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①海榴:石榴,因其自海外引入,故称。
【小题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先用大笔着色,铺写出池塘水阁的一片绿荫,并以“偏趁凉多”四字点出夏令。
B.“琼珠乱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骤雨”的特点,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C.上曲结尾写一场骤雨破坏了赏心乐事,自然引出下曲“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的慨叹。
D.上曲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景,“绿叶阴浓”“红罗”为视觉,“乳燕雏莺弄语”“高柳鸣蝉”为听觉。
E. “且酩酊”中的“且”字,突出表现了作者难忘世事又不能不借酒浇愁的复杂心态。
【小题2】从“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态?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17 09:02: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外家南寺

元好问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注:①外家:作者自幼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父的娘家。②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亡不仕。金哀宗天兴二年春,因汴京守将叛变而沦为亡国奴,被蒙古监管。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高岸移深谷”一句虚景既比喻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暗指国破家亡,又与眼前的实景相映衬,虚实结合,更增悲壮之情。
B.诗歌的前两联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诗人选取“秋悟”“风暴”“残阳”“乱蝉”等萧瑟、肃杀的意象,准确而有力地渲染了悲秋的氛围。
C.诗的后四句侧重叙事,一方面沉痛中有甜蜜的回忆作为调剂,另一方面与寻栗觅梨的儿时欢乐相对照,抚今忆昔,无限感伤。
D.“去国”即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诗人饱经丧乱,回到故乡,因眼前景物,勾起儿时回忆,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E.这首诗所抒写的主要是一种身世之感,但由于作者遭遇与金源的亡国有密切关系,诗中把个人身世,放在世事沧桑的大背景下展开,显得深沉广阔,而不是一般的忧生叹老。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京自幼卓异,隽迈不群。稍长入学,举目成诵。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目示之。京笑不视,力辞。出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吴充以论温成皇后追册事,出知高邮,京疏充言是,不当黜。刘沆请言并斥京,仁宗曰:“京亦何罪?”但解其记注,旋复之。

试知制诰。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神宗立,王安石为政,京论其更张失当,累数千百言,安石指为邪说,请黜之。帝以为可用,擢枢密副使。会选人(注)郑侠上书言时政,荐京可相,吕惠卿因是谮京与侠通,罢知亳州。未几,茂州夷叛,徙知成都府。蕃部何丹方寇鸡粽关,闻京兵至,请降。议者遂欲荡其巢窟,京请于朝,为禁侵掠,给稼器,饷粮食,使之归。夷人喜,争出犬豕割血受盟,愿世世为汉藩。惠卿告安石罪,发其私书,有曰“勿令齐年知”,齐年谓京也,与安石同年生。帝以安石为欺,复召京知枢密院。

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又改镇彰德。于是范祖禹言:“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且昭陵学士,独京一人存,若付以枢密,必允公论。”时京已老,乃以为中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薨,年七十四。其为郡守,诸县公事至,即历究之,苟与县牍合而处断丽于法者,呼法吏决罪,不以付狱。报下捷疾,一无壅滞,人服其敏云。

(节选自《宋史·冯京传》)

