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敬俨,字威卿,善属文。选充中书省掾。大德六年,擢礼部员外郎。七年,拜监察御史。时中书省臣有既黜而复收用者,与相比周,以黩货挠法,即日劾去之。九年,入御史台为都事。中丞何某与执政有隙,省议欲核台选之当否,俨曰:“迩者省除吏千余人,台亦当分别之邪?”语闻,议遂寝。江南行御史台与江浙省争政,事闻,俨曰:“省台政事,风化本原,各宜尽职,顾以小故忿争,而渎上听乎?”入为右司郎中。武宗临御,湖广省臣有伪为警报,驰驿入奏,以图柄用者,俨面诘之曰:“汝守方面,既有警,岂得离职,是必虚诞耳。”其人竟以状露被斥。旱蝗为灾,民多因饥为盗,有司捕治,论以真犯。狱既上,朝议互有从违,俨曰:“民饥而盗,迫于不得已,非故为也。且死者不可复生,宜在所矜贷。”用是得减死者甚众。仁宗践阼,召为户部尚书,廷议欲革尚书省弊政,俨言:“遽罢钱不用,恐细民失利。”不从,以疾辞。皇庆二年,拜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其年冬,移疾退居真州。除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不赴。四年春,诏促就前职,以疾辞。七月,召为侍御史。湖广省臣以赃败,俨一日五奏,卒正其罪。赐《大学衍义》及所服犀带。每入见,帝以字呼之,曰威卿而不名,其见礼遇如此。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其请。四年九月,拜中书平章政事,复以老病辞。天历改元,居月余,伤足,告归。家居十余年,痹不能行,犹劬书不废。临终,戒子弟曰:“国恩未报,而至不禄,奈何!汝曹当清白守恒业,无急仕进。”正冠帻,端坐而逝。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柱国,封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敬俨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其请/
B.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其请/
C.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其请/
D.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其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阼, 指走上阼阶主位,意为即位、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亦叫“践祚”﹑“践胙”。
B.改元,指改变纪年的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元”,而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C.不禄,指死亡。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去世有不同的称呼,根据《礼记》记载,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D.赠,指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这里皇帝给敬俨追赠的都是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俨守正不阿,严厉打击贿赂。敬俨担任监察御史时,弹劾了中书省贪污违法的官员;湖广省臣贪赃枉法,敬俨一天五次上书,终使贪赃者认罪伏法。
B.敬俨目光如炬,往往一语中的。湖广省臣向朝廷谎报有警情,被敬俨当面拆穿其为谎报;中书省要审核御史台的人选, 敬俨指出其不当之处。
C.敬俨心系百姓,多次为民执言。百姓因饥荒沦为盗贼,敬俨认为应理解其苦衷,从轻发落;敬俨建议不要突然废除通行货币,以免损害百姓利益。
D.敬俨尽职尽责,深受皇帝器重。皇帝对敬俨言听计从,委以重任,先后授予户部尚书和中书平章政事等职位,可惜敬俨因身体生病而辞官或没有赴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省台政事,风化本原,各宜尽职,顾以小故忿争,而渎上听乎?
