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 叔 扬 传
[明]李诩
黄钺字叔扬,苏郡常熟县人。少明敏好学。家无藏书,钺日游市肆中,见书,即借观之,或竟日不还。
洪武二十二年己卯,举湖广乡试,明年庚辰第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升户科左,又改礼科。居职封驳甚多。辛巳以父丧归。其所厚翰林侍读方孝孺吊之,屏左右密言曰:“北方不,苏、常、镇京师之左辅,应北之右臂也。君吴人,朝廷之近臣,今虽去,当有以教我。”曰:“三郡惟镇江最为要害,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童俊狡狯,不宜独任。吾近见其奏事上前,视远而言,此其心不可测也。苏州知府姚善忠义激烈,有国士风,必能独当一面。但仁慈有余,而御下太宽,此治郡之良才,恐不足以定乱耳。然国家大势,不在江南,必待戎马至此,亦已晚矣。”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善得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
钺至家,因父殡在陂上旧庐,即往居之,足迹不入城邑。有御史按部至常熟,问曰:“此有黄给事,何在?”邑中无知其家者。一老人居与钺邻,引之。御史舟至陂时方暮,秋收禾堆积村巷,路又泥淖,御史乃徒步抵其舍,钺从幕中对语移日。家人以贵客至欲割鸡具馔,钺惊曰:“岂有居丧而杀鸡礼客者耶!”卒以菜粥对食而别。
壬午,靖难师日促,姚善受建文君诏,总率苏、松、常、镇、嘉兴五部兵马勤王。善以书招钺,以亲丧尚在殡,请即日营葬毕事,乃可趋命。既而童俊果以镇江降。
文皇帝正位,诏暴姚善罪状之。善麾下许百户惟权诈因得亲善,缚善邀赏。钺闻之恸哭,绝食,闭目三四日死,悉以家人救免。或传言善款服,上赦其罪,复瞠目曰:“吾知善为人决无二心,吾且少俟之,善事定,吾独死未晚也。脱果不死,吾将下报希直。”希直者,孝孺字也。遂复稍稍食。其年七月十日,善就刑报至。钺起,登琴川桥,西向再拜,祠而哭之曰:“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难,义同许身。君与希直同死国,吾忍背义独生乎?”祠毕,家人归祭具,遂从容整衣冠,奋身入水死。
(节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方不 靖:安抚
B.视远而言     游:虚浮
C.诏暴姚善罪状之 收:逮捕
D.家人归祭具   绐:欺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科举时代在省城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
B.己卯、辛巳、壬午采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能参与朝廷机要,有较大实权。
D.按部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被皇帝贬谪,委派到地方处理政务。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
(2) 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
【小题4】黄叔扬不愿“背义独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义”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3 08:0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退庵府君小传
杨士奇
府君讳卓,字自立,一字子渊,杨氏。父观山先生笃行为西昌硕儒,以《书》《诗》《春秋》教授学者,府君既传其家学,闻永丰刘于先生邃于《春秋》,又从之卒业,遂以《春秋》名家。自少至壮,虽盛寒暑及兵戈寇乱之际,书册未尝去手,夜诵率达旦,博记精思,盖于书无所不通。
府君仪度魁伟,整肃俨然,人望而敬之。家贫,清修苦志,确乎不可拔,而于为政行恕,有岂弟君子之风焉。在广东时,有周参政者,苛刻不可近。兵卒二十人入山伐木,两卒山下邂逅妇人独行,曳入道傍林中,欲乱之。妇人怒骂,不得乱,即共杀之。妇家踪迹得尸,尽疑二十人者所杀,诉诸行省,悉捕至。周亲鞫之,竟夕拷掠,不胜,皆引服。吏抱成案属府君署,府君阅案曰:“杀一妇人,安用二十卒?”往白周。周艴然曰:“员外欲纵杀人贼乎?”悉付府君鞫。府君列之庭下,视其色而听其词,指两卒语曰:“杀人者汝也。”即吐实伏罪,征其所用杀刀斧,验之皆是,十八人皆无罪。周问:“员外何料事之审耶?”府君曰:“二十人其存心宜善恶异也。如皆在,即不能乱,况杀之乎?”余杭民兄弟争田,各有私亲持说主之,累岁,有司不能决。府君至,悉屏其私亲,独召兄弟两人,导之同气友爱之义,晓譬深切,皆感悟。弟曰:“实兄之田,我妄意争之。我不义也,请不敢复争。”兄亦曰:“弟贫窭,我不恤之,致为此。我之不义,请以田与弟。”竟与弟。其明决类此。所历官皆繁剧,躬勤莅之,未尝有滞事。寅出酉归,归辄闭户,秉烛读书,率夜尽二鼓始寐。
罢官家居,号其室曰退庵,杜门却扫,维经籍研覃自娱。严交处,不苟许可,虽儒先生当其意者不数人,独与从兄益民、罗性子理、邓尚崇志契合甚笃,世称杨、罗、邓。初偕罗、邓应进士举,相与约曰:“有如吾徒继今一行,非其所学,将何颜复见哉?”后罗先生为德安府同知,邓先生为四川盐运司经历,冰蘖之操,皆无敢犯者。洪武庚申卒,年四十九。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亲鞫之,竟夕拷掠,不胜,皆引服。
(2)寅出酉归,归辄闭户,秉烛读书,率夜尽二鼓始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大夫传
