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周在(明)

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1)诗的一、二两句表达了闺中少妇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诗的三、四两句是如何表现闺中少妇的“怨”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1-10-22 04:28: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鼻对
(明)方孝儒
方子病鼻寒,鼻窒不通。踞炉而坐,火燎其裳。裳既及膝,始觉而惊,引而视之,煜煜然红,盖裳之火者半也。于是骂鼻曰:“夫十二官各有主司,维鼻何司?别臭察微。臭之不察,何以鼻为?今火帛之臭亦烈矣,而尔顽若不知,遽俾火毒烬裳及衣。雍蔽之祸,岂不大可悲乎?”
久之,鼻忽有声,声与口同。曰:“我受命为子之鼻,今二十又二冬。兰茝椒桂,其气苾方,我闻我知,俾子佩藏。槁莸腐鲍,风腥气恶,我觉其秽,俾子避匿。子足不妄履而山不遇毒者,皆我之得职也。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夹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雍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假使服食以节,起处有常,无所败伤,宁有不闻馨香乎?且古之志士,至于耄老,犹且居不求适,维道是奋,大雪皴肌而炉不暇近,恐适意之致毒,知炎上之生灾,可不慎也?今子当始弱之时,有荼毒之祸①。方当茹冰嚼雪,块枕草坐,愁思怵迫,冻饿摧挫,犹恐不可;而乃放不加思,恣意颓惰。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不此之责,而反诮我为何哉!夫雍蔽之祸,厥有攸自:秦亥蛊昏,赵高乃弑;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木不虚中虫何由萃此二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顾乃偏僻猜忌,执一遗二,以莸为薰,椒兰是弃,由是祸乱交兴,宗覆社圮。今子不务自尤,而维鼻是訾。一身之理且不达,况于政治也哉!”
方子仰而嗟,俯而愧,屏火捐炉,凝神养气,既而鼻疾果愈。
(注)①荼毒之祸:丧父之祸。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尔顽若不知    顽若:顽皮
B.今子乃昧于治身  昧:不明,不懂
C.顾乃偏僻猜忌    偏僻:偏狭
D.今子不务自尤    尤:责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盖裳之火者半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何以鼻为    齐彭殇为妄作
C.而乃放不加思,恣意颓惰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D.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先生蹲坐在火炉边取暖,炉火火烧着了他的衣服,他却浑然不知,及至发现时,衣服已被烧掉了一半,于是它骂鼻子严重失职。
B.鼻子对方先生的责骂不以为然,在诉说自己恪尽职守后,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有过错的人其实正是方先生自己。
C.秦二世胡亥被赵高弑杀,世基趁隋炀帝沉迷酒色放肆作恶,鼻子列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君主昏庸受蒙蔽,才是悲剧的根源。
D.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借方先生与其鼻子的对话,旨在说明保养身体的重要性,如果不懂保养身体,就会危及各个器官的职能,进而酿成灾祸。
【小题4】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木 不 虚 中 虫 何 由 萃 此 二 主 者 苟 以 至 公 为 嗜 好 以 众 庶 为 耳 鼻 上 宣 下 畅 无 所 凝 滞 虽 有 奸 邪 何 恶 之 遂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使服食以节,起处有常,无所败伤,宁有不闻馨香乎?
(2)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设鱼樵对

贝 琼

①客之京师,遇业渔者偕老樵休于道,意若有德者。因诘之曰:“渔樵末事也,方今明天子侧席求士如不及,盍舍尔渔与樵以图富贵乎?”

②对曰:“公卿大夫以至齐民,贵贱虽不伦,其道一也。渔于民,吾渔于河;彼樵于国,吾樵于山,吾何异彼哉!且彼大宫室,盛舆马,妇女不蚕而锦绣,子弟不田而粱肉,非民之钓饵、国之斧斤?民日削,国日坏,彼犹未已也。小覆家,大赤族,呜呼!”今吾薪給于爨 ,未始赭山而樵也;鱼给于食,未始绝河而渔也,视彼不已廉乎?一饱之余,息于树,忘吾柯矣:濯于流,忘吾筌矣,无覆家,赤族之忧,所获多矣。吾何易彼哉!”客惭而谢曰:“仆之昧于道也,请从若游。”

③曰:“又有大者焉。渤澥之东,其深无极,曰有珠焉,在大鲸之腹。吾渔而有之,可以光六合。邓林之西,其广万里,曰有材焉。临虎豹之穴,吾伐而取之,可以栋九庙。”此吾渔樵之所获也大矣,岂苟富贵而蹈祸者同辙哉!”

④客谢之曰:“大哉,夫子之志乎!愿终身执御焉。”遂录其对。

【小题1】在第②段划横线的甲处填入适当的一项是:
A.也
B.乎
C.耳
D.焉
【小题2】渔樵者说“吾何易彼哉”,联系第②段,简要分析渔樵者不愿与公卿大夫交换位置的原因。
【小题3】对第③段“又有大者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渔樵者境界极高,不求利己无害。
B.渔樵者眼界甚宽,遍游江河湖海。
C.渔樵者收获颇丰,官吏望尘莫及。
D.渔樵者成就甚大,客者难以理解。
【小题4】客的问与答表现了客怎样的心理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边贡(明)

⑴武乡吴侯令阳信①,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⑵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②,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儿时尚及见也。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言已,则已慨焉,歔焉,啜啜焉,泣焉,咄而思焉③,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又数之曰:“某也,某也。”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曰:“是某也,三老役焉④,某也者廷掾役焉⑤,亦载名于斯也!”目以笑焉。又数之至某也,则出口唾焉,曰:“是吏而盗者也。”已,又瞋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⑶无或以告野史氏。野史氏喟焉,曰:“嘻!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使后之为令丞与簿若史者过而观焉,将问之父老曰:‘某循者乎?某良者乎?为若思也?某寻而常者乎?为若笑也?某酷者也?贪者也?为若怒焉者乎?’又思之曰:‘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瞋焉乎?唾焉乎?漠焉而已乎?’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⑷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注:①武乡:今山西武乡县。阳信:今山东阳信县②筇杖:竹杖③咄:表示惊诧的叹词④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帮助县令、丞、尉推行政令⑤廷掾:县的佐吏。
【小题1】对文题《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为碑题名落款,作者为此作记。
B.县令让人将历届县丞、县簿和县史等人姓名题刻于石碑,作者为此作记。
C.县令将历届县丞、县簿等人在县史上记录姓名,作者为此作记并刻于石碑。
D.题刻历届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的姓名于石碑上,作者为此作记。
【小题2】第⑵段“村父老”聚议态度鲜明,如对于    的官吏“泣”而“思”,对于    的官吏“目以笑”。
【小题3】第⑵段划线句大量运用虚词“焉”,请鉴赏其表达效果。
【小题4】第⑶段中两处划线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寮。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县之大家   舍: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   夺:改变
C.时吴氏家师儒   延:迎接
D.鼎治,鼎论如法   属:交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市中儿嬉敖   客亦知夫水月乎
B.皆长跪言   具告
C.后虽元帅、万夫长有陈说   及其之既倦
D.见称如此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   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来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小题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B.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C.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D.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2)妻怒,语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3)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