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小题。
苏武慢·江亭远眺
韩守益
地涌岷峨①,天开巫峡,江势西来百折。击楫中流②,投鞭思济③,多少昔时豪杰。鹤渚沙明,鸥滩雪净,小艇鸣榔④初歇。喜凭阑、握手危亭,偏称诗心澄彻。
还记取、王粲楼前,吕岩矶外,别样水光山色。烟霞仙馆,金碧浮图,尽属楚南奇绝。紫云箫待,绿醑⑤杯停,咫尺良宵明月。拚高歌、一曲清词,遍彻冯夷⑥宫阙。
【注】岷峨:指岷山和峨眉山,古人认为它们是长江的发源地。②击揖中流:典出《晋书·祖迅传》。“(祖逛)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逛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投鞭思济:典出《晋书·符坚载记》。符坚将要攻打晋国,石越谏曰:“(晋)国有长江之险,二,…未宜动师。”坚日:“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④鸣榔:古代捕鱼用长木叩击船舷以惊赶鱼群。⑤绿醑:绿酒。醑,指美酒。⑥冯夷:水神名。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埋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中前三句写出了长江从岷山、峨眉山深处喷涌而出,一路劈山开岭贯穿巫峡,在崇山峻岭中迂曲奔流、千回百折的雄奇壮丽场景。
B.上片提到的两个典故都与眼前的长江有关, “多少昔时豪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之情,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悲叹之意。
C.壮观的长江美景往往使人心胸开阔,上片表达出词人坦荡宽阔的胸襟和超脱不羁的个性,也有年华老去,内心如水般澄澈之意。
D.词人在下片写到烟霞缭绕的道观、金碧辉煌的佛寺,景中自含唐代诗人杜牧笔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
E. 结尾“拚高歌、一曲清词,遍彻冯夷宫阙”,表面是写对景物畅饮抒怀,实际深含虽地处偏远,也要把自己的政见(“一曲清词”)上呈朝廷(“冯夷官阙”)的决心。
【小题2】词的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5-12 08:58: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借竹楼记

徐渭

①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

②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然良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

③“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邻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

④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

(选自《徐渭集》,有删减)

(注)①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有青藤老人等别号。

【小题1】据文意,可以推知第①段“方蝉子往问之”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则买邻之地而之 则借邻之竹而
B.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 龙山子固
C.始吾先大夫卜居于此也  而何不可
D.其流风潇然不冗 其本错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山子建书楼渐渐兼并了一些邻居的竹林。
B.龙山子执意请求方蝉子说说对借竹的看法。
C.方蝉子认为竹与人是互赏互鉴,互相学习。
D.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主题。
【小题5】根据文意,概括龙山子最终“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的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
(选自《古文观止》,内容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之也    障:屏障
B.窃魏之符以魏之患   纾:解除
C.吾不知信陵何以魏王也。 谢:谢罪
D.曷若乘王之而日夜劝之救 隙:怨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即“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出征时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B.婚姻:古代常用来指因儿女婚事结成的亲家关系,信陵君姊嫁与平原君,魏赵有姻亲关系。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代君主祭社稷以祈求五谷丰登,后“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野人:古代指乡野之人,也可指没有爵禄的平民,这里用来指作为夷门监者的侯生地位低贱。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②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
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小题4】作者认为“窃符”一事中信陵君和魏王皆非“无罪”,用自己的话对作者的看法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深虑

[明]方孝羸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向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著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木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B.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C.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D.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文体。是一种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
B.“兵革”指兵器及甲胄等军械装备。亦引申指军旅、军事、战争或兵将等。
C.“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太宗”,皇帝庙号。开国第二位君主多以此称呼。如唐太宗、宋太宗。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的中心问题是“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指出思虑天下大事的人往往考虑不周到。
B.文章第二、三两段主要采用事例论证,由古及今,阐述了“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的道理。
C.作者认为,很多事情不是智谋思虑所能够料定的,统治者唯有顺应天命,积善行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家保持发展。
D.文章把朝代兴亡的一切问题归之于天道,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但本文毕竟触及了封建统治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后世君主有警戒作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2)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3)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A.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
B.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
C.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
D.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遂扫石坐    弃甲曳兵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  盘盘焉囷囷
C.乐无已乎    孰能讥之乎
D.遂李及道士别 今君廉颇同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3)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