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二)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父异爨  迨:等到B.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C.大母余曰  过:走过D.大女郎也  类:像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例: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A.今臣亡国贱俘B.其制稍异于前
C.轩凡四遭火,得不焚D.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小题3】对下面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形影相吊(慰问) ②寻蒙国恩(随即,不久) ③逮奉圣朝(趁着)    
④逾庖而宴(客厅) ⑤比去,以手阖门(等到) ⑥遂去,不复与言(前往某地)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③④⑥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5 02:0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怀庆府推官刘君墓表
归有光
刘氏之先,自大梁来居华亭,曰亨叔。亨叔生仲礼,始徙上海。仲礼生庆;庆生四子。长曰铣,次曰钝。铣坐法,被京师。钝阴乞守者,代其兄,令出得一见家人而归死。钝既系而铣归,绐其父母云:“钝死,吾得赦归。”钝久系而其兄不至。京师士大夫皆知其冤,为馈食饮。久之,赦归。家人惊以为鬼物,母泣曰:“儿馁欲求食,吾自祭汝,勿怖吾也。”钝具言不死状。乃开门纳之。铣仓皇从窦中去,遂不知所之。
君自少举止不类凡儿。嘉靖四年,中应天府乡试。先是,其所亲有诬害君者,及君得举,则又曰:“吾固称德资聪明,今果然矣。”君益厚遇之。上海俗奢华,好自眩。君独闭门读书,虽兵阵、风角、占候之书,皆手自抄写。时从野老散发箕踞乐饮,不自表异。计偕还,渡江,登秣陵诸山,呼古人名,举酒与相酬,不醉不止也。嘉靖某年,选调怀庆,先太守已迁去,会中使衔命,降香王屋山。民苦供应,多逃亡。君摄守,能以权宜办济,使者告成事而去。君尝虑囚,一女子呼冤,君察其诬,系狱已二十年,遂出之。武陟富人,以女许巨室,因借其资,以致大富。而婿家后贫,遂结诸豪为证,欲离婚。君责令归其女,而疑富人家多女婢,即归,恐非真女。乃问有老妪,尝识其女面有黑子。已而果非真女。君怒,欲按籍其家,竟以其女成婚。君为人宽和,至持法,虽宗室贵人请乞,不能也。
寻以病去官。至淮阴道卒。临卒于邑,曰:“吾始与唐元殊饮酒欢呼,宁知有今日耶?我死于此,无亲知故人为诀。男未成,女未嫁,负用世之志而不施,命也夫。”时嘉靖某年月日,年四十有九。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铣坐法,被京师   系:囚禁
B.铣仓皇从窦中去 逸:逃跑
C.上海俗奢华,好自眩   矜:夸耀
D.虽宗室贵人请乞,不能也   夺:剥夺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让坐牢的兄长和家人见上一面,刘钝暗中请求看守让自己代替兄长,让兄长归家,谁知其兄竟一去不归。
B.上海的风俗奢侈浮华,但刘钝却不受影响,常常闭门读书,即使是兵阵、风角、占候之类的书籍他也亲自抄写。
C.武陟县某富人把女儿许配给世家大族,后因对方家贫而想解除婚约,刘钝得知后,责令他把女儿送回家,再择时成婚。
D.刘钝临终之时,叹息自己没有与亲朋好友诀别,儿女都还未成家,自己虽然有用世之志,却未能施行,真是命运使然啊。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钝既系而铣归,绐其父母云:“钝死,吾得赦归。”
(2)君摄守,能以权宜办济,使者告成事而去。
(3)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4)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小题4】刘钝有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安南事

归有光

安南自黎利立国之后,世修职贡。正德十一年,安南王黎明为其下陈暠所弑,国人立其兄子譓。陈暠逃据谅山,累年讨平之。

嘉靖元年,莫登庸立譓弟懬,而有其国。会天子新即位,诏赐外夷。使者至龙州界,移告谅山卫,无所答,知其国内乱,未达而返,其后登庸鸩杀黎懬,立己子登瀛,僭号改元。而黎譓死清源府,国人奉其子宁为世孙。

