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明·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
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
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 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 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
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 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 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 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 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 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 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 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杳.莫测其所穷   杳:幽深
B.庭学无不历.览   历:尽、完
C.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顾:回想
D.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到,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掾吏”与此同义。
B.明代设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刑法,都指挥使司掌军事。
C.古称七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文中即取引申义。
D.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 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 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 之助”的东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7 11:2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子良,字汉臣,涿州范阳人。末四方兵起,所在募兵自保。子良率千馀人入燕、蓟间,耕稼已绝,遂聚州人,阻水,治舟筏,取蒲鱼自给,从之者众,至不能容。子良部勒定兴、新城数万口,就食东平,东平守纳之。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因以宿帅之众夺全所劫老幼数万以还。全怒,连徐、邳之军来攻。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时金受重围于汴,声援尽绝,有国用安者,图以涟水之众人援,道阻,游兵不能进。子良与一偏将昼伏夜行,得入汴,达用安意。金君臣以为自天降也,曲赐劳来,凡所欲,皆如用安请。因以徐、宿授子良。明年,子良进米五百石于汴,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治宿州。当是时,令已不行于陕,而用安亦卒不得志。徐、宿之间,民无食者,出城拾鲁穟以食,子良严兵护之,以防钞掠。猝遇敌,子良被重伤,乃率其众就食泗州。泗守阅兵,将图之,子良与麾下十数人即军中生缚其守。民不欲北归者,欲走傍郡,子良资以舟楫,无敢掠其财物。岁戊戌,率泗州西城二十五县、军民十万八千馀口,因元帅阿术来归。太宗命为东路都总帅,授银青荣禄大夫,升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领元附军民,进金紫光禄大夫。庚子,赐金符。自兵兴以来,子良转徙南北,依之以全活者,不可胜计。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命为归德、泗州总管,降虎符,仍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卒,年七十八。赠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翼敏。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B.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C.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D.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曾灭北宋,后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B.金紫光禄大夫,古代文官官职名,初为加官,无职掌,隋唐以后为散官,在元代为从一品。
C.世祖,古代皇帝庙号,一般用于朝代的正式建立者,或统一天下的君主。
D.虎符,即兵符,是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持符者拿其中一半即可调兵遣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良招募有方,民心归附。金末时局动荡,各地招募军队自卫,他带领民众以水为屏障,建造船只,采蒲根、捕鱼维持生计,归附的人多得难以容纳。
B.子良善于用兵,取得胜利。夏全联合大军攻打宿州,子良与守将偷取夏全军符,敌人不战而败;后他又带领部下活捉了想加害他的泗州知州。
C.子良爱护百姓,宅心仁厚。他曾率众救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百姓数万人,也派兵保护出城寻找食物的百姓,对于想到别地去的百姓,他也以船只资助。
D.子良生前加官,死享哀荣。他先后担任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归德、泗州总管等职,被赐予金符、虎符;死后受追赠和追封,得到谥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猝遇敌,子良被重伤,乃率其众就食泗州。
(2)民不欲北归者,欲走傍郡,子良资以舟楫,无敢掠其财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阎复,字子靖,祖衍,仕金,王事。父忠,避兵山东之高唐,遂家焉。性简重,美丰仪。七岁读书,颖悟绝人。弱冠入东平学,师事名儒康晔。时严实领东平行台,招诸生肄进士业,迎元好问校试其文,预选者四人,复为首。至元八年,用王磐荐,为翰林应奉,以才选充会同馆副使,兼接伴使。扈驾上京赋应制诗二篇寓规讽意世祖顾和礼霍孙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十二年,升翰林修撰。十四年,出佥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事,阶奉训大夫。十六年,入为翰林直学士,以州郡校官多不职,建议定铨选之法。二十三年,升翰林学士。帝屡召至榻前,面谕诏旨,具草以进,帝称善。二十八年,尚书省罢,复立中书省。帝励精图治,急于择相,一日,召入使殿,谕之曰:“朕欲命卿执政,何如?”复屡谢不足胜任。御史台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首命复为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先是,奸臣桑哥当国,尝有旨命翰林撰《桑哥辅政碑》。桑哥既败,诏有司踣其碑,复等亦坐是免官。三十一年,成宗即位,以旧臣召入朝,赐重锦、玉环、白金,除集贤学士,阶正议大夫。元贞元年,上疏言:“京师宜首建宣圣庙学,定用释奠雅乐。”从之。又言:“曲阜守冢户,昨有司并入民籍,宜复之。”其后诏赐孔林洒扫二十八户、祀田五千亩,皆复之请也。大德元年,仍迁翰林学士。二年,诏赐楮币万贯。四年,帝召至榻前,密谕之曰:“中书庶务繁重,左相难其人,卿为朕举所知。”复以哈剌哈孙对,帝大喜。十一年春,武宗践祚,复首陈三事,曰“惜名器,明赏罚,择人材”,言皆剀切。未几,进阶荣禄大夫,遥授平章政事,余如故。复力辞,不许,上疏乞骸骨,诏从其请,给半俸终养。皇庆元年三月卒,年七十七,谥文康。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扈驾上京/赋应制诗二篇/寓规讽意世祖/顾和礼霍孙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
B.扈驾上京/赋应制诗二篇/寓规讽意/世祖顾和礼/霍孙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
C.扈驾上京/赋应制诗二篇/寓规讽意/世祖顾和礼霍孙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
D.扈驾上京/赋应制诗二篇/寓规讽意世祖/顾和礼霍孙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殁:指小孩夭折和病死。我国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的称呼各有不同,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B.弱冠:“弱”意指“年少、年幼、体犹未壮”。在我国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己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C.铨选:选才授官。我国古代从唐开始,选用官吏,除最高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铨选,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D.乞骸骨:请求将骸骨归葬故乡,意为自请退职回家安度晚年。与“致仕”略有不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则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复天资聪颖。阎复从少年时代就超出常人,成年后师从饱学之士康晔,元好问也非常赞赏其文采。
B.阎复以才学闻名。世祖极为赞赏他的文采,从此仕途一帆风顺。成宗即位后,他力劝成宗重视儒学。
C.阎复淡泊名利。世祖、成宗、武宗都很器重阎复,但是阎复不贪恋官位,曾坚决不肯接受宰相一职。
D.阎复谨严持重。阎复尽职尽责,看到对朝廷不利的现象就敢向朝廷提出建议,谏言屡次被皇帝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屡召至榻前,面谕诏旨,具草以进,帝称善。
(2)桑哥既败,诏有司踣其碑,复等亦坐是免官。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进 ,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戊午,元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军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中统二年,宣授总把,赐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B.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C.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D.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戌,系干支纪年,在古代还有用年号纪年的,如文中的“中统”与“元贞”。
B.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长,隶属于千户。
C.二鼓,即二更天,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二更相当于凌晨一点到三点。
D.行在所,又叫“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进跟随张柔,初建军功。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辗转作战,夺取宋军大舰,因战功升为百户。
B.李进担任总把,有智有勇。李进被史天泽封为总把,跟从作战,在七十关趁夜袭击宋营,受伤也不在意,最终取胜。
C.李进作战勇猛,屡次受赏。皇帝亲临前线,李进因交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名马;在浮图关作战,李进被赏赐五次。
D.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李进在洪水山与敌人作战,寡不敌众,兵败被擒,行至掺八里伺机逃回,仍接连被授官职。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
(2)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鉴,字克明,宛平人。颖悟过人,举止异常儿。既冠,南游,具通《五经》大义。大德五年,用翰林侍讲学士郝彬荐,为镇江淮海书院山长。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辟为掾史。丁内艰,复起,补掾史,除兴文署。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问难倡和,应答如响,使者叹服,以为中国有人。

