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耶律希亮,字明甫,铸之子也。师事北平赵衍。时方九岁,未浃旬,已能赋诗。岁戊午,宪宗在六盘山,希亮诣行在所。世祖即位,阿里不哥反,(世祖)遣使召主将浑都海。铸说浑都海等入朝,皆不从,则弃其妻子,挺身来归。浑都海知铸去,使百人监视希亮母子,迫胁使从行。浑都海为大兵所杀,众推哈刺不花为帅。哈刺不花与铸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时尝疾病铸召医视之遗以酒食因释希亮缚谓曰我受恩于汝父此图报之秋也希亮从二王兴师,还至不刺城,与哈刺不花战,败之,尽歼其众。二王乃函其头,遣使报捷。希亮入觐世祖于上都。
世祖问日本可伐否。希亮奏曰:“宋与辽、金攻战且三百年,干戈甫定,人得息肩,俟数年,兴师未晚。”世祖然之。迁吏部尚书。帝驻跸察纳儿台之地,希亮至,奏对毕,董文用问大都近事。希亮曰:“囹圄多囚耳。”世祖方欹枕而卧,忽寤,问其故。希亮奏曰:“近奉旨,汉人盗钞六文者杀。以是囚多。”帝惊问:“孰传此语?”省臣曰:“此旨实脱儿察所传。”脱儿察曰:“陛下在南坡,以语蒙古儿童。”帝曰:“前言戏耳,曷尝著为令式?”乃罪脱儿察。希亮因奏曰:“令既出矣,必明其错误,以安民心。”帝善其言。
希亮以跋涉西土,谢事而去。久之,闲居京师,四方之士多从之游。卒,年八十一。希亮性至孝,困厄遐方,家赀散亡已尽,仅藏祖考画像,四时就穹庐陈列致奠,尽诚尽敬。朔漠之人,成相聚来观,叹曰:“此中土之礼也。”虽疾病,不废书史,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所著诗文及从军纪行录三十卷,目之曰《愫轩集》。
(选自《元史·耶律希亮传》,有删改)
(注)浃旬:十天。浑都海:阿里不哥的部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哈刺不花与铸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时/尝疾病/铸召医视之/遗以酒食/因释希亮缚/谓曰/我受恩于汝父/此图报之秋也/
B.哈刺不花与铸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时/尝疾病/铸召医/视之遗以酒食/因释希亮缚/谓曰/我受恩于汝父/此图报之秋也/
C.哈刺不花与铸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时尝疾病/铸召医视之/遗以酒食/因释希亮缚/谓曰/我受恩于汝父/此图报之秋也/
D.哈刺不花与铸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时尝疾病/铸召医/视之遗以酒食/因释希亮缚/谓曰/我受恩于汝父/此图报之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戊午,指戊午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B.驻跸,皇帝出行中途停留暂住。帝王出行时,派兵清道,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
C.奏对,文中指大臣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这是古代皇帝治理天下的一种方式。
D.考,文中是对母亲的尊称,特指已故的母亲,如考妣。而“妣”可以指已故的父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律希亮历经艰难,回归朝廷。有人反叛朝廷,他的父亲独自回朝,他和母亲被人胁迫;最终他跟随朝廷军队平定叛军,回归朝廷。
B.耶律希亮报告实情,直言进谏。皇帝问他大都的近况,他报告实情,皇帝知道后很吃惊,他又向皇帝进言,希望皇帝纠正错误,被皇帝采纳。
C.耶律希亮深得人心,孝而有礼。他退休后在京城居住,四方之士大多和他交往;他用虔诚的方式表达对先辈的尊敬,人们称赞他懂得中原的礼仪。
D.耶律希亮才干突出,勤于著述。他九岁时,学习不到十天就能写诗;他患病后,有时半夜起来点蜡烛写字;他留下三十卷诗文等著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与辽、金攻战且三百年,干戈甫定,人得息肩,俟数年,兴师未晚。
(2)帝曰:“前言戏耳,曷尝著为令式?”乃罪脱儿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6 08: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B.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C.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D.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尚书”是官职名。隋唐时期创立的中央政府官职始有此称呼,其主要职责在于分管六部,即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吏部、工部。
B.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C.“颜子”是指颜回,“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且只称有道德、有学问的圣贤之人,如孔子、颜子、先秦诸子等。
D.“忠定”是陈祐的谥号,“谥号”就是统一用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危身奉上曰忠,安民大虑曰定”,所以文中的“忠定”是对陈祐的一种赞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祐虚心求教。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的当天,首先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B.陈祐为民着想。任南京路治中时,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冒着获罪的危险,违背上级命令;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他反对征收酒税。
C.陈祐治政有方。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修建孔子庙、比干墓,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
D.陈祐除恶务尽。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抓捕时他逃到宋朝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陈祐发现了他,当众将他击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
(2)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痒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纤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丨”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B.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C.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D.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疏也称“奏疏”,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情说理的文章。