十五年,天子以皇子生,谕少傅言颁诏高丽、安南。时安南不宾贡者二十一年,两广大臣岁岁牒问,未得其要领。天子慨然欲发兵之,而云南人亦奏安南人武严威犯边。于是少傅言言:“天子继天立极,君主华夷。安南负固为逆,久不来庭,无所逃于天讨。太宗皇帝之兵,初分两道而入。盖安南地域,东起广东之钦州,迤西历广西之左江,至临安之元江为界。而广西龙州所必由之道,凭祥州则其要害也。西则由临安经蒙自县河底之莲花滩,至其东都四五日程耳。《大司马·九伐之法》,贼贤害民则罚,负固不服则侵,放弑其君则残。蠢兹有苗,实负三罪,上干天讨,自速灭亡,声罪正名,可传檄而定矣。”

明年,黎宁臣郑惟僚潜走京师,奏言登庸逆乱之故,乞正天讨。译问惟僚,言往者凭祥州关隘梗阻,海东、长庆、高平、安平、归化、安西沿边州峒土官,以非安南故所往来,不为道。惟僚挟宗图奏章入商舶中,随风飘至占城,余二年,始得来见天子。

议者以朝廷方欲兴师,而使者忽至,恐有诈,请遣人到边牒验之,而置惟僚锦衣卫密室中。惟僚奏:“去国日久,不知国内存亡。牒问恐泄事机,贼将生计,旷日弥月,是绝世孙之望,阻国人之心,而显惟僚不为国之罪也。逆徒文书,多于凭祥、上下冻、龙州。昔惟僚帅师攻谅山,使黄公显迎朱埴。朱埴者,故国王所遣告急使也,可问凭祥州人。”某年月,果有谅山卫官黄公显将兵会上官李珠攻上琴、行庐社,以水牛、黄牛谢李珠,可验,郑惟僚,黎氏臣也。

天子于是再廷臣议,决攻讨之计。

(注)①少傅言,贵溪夏文闵公也。

(选自《震川文集(卷四)》)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登庸立譓弟懬,而专有其国 专:独揽
B.天子慨然欲发兵诛之 诛:杀
C.以非安南故所往来,不为假道 假:借
D.天子于是再下廷臣议 下:交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利立国之后,安南国历代一直能遵循进贡制度。但在接连不断地经历内乱后,至嘉靖十五年时,安南国未能按时进贡朝见天子达二十一年。
B.嘉靖帝刚即位,下诏赏赐外夷。派往安南国的使者到达龙州边界后就下达文书送告谅山卫,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使者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C.黎宁大臣郑惟僚历时两年到达京城,禀明国内莫氏父子谋逆之事,请求朝廷派兵征讨。但因其到达时机微妙,朝廷始终不相信其身份的真实性。
D.郑惟僚反对朝廷用边牒形式查验自己的身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离开安南太久,不知国内形势如何,而且这样易泄露事机,给逆贼新的机会。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登庸鸩杀黎懬,立己子登瀛,僭号改元。
(2)安南负固为逆,久不来庭,无所逃于天讨。
【小题4】文中少傅夏言认为“诛”安南之举可“传檄而定”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⑴以南日(__________) ⑵诸父异爨(__________)
⑶凡变矣(__________) ⑷墙往往而是(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面各句中“于”的意思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又杂植兰桂竹木
A.室西连中闺B.瓦逢参差,多周身之帛缕
C.其制稍异D.夜则鱼龙悲啸其下
【小题3】选出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将蓬户牖,无所不快
A.心骇目B.骊山北构而西
C.秦者秦也D.后人哀之而不
【小题4】按由先往后的时间顺序为以下作品做正确排序的是:  
A.《阿房宫赋》《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项脊轩志》
B.《项脊轩志》《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阿房宫赋》
C.《阿房宫赋》《项脊轩志》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D.《项脊轩志》《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阿房宫赋》
【小题5】翻译句子: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小题6】第二节划线句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作用。
其中“可悲”的原因有(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而悲伤。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赀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纟卢;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B.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C.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D.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指已经去世,如思厥先祖父;妣,母亲,考妣,父亲和母亲,多指去世的父母。
B.讳,按礼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而又不得不说。
C.《孝经》,六经之一;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孝经》《春秋》。
D.古之“学官”,指的是古代学校的官舍。这里的“学官”指官府办的学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了免除多育之苦,孺人接受了老妪所献的民间偏方,饮尽盛二螺的杯水,不料落下了喑哑的后遗症。
B.归有光的外祖父周行与其母何氏,世代居住在吴家桥,距离县城东南面三十里。
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D.归有光于文中特别说明,大姊的归宿为“孺人所许聘者也”,自己所娶亦是“孺人所聘者也”,以这种念念不忘的口吻,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2)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