请敕部定议,凡赃款审实者,遇赦免罪,仍当夺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彭鹏,字奋斯,福建莆田人。幼慧,有与其父仇,欲杀鹏,走匿得免。顺治十七年,举乡试。耿精忠叛,迫就伪职,鹏阳狂示疾,椎齿出血,坚拒不从。事平,谒选,康熙二十三年,授三河知县。三河当冲要,旗、民杂居,号难治。鹏拊循惩劝,不畏强御。有妄称御前放鹰者,至县索饩牵,鹏察其诈,祭而鞭之。治狱,摘发如神。邻县有疑狱,檄鸦往鞫,辄白其冤。二十七年,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帑金三百谕曰知尔清正不受民钱以此养尔廉胜民间数万多矣!三十三年,疏劾顺天乡试中式举人李仙湄闱塑删改过多,杨文铎文谬妄,给事中马士芳磨勘通贿。下九卿等察议,以鹏奏涉虚,因摘疏语有“臣言如妄,请劈臣头,半悬国门,半悬顺天府学”,以为狂妄不敬,应夺官。命鹏回奏,鹏疏言:“会议诸臣,徇试官徐倬、彭股元欺饰,反以臣为安,乞赐罪斥。上不问,而予倬、段元休致

是年,顺天学政侍郎李光地丁内忧,上命在任守制,光地乞假九月。鹏劾光地贪恋禄位,不请终制,应将光地解任,留京守制,上从之。会廷臣集议,鹏追论杨文铎文谬安,与廷臣忿争,事闻,命解职。以原品效力汇南河工。三十六年,召授刑科给事中。三十七年,出为贵州按察使。

广东因借兵饷,改额赋征银为征米,较估报时值浮多,户部屡饬追完。鹏至官,是年岁稔米价低,以米计银少七万三千有奇,疏请令经管各官扣追存库,并议嗣后额赋仍依原则征银,采购兵米;其按年应追完之银,实因丰歉不同,米价无定,乞免重追:诏允行。鹏视事勤敏,過墨吏纠劾无少徇。岁旱,步祷日中,诣狱虑囚,开仓平粜,旋得雨。民人称颂。四十三年,卒官,年六十八,上深悼惜,称其勤劳,赐祭葬。寻祀广东名宦。

(摘编自《清史稿·彭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帑金三百/谕曰/知尔清正不受民钱/以此养尔廉/胜民间数万多矣
B.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帑金三百/谕曰/知尔清正不受民钱/以此养尔/廉胜民间数万多矣
C.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帑金三百/谕曰/知尔清正不受民钱/以此养尔/廉胜民间数万多矣
D.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帑金三百/谕曰/知尔清正不受民钱/以此养尔廉/胜民间数万多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闹”,因放榜之日桂花飘香,又称“桂榜”。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休致”指官吏年老辞官,后泛指辞官,“致仕”、“悬车”、“乞骸骨”亦有此意。原品休致指享有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退休。
C.“丁内忧”指遭父母丧事。源于汉代,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孝,不准为官,如国家因特殊原因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D.“户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六部之一,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举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其他还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鹏刚正不阿。耿精忠反叛之时,逼迫他做官,彭鹏表面假装疯狂,表示自己有病,敲打自己牙齿出血,坚决抗拒不服从。
B.彭鹏决断果敢。三河县有名的难治理,有人妄称是御前放鹰的人,到县城索要活牲畜,他察其奸行,就把那入绑起来用鞭子打。
C.彭鹏执法严明。他亳不留情地揭露官场的黑暗,上疏弹劾李仙湄等人,九卿认为其涉嫌虚假,彭鹏据理力争,皇上没有问罪他。
D.彭鹏善理赋饷。广东借兵饷,改征银为征米。彭鹏到任以后,发现用大米换算来的银两少掉七万三千两有蹊跷,请求恢复征银。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狱,摘发如神。邻县有疑狱,檄鸦往鞫,辄白其冤。
(2)岁旱,步祷日中,诣狱虑囚,开仓平粜,旋得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慕天颜,拱极,甘肃静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浙江钱塘知县。康熙九年,擢湖广上荆南道。总督刘兆麒疏言天颜习边海诸事,请调福建兴泉道。寻擢江苏布政使。十二年,丁内艰总督麻勒吉疏言:“天颜为政勤敏,清积年逋赋,事未竟,请令在官守制。”师征吴三桂,天颜督造舟师送岳州。天颜疏言:“诸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夫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计里均派,先期拘集,饥寒踣顿。及兵既到,计船给夫,兵与船户横索财物,鞭挞死伤。臣拟军赴前敌,计各省调遣官兵,每船应夫若干,以其直给船户,令雇水手。”上从之,命诸省,著为令。扬州知府高德贵亏帑数万,既劾罢,旋卒,天颜檄追德贵家属。京口防御高腾龙,德贵族也,与参领马崇骏以天颜奏销浮冒(注)讦於将军杨凤翔,凤翔格不行。崇骏、腾龙叩阍讼天颜,上命京官具狱,崇骏、腾龙婪取罪至死,天颜亦得罪,当左迁天颜将去官,疏列成劳,且言:“夙夜忧劳,不意遭诬讦,蒙鉴宥不加严谴。”上以天颜未闻有廉名,命严饬。二十六年,授漕运总督,疏言:“京口至瓜洲,漕船往来,风涛最险。请仿民间渡生船,官设十船,导引护防。”部议非例,不允。上曰:“朕南巡见京口、瓜洲往来人众,备船过渡,有益于民。其如所请行。”三十五年,卒。天颜历官有惠绩。狱囚因逸犯株连,待质已三年者,于秋审时开释;狱囚无亲属馈食,月给米三斗。在江南,兴水利,蠲积逋,而请免纤夫,苏一时之困,江南民尤颂之。