(2)每入见,帝以字呼之,曰威卿而不名,其见礼遇如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3 04:09: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谟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注)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B.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C.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D.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借诗人陶渊明、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人。临川之笔,指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使。
B.《水浒》原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
C.“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
D.“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B.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使诬陷彭宏有谋反之心的金渊受到应有的惩罚。
C.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致远不惧怕威胁,解开他们的囚具,让其充军赎罪。
D.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知九万里而南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朵尔直班,字惟中,木华黎七世孙。朵尔直班甫晔而孤,育于从祖母。拜住,从父也,请于仁宗,降玺书护其家。稍长,好读书。年十四,见文宗,适将幸上都,亲阅御衣,命录于簿,顾左右无能书汉字者,朵尔直班引笔书之。文宗喜,命为尚衣奉御,寻授工部郎中。元统元年,擢监察御史。首上疏,请亲祀宗庙,赦命不宜数。又陈时政五事,其一曰:“太史言三月癸卯望月食既,四月戊午朔,日又食。皇上宜奋乾纲,修刑政,疏远邪佞,颛任忠良,庶可消弭灾变以为祯祥。”乃复条陈九事上之。正月元日,朝贺大明殿,朵尔直班当纠正班次,即上言:“百官逾越班制者,当同失仪论,以惩不敬。”先是,教坊官位在百官后,御史大夫撒迪传旨俾入正班朵尔直班执不可撒迪曰御史不奉诏耶朵尔直班曰事不可行大夫宜覆奏可也。”丞相伯颜、御史大夫唐其势二家家奴怙势为民害,朵尔直班巡历至漷州,悉捕其人致于法,民大悦。及还,唐其势怒曰:“御史不礼我已甚,辱我家人,我何面目见人耶?”答曰:“朵尔直班知奉法而已,它不知也。”唐其势从子马马沙为钦察亲军指挥使,恣横不法,朵尔直班劾奏之。马马沙因集无赖子欲加害,会唐其势被诛,乃罢。迁太府监,升侍书学士、同知经筵事。寻出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阶荣禄大夫。至官,询民所疾苦,知米粟羊豕薪炭诸货皆藉乡民贩负入城,而责室僮奴、公府隶卒争强买之,仅酬其半直。又其俗编柳为斗,大小不一,豪贾猾侩得以高下其手,民咸病之。即饬有司厉防禁,齐称量,诸物乃毕集而价自平。又存恤孤老,平准钱法,清铨选,汰胥吏,慎勾稽,兴废坠,巨细毕举。苟有罪,虽勋旧不贷。王邸百司闻风悚惧。朵尔直班立朝,以扶持名教为己任,荐拔人才而不以为私恩。留心经术,凡伊、洛诸儒之书,未尝去手。喜为五言诗,于字画尤精。其在经筵,开陈大义为多。间采前贤遗言,各以类次,为书凡四卷。卒于黄州兰溪驿,年四十。

(《元史·列传第二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大夫撒迪传旨/俾入正班/尔直班执/不可/撒迪曰/御史不奉诏耶朵尔直班曰/事不可行/大夫宜覆奏可也
B.御史大夫撒迪传旨俾入正班/朵尔直班执不可/撒迪曰/御史不奉诏耶朵尔直班曰/事不可行/大夫宜覆/奏可也
C.御史大夫撒迪传旨俾入正班/朵尔直班执不可/撒迪曰/御史不奉诏耶/朵尔直班曰/事不可行/大夫宜覆奏可也
D.御史大夫撒迪传旨/俾入正班/朵尔直班执/不可/撒迪曰/御史不奉诏耶/朵尔直班曰/事不可行/大夫宜覆/奏可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御史:隋朝始设,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B.癸卯望:“癸卯”干支纪日,“望”月相纪日,古代每月初一、三十分别叫朔、晦。
C.从子:侄子。从,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父”,是伯父、叔父的通称。
D.铨选:选才授官。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一般由吏部按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朵尔直班忠于职守。他一生为官京城,多次上疏,条陈时政,主张整顿朝纲。
B.朵尔直班奉法无私。他惩治不法,为民除害,弹劾权贵,荐拔人才不以为私恩。
C.朵尔直班勤政爱民。他问民疾苦,打击豪贾猾,存恤孤老,平准钱法,巨细毕举。
D.朵尔直班好学多才。他通晓汉语,留心经术,喜为五言诗歌,尤精字画,为书四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疏远邪佞,颛任忠良,庶可消弭灾变以为祯祥。
(2)即饬有司厉防禁,齐称量,诸物乃毕集而价自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

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金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鞠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军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

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日:“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日:“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台奏金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B.御史台奏金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C.御史台奏金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D.御史台奏金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玺”指皇帝的玉印。古代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鉴称为玺,臣民用的印鉴称为印。
B.“治最”是指治理得好,古代设有专门针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分年度进行考核,评定等次。
C.“宗庙”封建帝王诸侯等用来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是古代重要的礼制场所。
D.“昆弟”指兄弟。古代兄弟间一般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次之,叔为老三,季是老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罕天资聪慧,博览群书。他通晓多国文字,深得奥鲁赤信任,奥鲁赤任命察罕为理问,政事全交给察罕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们拜他为师。
B.察罕善于言辞,明于事理。跟随征讨安南时,他怒斥安南世子,列举安南世子的罪行,使其哑口无言;他劝说因丧父悲痛的仁宗以国事为重。