D.阙是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为道路,这里指宫殿,可理解为“旧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他在担任衢州龙游令时,发现当时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聘请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宗泽高瞻远瞩,有政治远见。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势将大乱,遂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C.宗泽精明能干,富于军事才能。他在担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朝廷返都东京;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2)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明·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
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
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 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 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
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 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 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 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 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 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 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 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杳.莫测其所穷   杳:幽深
B.庭学无不历.览   历:尽、完
C.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顾:回想
D.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到,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掾吏”与此同义。
B.明代设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刑法,都指挥使司掌军事。
C.古称七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文中即取引申义。
D.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 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 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 之助”的东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兴,字功起,蔡州人。少慷慨,多大节,力挽二石弓。至元十年,挟八骑适黄州,谒宋制置陈奕。奕使隶麾下,奇兴相貌,以甥女妻之。从奕出降,世祖命将军以取郡县未下者,平福、建、漳三州,以招讨使行右副都元帅。十六年,召入朝,侍燕大明殿,悉献江南所得珍宝,世祖曰:“卿何不少留以自奉?”对曰:“臣素贫贱,今幸富贵,皆陛下所赐,何敢隐俘获之物!”帝悦曰:“直臣也。”因奏所部士卒功,乞官之,命自定其秩,颁赏有差。漳州盗数万据高安寨,二年不下。兴命挟束薪蔽身,进至山半,弃薪而退,如是六日,诱其矢石殆尽,朔日夜燃薪焚其栅,遂平之。廿八年,除江西行省左丞,门无私谒。州民李怀继尚任侠,武断乡曲。某日至府有所嘱,兴执之,尽得其罪状,里中受其抑者咸诉焉,乃杖而徒之。卅年,世祖欲征爪哇,会爪哇黥使者,诏平章政事史弼帅师征之,兴副之。过七洲洋、历交趾界,造小舟浮海抵爪哇。初,爪哇与邻国葛郎构怨,爪哇王为葛郎王所杀。闻师至,遣使以其国山川、户口及葛郎国地图迎降求救。进击葛郎兵,大破之。兴还至答哈城,弼既遣使护爪哇王继者返,具入贡礼。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爪哇王继者果杀使以叛,合众而攻,兴等死战,却三百里得登舟。行六十又八日归国。诏治纵爪哇者,弼等皆获罪,兴独以不预议,赐金五十。成宗践祚,拜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州同知阿里挟怨告兴不法,召入对,尽得其诬状,阿里伏诛。武宗拜左丞相。卒,年六十九,谥武宣。

(节选自《元史·高兴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
B.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
C.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
D.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一些朝代的正式建立者或统一天下的君主,也给予此庙号。
B.“朔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古代对农历一个月某些特殊日子有特定称谓。如每月初为“晦”,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C.“黥”,又称墨刑,指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也指在人体上刺字或图并涂上颜色文中“黥”与“黥首”“黥面”的“黥”意同。
D.“贡礼”,进贡的礼品。指古代藩属国或少数民族为谋求某种依托与援助而进献给中国皇帝的土产方物,也指臣民向君主呈献的礼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兴征战有勇有功。投诚后被世祖授为将军一职,攻取福、建、漳三州,升任右副都元帅:历经艰难抵爪哇,受降爪哇后,又大破葛郎国。
B.高兴耿直受帝喜爱。皇帝在大明殿设宴会招待群臣,当问及何不少留以自奉时,高兴回答皇帝的话使皇帝很是满意,直接称他是耿直之臣。
C.高兴平叛有谋有术。漳州盗占据高安寨,二年都未平定,高兴连续六日让军士背负薪柴进至半山,点火焚烧山寨栅栏,最终平定了高安寨。
D.高兴治境执法守法。有州民以威势擅自决断乡里是非,高兴弄清其犯罪事实后施以杖刑并判他徒刑;高兴被告违法,朝廷经查证实为诬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奏所部士卒功,乞官之,命自定其秩,颁赏有差。
(2)诏治纵爪哇者,弼等皆获罪,兴独以不预议,赐金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