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孟頫(頫fǔ),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于右丞叶李上。御史中丞奏:“孟颜亡宋宗室,不宜侍左右。”钜夫日:“任人唯贤,乃陛下之盛德,此言将陷臣于不忠。”帝日:“然,彼何知!”命左右宣救逐之出。

二十七年,拜集贤直学士。是岁地震,北京尤甚。帝幸龙虎台,深忧之。召问集贤翰林两院官致灾之由。两院官畏桑哥,莫敢言。孟頫与平章阿刺浑撒里甚善,日: “今理算钱粮,民不聊生。地震之变,殆由于此。宜大赦天下,尽与蠲(juān) 除,庶几天变可弭。”阿刺浑撒里入奏,帝从之,草诏已俱。桑哥怒谓必非上意。孟頫曰:“凡钱根木征者,其人死亡已尽,何所从取?不及是时免之,他日言事者倘以失陷钱粮数千万归咎尚书省,丞相何以自解?”桑哥悟,乃日:“吾料不及此。”诏下,民大悦,成额手相庆。

中书参知政事贺胜以不通文字,请帝早简辅相。帝周视左右乃属目于孟頫曰卿可至中书参决庶务孟頫固辞帝问阎复宋渤何如孟頫对曰皆非相才。诏孟頫出入宫门无禁,且谓孟頫曰:“朕年老,聪明有所不逮。大臣奏事,卿必与俱入。或欺罔,卿即为朕言之。”孟頫谢不对,后乃力请补

初,孟頫用程钜夫荐起家,后钜夫以翰林学士承皆致仕。孟頫代之,先往拜钜夫,而后入院,时人称为衣冠盛事。六年,谒告归。帝遗使赐衣币,趣之还朝,以疾,不果行。至治元年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

【小题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周视左右/乃属目于孟頫曰/卿可至中书参决庶务/孟頫固辞/帝问阎复/宋渤何如/孟頫对曰/皆非相才。
B.帝周视/左右乃属目于孟頫曰/卿可至中书参决庶务/孟頫固辞帝/问阎复/宋渤何如/孟頫对曰/皆非相才。
C.帝周视/左右乃属目于孟頫曰/卿可至中书参/决庶务/孟頫固辞/帝问阎复/宋渤何如孟頫/对曰/皆非相才。
D.帝周视左右/乃属目于孟頫曰/卿可至中书参/决庶务/孟頫固辞帝/问阎复/宋渤何如孟頫/对曰/皆非相才。
【小题2】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中,侍御史、右承、御史中丞、平章、中书参知玫事,官职名:“魏园公”,封号:“集贤院”,官署名。
B.官员辞职归家,古代称“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C.谥或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地方绅士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奖他。
D.补外,京官外调。即赵孟頫请求外调地方做官。与“陈观,国子助教,力请补外,改除武昌府”,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聪明敏捷,才华横溢。读过的书马上就能背诵出来,他写文章倚马可待。元世祖一见到他就非常喜欢。
B.赵孟頫心系百姓,敢于大胆进言,讲话艺术性强。他说服了桑哥,使免除灾后百姓钱粮负担的语书得以下达。
C.赵孟頫出身心宋宗室,行事谨慎。元朝皇帝非常信任他,甚至要他和上奏的大臣一起进来,他恭谨地答应了。
D.赵孟頫尊师有礼,不敢忘本。他被任为翰林学士后,井未得意忘形,而是先去自己的恩师程钜夫家拜访请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及是时免之,他日言事者倘以失陷钱粮数千万归咎尚书省,丞相何以自解?
(2)帝遣使赐衣币,趣之还朝,以疾,不果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9 10:15: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阿哥潘,土播思乌臧掇族氏。始附宋,赐姓赵氏。世居临洮。祖巴命,富甲诸羌。父阿哥昌,貌甚伟,有力兼人,金贞祐中,以军功至熙河节度使。金亡,保莲花山,以其众来归。皇子阔端之镇西土也,承制以阿哥昌为叠州安抚使。时兵兴,城无居人,至则招逃亡,立城垒,课耕桑以安辑之,年八十,卒于官。