C.察罕为政宽容,政绩卓越。在处理广西高仙道妖术惑众一案时,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
D.察罕孝顺友爱,德行深厚。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还释放了许多奴婢为平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
(2)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杨朵儿只,河西宁夏人。事仁宗于藩邸,甚见倚重。仁宗始总大政,执误国者,将尽按诛之,朵儿只曰:“为政而尚杀,非帝王治也。”帝感其言,特诛其尤者,民大悦服。
帝宴闲时,群臣侍坐者,或言笑逾度,帝见其正色,为之改容。有犯法者,虽贵幸无所容贷。怨者因共谮之,帝知之深,谮不得行。中书平章政事张闾以妻病,谒告归江南,夺民河渡地。朵儿只以失大体,劾罢之。江东、西奉使斡来不称职,权臣匿其奸,冀不问,朵儿只劾而杖之,斡来愧死。时位一品者,多乘间邀王爵、赠先世。或谓朵儿只眷倚方重,苟言之,当可得也,朵儿只曰:“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迁中政院使。未几,为权臣铁木迭儿所害而死,年四十二。
初,武宗崩,皇太后在兴圣宫,铁木迭儿为丞相,逾月,仁宗即位,因遂相之。上都富民张弼杀人系狱,朵儿只廉得其所受弼赃巨万万,大奴犹数千,使御史徐元素按得实,入奏。帝震怒,有诏逮问,铁木迭儿逃匿,朵儿只持之急,徽政近臣以太后旨,召朵儿只至宫门,责以违旨意者。帝仁孝,恐诚出太后意,不忍重伤咈之,但罢其相位。仁宗崩,铁木迭儿复相,乃宣太后旨,召萧拜住、朵儿只至徽政院,责以前违太后旨之罪。朵儿只曰:“中丞之职,恨不即斩汝,以谢天下。果违太后旨,汝岂有今日耶!”铁木迭儿又引同时为御史者二人,证成其狱。未几,称旨执朵儿只,载诸国门之外,与萧拜住俱见杀。是日,风沙晦冥,都人汹惧,道路相视以目。
(选自《元史·列传六十六》
注释①廉得:查访。②咈:违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B.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C.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D.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武宗”,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王公大臣等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褒或贬的称号。
B.爵,即爵位,一般由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进行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崩,古代天子死称“崩”;而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称“死”,这也是古代等级制度的反映。
D.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专门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朵儿只深谙政事。他认为处理政事,崇尚杀戮,不是帝王治国之法,仁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只杀了罪大恶极者,百姓信服。
B.朵儿只执法严明。张间掠夺百姓土地,朵儿以有失大体之罪,罢免了他;斡来不称职,朵儿对他处以杖刑,使其羞愧而死。
C.朵儿只严于律己。他不乘机邀王爵,因为他自认为蒙受恩遇,常担心不能称职,不敢奢求什么,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D.朵儿只不畏权贵。他查实丞相受贿且数额巨大后,便下令去搜捕铁木迭儿,终因太后干预的缘故,只是罢免了他的相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侍坐者,或言笑逾度,帝见其正色,为之改容。
(2)中丞之职,恨不即斩汝,以谢天下。果违太后旨,汝岂有今日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智耀,河西人,字显达,世仕夏国。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谒藩邸,言儒者给复①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请除之。皇子从其言。欲奏官之,不就。宪宗即位,智耀入见,言:“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帝曰:“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诏复海内儒士徭役,无有所与。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帝异其言,铸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从之给公文为左验。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帝悦,更宠赉之。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擢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至上京,病卒,帝为之震悼。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注释:①“给复”是免除赋役的意思。下文“诏复海内儒士徭役”中的“复”同此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B.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C.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D.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小题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字则要在成年时取。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及笄礼时取字。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通过会试者称为贡士。
C.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设立于汉朝,掌监察之事,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三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
D.“至元五年”采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就采用的是这种纪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智耀见识卓远,能力出众。他认为君王应注意培养人才,以备将来任用;针对西北藩王使者在奏问中提出的疑惑,他都能在皇帝面前一一奏对,让皇帝很满意。
B.高志耀为儒生请命,成效显著。他认为把儒生当作驱使的奴隶,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应根除这种现象。世祖听从了他的意见,数千儒生因此得益。
C.高志耀积极建言,深得圣心。他多次就儒学、儒生问题向君主进言,多能得到君主的认同。宪宗还认为他见识奇异,专铸官印交给他。
D.高志耀尽心国事,为国分忧。西北藩王对元世祖采纳汉法的做法存在疑惑,派使者入朝奏问,世祖寻求能回访西北藩王的使者,高志耀主动拜见,请求出使。
【小题4】文言文翻译。
(1)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2)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