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冬夜闲居

王人鉴

忽忽寒光早,闲居水上村。

病疏当世事,贫负故人恩。

黄叶深樵径,荒烟淡荜门。

凭谁论出处[1],裋褐[2]信乾坤。

注:[1] 出处:《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指出仕作官或居家隐居。[2] 裋褐(shù hè):粗陋的衣服。
【小题1】诗的中间两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小题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1:59: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明·王阳明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培涵养方,则宜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推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之歌诗  诱:诱导
B.其幽抑结滞 宣:抒发
C.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   周旋:盘旋
D.盖先王立教之意 微意:精深之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栽培涵养方   安能以身察察
B.渐于礼义不苦其难   虽一毫莫取
C.凡此皆所以顺导志意 奔车朽索,可忽乎
D.视以迂  若属皆且所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并指出错误本质是不懂得教育的本意。
B.作者认为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C.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十分重视运用形象语言,如把儿童的天性比作草木的萌芽;用春风细雨和秋霜比作不同的教育手段,从而能让当时社会上的人更好的理解他的思想。
D.作者的教育主张,在当时难免曲高和寡,甚至被非议;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仍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尔 诸 教 读 其 务 体 吾 意 永 以 为 训 毋 辄 因 时 俗 之 言 改 废 其绳 墨 庶 成 蒙 以 养 正 之 功 矣 念 之 念 之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2)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林屋洞记

〔明〕归庄

余连年再游洞庭,缥缈峰之旷,石公、龙渚之奇,与诸招提聚落林木之胜,游历殆遍;惟林屋洞以水不可入,终以为恨!兹以九月前入山,留止包山寺久之,盖欲待水潦收,一游洞中。已而雨不止,河壑水益盛,至十月十六日,始与王生游焉。

初至洞门,解袍袜,草履短衣,偻行沮洳中。及洞,则黝而深。以灯烛先,俯而入。高四尺,水深尺余,踞而徐移趾,头触石,足陷,殊艰苦。自力前,且二十丈,得一豁处,始可小举首。以火四旁石,皆嵌空玲珑,洁白如玉,或有水涓涓泻下。有蝙蝠巢其中,惊火而飞。稍前又隘,略如初入处。水稍浅,匍匐而入,得一室,广五六丈。石尤奇,或悬如蜂房,或错如犬牙,又如檐冰下垂,其长者三尺许,叩之声铿然,于旁识姓名岁月焉。左十余丈,不可入,改之右,命从者先。曰:“可入则报我。”顷之,乃蛇行鱼贯入。洞小而屈曲,旁棱下脊,动辄见触。最深至一圜洞,有石柱当其前,长三尺余,大可五六围,两旁有罅,而不可容足,烛之无所见。《志》称洞有金庭、玉柱,此岂玉柱也耶?旁有篆书“隔凡”二大字,姓名漫漶不可辨。时闻大声,如撞万石钟,如发炮声,龙渚之下所闻镗鎝之声者尤洪壮。盖洞门至此已一里所,度在太湖底,波涛激荡,宜有此也。乃复以次匍匐出。始入时,天晴朗;及出洞,雨师为洒尘矣。过佛屋,更衣履,还饮于空翠阁而归。

