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六合县儒学

王阳明

六合之学,敝久矣。师生因仍以苟岁月,有司者若无睹也,故废日甚。正德甲戌(1514年),县尹安福万廷珵氏既和辑其民,始议拓而新之。维时教谕长兴徐丙来氏就圮舍,日夜砥新厥士

尹因谓曰:“子为我造士而讲肆无所,斯吾责,何敢不力!顾兵荒之余,民不可重困,吾姑日积月累而徐图焉,可乎?”民闻,相谓曰:“学谕方急训吾子弟,无宁居;尹不忍困吾民,而躬苦节省,吾侪独坐视,非人也。”于是耆民李景荣首出百金倡,从而应者相继,不终日聚金五百,以告尹。尹喜曰:“吾民尚义若此,吾事不难办矣!然吾职务繁剧,孰可使以吾事者乎?”学谕曰:“尹为吾师生甚劳苦,父老奋义捐金,既费其财,又尽其力。而与一二僚,请无妨教事以敦。”民闻,相谓曰:“尹不忍困吾民,学谕方急训吾子弟,又不忍吾劳,而身之,吾侪独坐视,非人也。”于是耆民王彰、陈模首请任其役,从而应者十夫,以告尹。尹喜曰:“吾民尚义若此,吾事不难办矣!”提学御史张君适至,闻其事而嘉之,众益趋以劝。

十月辛卯,尹乃兴事,学谕经度规制以襄,训导某、典史某察其勤惰,其出纳。十二月丁巳,工告毕役,未逾时也。庠生某撰考其事,来请予记。

予曰:甚哉!诚之易以感民也。甚哉!民易以诚感也。有司者赋民奉国,鞭苔累絷,不能得,则反仇视。今县尹学谕一言而民应若响,使天下之为有司学职者咸若是,天下有不治乎?此可以为天下之为有司学职者倡矣!民之爱其财与力,至争刀锥,靳举手投足,宁殆其身而不悔。今六合之民感其上之一言,捐数十百金,效力争先恐后。使天下之为民者咸若是,天下其有不治乎?此可以为天下之民倡矣!民之蔽于欲而厚于利,苟有以感之,且不惮费己之财、劳己之力以赴上之所欲为;士秀于民而志于道,修其明德亲民之学,以应邦家之求,固不费财劳力而可能也。苟有以感之,有不翕而兴者乎?吾闻徐谕之教六合,不数月而士习已为之一变。使由此日迁于高明广大,洗俗学之陋,则夫兴起圣贤之学以为天下士之倡者,将又不在于六合之士邪!将又不在于六合之士邪!

(有删减)

