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侃字仲和,幼为丞相史天泽所器重,留于家而教养之。弱冠为百户,鸷勇有谋略。壬辰,金将伯撒复取卫州,侃拒之,破其兵四万于新卫州。遂渡河,袭金主,至归德,败其兵于阏伯台,即从速不台攻汴西门,金元帅崔立降。以功授总把。丙辰,至乞都卜。其城在担寒山上,悬梯上下,守以精兵卒,乃筑夹城围之,莫能克。侃架炮攻之,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降。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至乞石迷部,忽里算滩降。又西至报答国,西戎大国也,地方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世,胜兵数十万。侃兵至。又破其兵七万,屠西城,破其东城,东城殿宇。皆构以沉檀木,举火焚之,香闻百里。两城间有大河,侃预造浮梁以防其遁。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其将纣答儿遁去,侃追之,至暮,诸军欲顿舍,侃不听,又行十余里,乃止。夜暴雨,先所欲舍处水深数尺。明日,获纣答儿,斩之,拔三百余城。

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其将住石致书请降,左右以住石之请为信然,易之不为备,侃曰:“欺敌者亡,军机多诈,若中彼计,耻莫大焉。”乃严备以待。住石果来邀我师,侃与战,大败之,巴儿算滩降,下其城一百八十五。西域平。侃以捷告至钓鱼山,会宪宗崩,乃还邓,开屯田,立保障。

世祖即位,侃上疏陈建国号、筑都城、立省台、兴学校等二十五事,后皆如其策。中统三年二月,徐州总管李杲哥俱反,史天泽荐侃,召入见,世祖问计所出,曰:“群盗窃发,犹柙中虎。内无资粮,外无救援,筑城环之,坐待其困,计日可擒也。”帝然之,赐尚衣弓矢。驰至徐,斩杲哥。赐金符,为徐、邳二州总管。

至元二年,有言当解史天泽兵权者,天泽遂迁他官,侃亦调同知滕州。七年,改白马令,僧臧罗汉与彰德赵当驴反,又平之。帝以侃习于军务,擢为万户。江南平,迁知宁海州,居一年,卒。侃行军有纪律,野爨露宿,虽风雨不入民舍,所至兴学课农,吏民畏服。

(选自《元史·列传三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流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巳正月/ 至兀里儿城/ 伏兵下/ 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尽/ 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华言/ 王也/
B.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
C.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
D.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宪宗崩即元宪宗死了。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崩”从周代始专指帝王之死。
C.国号即国家称号,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都十分重视国号。
D.万户是古代侯爵最高的一层,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后泛指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侃深受巫相史天泽的器重。年幼时被留在史家教养;徐州总管李果哥谋反时,史天泽又推荐他出征平叛。但后来,随着史天泽兵权被解除,他也受到牵连。
B.郭侃一生征战,功勋赫赫。他破伯撒于新卫州,败金兵于阔伯台;降伏火者纳失儿、忽里算滩;西征报答国,俘获封答儿;最终抵达天房,逼降住石,平定西域。
C.郭侃带兵有方,很有智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野暴露宿,从不骚扰百姓;在追击封答儿时,他拒绝诸军顿舍的要求;在西征天房时,他识破了敌人的阴谋。
D.郭侃富有政治远见,重视教育和农业生产。元世祖即位后,他上疏皇帝,提出建立国号、修筑都城、设立省台、兴办学校等二十五条主张,后均被采纳、施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
(2)内无资粮,外无救援,筑城环之,坐待其困,计日可擒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14 09:3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阿合马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予,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以疾请还怀。十八年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 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商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B.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C.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D.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古代男子成人后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字,用以日常称呼。
B.《易》是五经之一,五经是儒家典籍《周易X尚书X诗经翼礼记》《春秋》的合称。
C.“甲寅”“中统”都是皇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太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有的朝代称国子监,最高长官为祭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衡聪明颖悟,与众不同。七岁上学时,他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坚持原则,严于自律。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边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别人的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
C.许衡笃志教育,成绩显著。他任京兆提学期间,各地建起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他主持太学期间,要求严格,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D.许衡人格高尚,深受爱戴。阿合马揽政专权,其他大臣阿谀奉承,许衡直言不讳,从不退让;他因病去世后,百姓、学者纷纷到他灵前哭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2)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日:“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之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月戊戌,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国公,谥日文。