至治二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明年,奉旨括释氏白云宗田,稽检有方,不数月而事集,纤毫无扰。泰定七年,迁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天历元年,调江浙财赋府副总管。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元统二年,升同佥太常礼仪院,鉴习典故,达今古,凡礼乐、度数、名物,罔不周知。因集议明宗皇后祔庙①事,援礼据经,辩析详明,君子多之。后以中大夫升礼部尚书,俄感疾而卒,年六十五。追封谯郡侯,谥文穆

鉴天性纯孝,亲族贫乏者,周恤恐后。历官三十余年,僦屋以居。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鉴为诗赋,尚《骚》《雅》,作文法西汉,每篇成,学者争相传诵。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鉴任湖广员外时,有故掾顾渊伯,以辰砂一包馈鉴,鉴漫尔置箧笥中。半载后,因欲合药剂,命取视之,乃有黄金三两杂其中,鉴惊叹曰:“渊伯以我为何如人也!”渊伯已殁,鉴呼其子归之。其廉慎不欺如此。

(选自《元史·曹鉴传》)

(注)①祔庙:祔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准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B.属准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C.属准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D.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冠”:古代指男子十五岁时举行的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B.“丁内艰”: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古时父母去世,子女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C.“礼部”: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 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
D.“ 谥文穆”:谥号指人死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而给予的评判性称号,谥号中的“文”应指“好学博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鉴天资聪颖超人。自小就卓尔不群,成年后通晓《五经》大义。曾奉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对使者的提问应答如流,令使者叹服。
B.曹鉴为官刚正不阿。在湖广任职时,面对丞相忽剌歹的胡作非为,曹鉴遇事遵循事理而行,不像其他的下属官员那样因害怕而回避。
C.曹鉴天性纯朴孝顺。为官数十年,甘于清贫,但对亲族中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的,总是及时地加以接济,因此他去世时家中一贫如洗。
D.曹鉴为人廉洁谨慎。他曾收纳下属送他的一包辰砂,后因要用辰砂合药,才发现其中夹有黄金,他于是把它还给了已故下属的儿子。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集议明宗皇后祔庙事,援礼据经,辩析详明,君子多之。
(2)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