(注)①县儒学:明清时县里的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正式教师)一人,另设训导(教谕的助手)数人。②耆民:年高有德之民。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生因仍以苟岁月  因仍:沿用
B.孰可使以吾事者乎 鸠:承揽
C.又不忍吾劳,而身之 董:理解
D.训导某、典史某察其勤惰,其出纳    稽:查核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姑日积月累而徐图焉,可乎    天下有不治乎
B.于是耆民李景荣首出百金以倡 以洗俗学之陋
C.民易以诚感也 今县尹学谕一言而民应若响
D.且不惮费己之财 有不翕而兴者乎
【小题3】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时教谕长兴徐丙来氏就圮舍,日夜砥新厥士
当时的教谕长兴人徐丙来在倒塌的学舍里,日夜坚持勉励那些读书人弃旧图新。
B.而与一二僚,请无妨教事以敦。
所以我与一两位同事,请求不要妨碍教学事务来督促这件事。
C.民之爱其财与力,至争刀锥,靳举手投足,宁殆其身而不悔
百姓吝惜财力,以至于微小的利益都要争,吝惜轻而易举的帮助,宁可危害自己也不后悔
D.修其明德亲民之学,以应邦家之求,固不费财劳力而可能也
学习那些“明德”“亲民”的学问,以响应国家的需求,(这)根本不需要花费财力劳力就可以做到。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县万廷珵既为教谕徐丙来所感动,又为不能尽快重修县学而歉疚。
B.六合县学迅速重修成功的原因是县万廷珵善于联合各阶层的力量。
C.耆民不愿因袖手旁观而被看作“非人”,所以自愿捐资出力参加重修工作。
D.第二段多处使用反复的修辞,有助于表现县尹和众民的感动之情。
【小题5】翻译句子
(1)子为我造士而讲肆无所,斯吾责,何敢不力!
(2)提学御史张君适至,闻其事而嘉之,众益趋以劝。
【小题6】《论语·颜渊篇》中,孔子与鲁国的权臣季康子谈“为政”:“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结合六合县学重修成功的原因,谈谈你对孔子这句话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1 10:0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狈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修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问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令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者 遗:给,赠
B.宜谨藏之 宝:像宝贝一样
C.于是士之利求进者 射:追逐
D.人见世之熙熙者 熙熙:忙忙碌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当一砚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B.褰裳濡足,被俘辱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善鉴万类
C.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 今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小题3】下列对文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当得知家里的这方砚是古砚之后,并没有及时去验证它的真伪。
B.在作者看来,砚在当时人手中使用时仅仅是一种工具,并没有特殊意义。
C.文中认为“好古”在兴起之初是一些人逃避世事,寄情书画的产物。
D.文中认为“好古”发展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些人表现高雅的方式。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
(2)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洪天擢,号西崖,直隶歙县人。崇祯末,兴国土寇吕瘦子作乱,袁继成平之。余党犹蠕动不息,天擢抚慰安置,乃大定。
崇祯十七年,武昌兵寇频仍,天擢自以恬素,非御乱才,欲致仕去。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天擢以琼海阻大洋,谓可粗安,便之。莅任两载,楫抚黎、汉,得安堵。
隆武二年,安南请封,李用楫受命往,归至廉州。清李成栋攻陷海北,用楫走渡琼州。成栋驰檄招琼州降。天擢会用楫, 议阻海抗之,用楫对琼士民大言曰:“今天下已尽去,更为谁守?唯宜早纳款以全百姓。”用楫方服所赐一品服,天擢怒,揽其玉带曰:“公此带谁所赐,而作此语?”拉碎之,奋臂批用楫颊。部民噪起,逐用楫。用楫走钦州,达行在。天擢阻海守,成栋盛兵来攻,城垂陷。天擢投繯,坠地不死。
未几,逃归,擢吏部左侍郎。李用楫怀见逐之怨,又畏其扬己海外言也。每朝会,必以气凌轹之。天擢积不能忍,用楫叹曰:“天擢不幸,求死不得耳!公言天下已尽去,更为谁守,今日已得主公,勉力尽忠,玉带尚可补也。”用楫赧退,由是恨天擢刺骨。
永历三年,天擢九乞骸骨,得请,去寓高州。高州守将李明忠骄愤无度,以贿结用楫为兄弟。用楫为之疏通,以无尺寸功加宫保,封恩平伯,因与用楫为腹心交。用楫谓明忠曰:“天擢旧官海外,有异宝,复受多金,可袭杀之。”明忠夜发卒攻天擢,杀之,歼其家,童稚无免者;掠其貲,不满百金。
(选自王夫之《永历实录》有刪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致仕去    致仕:辞官南了城B.唯宜早纳款以全百姓  纳款:投降
C.用楫叹曰  顾:回头看D.以无尺寸功加宫保   遽:突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B.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C.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D.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天擢能力出众。洪天擢在土寇余党蠢蠢欲动的时候,采取安抚政策,彻底平定,在琼州同样安抚不同民族,使琼州安定。
B.洪天擢敢作敢为。李成栋大兵压境,李用楫不愿意坚守抗拒,还发布投降退缩的言论,洪天擢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不投降。
C.洪天擢勇于抗争。洪天擢在李成栋重兵压境时,没有投降,固守御敌,自杀殉国未遂;后来面对李用楫的挑衅,针锋相对。
D.洪天擢结局凄惨。李用楫对洪天擢恨之入骨,怂恿李明忠在夜里派军队对其家进行了洗劫,杀了洪天擢及其家人,获得大量钱财。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用楫怀见逐之怨,又畏其扬己海外言也。
(2)天擢旧官海外,有异宝,复受多金,可袭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