阿哥潘事亲以孝闻,从伐蜀,与宋都统制曹友闻屡战,胜负略相当,以破大安功最,授同知临洮府事。斩朝天关,乘嘉陵江至阆州,获蜀船三百艘。攻利州,生得其刘太尉,战败宋师于川。宋制置使刘雄飞进攻青居山,阿哥潘击之,宵溃,四川大震。进逼成都,略嘉定,平峨眉太平寨,擒其将陈侍郎、田太尉,余众悉降。大小五十余战,皆先陷阵,皇子赐以金甲、银器。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时宋兵屯两川,堡栅相望,矢石交击,历五年而城始完。宪宗出蜀,以阿哥潘为选锋,攻西安,下之,赐金符,授临洮府元帅。帝驻钓鱼山,合州守将王坚夜来斫营,阿哥潘率壮士逆战,手杀数十百人,坚遂引去。明日陛见,帝喜曰:“有臣如此,朕复何忧!”赐黄金五十两,名曰拔都。中统建元,诏还镇临洮。岁饥,发私廪以赈贫乏。给民农种粟二千余石、芜菁子百石,人赖不饥。郡当孔道,传置旁午,有司敝于供给。阿哥潘以私马百匹充驿骑,羊千口代民输。帝闻而嘉之,诏京兆行省酬其直。阿哥潘曰:“我岂以私惠而邀公赏耶!”卒不受。以军事赴青居山,道为宋兵所邀,遂死于敌。谥曰桓勇。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
B.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面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
C.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
D.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是天子根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以国姓赐之,以示褒宠。
B.“节度使”,古代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初廷赐以旌节,故称。
C.“同知”即知府,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其办事衙署称“厅”。
D.“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舍相如广成传舍”的“传舍”即驿站所设供行人休息的房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哥潘出身名门,家世显赫。祖父巴命富甲一方,父亲阿哥昌因军功而官至河节度使,归附蒙古政权后又任叠州安抚使,有治政安民之才。
B.阿哥潘作战勇猛,屡建战功。他跟从蒙古军伐蜀,攻克大安,夺取朝天关,缴获蜀船,生擒宋将,大败宋军,占领嘉定,平定峨眉太平赛,战功累累。
C.阿哥潘身先陷阵,深受器重。蒙古皇子、世祖、宪宗伐蜀时,都任用阿哥潘为先锋;帝驻钓鱼山时,阿哥潘又护驾有功,获得赏赐。
D.阿哥潘体恤百姓,以私济公。发生灾荒,阿哥潘打开私人粮仓赈济贫民;他用自己的马和羊为公办事,皇帝嘉奖他,他没有接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招逃亡,立城垒,课耕桑以安辑之,年八十,卒于官。
(2)阿哥潘以私马百匹充驿骑,羊千口代民输。帝闻而嘉之,诏京兆行省酬其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①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节选自《元史·彻里》)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其家 通“藉”,凭借。
B.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  苟:如果。
C.民不其苦 胜:完,尽。
D.则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劳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项是(   )
A.①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②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B.①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②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C.①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②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D.①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②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彻里应对详雅,深得世祖喜爱。彻里进言请求给予东北边疆的百姓救济,世祖听从了。彻里制止了江南行省出售学田的做法,这一意见得也到了世祖的称赞与肯定。
B.彻里家住徐州,由母亲教导读书。其曾祖父跟随太祖平定天下,立有军功。
C.彻里向世祖陈述了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的罪状,言辞激烈。世祖听闻后大怒,认为桑哥丧失礼节规矩,命彻里彻查此案,并到江南清查桑哥的姻党,此举大快人心。
D.彻里担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时,率兵征讨欧狗等盗贼,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并善待投降之人,最终平定了汀、漳地区。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2)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同类题4

   环翠亭记

明宋濂

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沿城直趋而西,是为罗家之山。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贯而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

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占幽胜而挹爽垲①,非不美也。兵兴以来,有一偾②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③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

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龛然称之。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爽垲:高爽干燥的地方。 ②偾:毁坏 ③爬梳:梳理、整治。
【小题1】不属于“乐为天下道之”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
B.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
C.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
D.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首先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其重点放在对环翠亭外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上。
B.对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突出了竹林的绿色主调,把雨后早晨的阳光与晶莹的水珠所激射出来的光彩描绘得极其生动。.
C.文章记叙了环翠亭的兴与废,以及人们因其轻易被战火所毁的惋惜。其中关涉到战乱及战乱后人们的家园重建。
D.全文围绕着环翠亭展开,环翠亭的兴废是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B.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C.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D.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
(2)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祐,一名天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祖忠,博究经史,乡党皆尊而师之。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岁癸丑,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名士李国维、杨果,咨访治道,商议古今,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給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煌虽盛,而谷巳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以祐降官无名,乃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

六年,置提刑按察司,首以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十四年,迁渐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

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逐遇害,年五十六。谥号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祐能诗文,有《节斋集》。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六十八,有删改)

(注)金,朝代名,曾建都汴京。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张氏尝剪发书使读之   易:换取
B.祐民丁数万人至其地     部:部下
C.行省民商酒税  榷:征收
D.不   报:回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即“下车伊始”之简略说法,指古代指官员刚到一个地方任职。
B.金季:指金朝末年,借用伯、仲、叔、季的排行的次序,季是最小、最末的。
C.盗跖、颜子:盗跖,孔子时代的山大王,颜子,孔子的学生颜回;文中指坏人与好人。
D.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只褒奖不批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祐受祖父的熏陶和母亲的激励,加上自身的勤奋,学有所成,为朝廷所用,父母也因此受到恩赐。
B.陈祐被推荐为河南总管,他向前辈虚心请教治理政事的方法,体现了他谦逊好学、礼贤下士的品格。
C.卫辉路是有名的难于治理的地方,陈祐到那里后,申明法令,注重教化百姓,所以深得百姓爱戴。
D.陈祐为官,无论是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还是释放温、台两地被俘虏的百姓,总是尽力为百姓着想。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
(2)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