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槠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仁宗在东宫,召为司经,未至,改文学,拜监察御史。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乃扬言曰:“昔桑哥用事,台臣不言,后几不免。今御史既言,又不以闻,台将安用!”延祐初,设进士科,遂以礼部侍郎知贡举。进士诣谒,皆不纳,但使人戒之曰:“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乃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黑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數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瘺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一项是
A.尽置诸法 置:处置 |
B.又不以闻 闻:知道 |
C.以旌其直 旌:表彰 |
D.为之大恸 恸:大哭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追而还之/夜缒而出 |
B.犹以盗目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C.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于人为可讥 |
D.臣以为所玩者小/若属皆且为所虏 |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
B.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相关的说法还有“晦”,指农历的每月末一天。 |
C.进士科,是隋唐科举取士制度的考试科目之一,与“明经科”相比较,难度要大。 |
D.英宗,庙号。庙号指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例如唐太宗、隋炀帝。 |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拾金不昧,勤奋刻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张养浩的事迹,对他的做法感到非常的惊喜,就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并举荐给不忽木。 |
B.张养浩勤勉政事,不畏强暴。他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对原先官员不敢追查的为害百姓的凶残之徒依法处治,百姓非常高兴。 |
C.张养浩性情刚直,敢于谏言。皇帝打算在宫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进言反对。皇帝虽然起初生气,但最后还是接受了张养浩的进言。 |
D.张养浩心怀怜悯,体恤百姓。在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穷人后,张养浩赴任大早之地,他想方设法救济饥饿的人,找到了对付狡猾官吏的办法。 |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2)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
(3)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