地志:林屋为道家第九洞天,吴王使灵威丈人入取禹书。春秋之末,去禹治水时,一千六百余年,而书始出,岂禹书之后,遂不通人间耶?其为神仙之府,无可疑者。自吴至今,又二千余年。其间好游者,如谢康乐、许玄度辈,皆未尝至;及览近世诸公游记,或窥而不入,或入而未竟。余乃穷搜杳冥至此,久留山中不虚也。是夕秉烛记之。同游某人,某年月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四尺,水深尺余 裁:通“才”,仅仅
B.以火四旁石,皆嵌空玲珑 烛:照亮
C.得一室,广五六丈 可:大约
D.龙渚之下所闻镗鎝之声者尤洪壮   视: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招提,对寺院的别称,音译自梵文,此称呼也传至日本和韩国。
B.望,望日,古人把每月的十五日称作“望”,把十六日称作“既望”
C.地志,即地方志,是本行政区域的资料性文献,又称地记、方志等。
D.道家,这里指诸子百家中的哲学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屋洞周边名胜众多,洞内景观奇特。它位于洞庭湖上,与缥缈峰、石公、龙渚等自然景点毗邻;洞内幽深曲折,空间狭小,但石柱石笋形态各异,玲珑剔透。
B.林屋洞名气颇大,但人迹罕至。这里有第九洞天之称,前人留下的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该洞颇难进入,像谢康乐、许玄度这样的好游者都未曾前往。
C.作者游览愿望强烈,不惜长时等候。他对林屋洞向往已久,之前因为积水原因未能如愿;这一次本想等水收后进洞,谁知阴雨不停,等了一月有余才与友人前往。
D.作者不惧艰苦,终于尽兴而归。他和友人改换行装,带着随从入洞,过狭道,涉积水,头碰石,足陷泥,有时蹲踞而行,有时匍匐蛇行而进,圆满游完了全洞。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十余丈,不可入,改之右,命从者先。
(2)盖洞门至此已一里所,度在太湖底,波涛激荡,宜有此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杜生,宋阳翟人。生壮时,有田城南五十亩,与兄嫂力田自养。既兄有子娶妇,不能赡,则尽让其田与兄,携妻子走城西里中,借草庐而居。
是时生理方窘,乃为人选日卖药。人谢之布粟薪盐即受,或以金钱不受也。子既壮,任稼器。乡人与田三十亩耕之,有余力,又为人佣耕,自此稍稍赡给。生曰:“嗟乎,一日两饭,三岁一衣,人已各足,吾又何求”?于是呼乡邻贫者教之择曰卖药,乡邻愚不能骤解, 术不售,生又执之,得钱谢即与乡邻。时时端坐,不出篱门者三十年。
黎阳孙尉闻而造之,问曰:“闻生三十年不出篱门,信乎?”生曰:“告者过耳,十五年前,尝携老妻坐桑下纳凉,前年娶子妇时饭其母,亦曾避之东篱外,但无用于世,无求于人,故不喜远游耳”。问:“生何以为养”?曰:“数年前曾卖药,今直耕田”。问:“观书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观书,无题款,当时极爱其议论,今顾忘之。”“子可宦否”?曰:“村朴儿何能宦?然性质颇浑厚,薪水出门,可数行迹以待其归。处其妻甚欢爱,然未尝见嬉笑也”。孙尉闻其言,闵然若有失。归数日,忽忽自咎曰:“痛哉,杜生视吾侪若蝇蛆矣”。
生居西城五十年,未尝速客,人召之亦不往。好事有力者,高其节,相造请,生亦终不报谢。生孤立行一意,然人皆爱敬之。生不能具酒肉也,室中有两瓮盛菜米,一榻草荐,气宇闲旷,言论精简,颓然山立,不见喜怒,无贤不肖,皆知其为有道君子,年九十八而终。
论曰:余读《后汉书》,每极慕申屠蟠、黄叔度,可谓近道矣。不摇其神,不失其身,郭林宗、苻融,殆有愧焉,谓其不能忘情于名也。呜呼,名与身孰亲?若杜生者,贤矣哉。
(选自郑晓《杜生传》,有刪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谢之布粟薪盐即受 谢:酬谢
B.术不售  售:卖出
C.未尝速客 速:邀请
D.生亦终不报谢     报谢:回访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生本来与兄嫂同住,侄子婚后种地收入难以供给家用,他就携妻儿投奔城西里中。
B.黎阳孙尉曾经慕名拜访杜生,杜生看他就像蝇蛆一样,孙尉听到他的话,怅然若失。
C.多邻与杜生相处十分和睦。杜生为乡邻选日卖药不收金钱,乡人无偿送地给他耕种。
D.作者读《后汉书》,常常仰慕申屠蟠、黄叔度二人,可以说他们是接近大道的。来ZXXK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质颇浑厚,薪水出门,可数行迹以待其归。
(2)不摇其神,不失其身,郭林宗、苻融,殆有愧焉,谓其不能忘情于名也。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杜生是一位真正的贤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工开物》序
(明)宋应星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①;釜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②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③、晋华,岂足为烈哉?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官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耒吕);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吾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由先生而授梓;兹有复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凤缘之所召哉!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众”“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时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
(选自《天工开物》)
(注释)①楚萍:楚国的浮萍。②苔鼎:苔国的铜鼎。①郑侨:郑国的子产。④晋华:晋朝的张华,编篡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⑤肃慎:先秦古国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稠人推焉 稠人:众人
B.釜之范鲜经 范:模样
C.由先生而授梓 授梓:付印
D.丐大业文人 丐:希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有聪明博物 客有吹洞萧
B.而乏洛下资 不知老将至
C.其亦凤缘之召哉   重为乡党
D.必勤勤恳恳契合焉 汝姊在吾怀,呱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画图的人喜欢画未曾见过的鬼魅,而厌恶画实有其物的犬马,因为人们喜欢追求谈论一些虚无缥缈的事物而不愿了解具体实际的东西。
B.作者认为要了解世上的万物,一般都要通过别人的讲述或自己亲眼见到才能实现,而《天工开物》则用书本的方式为人们了解事物开辟了新的途径。
C.作者指出本书是以“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次序编写,且本书讨论的尽是与功名进取毫无关系的事物,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不满。
D.作者说明本书是他在困苦的条件下写出的,没有条件做充分考证,仅凭自己的孤陋寡闻而写之,难免有不当之处,体现了审慎的科学态度。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为士而生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
(2)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