(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B.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C.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D.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康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路,宋、金、元时行政区划名。元朝沿袭了行省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四级地方行政制度。辛弃疾词中“烽火扬州路”的“路”与本文“路”大体同义。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典籍中习见的“致政”“视事”“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戊戌,这是用天干与地支依次相配来纪日。干支纪日是农历的一部分,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玄年少文才过人。黄冠师看其面相,推测他未来必是肩负朝廷重任者。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B.欧阳玄明察善断,不畏权贵。县中许多长久难以决断的疑难官司,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家奴的行为,欧阳玄都能公正判决。
C.欧阳玄为官清廉,声名显著。武冈县有人聚众闹事,他能以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亲自用祸福之理开导他们,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D.欧阳玄深受皇帝器重。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负责编修史书。为使朝政更加扩大影响,他畅所欲言,毫无隐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
(2)史官之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正字清卿,清州人也。年十五,习吏事,迁尚书户部令史。至元八年,罢诸路转运司,立局考核逋欠,正掌其事。大都运司负课银五百四十七锭,逮系倪运使等四人征之,视本路岁入簿籍,实无所负,辞久不决。正察其冤,遍阅吏牍,得至元五年李介甫关领课银文契七纸,适合其数,验其字画,皆司库辛德柔所书也。正谦得其实,始白尚书捕鞫之,悉得课银。辛既伏辜,而四人得释,正由是知名。

十四年,会诸王昔里吉叛,至居庸关,守者告前有警急,使姑退,正曰:“职当进而弗往,后至者益怯矣。”驰出关,至上都。边将请黄白金符充战赏,主者告乏,中书檄工部造给之,后帝以为欺罔,欲诘治。正曰:“军赏贵速,先造符印而后禀命,岂不可乎!”帝释之。十五年,时阿合马当国,与江淮行省阿里伯、崔斌有隙,诬以盗官粮四十万,命刑部尚书李子忠,与正驰驿往按其事,狱弗县。阿合马复遣北京行省参加政事张澍等四人杂治之,竟置二人于死,正乃移疾还家。

十九年三月,阿合马败,火鲁霍孙为右丞相,复为左司员外郎,谒告归。九月,中书传旨捕正,与参政咱喜鲁丁等偕至帝前,问曰:“汝等皆党于阿合马,能无罪乎?”正曰:“臣未尝阿附,惟法是从耳。”会日暮,车驾还内,俱械系于阙东隙地。逾数日,奸党多伏诛,复械系正于拱卫司,火鲁霍孙曰:“上尝谓刘正衣白衣行炭穴十年,可谓廉洁者。”乃免归。

二十八年,湖南马宣慰庶子因争荫不得诬告其兄匿亡宋官金正知其诬罪之仍官其兄。济南张同知子求为两淮运使,正知其不称,弗与。张遂作飞语构其事,帝召正诘之,正辨折明,事遂释。大德元年,右丞忙兀突鲁迷失请征缅,正以为不可,俄俱被征,又极言其不可,不从,师果无功。

累乞致仕不许,延祐六年卒,后赠宣力赞治功臣、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赵国公,谥忠宣。

