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建安三年,曹操兴兵讨伐张绣,正赶上麦子成熟的时候,于是下令大小官兵不许践踏麦田。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吓而践踏了麦田。曹操要治自己的践麦之罪,最终割发代首,传示三军:“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B.王熙凤本是贾母长子贾赦的儿媳。因贾母不喜欢长子,偏爱次子贾政,故与贾政一家一起生活。贾政正妻王夫人是王熙凤的嫡亲姑母,作为当家太太的王夫人便把贾琏夫妇留在身边管理家事。
C.《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卧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徐庶。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赚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因此后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D.堂吉诃德第三次出游的一天,在林子里遇到一对正在游猎的公爵夫妇。他们以隆重的迎接骑士的典礼,把堂吉诃德迎回自己的城堡。公爵夫人尤其喜欢桑丘有趣的谈吐,便专门寻他开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6 04:00: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红楼梦》)
B.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东吴,后灭蜀汉,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三国演义》)
C.堂吉诃德最后一次出游回来之后,终于有所醒悟,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对家人和朋友说:“过去我老是读那些该死的骑士小说,给自己罩上了无知的阴云,现在这些阴云已涤荡干净,我已清楚这些书纯属胡说八道,只是觉悔太迟。”(《堂吉诃德》)
D.朵拉离开人世后,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期间,艾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觉艾妮斯始终爱着他,他俩终于结成良缘。《大卫·科波菲尔》
同类题2
填空题。
(1)曹操以
为借口,攻打徐州。救完北海相
的刘备也引兵相救。太守陶谦欲让徐州,刘备推辞。刘备写信给曹操望其撤兵,曹操因
攻击后方而退兵。陶谦再让徐州,刘备坚辞。后陶谦病重,第三次让徐州,刘备终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
(2)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于是带着甘、糜二夫人去寻刘备。但是因为没有曹操的公文,各关守将均不予放行。于是关羽就保护二位嫂嫂,千里走单骑。勇闯洛阳关、
等五座关口。斩了
、
等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一路追寻刘备。
同类题3
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陈琳起草的檄文,辱及曹操父祖,历数曹操罪状,号召讨伐曹操。曹操看了檄文后出了一身冷汗,头风病顿时痊愈。(《三国演义》)
B.宝钗撰写的《桃花行》声调悲凄,触动了宝玉及众姊妹。大家商议重起诗社,改桃花社为海棠社,推宝钗为社主。(《红楼梦》)
C.吴荪甫得知公债上涨是赵伯韬暗中捣鬼,便想拉拢杜竹斋结成“攻守同盟”,杜竹斋却倒戈一击,导致吴荪甫惨败。(《子夜》)
D.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搭救到巴黎圣母院,并把她安置在避难小屋里,还把自己的食物和床褥送给她。(《巴黎圣母院》)
E.欧也妮守寡后改变了节俭的习惯,为自己添置了不少衣服,还经常周济他人。然而人们背后仍骂她是“守财奴”。(《欧也妮·葛朗台》)
同类题4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葛亮出兵北伐,司马懿拒不出战。诸葛亮只好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试图激怒司马懿。司马懿不仅没有上当,还借机套问出了诸葛亮身体状况不佳。(《三国演义》)
B.觉慧被软禁在家里,十分烦闷。他到花园中散步,遇到瑞珏,瑞珏知道觉慧的痛苦,便宽慰他,又陪他下棋。(《家》)
C.林黛玉初入贾府,见到了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和惜春等众多重要女眷,去拜见两位舅父,却没有见着——大舅父到庙里斋戒去了,二舅父推说身体不舒服。(《红楼梦》)D孔子与弟子之间感情极为深厚。伯牛得了传染病,孔子前去探视,并伸手握住伯牛的手,颜回英年早逝,孔子极为悲痛。而子贡、颜回把自己的老师比作日月、高山,无法逾越。(《论语》)
同类题5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许褚斩杀了在官渡之战中帮助曹操取胜的许攸,曹操严厉责怪许褚,并令人厚葬许攸,说明他对失去贤才谋士的极度痛惜。
B.《呐喊》中收入了包括鲁迅先生《药》《阿Q正传》《社戏》《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15部小说。
C.《茶馆》中,改良后的裕泰茶馆准备第二天开张。李二抱怨人手太少,王淑芬说“早晚不是累死,就是被炮轰死”,这透露出他们对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D.《欧也妮•葛朗台》中,索漠小城里势均力敌的克罗旭和德•格拉桑两个家族对欧也妮展开了争夺,他们都看中了她的单纯与风韵,倾心于她天使般的品格。
E.《老人与海》中,作者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和丰富的联想,表现了老人在茫茫大海上捕鱼时内心的自豪感和孤独感,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明
罗贯中(不详)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