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亮祖,六安人,元授义兵元帅。太祖克宁国,擒亮祖,喜其勇悍,赐金币,仍旧官。居数月,叛归于元,数与我兵战,为所获者六千余人,遂入宣城据之。太祖方取建康,未暇讨也。已,遣徐达等围之。亮祖突围战,常遇春被创而还,诸将莫敢前。太祖亲往督战,获之,缚以见。问曰:“尔将何如?”对曰:“生则尽力,死则死耳。”太祖壮而释之。累功授枢密院判。
李文忠破李伯升于新城,亮祖乘胜燔其营落数十,获同佥元帅等六百余人、军士三千、马八百匹,辎重铠甲无算。伯升仅以数骑遁。太祖嘉其功,赐赉甚厚。胡深请会兵攻陈友定,亮祖由铅山进取浦城,克崇安、建阳,功最多。会攻桐庐,围余杭。迁浙江行省参政,副李文忠守杭州。帅马步舟师数万讨方国瑛,下天台,进攻台州。国瑛出走,追至黄岩。降其守将哈儿鲁,徇下仙居诸县。进兵温州。方明善拒战,击败之,克其城。徇下瑞安,复败明善于盘屿,追至楚门。国瑛及明善诣军降。
洪武元年副征南将军廖永忠由海道取广东。何真降,悉定其地。同廖永忠克南宁、象州,广西平。班师,太子帅百官迎劳龙湾。三年封永嘉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伐蜀,帝以诸将久无功,命亮祖为征虏右副将军,济师至蜀,而明升已降。徇下未附州县。师还,以擅杀军校不预赏。
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御制圹志,仍以侯礼葬。
(选自《明史•朱亮祖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B.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C.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D.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枢密院”,元代,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被朱元璋废除。
B.“洪武元年”,“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元年”即第一年。年号是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年号起源于秦始皇。
C.“圹志”,“圹” 堑穴也,即“墓穴”,“圹志”就是“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D.“侯”,爵位的一种,“爵位”在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亮祖作战勇悍。徐达等围攻建康,朱亮祖突围,使常遇春被创而还,令徐达手下诸将不敢出战。
B.朱亮祖战功卓著。朱亮祖曾俘获同佥元帅,在克崇安、下天台、取广东、平广西等战斗中立下战功。
C.朱亮祖得到太祖赏识。朱亮祖在洪武三年被封永嘉侯,食禄千五百石,世袭罔替,后虽被杀,但死后仍以侯礼葬。
D.朱亮祖不得善终。朱亮祖因在伐蜀中曾擅杀军校等不法行为被揭发,触怒皇帝,连同儿子一起被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数月,叛归于元,数与我兵战,为所获者六千余人,遂入宣城据之。
(2)伯升仅以数骑遁。太祖嘉其功,赐赉甚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31 08:4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

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赡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为杭倅(cuì)。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之澶濮(chán pú)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道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连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zh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适,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皆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四学士相随斥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