(注)奏销,清代各州县每年将钱粮征收的实数报部奏闻,上报户部注销欠缴的钱粮。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顶是
A.诺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夫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
B.诸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夫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
C.诸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大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
D.诸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夫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为表字,是古人成年后由尊长所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
B.丁内艰,古人父母去世需回乡守丧,称为“丁艰”,这里指父亲去世。
C.左迁,古代官职调动称为“迁”,因古人尚右,因此“左迁”指贬官。
D.漕运,古代将税赋经水路运往指定地点,这里指通过运河转运物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慕天颜虽然是甘肃静宁人,但是有沿海为官经历的他成为熟悉沿海事务的专家,总督刘兆麒专门要求将其从内地调到福建,以便发挥其特长。
B.慕天颜在督造战船的过程中发现了现军队征发纤夫制度的种种弊端,于是上书皇帝指出问题,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下令各省将之作为定制。
C.扬州国库在知府高德贵任内出现大额亏空,他死后慕天颜向其家属追缴赃款,其亲属马崇骏等向皇帝控告慕天颜的贪污行为,双方都受到惩处。
D.慕天颜在江南为官时设立救生船、兴修水利、蠲免欠税、请免纤夫,做了大量有益于民生的工作,缓解了百姓生活困苦,深得江南人民爱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总督麻勒吉疏言:“天颜为政勤敏,清积年逋赋,事未竟,请令在官守制。”
(2)天颜将去官,疏列成劳,且言:“夙夜忧劳,不意遭诬讦,蒙鉴宥不加严谴。”

同类题4

   邓承修,字铁香,广东归善人。举咸丰十一年乡试,入赀为郎,分刑部。转御史,遭忧归。光绪初,服阕,起故官。与张佩纶等主持清议,多弹击,号曰“铁汉”。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旋与司业潘衍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还,乞归省。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欲先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获已,许之。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光绪十二年,法人别遣狄隆·狄塞尔来会。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于是首议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隶越。承修指图籍抗争,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龙尾半之左归我而右归越。承修以其地为钦海外户,法得之则内逼防城,外断东兴、思勒,是无钦、廉也。议久之,暂与定约三条,犹未决,而狄使竟以兵力驱江平、黄竹居民内徙。朝廷虑启边衅,命先勘钦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与订定清约,语详《邦交志》。十四年,谢病归,主讲丰湖书院,读书养母。十七年,卒于惠州。

(节选《清史稿·邓承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B.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C.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D.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科举考试在明朝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B.遭忧,也称“丁忧”或“丁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三年(一般为二十七个月)。
C.枢臣,“枢”是指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枢臣即指宰辅重臣。
D.图籍,也称“图簿”,即地图和户口册,代指疆土和人口。《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承修敢于直谏,痛陈时弊。和张佩纶等人主持清议,他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被人称为“铁汉”。他先后上书“陈七事”“陈八事”,直指当时社会弊端。
B.邓承修目光长远,足智多谋。法国人想与大清缔结和约,他认为法国人的和约不可靠,上书竭力规劝皇上。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
C.邓承修不卑不亢,不畏强权。与法国缔结和约讨论中越边界问题时,法国使者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他却据理力争,法国使者不能使他屈服。
D.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对时政,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同类题5

阅读卜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初从向荣讨粤寇,补千总。改隶张国梁麾下,积勋至副将。国梁殁,代领其众。同治初,将三千人守镇江。九年,出镇南关①。光绪改元,赴贵州提督任。七年,还广西。明年,称疾归。
越二年,法越事作,张树声蕲其治团练,遣使往趣驾。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已,闻树声贤,诣广州。闻谅山②警,亟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焚关退。龙州③危急,子材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备险奥,乃令筑长墙,率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军军其后为犄角。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群议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宵薄敌垒,斩虏多。
法悉众分三路入,子材语将士曰:“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士气皆奋。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越日复涌至,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悉返侵地。
(节选自《清史稿·冯子材》,有删改)
(乙)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B.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C.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对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D.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字”,古人有名有字,名是婴儿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B.“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新皇帝即位时颁布的年号则称为建元。
C.“设九宾礼于廷”,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礼遇有功之臣最隆重的礼节。
D.“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放在大鼎或大镬里,用滚水烹煮,将人活活烫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冯子材初从向荣,官至提督,一生功勋卓著。他讨粤寇,守镇江,出镇南关,凯旋而归,取得抗法战争的胜利,收复了全部失地。
B.冯子材有勇有谋,身先士卒,忠心爱国。他善于排兵布阵,先发制敌,力排众议,亲自率兵出战,与敌人殊死搏斗,誓要把敌人挡在镇南关外,
C.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坚强,不畏强敌,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痛斥秦王不守诺言、背信弃义,并表示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D.蔺相如考虑周全,决策得当,有远见。他要求秦王斋戒五日,没九宾之礼,赢行了时间,自己便趁机秘密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