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下面小题。
上小楼·隐居
[元]任昱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
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
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
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小题1】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
B.“荆棘满途”与"蓬莱闲住"既成陡转,又为因果,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
C.“诸葛茅庐”三句中,"茅庐"映合隐居的住所,"松菊"映合隐居的环境,"莼鲈"映合隐居的起居生活。
D.末句语淡韵远,以"落花飞絮"代表纷俗的世相,以"年年"表明自己的不改故常,领以"任"字,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
E. 全曲仅以一首一尾涉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畅达地表达了乐观向上、积极旷达的情怀。
【小题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典抒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1-02 11:3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①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而何可以不游也?
②圣人生而知也,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③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④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缀文研经,三十余年矣。(甲)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乙)世之士,阖门称雄,矜己自大,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而无憾。(丙)方窥闯圣人之经,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丁)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⑤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 ,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有删减)

注 ①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焉B.也C.哉D.矣
【小题2】分析第②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小题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方式不同。
B.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同伴不同。
C.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地点不同。
D.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原因不同。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们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
A.(甲)B.(乙)C.(丙)D.(丁)
【小题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水上题。
挽文丞相
虞集
徒把金戈挽落珲,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安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何须更上新亭饮,大不如前洒泪时。
【注】①南冠:南方人戴的帽子。②鼎湖:传说中皇帝乘龙升天之处,借指帝王之死。③新亭:地名,故址在南京市南。东晋偏安江南,王导等人在新亭宴饮,席问,周鼓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在座者相视流泪。
【小题1】下列对这首元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徒把金戈挽落晖”一句写文天祥不顿形势凶险,一意孤行,想要挽救行将覆灭的宋王朝。诗人把文天祥比作神话中的英雄鲁阳公,手持金戈,力挽残阳,显得十分悲壮。
B.南冠象征宋末南部抵抗力量,北风暗指来自北方的蒙古族的军事力量;“南冠”与 “北风”句内成对,“吹”字使整个画面平添无限悲凉气息,突出命运的无奈。
C.“子房本为韩仇出”写张良雇勇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的故事,行动最终未能取得成功,诗人拿张良的鲁莽行动暗喻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D.颈联中,鼎湖指传说中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在此暗指宋君蒙难;“鹤归”写的是丁令威化鹤的故事,在诗人看来,文天样的忠魂亦已化鹤成仙,无须回来。
E. 本诗笔力雄健,画面悲凉壮阔,寓意深刻,语窗沉郁,多用典故,几乎无一句无来历,但又自然贴切,无堆砌之感。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寄予了哪些感情?