(明)焦竑
冯大夫名友,字益卿,长安人,官至奉政大夫。童稚入乡塾,知自重,不与群儿嬉。家贫不能购书,手写诵读,日夜不少休。弱冠游胶庠,每试辄出其曹。嘉靖甲午,举乡试。一再上礼闱,不第,叹曰:“母老矣,椎牛不如鸡豚之逮存,何言诎乎!”乃就屯留学谕。
屯留远在山中,人不知学。大夫日为指授经义与作文法度,束休问馈却不。一时诸生俛首听命,无敢喧哗者。素许李尚智、李之茂、冯典三人之为文。庚子,之浙江典试,留币为贺,已而三生皆得隽。自是登进士者,项背相望,非曩时比矣。
壬寅,晋岢岚州知州。州苦虏,数被创,岁且大侵。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宽,民德之。又念城墉濠堑为扼虏之要,殚其心计,且筑且浚。盖财无沉浮,役无罢病,而井井章章,垂百世规者,大夫也。会忻州凋敝,一岁三易守。众议非大夫不可,乃调守忻州。士民欲留之不得,争画像祀之。
至忻,严立科条,婚丧不时者禁,赌博奉左道者禁,诸情窳颓废为之一新。土风善讼,税粮不时入,又藩封阑夺民田,岁额为损,至此狱讼衰减,赋日完,民间去田复还。上嘉之,赐金币,加四俸。寻晋郡丞。职清军,立保甲,增墩台,今剽掠者不得骋;摄郡事,入手辄办。邻郡狱不能决者,卒归大夫。廉干之声最畿辅。顾以事忤元宰,御史希宰意,中以萋菲之言。
先是大夫念母老,屡乞终养,不能得,至是欣然曰:“吾志遂矣。”岩居筑别墅,课农训子,或坐茂树,或登所作望山楼,纵饮啸傲,时制新声自娱。晚年喜客弥甚,张筵谈笑,意气霞举。人皆谓为寿征,乃仪仅六十而卒,惜哉!
(选自《澹园集》,有删改)
(注)①胶庠:这里指学校。②窳(yǔ);懒。惰窳:懒情。③墩台:这里指报警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自重 雅:高尚
B.束休问馈却不 纳:接受
C.大夫也 力:功劳
D.赋日完 逋:拖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礼闱:文中指科举考试之会试。会试由礼部主办,故称“礼闱”。礼闱还可指尚书省。
C.品:封建时代官吏的等级,从一品到七品,一品级别最高,七品最低,如“七品芝麻官”。
D.保甲:古代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是登进士者,项背相望,非曩时比矣。
②顾以事忤元宰,御史希宰意,中以萋菲之言。
【小题4】根据第三段,概括冯友治理岢岚州采取的措施,不超过30个字。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之轻重,是与草木( )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之( )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之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壑之中者耶?

②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曰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惟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君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适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

③余又窃自谓曰:“朱君于余,友也。君隐于菊,而余隐于酒。对菊令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因绘为图,而并记之。

(唐寅·《菊隐记》)

(注:①南阳甘谷:南阳郦县有甘谷,山有菊,相传食之长寿。②刘伯伦:西晋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作《酒德颂》。曾为建威参军,主张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
【小题1】根据文意,在第①段括号处填入合适的词。
A.是与草木(________)耳。
B.则又草木之(________) 也。
【小题2】概括段意。
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朱君)本来就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隐者之中的人。
B.(朱君)本来就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显者之中的人。
C.(朱君)本来就不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隐者之中的人。
D.(朱君)本来就不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显者之中的人。
【小题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阐述),第①段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说理。
【小题5】唐寅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最终潦倒而死,年仅54岁。在《菊隐记》中,唐寅肯定了“朱君因菊以隐”,表示“余隐于酒”,并说“对菊令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你对唐寅的这种心态有何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