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白 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独传霜翰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①羽仪:仪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歌属于七言律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歌属于边塞诗。
B.首联通过描绘西风萧瑟、旌旗猎猎、白雁南飞,渲染出苍凉的行军氛围,拉开了诗的序幕。
C.颔联的“迷”字用拟人手法描绘出芦花倒映在水中与水中的月亮交相荡漾的迷离凄清之景。
D.颈联选用“玉关”“冰”“雪”等与战争、边塞有关的意象以凸显边塞环境的恶劣。
E. 尾联中的“天涯兄弟”表明戍边战士和家中的兄弟分散在天南海北,长久分离而不得团聚。
【小题2】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10 02:0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狂士桑悦

蒋一葵

桑悦,居海虞之沙溪。家贫亡所蓄书,从肆中鬻得,读过辄焚弃之。时以孟轲自况,每书曰:“江南才子桑悦。”

十九举乡试,春闱策有“胸中有长剑,一日几回磨”等语,为吴检讨汝贤所黜。又作《学以至圣人之道论》,有“我去而夫子来”等语,考官缩舌曰:“岂江南桑生耶?狂士!”遂下第。再试春闱得乙榜,年二十六,籍误以二为六,请谢不为官,不许。

调邑博士,大学士丘浚慕悦名,召令观所为文,曰:“某先辈撰。”悦心知之,曰:“明公谓悦不怯秽乎?奈何得若文而令悦观。”浚曰:“然则,生试更为之。”归撰以奏,浚称善。逾年,按察视学者别浚,浚曰:“吾故人桑悦,幸无以属吏视也。”按察既行部抵邑,不见悦,顾问长吏:“悦今安在?岂有恙乎?”长吏素悦,皆曰:“无恙,自负不肯迎耳。”乃使吏往召之,悦曰:“连宵旦雨淫,传舍圯,守妻子亡暇,何候若?”按察久不能待,更两吏促之,悦益怒曰:“若真无耳者!即按察力能屈博士,可屈桑先生乎?为若期三日,先生来;不三日,不来矣。”按察欲遂收悦,缘浚不果。三日,悦诣按察,长揖立,不跪。按察厉声曰:“博士分不当得跪耶!”悦前曰:“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因脱帽径出。按察度亡已,乃下留之。

他日当选两博士自随,悦在选。故事,御史出按郡邑,博士侍左右立日,悦请曰:“犬马齿长,不能以筋力为礼,亦不能久任立,愿假借且使得坐。”御史闻悦名,数召问,谓曰:“匡说诗,解人颐。子有诸?”曰:“悦所谈玄妙,何匡鼎敢望?即鼎在,亦解颐。公幸赐清燕,毕顷刻之长。”御史壮之,令坐讲。少休,悦除袜,跣而爬足垢,御史不能禁。

寻复荐之,迁长沙倅,再调柳州,悦实恶州荒落,不欲往,人问之,辄曰:“宗元小生,擅此州名久,吾一旦往,掩夺其上,不安耳。”为柳州岁馀,不堪,思归。会丁外艰,服阕,遂不起。既家居,益任诞,褐衣楚制,往来郡邑间。

(选自《尧山堂外纪》,有删改)

(注)①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出自《史记》,汲长孺,指汲黯。汲黯长揖大将军卫青,卫青不但不怪罪,反而更加敬重汲黯。②清燕:清闲,闲暇。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书(刺:讽刺)
B.曰:“某先辈撰。”(绐:哄骗)
C.长吏素悦(衔:怀恨)
D.博士侍左右立日(竟:整,从头到尾)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闱,指明清时期春季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应考者为各省举人。
B.博士,古代职官名,秦汉时掌管典籍。文中指最高级别的学位。
C.长揖,旧时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礼节,大多用于平辈之间。
D.服阕,古代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官员守丧期满后可继续做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宵旦雨淫,传舍圯,守妻子亡暇,何候若?
(2)宗元小生,擅此州名久,吾一旦往,掩夺其上,不安耳。
【小题4】第四段中,桑悦的“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燕
袁凯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①袁凯: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太祖洪武三年(173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②梁园:汉代梁孝王会集天下文士的大型园林。③赵家姊妹:指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化用刘禹锡的诗句,既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也铺设了白燕的生活的背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先写明月初升之时,白燕与皎洁月光融为一体,因此汉水之上难见其影,又写因大雪,白燕难以回到染园。
C.颈联写池边柳可作为白燕“香入梦”的暂避港湾,而“梨花庭院冷侵衣”又呈现了一种被迫远离尘寰的凄楚与清冷。
D.诗人在尾联借宫廷乱象,告诫白燕远离宫廷的喧嚣,表达了作者对白燕的关切以及对宫中文人争宠的鄙夷之情。
E. 全诗虽无一燕字,却无处不有燕影,把客观环境之美与情志高洁之美有机结合,语言贴切自然,感情深厚饱满。
【小题2】这首诗作者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龙鸣山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洞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文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C.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B.天干和地支在我国古代有广泛用途,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丙子”,就是使用干支来纪年。
C.耆,指六十岁以上的年纪,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髫等。
D.浴沂,语出《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谓在沂水洗澡。后多用“浴沂”喻一种怡然处世的高尚情操。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八声甘州

张 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抬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注①沈尧道:张炎之友,下面的“赵学舟”也是张炎之友。②北归: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张炎与沈尧道、赵学舟等人赴元都为元政府书写金字《藏经》,1291年从北方回归南方。③玉关:玉门关。此处泛指北方。
【小题1】简要概括词人赴北途中的景与情。
【小题2】选出对这首词分析不确切的一项。( )
A.“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是说,自己虽身处北方,但却无限思念江南故乡。
B.“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意为自己并非不想借红叶题诗赠友,实在是提不起任何兴致。
C.作者以“芦花”自喻,表现自己“零落一身秋”的凄况,又饱寓着“生不逢时”、“家破国亡”的痛感。
D.“却怕登楼”表现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既期望登楼望远,排遣愁情,但又不堪再见伤心景色。
【小题3】这首词表达的感情与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注:①朱夏:夏季。②“廷尉董崇相”:董祟相,即董应举,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廷尉。廷尉,汉代为九卿之一,掌刑狱。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⑧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小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第一段中的“极热”、“冷极”分别指什么?
“极热”是指:________________
“冷极”悬指: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三段的划线句“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世间有些人,固然身处寒冷的时节,偏远的地方,但把名利和权势也带到了那里。
B.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名利和权势仍在手里。
C.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倍受冷落,而表面上仍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D.这世间有些人,原本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又重新获得了名利和权势。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因为仰慕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
B.作者写盛夏时节,梅树“花实俱往”,更显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
C.作者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情谊,请朋友作诗唱和,并画夏梅图赠送给他。
D.从文章内容推断,张谓《官舍早梅》诗中所描写的应是仲春时节的梅花。
【小题4】本文和《病梅馆记》都写“梅”,分析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想要借“梅”来表达怎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