(节选自《元史·刘正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湖南马宣慰庶子/因争荫不得/诬告其兄/匿亡宋官金/正知其诬/罪之/仍官其兄/
B.湖南马宣慰庶子/因争荫不得/诬告其兄匿亡宋官金/正知其诬/罪之/仍官其兄/
C.湖南马宣慰庶子/因争荫不得/诬告其兄/匿亡宋官金/正知其诬罪之/仍官其兄/
D.湖南马宣慰庶子/因争荫不得/诬告其兄匿亡宋官金/正知其诬罪之/仍官其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司,也称“转运使司”,均调一路租税以供国用。以转运使、副使主其事。
B.移疾,也称“多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做官之人请求隐退的委婉之语。
C.车驾,即马车。常用作天子的代称,与此词义相似的还有“御驾”“辇舆”等。
D.柱国,古代官名,楚国始设,为最高武官。又指对国家极为重要的地域或人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正办案严谨,能力出众。在倪运使等四人被逮捕、案件久悬未决之时,刘正认真核查所有相关公文,最终使冤之人得释。
B.刘正果敢勇毅,坚守职责。昔里吉叛乱时,他在居庸关面临险情,守关者劝他暂退以保证安全,他明确拒绝,出关到达上都。
C.刘正不阿权责,廉洁自律。阿合马掌权,刘正未按其心意办案;刘正受牵连被捕,但火鲁霍孙认为他正直廉洁,最终放了他。
D.刘正坚持原则,力陈己见。张同知儿子求官,刘正认为他不称职,没有答应。在征缅一事上,即使在皇帝面前,他也极力反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廉得其实,始白尚书捕鞫之,悉得课银。
(2)张遂作飞语构其事,帝召正诘之,正辨折明,事遂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黼字子威,颍人也。工部尚书守中之子,守中性卞急,通诸子极严,黼百计承顺,求宁亲心。初补国学生。泰定四年,遂以明经魁多士,投翰林修撰。明年,代祠西岳,省臣谓黼曰:“敕使每后我,今可易邪?” 黼曰:“王人虽微,《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省臣不敢对。迁礼部主事,拜监察御史。首言:“論祠烝尝,古今大祭,今太庙唯二祭,非礼也,宜据经行之。”不报。俄中书命黼巡视河渠,黼上言曰:“蔡河源出京西,今河底填淤,高出地面,秋霖一至,横溃为灾,宜按故迹修浚。”亦不报。已而投黼江州路总管。至正十一年夏五月,盗起河南,焚掠数千里,造船北岸,锐意南攻。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屯江北不报黼乃独椎牛飨士,激忠义以作士气。十二年正月己未,贼渡江,陷武昌,威顺王遁,舳舮蔽江而下,江西大震。贼乘胜破瑞昌,右丞孛罗帖木儿遁。时黄梅县主薄也孙帖木儿,愿出击贼, 黼大喜。贼游兵至境,急檄诸乡落聚木石于险塞处,遏贼归路。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阵,也孙帖木儿继进,贼大败。黼还,乃以长木数千,冒铁锥于耖,暗植沿岸水中,逆刺贼舟。会西南风急,贼果扬帆顺流而至,舟遇桩不得动,余舟散走。行省上黼功,   请拜江西行省参政。二月甲中,贼将薄城,分省平章政事充秃坚不花自北门遁。黼引兵,布战具,贼已至,焚西门,乃张弩箭射之。贼转攻东门。黼救东门,贼已入,与之巷战,知力不敌,挥剑叱贼曰:“杀我!毋杀百姓!”贼自巷背来,刺黼堕马, 黼与从子俱骂贼而死。郡民闻黼死,哭声震天,相率具棺,葬于东门外。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B.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C.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屯江北/不报
D.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屯田、百工、水利、交通等职事,长官为工部尚书。
B.明经,亦称“明经科”,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义、策向取士,出身与进土科同。
C.己未,为干支之一。古代以十千同十二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
D.从子,“从”指堂房亲属,“从子”指兄弟之子,也可以指血缘关系隔得更远的子侄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黼孝敬恭顺,虽然他的父亲性格急躁,但李黼为了父亲身心安宁,尽力顺从父亲。
B.李黼积极进言,针对祭祀不合礼制之处及河果填淤之患提出建议,得到皇上的认可。
C.李黼智勇兼备,他命令在险要之处聚集木石,阻止贼军退路,且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D.李忠于职守,为保一方平安,多次打败乱军,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人虽微,《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
(2)贼渡江,陷武昌,威顺王遁,舳舮蔽江而下,江西大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别的因在襁褓时,与其祖母康里氏在三皇后宫庭。戊申,父抄思卒,母张氏迎别的因以归。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甲寅,世祖以宗王镇黑水,命别的因袭抄思职,为副万户,镇守随、颍等处。丙辰冬十有二月,世祖复谕征镇军士悉听别的因号令。别的因身长七尺余,肩丰多力,善刀舞,尤精骑射,士卒咸畏服之。世祖即位,委任尤专。冬十一月,谒见世祖于行在所,世祖赐金符,以别的因为寿颍二州屯田府达鲁花赤。时二州地多荒芜,有虎食民妻,其夫来告,别的因默然良久,曰:“此易治耳。”乃立槛设机,缚羔羊槛中以诱虎。夜半,虎果至,机发,虎堕槛中,因取射之,虎遂死。自是虎害顿息。至元十三年,授明威将军、信阳府达鲁花赤,佩金符。时信阳亦多虎,别的因至未久,一日,以马裼置鞍上出猎,命左右燔山,虎出走,别的因以裼掷虎,虎搏裼,据地而吼,别的因旋马视虎射之,虎立死。十六年,进宣威将军、常德路副达鲁花赤。会同知李明秀作乱,别的因请以单骑往招之,直抵贼垒,贼轻之,不设备。别的因谕以朝廷恩德,使为自新计,明秀素畏服,遂与俱来。别的因闻于朝,明秀伏诛,贼遂平。三十一年,进怀远大将军,迁池州路达鲁花赤。之官,道经颍上。颍近荆山,有野豕时出害民禾稼,民莫能制。闻别的因至,迎拜境上,告以其故。别的因曰:“毋虑也。”遂至荆山,以狼牙箭射之,豕走数里。至大二年,卒,年81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
B.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
C.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
D.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古代泛指四至五岁的幼童。
B.戊申,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年、纪月、纪时等。
C.金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信物,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
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因力大技精。他身高七尺多,肩膀宽阔,善于舞刀,尤其精于骑马射箭。
B.别的因深受世祖重用信任。世祖曾下令征镇军士全都听从他的号令。即位后,更是特别重用,赐给他金符。
C.别的因关爱百姓。寿颍二州,地多荒芜,有虎食人,他设置机关捕虎,有时甚至烧山使虎出来,亲自射杀。
D.别的因忠贞无畏。李明秀作乱时,他自请劝降,深入贼垒,说服李明秀与其一道来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立槛设机,缚羔羊槛中以诱虎。夜半,虎果至,机发,虎堕槛中,因取射之,虎遂死。
(2)别的因谕以朝廷恩德,使为自新计,明秀素畏服,遂与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