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作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选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B.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C.于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D.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三省六部制度中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祭祀、学校、科举考试、官员选用等,苏轼任的礼部郎中是礼部属官。
B.出,由京城调任地方,与《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出”同义。
C.谢表,臣下感谢君主的奏章,宋朝凡官员升迁除授、谪降贬官爵追赠等,均有谢表。
D.岭外,又称“岭表”“岭南”,为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明允、苏子瞻、苏子由、欧阳永叔、王介甫均名列“唐宋八家”,称其字而不称其名,表明了作者的尊敬之意。
B.苏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和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的悲伤。
C.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最终遭受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子由上奏章揭发了元丰年间的大臣章惇等人的奸恶事实。
D.苏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子瞻到许州养老,但种种原因苏子瞻没有到达许州,最终返居阳羡,不久便病逝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2)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小题。
苏武慢·江亭远眺
韩守益
地涌岷峨①,天开巫峡,江势西来百折。击楫中流②,投鞭思济③,多少昔时豪杰。鹤渚沙明,鸥滩雪净,小艇鸣榔④初歇。喜凭阑、握手危亭,偏称诗心澄彻。
还记取、王粲楼前,吕岩矶外,别样水光山色。烟霞仙馆,金碧浮图,尽属楚南奇绝。紫云箫待,绿醑⑤杯停,咫尺良宵明月。拚高歌、一曲清词,遍彻冯夷⑥宫阙。
【注】岷峨:指岷山和峨眉山,古人认为它们是长江的发源地。②击揖中流:典出《晋书·祖迅传》。“(祖逛)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逛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投鞭思济:典出《晋书·符坚载记》。符坚将要攻打晋国,石越谏曰:“(晋)国有长江之险,二,…未宜动师。”坚日:“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④鸣榔:古代捕鱼用长木叩击船舷以惊赶鱼群。⑤绿醑:绿酒。醑,指美酒。⑥冯夷:水神名。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埋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中前三句写出了长江从岷山、峨眉山深处喷涌而出,一路劈山开岭贯穿巫峡,在崇山峻岭中迂曲奔流、千回百折的雄奇壮丽场景。
B.上片提到的两个典故都与眼前的长江有关, “多少昔时豪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之情,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悲叹之意。
C.壮观的长江美景往往使人心胸开阔,上片表达出词人坦荡宽阔的胸襟和超脱不羁的个性,也有年华老去,内心如水般澄澈之意。
D.词人在下片写到烟霞缭绕的道观、金碧辉煌的佛寺,景中自含唐代诗人杜牧笔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
E. 结尾“拚高歌、一曲清词,遍彻冯夷宫阙”,表面是写对景物畅饮抒怀,实际深含虽地处偏远,也要把自己的政见(“一曲清词”)上呈朝廷(“冯夷官阙”)的决心。
【小题2】词的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槠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仁宗在东宫,召为司经,未至,改文学,拜监察御史。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乃扬言曰:“昔桑哥用事,台臣不言,后几不免。今御史既言,又不以,台将安用!”延祐初,设进士科,遂以礼部侍郎知贡举。进士诣谒,皆不纳,但使人戒之曰:“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乃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黑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數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瘺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一项是
A.尽诸法 置:处置
B.又不以 闻:知道
C.以其直 旌:表彰
D.为之大 恸:大哭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追还之/夜缒而
B.犹盗目之/犹不能不之兴怀
C.帝欲内庭张灯为鳌山/人为可讥
D.臣以为玩者小/若属皆且为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B.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相关的说法还有“晦”,指农历的每月末一天。
C.进士科,是隋唐科举取士制度的考试科目之一,与“明经科”相比较,难度要大。
D.英宗,庙号。庙号指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例如唐太宗、隋炀帝。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拾金不昧,勤奋刻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张养浩的事迹,对他的做法感到非常的惊喜,就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并举荐给不忽木。
B.张养浩勤勉政事,不畏强暴。他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对原先官员不敢追查的为害百姓的凶残之徒依法处治,百姓非常高兴。
C.张养浩性情刚直,敢于谏言。皇帝打算在宫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进言反对。皇帝虽然起初生气,但最后还是接受了张养浩的进言。
D.张养浩心怀怜悯,体恤百姓。在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穷人后,张养浩赴任大早之地,他想方设法救济饥饿的人,找到了对付狡猾官吏的办法。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2)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
(3)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云先生传

明钟惺

①林古度曰:白云先生陈昂者,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也。所居所至,人皆不知其何许人。自隐于诗,性命以之。
②其后,莆田中倭,城且破,先生领妻子,奔豫章,织草履为日。不给,继之以卜。泛彭蠡,憩匡庐山,观陶令之迹,皆有诗,已入楚,由江陵入蜀,附僧舟佣爨以往。至市辙佣于僧,遂遍历三峡、剑门之胜,登峨嵋焉。所佣僧辄死。反自蜀,寓江陵、松滋、公安、巴陵诸处。至金陵,姚太守稍客之,给居食。久之,姚太守亦死,无所依,仍卖卜秦淮。或自榜片纸于扉,为人佣作诗文。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无则又卖卜,或杂以织屦。而林古度与其兄楙者,闽人,林孝廉初文子,寓居金陵者也。一日,兄弟过其门,见所榜片纸于扉者色有异, 突入其室,问知为莆田人,颇述其平生。一扉之内席床岳灶,败纸退笔,错处其中。检其诗诵之。是时古度虽年少,颇晓其大意, 称之。每称其一诗,辄反面向壁流涕悲咽,至于失声。其后每过门,则袖饼饵食之,辄喜。复出其诗,泣如前。居数年,竟穷以死。其子仓皇出觅棺衣,舁之中野。古度兄弟疾走索其集,无所得,得先生手书五言今体一帙,其自序略云:“昂壮夫时,尤嗜五言,第家贫无多古书,得王右丞即诵读右丞,得杜工部即诵读工部。闲取其所中规中矩者,时或一周旋之,又时或一折旋之,含笔腐毫,研精殚思。”
③论曰:明自有诗,,而二三君子者自有其明诗,何隘也?画地为限,不得入。自缙绅士夫,非其所交游品目,不使得见于世者多矣,况老贱晦辱之尤如陈昂者乎?近有徐渭、宋登春,皆以穷而显,然未有如昂之穷者也。吾友张慎言曰:“自今入市门,见卖莱佣,皆宜物色之,恐有如白云先生其人者。”甚矣,有激乎其言之也。
注①中倭:遭到倭寇攻击。②席床缶灶:以草席作床,以瓦罐作灶。③“时或”两句:指经常揣摩王维,杜甫的诗歌,进行创作。④品目:评品称道。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遂遍历三峡、剑门之  (2)之中野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或自片纸于扉
A.公文B.张贴C.捆绑D.标榜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皆宜物色
A.访求B.看到C.神色D.景色
【小题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其后每过门,则袖饼饵食之,辄喜。复出其诗,泣如前。居数年,竟穷以死。
【小题5】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B.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C.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D.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小题6】林古度为什么向作者介绍陈昂其人其诗?请分析其原因。
【小题7】全文取材有多种,请分条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