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忘忧,莲取其出 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 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 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 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 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 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 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 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卉木也     特:只是
B.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相信
C.必有义焉,不可也 胶:固执
D.故国,大节也 让:辞让
【小题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谖草取其忘忧 死而有知,几何离
B.然则节言竹 樊哙侧其盾
C.阴阳寒暑转移机也  礼天下奇才
D.于是乎有中 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小题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欹器,“满而覆,虚而欹”。以之为“坐右之器”,则类似于作为行动指南来激励警戒自己的座右铭。
B.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由最初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发展到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
C.大易,指《易经》,与《诗经》《尚书》《礼记》《论语》《乐经》并成为“六经”或“六艺”。
D.旧称儒家的著作为“经”,解释经文的书为“传”,合称“经传”,如《春秋三传》即是注释《春秋》的书。本文中的“传”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文中作者认为,尽管世风衰败,道德沦丧,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还是比较多的,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 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8 02:0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规 执 政

刘基

①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执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

②执政者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轭;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今风纪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贤,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

③执政者许其言,而必忤之。

(注)①具数:凑数。 ②都那竖:纨绔子弟。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抑B.且C.或D.夫
【小题2】“农夫不以羊负轭,贾子不以豕骖服”借此说明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担任重要职务的官人,他的耳朵和眼睛与国家的使命一样重要。
B.现在掌管风气纪律的官职,像一个人的眼睛和耳朵那样重要的使命。
C.如今担任重要职务的人,他的耳朵和眼睛与国家的使命一样有寄托。
D.现掌管教化纲纪的官职,寄托着像一个人的眼睛和耳朵那样的使命。
【小题4】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例加以分析。
【小题5】第③段“执政者许其言,而必忤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泗滨美石

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君之石,无以为之磬。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他日下宫之舃阙,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要之明神,不敢亵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舃’,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

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选自明朝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舃,同“磶”,承垫宫柱的脚石。阙,通“缺”。②后夔,人名,相传为舜掌乐之官。③方物,可贡的地方特产。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君之石(2)君图之(3)孟尝君泗滨人(4)天下之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使隶人敬请下执事 而君幸赵王
B.孟尝君命其石为之 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C.命后夔取荐之郊庙 后人哀之不鉴之
D.将以为下宫舃  欲勿予,即患秦兵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
(2)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小题4】泗滨人“弗谢而走”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评价孟尝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驾王之乘舆;其厖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戎事用;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力强;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
王无马,不能,天下萧然。取材于刘基《郁离子》
(注)①八骏:传说中穆天子的八匹骏马,能日行万里。 ②造父:古之善御者。 ③厖(máng):毛色杂乱。
④士食,这里指养马人所得到的待遇。  ⑤辟易:退走。  ⑥吉行:在安定环境中驾车。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备乘舆之阙:空缺,空额。
B.外厩先,盗北:败走,败逃。
C.王及大臣皆内厩   右:亲近,偏袒。
D.王无马,不能师     师:师法,效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企是选者为散马∥奚以先我
B.驾王之乘舆∥乃参外厩
C.戎事用∥于是外厩士马俱懈
D.皆饱而骄∥食充力强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因此天下的良马没有被排除在外的
B.马之良驽莫能差
马的优劣好坏没有人能够区分开来
C.二厩之士不相能
内厩以及外厩的养马人能力都不够
D.食之倍者且不克荷
吃得多一倍的马尚且不能担负战事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穆天子时,八骏以及其它各类良马各称其职,各得其所,天下相安。
B.穆天子驾崩以后,主事者依据出产地以及毛色差异来衡定马的优劣。
C.夷王面临“盗起”的变乱,才发现天下之马竟然都没有征战的本领。
D.“与天闲同其食”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最后导致夷王“无马”可用。
【小题5】本文借谈“马”来谈“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德量

刘基

人之度量相越也,其犹江海之于瀸泉乎?瀸泉之微,积而至于海,无以尚之矣,而海亦不自知其大也,唯其不自知其大也,故其纳不已,而天下之大莫加焉。圣人之为德,亦若是而已。是故汧泉纳瀸泉,池纳汧泉,沟纳池,浍纳沟,溪纳浍,川纳溪,泽纳川,江河纳泽,而归诸海。故天子,海也;公、侯、卿、大夫,江河也,川泽也;庶官,溪浍之类,而万民皆瀸泉也。瀸泉之于海,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而其势必趋焉,其志之感,情之远,如气至而虫鸣也,如雨来而础润也。君人者惟德与量俱,而后天下莫不归焉。德以收之,量以容之,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故量小而思纳大者,祸也。汋谷之蝇不可以陵洪涛,蒿樊之鴽不可以御飘风。大不如海而欲以纳江河,难哉!

(注)①瀸(jiān):泉水时流时止。②鴽(rú):古指鹌鹑类小鸟。
【小题1】依据文意,标题中“德”、“量”两字不能互换位置的原因是_______
【小题2】对“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们不也相继流过所有的大县城吗?
B.它们相互之间的差距不也很悬殊吗?
C.它们先后离去,不就像大绳断绝吗?
D.小溪离开大海,不也是自寻绝路吗?
【小题3】从修辞手法角度,对文中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小题4】同是借大海说理,本文与庄子的《秋水》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小题5】综观全文,评析本文的思想内容。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季主论卜

(明)刘基

①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

②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

③季主乃言曰 :“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玉树也;露蛬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鬼磷萤火,昔日之金缸华烛也;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丹枫白荻,昔日之蜀锦齐纨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春一秋,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选自《诚意伯文集》)

(注)①东陵侯:汉初人。秦时受封东陵候,秦亡后,种瓜于长安城东。②司马季主:汉初楚国人,曾游长安,卖卜于东市。
【小题1】本文具有寓言色彩。如果请你完成一篇有关寓言的小论文,下列书目中没有你可运用资料的是
A.《世说新语》B.《柳宗元集》C.《中国文学史》D.《庄子》
【小题2】第①段的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概述东陵侯所说“仆窃有疑”的原因_______。
【小题4】对第②段“愿先生卒教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愿意得到有始有终的指导B.希望能得到彻底的指教
C.希望最后能够得到指教D.愿意得到即便是仓促间的赐教
【小题5】第②、③段两处画线句同是发问,它们的不同在于
【小题6】简要评析本文的写作意图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