(注)选人:唐代称候补、候选的官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B.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C.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D.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科举考试一般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廷试是指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
B.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谥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文中出现的如:仁宗、神宗、哲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宋太祖。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京上疏认为吴充议论温成皇后追封一事时说得是对的,不该被贬黜。刘沆斥责冯京,冯京因此被罢黜了。
B.皇帝本来打算让冯京掌管起草诰命。但是冯京的岳父富弼当时执掌朝政,为了避嫌,任命冯京为龙图阁待制、扬州知府。
C.冯京用怀柔政策处理了茂州少数民族叛乱事件,夷人很开心,争相拿出猪狗割血结盟,愿意世世代代为汉藩。
D.冯京两次执政,当初与王安石不和,后又被吕惠卿倾轧,他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操守,为神宗称道推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
(2)会选人郑侠上书言时政,荐京可相,吕惠卿因是谮京与侠通,罢知亳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渠堰,更铨法,通楮币。”上谓辅臣曰:“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累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曰:“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
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凊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缜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 胡晋臣传 》)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B.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C.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D.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 “卜筮”的书。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晋臣政治才能突出。他得到了制置使范成大的推荐,并受到孝宗的召见。他能够明确阐述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很快得以升迁。
B.胡晋臣为人刚正 不阿。他敢于上奏论述皇帝亲信的大臣受恩宠弄权的情况,皇上为此醒悟,从此近臣也十分害怕。
C.胡晋臣对大宋尽忠职守。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辅政,竭诚开导皇帝切中事理,死于官任上,可谓竭忠尽智。
D.胡晋臣进言也难免失当。侍郎林栗弹劾朱熹不接受任职的行为十分傲慢,胡晋臣上疏挽留朱熹而排斥林栗,遭到人们的议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2)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寿昌字康叔,扬州天长人。以父巽荫守将作监主簿,累调州县,通判陕州、荆南,权知岳州。州滨重湖,多水盗。寿昌籍民船,刻著名氏,使相伺察,出入必以告。盗发,验船所向穷讨之,盗为少弭,旁郡取以为法。
富弼、韩琦为相,遣使四出宽恤民力,择寿昌使湖南。或言邵州可置冶采金者,有诏兴作。寿昌言州近蛮,金冶若大发,蛮必争,自此边境恐多事,且废良田数百顷,非敦本抑末之道也,诏亟罢之
知阆州,大姓雍子良屡杀人,挟财与势得不死。至是,又杀人而赂其里民出就吏。狱具,寿昌觉其奸,引囚诘之曰:“吾闻子良与汝钱十万,许纳汝女为妇,且婿汝子,故汝代其命,有之乎?”囚色动,则又擿之曰: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几误死以实对。立取子良正诸法。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
知广德军。寿昌母刘氏,巽妾也。巽守京兆,刘氏方娠而出。寿昌生数岁始归父家,母子不相闻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刺血书佛经,力所可致,无不为者。熙宁初,与家人辞诀,弃官入秦,曰:“不见母,吾不反矣。”遂得之于同州。刘时年七十余矣,嫁党氏有数子,悉迎以归。京兆钱明逸以其事闻,诏还就官,由是以孝闻天下。自王安石、苏颂、苏轼以下,士大夫争为诗美之。寿昌以养母故,求通判河中府。数岁母卒,寿昌居丧几丧明。既葬,有白乌集墓上。拊同母弟妹益笃。
又知鄂州,提举崇禧观,累官司农少卿,易朝议大夫,迁中散大夫,卒,年七十。寿昌勇于义,周人之急无所爱,嫁兄弟两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余丧,天性如此。
(选自《宋史·朱寿昌传》)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减少B.作:开工
C.几:几乎D.易:改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几误/死以实对
B.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几误死/以实对
C.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日/囚几误/死以实对
D.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日/囚几误死/以实对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州,,是“知某州军州事”的简称,其中“军”指地方军队,“州”指民政,宋代由中央派员前往管理州政。
B.“军”是宋代行政区域,与府、州、监同隶属于路。《文献通考·舆地》:“凡十八路,州、府军、监三百二十二”。
C.这里的“氏”是古代对已婚女子的称呼,常于其父姓之后称氏。如《左传·隐公元年》:“姜氏欲之,焉辟害?”
D.“熙宁”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开始,一个皇帝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
【小题4】下列关于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朱寿昌治理境有方。岳州水盗很多,他在代理岳州知州期间,通过登记民船,刻下姓名,互相伺察,出入报告等一套措施,逐渐消除水盗,被其他地方效法。
B.朱寿昌善于断案。在他担任阆州知州时,有一个大姓雍子良杀了人,却贿赂乡人出来接受审讯。朱寿昌发觉了隐情,把雍子良正法,郡里百姓称他为神人。
C.朱寿昌事母至孝。为了寻找母亲,他苦身力行,别家弃官,四方奔走。接回母亲,为便于奉养,他请求做河中府通判。母亲去世,他守丧几乎双目失明。
D.朱寿昌急人之难。他生活中没有其他爱好,天性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之事,他曾经把兄弟的两个孤女嫁出去,帮助没有能力埋葬死人的人埋葬死人十多次。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发,验船所向穷讨之
(2)且废良田数百顷,非敦本抑末之道也,诏亟罢之。
(3)京兆钱明逸以其事闻,诏还就官,由是以孝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