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庙
梁辰鱼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用“寒云”来渲染凄清的氛围,人们祭献白蒿来表达对屈原的哀思之情。
B.颔联展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日夜陪伴屈原,使屈原的灵魂得到慰藉,表达作者深深缅怀屈原之情。
C.颈联写楚怀王“巫山云雨”之事和屈原投水而死的事件,表达作者对楚怀王的荒淫无道的辛辣讽刺,也暗含对屈原大业未尽的惋惜之情。
D.尾联写屈原庙中的景色,斑竹泣杜衡,鹧鸪啼黄昏,渲染一种凄凉哀婉的气氛。
E. 全诗以情感为线,情随境转,步步深入,言近旨远,可见诗人用笔之娴熟。
【小题2】本诗的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9-02 06:0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煐,字紫诠,号子千,天津宝坻人。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儒,官历光禄寺丞、水部郎中,其间获派纂修会典。
康熙二十八年四月,王煐出守惠州。守惠七载,不以酒食声色溺,不为美官厚禄摇,而独孜孜拳拳唯诗是事,所至必寻游名山川,所见人士无贤与否,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
王煐抵郡,湖山无恙,而古迹名胜则鲜有存者,盖干戈之息未久也。诵读之士,往往散处山谷乡落之中,索居离群,闻见寡眇。下车伊始,即谒庙廷,易其榜曰先师庙。政简刑清,揽风问俗,草木山川皆供点染。又崇文兴教,尊师重道。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以为游息之地。名之曰丰湖书院。
初建书院,筹划经费,购金龙镇等处田,买叶氏孤屿废园,并前守所置义学地基,岁收租五百余石。置水口圩店房,岁收租四十余两。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岁有赢余,稍为修葺书院,点缀湖山之用。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
王煐作《丰湖书院记》云:“土地人民,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节选自《惠州府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   折节:降低身份
B.索居离群,闻见寡眇 寡眇:微少
C.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   仍:陈旧
D.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 延聘:聘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独孜孜拳拳唯诗是事/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
B.所见人士无贤与否,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
C.古迹名胜则鲜有存者/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
D.所至必寻游名山川/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B.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C.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D.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煐是天津宝坻人,康熙二十八年出任惠州太守。他不沉溺酒色,不贪求美差厚禄,而是孜孜追求吟诗作文这些事情。
B.王煐当初来到惠州,看见惠州的山山水水没什么不好,但是古迹名胜却少有保护;一些文化人大多散落在山乡之中,他们孤陋寡闻。
C.王煐修建惠州丰湖书院,购买金龙镇等地的田园,购买水口圩的店房,作为教育资金,每年都有粮食及钱款收入。
D.对于家庭贫穷有心向学的人,王煐自己慷慨解囊,发给他们生活费。在从事政务空余的时间里,他还亲自到书院来看看。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下车伊始,即谒庙廷,易其榜曰先师庙。
②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人之口腹,何常之有?富贵之时,穷极滋味,暴殄过当;一过祸败,求藜藿充饥而不可得。石虎食蒸饼,必以乾枣、胡桃瓤为心,使坼裂方食;及为冉闵所篡,幽废,思其不裂者而无从致之。唐东洛贵家子弟,饮食必用炼炭所炊,不尔便嫌烟气;及其乱离饥饿,市脱粟饭食之,不啻八珍。此岂口腹贵于前而贱于后□?彼其当时所为拣择精好,动以为粗恶而不能下咽者,皆其骄奢淫佚之性使然,非天生而然也。

吾见南方膏粱子弟,一离襁褓,必择甘毳温柔,调以酥酪,恐伤其胃,而疾病亦自不少。北方婴儿,卧土炕,啖麦饭,十余岁不知酒肉,而强壮自如。又下一等,若乞丐之子,生即受冻忍饿,日一文钱,便果其腹。

人生何常?幸而处富贵,有赢余,时时思及冻馁,无令过分,物无精粗美恶,随遇而安,无有选择于胸中,此亦动心忍性之一端也。子瞻兄弟南迁,相遇梧、藤①间,市饼,粗不可食,黄门置筋而叹,子瞻已尽之矣。二苏之学力、识见,优劣皆于是卜之。吾生平未尝以饮食呵责人,其有不堪,更强为进。至于宦中,尤持此戒。每每以语妻孥,然未必知此旨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节选)

注 梧、藤:梧州和藤州。
乙: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所失,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小题1】乙文选自高中教材篇目_________,作者_________。
【小题2】可填入甲文第一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者B.哉C.尔D.耶
【小题3】简析甲文第一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对“此亦动心忍性之一端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也是磨练意志培养性情的方法之一。
B.这也是一种引起内心波动变化的方法。
C.这也是控制内心压抑欲望的方法之一。
D.这也是一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方法。
【小题5】简析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主旨有何异同。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