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 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 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 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 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 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 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 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 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 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 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 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 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 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选自《古文观止·明文》)
【注】①剌:谒见时用的名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相孚.   孚:信任
B.亡.奈何矣,姑容我入!   亡:同“无”
C.适.自相公家来 适:刚才
D.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   间:从小路,取道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
B.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
C.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
D.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者来信勉励作者做一个称职的好官,并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对此作者表面上自责,实际上是为讽刺时弊做铺垫。
B.第二段通过对谒者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卑躬屈膝地干谒当权者, 并用金钱进行贿赂,从而获得“上下相孚”的全过程。
C.作者刻画了作为权势代表的“相公”,将“权者”贪污纳贿、骄横虚伪、卖官鬻爵的傲 相、伪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最后写了自己与“权门”、“长吏”的相孚,展示刚正不阿、不向权势豪门低头的 骨气,与那些专事干谒求进的官僚形成鲜明对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7 11:2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兴玮,字天玉,湖广巴陵人。弱冠以文藻清拔,推重流辈。应湖广己卯乡举,为章旷所赏拔,用副榜生贡,入太学。假归,值张敬轩陷岳州,索举贡充伪吏。兴玮以渔艇走江北,请兵恢复,遇左良玉前部李成名,因邀与同复岳州。已而敬轩来争,成名兵退。兴玮走,仅以身免。贼擒兴玮父母兄弟宗族凡二十余人,皆杀之。弘光元年,李鸿基渡江,群贼大掠巴陵,兴玮走湖南依章旷,留参幕府。旷以兴玮年少儒弱,不习驰驱,请于何腾蛟,檄补临武教谕。临武令贪婪无状,榜掠庠士。兴玮愤之,言于腾蛟,罢令去。临武士民戴兴玮,请即摄令事。兴玮不从,应乡试于衡州,中丙戌乡举。腾蛟悬临武印固待兴玮者四月,遂题授临武知县,以简淡为邑民爱戴。永历元年四月,衡州陷,章旷退屯永州,使人召兴玮,弃城从己军中。兴玮辞曰:“兴玮不欲受民社,而先生强我;既已膺百里之命,则期以颈血溅城头土耳!不能应先生教也。”督士民婴城守。时湖南北六十余州县,望风靡走,无一守者,唯临武不下。清兵来攻,乘堙距战,凡五昼夜。清兵佯退,兴玮督民兵开门蹑之,伏起,民兵溃败,兴玮被执。送孔有德,令下吏索降。清巡使李茂祖劝诱之。兴玮大骂曰:“李兴玮铮铮男子,读圣贤书,岂汝辈从悖逆求食者所能诱耶!”茂祖怒,系之狱。兴玮未有妻子,唯一髯苍头相随,亦不肯剃发,自请同系。兴玮于狱与闻大成唱和,作诗数十篇,佚不传。茂祖知不可屈,报有德,杀之。兴玮将赴刑,南向叩首,已,顾大成曰:“吾与君今日乃得毕此一大事!”遂遇害。其髯苍头自请同死刑者以无杀苍头令不听苍头夺刀斫杀兴玮者遂亦见杀。

(节选自《永历实录·死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丽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髯苍头自请同/死刑者以无杀苍头/令不听/苍头夺刀斫杀兴玮者/遂亦见杀/
B.其髯苍头自请同死/刑者以无杀苍头令/不听/苍头夺刀斫/杀兴玮者遂亦见杀/
C.其髯苍头自请同/死刑者以无杀苍头/令不听/苍头夺刀斫/杀兴玮者遂亦见杀/
D.其髯苍头自请同死/刑者以无杀苍头令/不听/苍头夺刀斫杀兴玮者/遂亦见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人二十岁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男女此年岁称为“弱冠”之年。
B.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文中的“己卯”是干支之一。
C.副榜是科举时代不同于正式录取的榜示,即于正式录取的正榜外再选若干人列为副榜。
D.巡使是我国古代的官名,在祭祀朝会的时候,掌察百官、正仪法、纠违失,例以御史充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兴玮文采出众。因为文章写得好,他受到同辈人的推崇;后来参加乡里选拔人才的考试,被章旷赏识。
B.李兴玮尽忠职守。任临武教谕时,他勇于揭发临武县令的不法行为,并被临武县士民拥戴成为临武县令。
C.李兴玮勇于担当。在很多州县都弃城而走的情况下,他坚持和临武县的士民坚守城池,但最终兵败被俘。
D.李兴玮宁死不屈。被俘以后,他面对清兵的劝降,始终没有屈服,并且痛骂诱降的李茂祖,最后慷慨赴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敬轩来争,成名兵退。兴玮走,仅以身免。
(2)既已膺百里之命,则期以颈血溅城头土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 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前线犒军,有感而发。
①弢:装箭的袋子。②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世称“郭汾阳”。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了诗人登临眺望的地点和时节。水绕边墙,秋雁南飞,扣题的同时也使诗的境界愈见空阔、苍凉。
B.颔联上句描写了作者跨过壕沟追逐野马的场景,表明作者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
C.颈联描写了尘土飞扬的黄河渡口和冷月高挂的战场,战前准备的繁忙和战场的冷寂对比,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D.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达了对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的敬仰之情。
E. 全诗紧扣诗题“秋望”二字落笔。诗中之景,无不是“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
【小题2】本诗是一首边塞诗,作品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

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吴王用之,红姝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

③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1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3夫君齿最少,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涘。4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 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挟藻见奇有如是耶?

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1)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夕。(2)昕夕:朝暮。(3)一行作吏:一旦做了官。废阁:废弃物置。(4)摅:抒发。(5)裒次:搜集编排。梓:刊印。(6)两部鞭箠:喻上级部门的责令督促。(7)挟藻:铺张辞藻。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乎C.焉D.耳
【小题2】下列对“锦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锦帆历史起笔,寄寓物是人非,引出下文。
B.锦帆是袁君任职之所,袁君因此而充满自豪之情。
C.袁君以锦帆为书名,意在寄托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D.作者祝愿袁君此书与锦帆之水一样能够永久流传。
【小题3】下面的句子是第③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
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A.1B.2C.3D.4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自嘲自叹表达赞美袁君之情,语调诙谐而又曲折有致。
B.以自己“不能有所题咏撰著”对比袁君“有所题味撰著”。
C.以自己治所不能借文章得以传扬对比锦帆“托兹集以传”。
D.以想象将来西施责问袁君与如今西施为袁君捧砚作对比。
【小题5】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说理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